‘壹’ 邮票发行国家或地区是如何被铭记的
邮票的发行主体是邮票身份的重要标识。自邮票诞生以来,全球发行邮票的实体逾千个,除了政府机构,还有军队等部门也参与了邮票发行。在沧桑巨变中,各国版图分分合合,不断变化,还有许多当初发行邮票的实体已经消亡。目前世界上还有2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能够认清这些邮票上国家或地区的铭记是一门学问。
早期世界各国发行的邮票,有许多不印国名,如英国、瑞士、巴西、匈牙利、奥地利等。1874年万国邮联的前身,邮政总联盟在《万国邮政公约》第187条规定,邮票上必须印国名或铭记。现在除英国以外,各国或地区都有国名或铭记。有时存在特例,如我国1933年发行的《谭院长纪念邮票》全套4枚,票面上就没有印国名。
一般一枚邮票上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铭记。但也有特例,如一枚邮票上就有“肯尼亚(KENYA)、乌干达(UGANDA)、坦桑尼亚(TANZANIA)”三国的铭记,并在三个国家内都使用有效,这是历史上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结果。联合国邮票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行的邮票大多数用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俄文5种文字标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邮票在不同时期的铭记是有变化的。以中国为例,就有“大清邮政局”、“大清国邮政局”、“大清邮政”、“中华民国邮政”、“中国人民邮政”、“中国邮政”等。许多国家也存在这种变化。有的国名凭借英文知识可以猜出来,例如:AUSTRALIA(澳大利亚),BOTSWANA(博茨瓦纳),BRASIL(巴西),BANAMA(巴拿马),PAKISTAN(巴基斯坦)等。但是有些凭借英文知识就猜不出来,例如:BURMA(缅甸),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CENTRFRICAINE(中非)、KOREA(韩国)等。有些国家用本国主要民族的名称代表国名,如匈牙利使用“MAGYAR”(马扎尔,匈牙利主要民族)代表,瑞士使用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民族名称“HELVETIA”(荷尔维第亚)代表国名。有些国家邮票上只使用本国官方文字或缩写字母标注,这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如采用中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阿拉伯文等。采用缩写字母表示的,如:CCCP(苏联)、U?S(美国)、DDR(原民主德国)、SWA(西南非洲,即纳米比亚)等,更增加了认识的难度。
许多国家同时使用本国文字和英文标注国名,更便于该国邮票走向世界。如印度(INDIA)、泰国(THAILAND)、埃及(EGYPT)、伊拉克(IRAQ)、以色列(ISRAEL)等。中国现在也加上了英文(CHINA)。日本自1966年起加注拉丁字母“NIPPON”。有些国家国名更改过,如斯里兰卡(SRILANKA)原名“锡兰(CEYLON)”,贝宁(BENIN)原名“达荷美(DAHOMEY)”,吉布提(DJIBOUTl)原名“索马里海岸(SOMALIS?TKFRAN?AISEDES)”,赞比亚(ZAMBIA)原名“北罗得西亚(NORTHERNRHODESIA)”,马达加斯加(MADAGASAR)原名“马尔加什(MALAGASY)”,加纳(GHANA)原名“黄金海岸(GOLDCOAST)”等,前、后国名既要同时记住,又要能把前、后国名对应正确。最好能同时记住更改国名的时间。另外,某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邮票上的铭记有多种变化,必须了解世界历史和一些国家的历史才能判断出来。如中非曾经在邮票上使用过“法属刚果”、“乌班吉沙里”、“乌班吉沙里法属赤道非洲法国”、“法属赤道非洲”、“自由法属非洲”、“中非共和国”、“中非帝国”等。德国就有“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西柏林”等区分。邮票上铭记的演变,是一个国家历史的写照。有些国家,有时联合,有时分开,发行邮票的主体经常变化,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由阿布扎比(AUBDHABI)、富查依拉(FJEIRA)、迪拜(DUBAI)、阿治曼(AJMAN)等7个阿拉伯国家合并;1963年9月成立的马来西亚由柔佛、沙捞越、霹雳、新加坡等14个苏丹国和地区组成。“阿联”也曾合并、分开,都各自发行过邮票。
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可能你不熟悉,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例如:BURKINAFASO(布基纳法索,原名“上沃尔特”)、PITCAIRNISLANDS(皮特凯恩群岛)、COMORES(科摩罗群岛)、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KIRIBASI(基里巴斯)等。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貌似邮票的“花纸头”蒙骗集邮爱好者,常常杜撰国名,或印上与某一个国家相似的假名。熟知邮票上各国和地区的铭记,可以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假邮票上臆造的国名,一眼即可识破。如:BERNERA ISLAND SCOTLAND、SAN DA ISLAND、STATE OF OMAN、KINGDOM OF YEMEN、MANAMA等。
‘贰’ 教你如何一眼分辨下水邮票
大凡有点阅历的邮迷,一定听说过“下过水”“二胶”这些名词。多数收藏者都对下过水的邮票敬而远之,那么商家为何要将邮票下水来洗,还要重新去上胶呢?因为邮票年代久远自然发黄、发霉等现象,个别商家为了满足顾客眼前的审美观,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发黄、变霉的邮票洗掉,变成“无胶”,或重新上胶,变成“二胶(后胶)”。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样做了,那么以后邮票是不是就不会再发黄、发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保存的再好,N 年之后,邮票的品相还是会发生改变。好的保存方式,只是能起到减缓邮票氧化变黄的速度和程度而已。但无论怎么保存,最终也敌不过时间老人的蹉跎,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对于超过30年的老邮票,原背胶微微泛黄,仍属于值得收藏或投资的好邮票。 对于“下过水”、“二胶”的鉴别方法,网上观点众多,但大多缺乏可操作性,用目前最潮的语言来说,就是“不靠谱”。有见及此,笔者把自己研究到的方法写出 一看是否均匀。 下过水的邮票,有很多是无胶的,但有的票虽下过水,但背胶没有完全洗下来,还会有些胶,但分布不均匀。对于这种情况,可拿着票,让光线与邮票背面成30-60度角,仔细观察,如果邮票曾经下过水,会看到其背胶并不均匀。 二看“胎记”。 下过水的邮票,背面看上去都像雪一般的白,白的有点儿刺眼,杂质和墨点极少。想象一下,以前印好的邮票都是一版压着一版叠放的,有些邮票的油墨未完全干透,就会印在上面一版的邮票背胶上,因此原胶邮票的背面多少都会带有墨迹,部分早期的邮票,例如一轮生肖鸡、T65、T71等,墨印的想象更加明显。当然,随着印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90 年代之后的邮票,背胶越来越干净了。但对于三四十年前的邮票,背胶上有轻微的墨印、杂质或纸点,反而是原胶的一个天生的“胎记”。 三看硬度。 下过水的邮票,其硬度没有原胶的好,也就是说弹性不好,用手轻微的拨一下票角,感觉很软。 四是注意事项。 下过水的邮票也分档次,处理手法拙劣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纸张一般会有比较明显的凹凸感,就象长了疙瘩一样。如果再刷二胶,一般胶都比较薄、透明,颜色较白而且胶不均匀。而一些处理手段高超的下水票,判断起来则有点难度,最好拿原胶票来对比。但与原胶票进行比较的话,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用来比较的参照物(邮票)最好是同一套邮票,如果没有相同的邮票,最起码也要找年代相仿的。不同年代的邮票,其用纸、背胶均有明显差异。每套邮票的胶,尤其是老纪特,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例如很多老纪特票本身采用的背胶就是有颜色的,因此如果你买到背胶很白的,那反而是下过水的或二胶票。因此拿编年票和 JT 比较、或者拿JT 与CS 票比较,完全没有参考意义。 小型张的鉴别方法 对于小型张来说,因为齿孔并不撕开,也看不到齿孔的截面。但是小型张面积大,二胶破绽也会出现,胶面不均匀。另外,二胶型张手感一般都软乎乎的,不够“劲道”,因为是下过水的。而且票感觉僵直,很不自然,胶的厚薄程度也不够均匀。 另外之前看到网上有一种观点,说是对着邮票背胶用嘴哈口气,如果是原胶的票,很快就会弯曲,胶越厚,弯曲程度越大,等水分干后,恢复原状。笔者认为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并不可靠,毕竟各地区的空气湿度不同,原胶票本身含水量的不同,对于“弯曲程度”的判断也只能凭主观,操作性不强。而且,对着邮票背胶用嘴哈气,副作用很大,就算商家允许你这样做,这套邮票日后发黄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想象一下口气中的微生物)。
‘叁’ 早期邮票postage revenue是什么国家名
英国在1883-1911年,这段时间内发行的邮票票面上印有“POSTAGE & REVENUE”(邮资和税收)。1912-1957年,这段时间发行的邮票票面上改印为“POSTAGE REVENUE”(邮资税收)。
我把这两个时间段的邮票个发一枚给你看一下。
‘肆’ 邮票中的历史
邮票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1.降低了邮费2.按重量计费3.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 Bacon 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空子(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背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 postmarks)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三角邮票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letter sheets)。
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 牛眼邮票
,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中国满清烟台发行的一套地方邮票很快就有新的邮票种类诞生,例如在奥地利1851年出现的报纸邮票。而1871年秘鲁值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但并非所有历史学家都赞成此观点。邮票开始具有广告效果。 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