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1岁苦行僧78年为何不吃不喝
前言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道教在中国一直都是影响深远,从民俗到各方面,几千年来道教都是中国宗教的主体之一。其中道教众人就推崇服气辟谷,顾名思义就是只服食空气远离粮食。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说的就是藐姑神人修炼不吃粮食,只吸食风饮露水。
其实这种类型的苦行僧和佛教的刻苦修行之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佛教对于这种外教的苦行僧的说法是“外道苦行”,其实就是执着于尘世的福乐,才会用这种没有意义极端的方式去摒弃世俗。折磨身体的各种极端的方法,违背了佛法,不是高明的方法。而佛教中的“苦行僧”,其实是舍弃众多世俗的习惯,像一日三餐、好衣、多眠等一系列仅为满足人的安乐的习惯,佛教是为远离世间的贪欲,出家苦行,做极致的朴素和简单这样的“正行苦道”。
结语
不论何种宗教,不论哪种环境,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唏嘘苦行僧究竟是真正的高人还是骗子,而是不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该盲目崇拜也不该人云亦云。
B. 佛法禁欲的原因
有原因的!
1,你附有一首诗,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贪欲伤身,色欲是让身体生病和衰老的一个因,当年佛陀出家悟道就是希望找到解脱众生脱离这种生老病死痛苦的方法。既然找到了这其中的一个因,当然要让其信众远离这个因。
2,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是淫欲引起,比如包二奶,奸夫淫妇,第三者等等,如果大家都信佛教,那会有这些问题呀?在家佛教徒守五戒,戒杀生、戒邪淫、戒妄语、戒偷盗,戒饮酒,我就把这五戒都扯上这淫欲来讲,戒邪淫,那就是不能和自己合法夫妻以外的人有关系,戒妄语,那就不能因为想博得异性的欢心而夸大自己,如果自己都有伴侣了,那就又犯偷盗戒了,偷什么?偷情呀,那也就不能借着喝了点小酒,就2人稀里糊涂的就睡在一张床上去了,那又犯了饮酒戒了,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戒都没有犯,那也就不至于拿把刀子要去宰杀那对狗男女哦,哈哈哈,所以,佛祖真厉害,有无上智慧。
3,淫欲心重,定力很差,死后在中阴状态中,一感到有男女之事,就贪恋呀,就赶去投胎,如果真是一对人还好说,但是如果是一对什么畜生,那跑去投胎,那边是很囧吗,哈哈,如果是一对蟑螂正在做,那不是很惨吗。。。
4,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男女之事那么快乐,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我执,因为我执所以我爱我们这个身体,所以我希望这个身体好好的,高高的、白白的,眼睛大大的,所以我就有了分别,那些身体没有这么好的我就讨厌,那些身体有这么好的同性我就嫉妒,那些身体显得美丽的异性我就喜欢,我自己喜欢这个身体还不够,我也要某个异性来喜欢来证明自己的身体就是美好,于是就有了小情侣的卿卿我我,“你爱我不?”“我爱你”“你太美了”“好帅了,帅哥晚上有空吗,晚上陪我出去玩”,但凡走到这里,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呀,等等等等。。。。。当然,再往后面走就是结婚呀,运气不好就出现了婚变呀等等,反正就乱七八糟的了,当然为什么男女那下怎么就那么痛快,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因缘这样设计,但是那下却真的强烈的加深了自己我执,佛家讲解脱,何为解脱,解脱就是脱了自己。所以那下是一定要避开的。
5,性流体是保证人能入定的一种重要能量体,万万丢不得,这在佛教,道家,瑜伽中都是这样讲的。
我给了5个原因,相信一定能解释你的疑惑,当然你如果能牢记第3个原因,那是有非常多的好处的。
师兄吉祥!!!!
C. 印度人为啥那么恶心呢,在有漂浮着死尸的恒河里洗澡,洗漱,刷牙,喝水,恶心死了!!!
我相信、如果他们有一条干净的河流、他们绝对不会选择去这样的河里洗澡、这样的河水、是我们这些在较发达国家里的人制造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说他们恶心呢?推己及人、如果有一天、中国也落魄到这个地步、别人也说我们恶心、我们也是不愿意的、对么?
D. 印度人如何区分高低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等级制度,并且特别森严,不能随便逾越。比如互相之间通婚之类的会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类等级其实看职业应该能看出来。
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印度是十分信仰佛教的,僧侣的地位非常高,什么神牛、恒河沐浴之类的非常流行。所以看到僧侣就知道人家肯定是第一等级的种性了。
刹帝利是军事和政府贵族。其实除了神就是军人和政府了,一个是能在思想上控制人,一个是能用枪杆子和权力制度制约人,想一想也知道是高级种性呀。
吠舍就是自由平民阶级了。从事比较日常的工作,比如农林牧副渔等,但是没有什么特权,其实就是供养两个特权阶级的人呀。
第四等级就是从事比较低贱的职业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干的脏乱差的活。所以从职业就可以看出来。
E. 印度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F. 古代各地方庙王是怎样行成的
古代各地方庙王是怎样行成的
庙,miao,从广、朝声。会意。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声字葢衍。古文从苗为形声。
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
(1) (形声。从广( 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2) 同本义 [temple]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庙: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
寺庙 (7张)
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
庙通“妙”也。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英语释义
temple
基本释义
寺庙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庙貌。”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庙的。由于某些原因,庙也有被道士占据的,更有极少僧人栖庙为生(如上海的下海庙)。
庙的演变
编辑
佛教寺庙,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象征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意义。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由起源地印度向南(东南亚)、北(中亚、东亚)、中(西藏)外传而形成,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外传而充满佛教圈中的地理空间。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宗教、哲学、文化课题。本文着重从佛寺的角度谈佛教建筑从印度到南亚和中国的演变,并在这一演变中探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传播与接受中产生的建筑形式变化。从佛教文化圈的大角度看,佛教寺庙,作为与佛教石窟相对应的地上空间结构,更主要的是,作为佛教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和意义象征,是在印度之外,即在南亚、汉佛圈和藏佛圈中形成的。本来,塔、窟、庙就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可能,然而,这种可能在印度本土未能充分展开,在南亚,虽也遍布寺庙,但不仅寺主要是塔寺,更重要的是,作为建筑,寺远不如一系列名塔那样英名远扬,因此,寺庙,作为佛教境界,在汉佛圈和藏佛圈显出了自己特有的光彩、迷人的魅力,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哲学内容。本文主要讨论印度、南亚佛教建筑与汉佛建筑,先从印度讲起。
一
印度佛境,主要是由两种建筑形式来体现的:塔与石窟。这并不是说印度没有佛教寺庙,而是在于,
(1 )印度的佛寺没有超出石窟的境界;
(2)在相同的空间结构中,石窟更能体现出印佛的独特追求, 正象印度文化的另一主流印度教的寺庙最能代表印度教的特殊风采一样;
(3)印度佛寺,在演化逻辑上, 处于从印度石窟向南亚塔寺演化的中间项段,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定位。因此,省去佛寺,仅从塔与石窟的关系来看印度佛境,更能显出佛教在印度与整个文化的有趣关系。
塔、窟、庙体现的是僧侣与社会文化的三种特定关系。
塔、窟、庙三者的逻辑关系已经预含了寺庙主潮出现的可能。然而,在印度本土,政治与佛教结合和僧侣与政治的疏离所构成的佛教塔与窟的二重境界一直是印度佛教艺术的主流。塔和窟向庙的逻辑进展,对佛教来说刚刚显露头角,就被具体的历史语境所阻止。但如果不仅从佛教,而从整个印度文化史来说,塔与石窟向寺庙的演化又是按自身的规律进行的。印度文化中,塔为佛教的专有,石窟是佛教与印度教以及耆那教共有,接着石窟的低潮而出现的是印度教寺庙在地面上的大量出现。因此,塔、窟、庙在印度的演化呈出了建筑史与宗教史的复杂关系。(现存有案可稽的佛教寺庙,在结构上多与毗诃罗石窟相类,同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印度教寺庙形成鲜明的对比。四世纪的菩提拉耶寺是一座塔寺,但其建筑形式与佛塔不同,而与印度教的寺庙更为相似。在它上面反映出来的正是建筑史与宗教史的互渗和混杂。)对建筑史来说,塔、窟、庙是逻辑的有序演进,对佛教艺术史来说,是演进逻辑的无序性断裂。
二
汉传佛教寺庙被称为“寺”,源于印佛东来在汉地出现的第一座佛教建筑被取名为“白马寺”。当时,“寺”并非宗教建筑之称,而是政府机构的官署之名。围绕白马寺,有种种传说,从建筑成分讲,它有殿、有塔、有画,依照的是“天竺旧状”,但用政府机构去命名,不仅是以一种在汉文化中尊贵含义的建筑概念去使佛庙一听上去就令人肃然起敬,更主要的是它在建筑形式上就接受了汉文化的礼制。白马寺的实物原样已无法可考,当今能看到的白马寺把主建筑排列在南北纵轴线上: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这使人明显地感到佛寺与皇宫布局上的相似,故宫的沿南北纵轴线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只是规模和气派更大。汉文化的建筑,本就是以皇宫为最高范本,各类建筑按照统一结构,在规模和尺度上遵从礼制而缩小。也就是说,汉文化的皇宫、官署、府第、民居,都是按照统一的礼制和观念来建造的,皇宫是最大最高级表现,四合院是最小最低型,都是坐北朝南,纵轴展开,左右对称,堂堂正正,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佛庙一开始,从名称到结构,都被结合进汉文化的建筑体系之中,正因为如此,在汉化佛庙史上,很多宫府不须大的改动就可以变为佛寺,北京雍和宫就是从明代内宫的监官房变为清代的亲王府再变为佛寺雍和宫,四川报恩寺也是初修王府,后为佛寺。这都是明清之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佛寺都是由捐出的府第住宅改造而成,基本方式是“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若是达官贵人的府第而成,也就“廊庑充溢,博敞弘丽,”“金花宝盖,遍满其中。”总之,佛寺之为寺,在汉文化建筑体系中属于贵的等级。
如果说,“寺”的起源与贵相连,揭示了佛寺在汉文化建筑体系中的高等级的一般特征,那么汉传佛教寺庙又称为“庙”,则显出了佛寺在高等级中的宗教性特征。庙,是供奉不同于人世而又与人世相关的祖宗之处,祖宗已属不同于人的神的世界,因此庙又是神的居所。佛从西来,也被看成是神之一种,因此佛寺为庙。佛寺的建筑自然而然地进入汉地庙的形制之中。汉文化的庙是依等级而来的,周代“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礼记·王制》)这时的七、五、三,是指的单体建筑中的多室。但之所以如此,在于庙本已为群体建筑“前宫后庙”、“明堂宗庙”中的一个部分,当宫与庙分开来之后,庙也就根据自己的等级和其它因素而成为独院式、二重、三重或多重院式的形制了。正如远古之时前宫后庙的“离离在宫,肃肃在庙”(《诗经·大雅·思齐》)的宫庙一体格局中,庙服从和服务于宫一样,在重现世的汉文化中,宫与庙虽然在小空间上已经分开,但在大空间上仍然一体,庙仍然是汉文化整个建筑体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仍然服从和服务于宫(皇权)。因此,汉文化之庙,无论是那一种庙,在建筑结构上都是相似的。看看北京白云观、广西恭城孔庙、浙江绍兴禹庙。与上面的佛寺比较一下,再与皇宫、府第、四合院对照一番,可知佛寺已是与汉文化建筑体系融为一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坐南朝北,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构成时空合一的整体。以两边的建筑来突出中线上的主要建筑,从对称中显出庄严。中轴线的建筑以一种断连节奏和高低旋律展开,在内容丰富的时间行进中,突出一个中心:大雄宝殿。这一中心使整个寺庙形成等级秩序。建筑之间的空间既构成了时间和心理的运动,又在这种双重运动中使整个寺庙之中有一种汉文化的虚实相生的韵致。
佛教是信仰体系和智慧体系的合一,如果说在汉代,它的初来是与汉地的信仰体系结合,也就是被作为神仙、方士、道教一类接受,那么在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更进入与玄学思辩的应合。因此佛庙在汉地,是与两类建筑一道演进的,一类是士大夫的宅院,当东晋以来,士大夫的私人园林产生繁殖,连皇家建筑也受士大夫情趣的影响,佛寺也与整个社会风尚一道带上了园林风趣。当然也与士人与皇家一样,花园是次要,纵轴为主、左右对称的整严是主体。另一类,也是更重要的一类是道教建筑。如上面所引,在建筑结构上,道观与佛寺一样,但道教一方面为了吸引各界人士,造庙于闹市,另一方面为了修道成仙,又建观于名山。佛教入汉地,成为与道教的社会功能基本相同的宗教,同样是把自己的寺庙向这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建于城市以接近朝廷,一方面筑于山林以高尚佛心。这两方面,庙堂与山林,又正是汉文化士大夫的心理/价值/行为取向。印度佛教窟筑于山崖,呈出的是他们的苦行心性,汉地佛教建筑寺于山林,既承传了印佛的隐修之志,又深得汉文化的山林之趣。东晋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与玄学家、文人士大夫一道赏山观水,谈佛论玄,声名远扬。随汉佛的流传,汉地名山布满佛寺: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天台山、太白山、清凉山、梵净山……
山林佛寺并没有改变建筑的纵轴为主、左右对称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是为保证和造就严肃心理必需的。但是寺在山林,自然要求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协调,山中佛寺,以整个山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各寺的位置,这里佛寺的建筑与汉文化的山水理论和风水理论结合起来,山中各寺的位置,与山的形态气脉完美结合,显出整个山的精神。一寺之址,按风水的最佳四灵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模式使之“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如浙江的保国寺和天童寺。当然也因山的形态而可以有更多的通变,例如,寺门本应在寺的正中,普陀山法雨寺,寺门在寺东,但依风水理论,是“生气东旺”,按山水特点,是凭栏东望,可见“海天万里”,于是改在东面,并建高阁三间,以使入寺路口与整座寺庙合谐。按风水理论,门向就对着山的“气口”,依山水特点,门对着气口,才能望远,生苍茫无限之感。九华山拜经台寺四面环山,背倚天台峰,左是鹰峰,右为金龟峰,前对观因峰,只有观音峰与金龟峰之间有一条狭长谷口,即风水理论中的“气口”。限于地势,该寺无法正对谷口,于是寺门偏斜,朝向气口。寺内的建筑部件也因与汉文化的观念相结合而有了改变,天童寺前有两池叫“天池”,进寺之路两绕两池之中,呈斗形,池为天池,斗当然是北斗,于是在二池之间的路上建七塔,“两池象斗,七塔乃七星之象”。“七塔,四白三赤,白以生水,赤以厌火。”(《天童寺志》)
汉地佛庙在布局规整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上进入了汉文化的建筑体系之中,只有这样,它才进入汉文化结构之中并进行正常运转和发挥功能。但佛寺之为佛寺,而不是道观、府宅,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符号,即佛塔与佛像。寺中有塔,一望就知为佛寺,殿里有像,一见便晓为佛陀。但在塔与寺中,塔作为崇拜偶像的建筑形式,是外来的,像作为求拜偶像的雕塑形式,是本有的。印佛之庙(窟)本以塔为主,汉佛寺庙作为印佛寺庙的接受模仿者,最初是原样照搬,而后塔殿并重,但以塔为中心。再以后,佛殿因供奉佛像(这是汉文化最熟悉的崇拜方式),其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而塔,这种非汉文化的崇拜方式,在寺院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化,最后被请出寺门之外,成为求拜体系中可有可无的成份。正像整个佛教石窟的历史演变一样,汉地寺庙经历了由塔中心到塔像并重到殿中心的历史演化。从《阿弥行状记》中记载的隋唐以来各佛教宗派的建筑主要成分的排序,可以从塔在各派中的重要程度折射出塔在汉地佛寺中的衰落史:
法相宗寺院:佛殿、讲堂、山门、塔、左堂、右堂、浴室。
天台宗寺院:佛殿、讲堂、戒坛堂、文殊楼、法华堂、常行堂、塔。
华严宗寺院:佛殿、食堂、讲堂、左堂、右堂、后堂、塔。
密宗寺院:佛殿、讲堂、灌顶堂、大师堂、经堂、大塔、五重塔。
禅宗寺院:佛殿、法堂、禅堂、食堂、寝室、山门、厕所。
除了法相宗外,其他三派都把塔放在最后,而在禅宗寺院里,塔就消失了。
三
在汉佛寺庙里,建筑实体上从塔中心到殿中心的转移,以及与之相连的观念心理上从塔崇拜到像崇拜的演变是从印佛到汉佛的一个方面,而把佛像崇拜变成汉文化的偶像崇拜是佛寺汉化的另一个方面。佛寺偶像崇拜汉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殿内塑像的变化,二是寺庙中各部分的变化,以及寺院整体布局中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汉地佛寺主要是木建筑,唐以前的寺庙早已消失殆尽,因此从现存寺庙里无从寻找其演变踪迹,但敦煌从北朝以来的石窟塑像的变化,因石窟空间正好与地上寺庙的佛殿相当,从而恰巧提供了地上寺庙佛殿内塑像演变的脉络。从总的方向,可以推出,佛殿塑像的变化,是从一佛,至一佛二弟子,到佛、弟子、菩萨、罗汉、力士的演变。然而,从已存的佛殿看,演变的终端,更多地凝结为,北墙坛上是大佛,或三身,或五身,或七身,也可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三佛各带二胁侍菩萨,总之要用三、五、七等单数构成一个向心的中心结构。东西两壁前,多为十八罗汉,整个殿又构成一个等级的向心结构,这种结构正是金銮殿上的皇帝与群臣的等级结构,元帅府中元帅与众将的等级结构,衙门里的县太爷与听差打手的等级结构。石窟中为了照顾东西壁壁画的效果,把等级结构都集中到北壁坛龛上,佛殿里一般不突出壁画,两壁的塑像更显出秩序的严格肃整。然而,无论是石窟的定型,还是佛殿的定型,在本质上,都显出了佛的呈现方式从印度文化的个人方式到汉文化的等级排列方式的演变。皇帝的神圣,官吏的高大,都是从这种等级结构中显示出来的,法力无边的佛陀也要从这种等级结构中才让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们产生确有法力的感受。
汉佛寺庙除了已讲的大雄宝殿,就是在中轴线上,进到大雄宝殿之前的山门和天王殿了。山门有三,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佛家的三门解脱,但门却是殿堂式,有汉地本土的尊贵。印度窟寺,门外是佛像,人们来要见的本就是佛,在汉地,佛为最高“神”,像皇城中的帝王。衙门中的太爷,不会随便就见,山门的殿堂里一边一个金刚力士,作为佛门圣地的护法门卫。金刚力士在印度只有一位,是法意太子,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500执金刚的首领。但在汉地的等级秩序观念中, 一位没有视觉效果上的威严,就变成两位,与任何府第民宅的门神格式一样了。但新增的一位为谁,始终没有经典根据和圆通解释,还是后来《封神演义》自创新注,说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之位。这种小说家言,一般民众会以此为求知的满足,严肃的僧人对之却难以苟同。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地佛寺的建筑结构和塑像的群体结构都确实需要有左右对称的两位门神。
走进山门,就是前殿,天王殿,有六尊塑像,殿中对着山门的是弥勒,两侧是四大天王,弥勒背后,由板壁隔开,面向大雄宝殿的,是韦驮。
四大天王与门神性质相同,只是地位更高。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大天王的府第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的四座山峰上。须弥山四面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四大天王各管一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由西域进入汉地,他们的容貌、装束、法宝、武器不断演变,功能、定位、甚至出身、姓名也变来变去。最后,汉寺四大天王,以《封神演义》的魔家四将为基础,综合整个佛教的四大天王史,定位为: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玉碧琵琶一面,职调;多闻天王魔礼海,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东南西北,风调雨顺,真是对应了现世生活的需要,四大天王两边威武肃立,与弥勒菩萨正中洒脱笑意构成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汉化佛教景观。
弥勒后面的韦陀,这位或者挺直站立,双手合十,两腕横托宝杵,或者右手插腰,左手握杵拄地,英俊威风护法神,若要细考,来历不明,有人说是室健陀天的错译,他确是由唐代高僧的梦中而慢慢进入现实。在道宣的梦中,他自称是诸天之子,统领鬼神,而且是受佛陀所令,护持佛法。它能占有汉佛大庙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其演化理路在根本上与金刚和天王并没有什么不同,他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汉佛寺庙所包含的一种巧妙的整体结构方式。他处于天王殿中,是天王殿的一部分,却面对大雄宝殿。他保卫的主要对象是佛,这座塑像本身就把人引向寺院的最高潮——佛陀所在的大雄宝殿,而从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之间的空间都在他的视域之内。
天王殿的主角是弥勒。他在世时是菩萨。大乘佛教修行,成正果的等级有三:罗汉、菩萨、佛陀。弥勒处在第二级,但弥勒菩萨入灭时,释迦牟尼说,弥勒是他的继承人,在将来度尽众生时成佛,因此,弥勒是未来佛。弥勒,当世是菩萨未来是佛,作为天王殿的主像,就有内含丰富、可供想象的寓意,同时又构成与供佛的大雄宝殿在空间相连、时间相接的一个最恰当的递进点。有意思的是,近代佛寺天王殿中的弥勒菩萨往往是头体肥胖、肚皮特大、笑口大开的尊相。这是五代的布袋和尚契比,一生从形体到行为都充满欢乐的喜剧性。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的磐石上圆寂之时,称自己是弥勒的化身:“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世人总不识。”天王殿上的大肚弥勒给人以人世的喜悦和人情的亲近。近代佛寺里关于弥勒的最有名的对联体现出来的更是浸透着世间情味的哲理: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
天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接着就是寺庙的高潮,朝拜佛陀的圣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的佛像结构,前面已经讲了。
这里讲的汉寺,是从汉文化的一方面,把佛作为宇宙的主宰、作为外在之神这一面来讲的。汉文化对佛还有另一种理解,把佛作为心灵的自由境界,这就是禅宗。风行的唐宋的禅宗寺庙是另一种境象,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庙的本意有其演变过程为:庙,由庙简化而来。庙,由一个广字和一个朝字构成,
城市中的庙
广指广乏,指众多;朝字的含义见上文所述。所以,庙字就是大家都到一个地方去寻找上天的启示,在这里大家可以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充分地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梦、所悟等,最终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德才双高的智者做首领,这是最初的民主选举,但由于是终身制而不是几年一届的换届制,久之,首领便演变成了偶像,由活人变成了活神,由活神变成了神像。因些,庙,也由一个民主选举的公众场所异化成了一个偶像崇拜的迷信的地方。庙,简化为庙后,可以解读为:众多的人探求事物根由(广义因果)的场所。
佛学中的庙
编辑
指奉祀佛祖、圣贤、祖先之灵或神灵之处所。庙,原指祭祀祖先之处,即所谓宗庙。《慧琳音义》卷五十五云(大正54·671c)︰
“庙,苗裱反。尔雅云︰室有东西厢曰庙。考声云︰凡宫前曰庙,后曰寝。尚书大传云︰庙者貌也。白虎通云︰先祖之尊貌也。说文云︰从序朝声,会意字也。经作广非也。”
奉祝皇族祖先灵位者称为太庙,世家或富豪宅邸内奉祀祖先处称为家庙。后有祭祀圣贤者,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或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如山东曲阜的文庙、张家口的关帝武庙等,
香火鼎盛的庙
皆颇着名。另有基于民间信仰而祭祀神灵的庙,如称镇守神祠为城隍庙、富贵神祠为财神庙,天妃庙(后改称天后宫)、娘娘庙等亦属之。
然而,佛典中的庙,与上述意义不同,而相当于梵语之‘窣堵波’(stu^pa)。《法苑珠林》卷三十七〈敬塔篇〉云(大正53·580a)︰‘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土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又,《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云(大正1·30a)︰‘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焦炭,归起塔庙。’此谓于佛灭度后,起塔庙礼拜供养,以示尊重恭敬。此外,《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述及礼拜佛庙,可获得妙色好声等十种功德。
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庙。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为‘庙’。
关于庙的词语
编辑
庙号:中国古代给死去的皇帝特起的名号。如太祖,太宗,成祖等。
庙会:于规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焚香祷告活动和交易的聚会。
庙宇: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供奉的神佛,进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和地方。
庙祝:庙宇中掌管香火的人。
秀爷庙
编辑
大约在明朝末年,嵩山脚下参驾店村有家姓杨的,兄弟四个,老大、老二和老三娶过亲后,父母就相继下世,留下年幼的老四杨秀。兄嫂怕受连累,很快就分了家。孤苦伶仃的杨秀,却有一副好心肠,专爱帮助人,眼看自己锅都揭不开,还是想方设法去周济别人。有人说他是“憨子”,也有人笑他是“赤肚子行善”。这些话传到他的耳朵里,他脸上只是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参驾店东南十八盘长坡是偃师通往登封的要道,名叫崿岭口,一上一下七八里。不用说推车担担儿,就是空手走一趟,也得累出一身大汗。山半腰又无人家,特别是到了夏日,过路之人,渴了连口水喝都没有。杨秀长到十四岁时,不断到山上拾柴,看到这种情况,一声不吭带上自己的行李,住进半坡四里坪的石庵子里,为过往客人烧水舍茶。山上没有泉源,水要从三四里外的村寨往上担,柴要从高高的山梁上往下背,个人的口粮靠在山边开垦荒地自耕自食。夏天行人喝水多,一天他要挑水七八担。多少有点空他还要帮过客推车、担担儿。有些赶不上店或住不起店的,也常常在他那里留宿。不管帮别人再大的忙,他从没有开口向别人要过一文钱。得过他好处的人,出自内心的感激,悄悄给他留下点衣物、食品或零钱。可是不出一两天,杨秀就又把它全部周济给别人了。
被人称作“憨子”的杨秀,从来没有半句怨言,甘愿为行人操劳。春去秋来,不分冬夏,几十年如一日为人舍茶。过度的劳累,年轻轻的就驼了背,不到四十,脸色比七十岁的人还要苍老。五十多岁上一病不起,悄悄离开了人世。
杨秀死了,象是伏牛山上枯了一棵草,平平常常。可是村里的穷哥们儿和无数的过路客人,却十分悲痛,每经他住的石庵,就伤心落泪,天数越多,人们越是怀念他。不知是谁开的头,提议为杨秀盖庙塑像。街坊邻里,方圆左近,过路行人,争相集资捐款,很快就立了碑,盖了庙,塑了像。塑像还是赤着脊梁,穿着裤头,脸色还是那样苍老。为什么塑像是这样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塑像师父动工前,不少人说杨秀生前穷苦,像要塑的排场一些。谁知白天塑成,夜里泥皮脱落,一连几次都是如此。领工很着急,晚上梦见一位老人来看塑像,领工就对老人诉苦。老人说:你要照他活着那样去塑,啥事都没有了。领工惊醒过来,反复品味,忽然明白了:秀爷生前不图富贵,咱不能违背他的心意。说也奇怪,照他生前的模样塑,再也没有返工。就这样,杨秀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大家都尊敬地称他“秀爷”,他的庙也就成了“秀爷庙”。
《过张王行庙》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之一。烈士生不遇,栖栖为旅人;英魂死不没,凛凛为明神。
明神受帝命,庙食福我民,牲酒可足言,压抑姑少伸。
火旱千里赤,与人下雷雨,降水不反壑,谈笑出平土。
善人锡之福,奸伪亦击汝。
岂若世上人,吞声气如缕。
G. “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评中观派与瑜伽行派学说分歧的吧。
刚才搜了一下,出自智旭大师《楞严经文句》:“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
中国佛教传统上把大乘佛教思想流派分为性宗与相宗,约等于印度佛教的中观派与瑜伽行派,据传文殊菩萨是中观派始祖,弥勒菩萨是瑜伽行派始祖,马鸣是有部高僧,也有说他是中观派的,护法是瑜伽行派高僧,曾经做过那烂陀寺主持。这四位是指代性相两宗历代祖师。
智旭大师的这句话,是认为性相两宗教义是一致的,两宗不应该有分歧,后世有分歧不是祖师们的错。
H. 印度高僧为修行,自称78年没吃饭,他是怎么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2019年已经达到了13.24亿人口,少部分人信仰佛教,但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人民认为印度教的神灵能让他们摆脱疾病,贫困并且能长生不老。为了得到这个最高的荣耀,他们选择了修行印度教,因为修行印度教没有权力地位限制,只要是印度人谁都可以信。
在印度,底层粮食匮乏、物质奇缺的情况下,瑜伽这种精神需求能使印度教徒更好的度过痛苦的现实生活。不过让民众依靠鬼神来度过饥饿,不也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悲哀吗?正如同古人所说: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