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尼西亚有不有皇室,是女王还是男作王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是东南亚国家。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印尼人口超过2.48亿(2013年),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印尼群岛自公元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印尼当地统治者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穆斯林商人带入伊斯兰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教,并于地理大发现后垄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贸易。经历了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后,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独立。2015年7月28日,印度尼西亚(南纬2.7度,东经138.6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1]2016年2月14日,印尼禁止青少年庆祝情人节。
Ⅱ 最近想了解一下印度的各种知识
要真正了解印度,是需要时间的。印度是个妙不可言之地,它深刻、奇特、多变,是个无法用以想象定义的国家,变化大、风俗多,看似很有制度,却又很随性,人民看似乐观却又宿命。关于印度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只能概述一小部分。
印度教下的种姓制度,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四大阶级
地位最高婆罗门(Brahmana):神庙官员、祭司、修行者。
刹帝利(Chhetri):王室贵族、武士。
吠舍(Vaisya):农人、商人、工艺者。
首陀罗(Sudra):劳动者、仆役。
各种姓之间保持严格界限,不同种姓不能身处同一房间、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水源、不能通婚,以保血统纯正。而低阶层的男子不与高阶层女子通婚,否则子女将降至最低等级,被排除四大种姓外,称之贱民。(贱民是由打仗战俘,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结合之人构成,他们不能拥有土地,所以居无定所,从事清洁秽物、洗衣、搬运垃圾、火化等工作)
印度80%的人口皆信奉印度教,传言神祇有三亿多位,神跟人一样可以结婚、有小孩,在神话故事中他们跟人同样有着七情六欲,一开始我也觉得颇不可思议,以现今最受印度人尊崇的湿婆神(Shiva)来说,他是破坏、毁灭之神,会崇拜如此特别神祇,是因印度人相信凡经过毁灭破坏、即可获得新生,在逻辑上却好似又有那么点道理。因牛是湿婆神坐骑、是圣牛,所以印度教徒并不吃牛肉,在印度牛者恒大,满街跑也不会有人驱赶,商店中如有牛进入,更视为好运征兆,走在印度街头、牛更时有所见,连我都羡慕起它们的好命啰,印度牛真的连气质都不同,多了点骄傲,真是好牛命、生在印度。
印度教徒有着早晚祀拜习惯,祀拜完毕会在额上点红点,代表已祭拜过神明,也象征着祈求智慧与幸福之意,在以前红点也是已婚女性的象征,但现今已演化为装饰作用,许多年轻女孩会以各式华丽额贴(TIKA蒂卡)搭配服装使用。
在印度,有世界有名的高科技人才,产量最大的电影工业(Bollywood宝莱钨),却还存在着许多冲突与矛盾,抑制着印度发展,而这都起因根深蒂固的"种性阶级制度"。
种姓制度对人民生活影响深远,人被以世袭观念区分为四阶级,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出生家庭即注定一生命运。印度人出生即知天命,认为完成此生任务,下辈子即可投胎至好阶层,在印度,我鲜少见到因宿命分级而有所怨对的人,他们乐观的面对生活,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工作就工作,到终老可能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模式,因此造就出印度人乐观又宿命的特殊人生观。也因此,他们总给人一种痞痞印象,凡事都无所谓,认为事情该发生就会发生,实在无需过度担心紧张,在印度常听见印度人说Don'tfret、Don't worry,觉得你们外国人真是大惊小怪,但对印度人做事态度与特殊思考逻辑,很难、真的很难不担心。
最后,印度教、回教和锡克教为印度三大宗教。印度教80%人口、回教10%、其次为锡克教5%、佛教、基督教、耆那教等。
有人说去一趟印度即改变你一生,如果真的想认证就去吧,祝愉快!
Ⅲ 请问Gupta是印度的什么王国呀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540)。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笈多王朝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 ),嚈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嚈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然后灭亡、
佛教盛行折叠编辑本段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着成就。
建立折叠编辑本段
公元三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这些小国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统一,另一部分则被北方的嚈哒人(白匈奴人)所灭。当时恒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阇”(Mahārāja),意为众王之王。
发展折叠编辑本段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在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着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强盛折叠编辑本段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在位十六年(320-335年),为新兴王国奠定牢固基础,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国逐渐臣服,以致今比哈尔邦的大部分、北方邦、孟加拉邦都处于王朝之统治下。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80年)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甚至南印大国帕拉瓦王国也臣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阇”,即诗人国王。
极盛折叠编辑本段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I)(380-413年),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他被称为“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ikramāditya),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征服。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西南部德干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的国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衰落折叠编辑本段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
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酰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
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政治折叠编辑本段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征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封建化折叠编辑本段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折叠编辑本段
超日王重视水利灌溉,特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北印度农业发展,推动铁农具使用,谷物种植包括大麦、小麦、水稻、黍米、豆类、芝麻等。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生姜,另有蔬果培植,家畜业包括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及山羊,并且把着名的棉花种植引入其他邻近国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包括棉织、丝织、毛织、武器制造、金属制造、珠宝首饰、采矿冶金等、另造船业极盛,以产多桨帆船着名。贸易交换多为贵族之奢侈品,与亚欧非多国有来往。在印度发现大量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及萨珊波斯之货币。超日王主力向西发展,这与争夺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关系。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东方以恒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纳普尔县的塔姆卢克港)为出海口.与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贸易,并于印度支那及马来群岛建立商业殖民地。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与东非及波斯湾诸国贸易。陆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连接,西通欧洲东至中国。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毡、首饰、香料、靛蓝、象牙等。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莲等。
文化折叠编辑本段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借以振作人心。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另外在天文、数学、医学、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后期的数学及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算出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自转。1881年发现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尽根迫近等的算术问题。超日王历(纽克拉摩帝特亚历)始于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数印度教徒的历法。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 ,着有《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
世系折叠编辑本段
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年;320年建立笈多王朝),室利笈多之孙
沙摩陀罗笈多 (Samudragupta),(335-38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 I),又名“超日王”(Vikramāditya),(380-413年),沙摩陀罗笈多之子
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455-467年),鸠摩罗笈多一世之子
那罗僧诃笈多,(467-473年)
佛陀笈多,(?年)
补卢笈多,(?年)
毗湿奴笈多,(540-550年)
Ⅳ 求朝鲜 印度王室
朝鲜王室:
朝鲜君主制废除了 王室后裔住东京
===============================
日本统治时期,日韩合并,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美国控制了朝鲜半岛,随之上台的李承晚并未邀请朝鲜王室后裔归国。而1948年大韩民国的成立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君主制。
仍旧在世的朝鲜王室后裔李具,本该是真正的国王,每年5月李具都在汉城(首尔)的宗庙按儒教礼俗举行祭祀祖先活动。
自14世纪以来,朝鲜王朝的国王几乎每年都要在位于汉城的宗庙祭祀祖先。几百年后的今天,李具仍遵循仪式,像祖先一样庄严地完成祭祀典礼。李具如今居住在东京一所小公寓内,靠汉城“李氏家族委员会”提供的津贴维持生活。
李具曾表示认为自己是朝鲜族人,死后要葬在祖先旁边。至于恢复王室的可能性,李具认为绝不可能。
李具并不是惟一一位活着的朝鲜王室后裔。今年68岁的李锡是高宗另一个孙子。他的父亲是朝鲜高宗的第五子李堈。李锡曾试图恢复王室,他曾努力将李具“立为”王室正式的继承人,并在1963年请他回国到汉城一个小宫殿居住,以表示王室要保留所有皇家建筑的决心,但李具谢绝了。
如今,李锡的生活平和多了。他居住在李氏家族祖籍、韩国南部城市全州为他提供的一个传统院落中。李锡对韩国人不关心王室的历史感到气愤。他说当他看了关于王室历史的电视剧,它们应当根据历史编写,但这些东西全是为情节考虑。
李锡还梦想能恢复王室。他说想给41个仍保留君主制的国家写信,告诉他们韩国仍有王室成员,李锡希望看到象征性的君主制得以恢复。
回归君主制显然不在现任韩国政府的议事日程,此外,它可能也不符合社会发展。“李氏家族委员会”秘书长李正才说:不能批评这些王室后裔,因为他们是历史的受害者。
(那为什么李具现在不回去哪? 是不能回还是不想回? —— 李具随时都可以回韩国,他每年都回去汉城祭祀祖先。他从小就在日本生活,连韩国话也不大会讲,习惯住在日本了。他有一位侄儿住在首尔,请阅上文。)
印度王室:找不到
Ⅳ 印度各王室仍然富裕印度现在王室的状况印度还有王室吗
没有了。事实上在英属印度时期,印度有的只有各地方的藩王,都归印度总督领导。现在各个藩王摇身一变变成各个邦的头头,基本性质其实没变。但是印度中央王室早就没了。
Ⅵ 被印度吞并后,锡金王室仍在国外避难,他们还有复国的希望吗
锡金王国于17世纪初建立,这个国家与我国西藏相邻,同时,又与不丹、尼泊尔、印度接壤,是个典型的高原小国。早在公元七世纪,锡金就已经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后来的锡金成为独立部落,但是大部信仰藏传佛教的锡金,依然与西藏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当时间跨入1887年时,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老牌列强英国强占锡金,虽然锡金人曾奋起抵抗,但是,随着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藏印条约》,此后锡金彻底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刚刚独立、自视为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继承者的印度,掀起了吞并锡金的野心。随机,印度于1949年派兵入驻锡金;1974年,由于印度人操纵的锡金议会上通过由印度所拟定的锡金宪法,原来的锡金国彻底变为了锡金邦。
锡金王室
唯独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这种吞并行为,背离了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而且,当时中印边境关系并不融洽,所以,当时国际社会上,只有中国一直拒绝承认锡金是印度邦。不过,这一情况在世纪之初年发生了变化,中印两国在2003年达成共识,中国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部分。这样一来,锡金王室彻底失去了外援国的支持,复国再无任何可能。
Ⅶ 印度高种姓之首的“婆罗门”到底多厉害
印度高种姓之首的“婆罗门”到底多厉害?真相意想不到!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形成的一套社会制度。最早见于印度教圣书《吠陀》,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诸神诸神分割了原始巨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
印度的种姓制度因为统治者的需要,被设计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种姓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婆罗门为了恒久的利益,他们从教育,文化,环境……,弘扬历史,遵守传统等植入有利于自已的思想,牢牢印烙在民众的思维里,从而使民众成为自己虔诚的奴徒。
但是现在印度在法律上,宪法上已经废除了种姓。所以,真正在印度社会发挥作用的是亚种姓。亚种姓和亚种姓之间分层并不明显。所以比如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的间隙并不明显。但是婆罗门的界限不明显,只有相对高种姓,和相对低种姓的界限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婆罗门没有传说中那么牛逼。
Ⅷ 印度有多少个王室
印度有五个王室。
1、孔雀王室
3、伽色尼王室
4、德里苏丹王室
5、莫卧尔王室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拓展: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Ⅸ 刹帝利是印度的高种姓,而且是古代的王族,但为什么却说真正的刹帝利常被认为已经不存在于世上了呢
在早期吠陀时代,一家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人的身份也还没有严格地固定下来。后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的人都世代地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瓦尔那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
在实际生活中,高瓦尔那的男子娶低瓦尔那的女子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禁低瓦尔那的男子娶高瓦尔那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瓦尔那的人,处罚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瓦尔那制度显然是保护新产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而婆罗门教的造业轮回说也为种姓制度起到辩护作用。它把出身于高级种姓的人说成是前生行善者,把出身于低级种姓的人说成是前生作恶者。这样就为高级种姓的特权和低级种姓的苦难都找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当然这只能是一种欺骗性的解释。
所以说真正的刹帝利常被认为已经不存在于世上了呢!
(9)印度王室是什么族扩展阅读:
正式形成时期
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是“力”、“权力”的意思)。它是从“罗阇尼亚”发展而来的。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一般仍属于刹帝利瓦尔那,但是刹帝利瓦尔那并不限于王和王族。刹帝利是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其中也有人富有起来,成为高利贷者。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仪礼,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
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Sudra)。首陀罗瓦尔那的前身是达萨瓦尔那,首陀罗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内。首陀罗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其中也有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身份,不能参加宗教礼仪,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首陀罗是非再生族。
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首陀罗作为瓦尔那来说,不是奴隶或达萨。首陀罗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Ⅹ 印度有王室吗
有啊,不过好像都是邦国了,前一阵子有一个邦国的王妃不是死了么?但是似乎不掌权,普拉蒂巴·帕蒂尔为总统,曼莫汉·辛格为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