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文化冲击是什么

印度文化冲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3 04:34:57

‘壹’ 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给予赞同,O(∩_∩)O谢谢!
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着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贰’ 印度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史地位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沿革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境,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2主要文化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但也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恢复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冲击,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3饮食文化印度人口约12.1亿,占世界第二位。印度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受到中国及西洋文化的影响,根据地区和宗教饮食种类繁多。例如:北印度受到莫卧儿帝国的影响吃肉类,但是南印度却坚持传统的素食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差距渐渐缩小,但是印度有很多为素食主义者准备的菜单,而且饭店也分为素食主义者(Vegetarian)饭店和非素食主义者(non Vegetarian)饭店,部分饭店还把座位分开。贫困阶层的人们不仅是因为过教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原因吃素食的较多。印度人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情感并避免吃牛肉或猪肉,所以鸡肉料理和羊肉料理非常发达。提到印度饮食就会想起咖哩,但是像我国的咖哩哪儿都没有。印度的做法与我国大不相同,他们在肉或素菜中只选择一种做咖哩。例如:Mutton Curry是将调料放入切好的羊肉里做的传统肉类料理,不放任何蔬菜,只放放各种调料做得稠一点,将这些作为菜肴吃饭或吃烤肉,即做为主食的菜肴吃得有点稠的料理叫做咖哩

‘叁’ 什么是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是指一个人,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也就是指从一种文化背景移居到新的文化背景,等待他们的是诸多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文化冲击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
文化冲击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气候、饮食、语言、服饰,直至行为举止、人口密度、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既有身体的因素,更多的是精神因素。在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使得受冲击者无所适从,甚至整个的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完全丧失。

‘肆’ 中国印度之间的文化比较,有谁能比较全面的解答一下,急需!!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0)03-0057-04
印度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与我国早有文化上的交往。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作为印度文化的代表就传入中国,融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甚远。我们研究印度文化,并对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不无意义。本文试图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国与印度文化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关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之比较
有人认为:印度文化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高善必《印度古代文明与文明史纲》。实际上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尤为突出,并且这种多样性本身所体现的差异性,常常又是极不协调,甚至还是互相冲突对抗的。如在印度,一些地区现代化大城市蓬勃发展,而许多部落则大量存在,人们仍然过着狩猎与采集的原始社会生活。就是在现代化大城市,老牛无用则被放生,它可以在现代化大街上悠然徜徉,随地躺卧,连来往车辆都绕道而过。印度有177种流行的语言,544种地方方言,所以在一张十卢比的纸币上,要印上12种之多的文字等等。这正是印度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造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印度除了极短时朝,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总是土邦林立,割据纷争,长期不得统一。直到1948年独立时,全国还有几百个土邦王国。印度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南北气候各异,人种繁多,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形态差异很大,发展不一致,而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不统一状态,故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
中国汉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诸侯割据,各诸侯国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形成了春秋文化的多样性。但自秦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很快形成、巩固与发展,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与这种较为长期稳定的统一的政治局面紧密相联,国内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不断从一个个小地域向一个更大地域的融合演化,终于形成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一统文化,其在地域上是统一的,在内容和形态上是同一的,这就是以“克己复礼”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这也就是说,中国的汉文化的融合这一过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完成。印度文化的发展当然也经历着这一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在印度始终未能完成。这也就决定着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则明显表现了自己的统一性,凝聚性和整体性,具有其浓烈鲜明的封建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这一点是我们在比较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时首先必须把握的。
另外,关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从外部因素来看,雅利安文化的入侵,虽曾大规模地改变了印度原来土着文化的面貌,但印度河本土文化仍对往后印度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印度古代文化正是生存于印度河文化的巨大影响之下,也受到雅利安文化的冲击和改造,并以其为另一支主流,两者在交流融合中呈两条曲线向前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汉文化也是由多民族文化汇合融化而成的,同样有其地域之间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复杂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交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西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时蒙古文化与宋代汉文化的融合等等,莫不如是。但是,必须指出:第一,这种文化融合不是国外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这一重要特质。第二,就是在这种国内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由于国内的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而不断得以融合,从而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统一性,凝聚性与整体性,而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北魏鲜卑族文化,还是元朝蒙古族文化,它们都远落后于中原汉族文化,也就完全无力构成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冲击改造,倒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汉文化吸引过去,并表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主动接受。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推行“汉化”政策,下令禁止使用鲜卑语、穿鲜卑服改用汉语汉姓、穿汉族衣服,元朝的铁木真也是如此。这就说明我国古代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相联系、相适应,始终以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中心,越来越保持和发展着一种地域上的大一统,内容与形态上的大统一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也与印度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别。
关于印度化的宗教性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之比较
有位印度人说:“印度文化只有三种要素:(一)耕地的犁,(二)手工的纺织机,(三)印度的哲学。”其中,印度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它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渗透到了印度文化乃至整个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方面。这不是说,在印度文化中完全没有世俗文化成分。事实上,印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划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部分。印度人主张人生的四大目的是:法、欲、利、解脱,其中,“欲”与“利”属于世俗生活内容。印度有两本书,一本是《实利论》,一本是《欲经》,专门论述追求爱欲与实利,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中国伦理道德所无法容忍的东西。即使是这样,但它仍然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宣称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解脱,主张人生必须从业报中解脱出来,远离现实与世俗的一切,达到灵魂的永恒不灭。可见,印度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在宗教中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印度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征,是一种以“人对自己的生命”为中心的宗教型文化,这明显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大区别。
大家知道,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而封建宗法家族关系是它的社会基础,所谓“国”与“家”合为一体。所以,中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其重心在于“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即所谓“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等,注重于以忠孝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人际关系。纵观中国历史,古代的思想家,实质上都是以伦理思想家的面貌出现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始就主张重视家庭,注重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提倡将家庭道德扩展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治家立国、经世安邦,主张入世。可以说,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在当时树立起“仁”和“礼”这一对立身做人的伦理道德标准与立国平天下的政治法律纲纪,恢复西周奴隶制度。与老庄的“重身贵生”和“无力而治”的“无为”思想相比较,孔子思想的入世色彩是很浓烈的;与印度文化的宗教解脱性相比较,其入世思想和伦理本位特征更是十分鲜明。
自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种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讲究独立人格,天赋人权和强调个体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甚至远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人们随地就能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大量出现具有个性的人物,施加于人类人格上的咒符被解除了。因而,但丁的伟大诗篇便应运而生,与此相对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思想同印度宗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有着重大差异,从而以其明显的伦理色彩与世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于世俗生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某种重视,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尽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这种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要地位与作用,对人的价值所作出的某种世俗的肯定从而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但却又始终将人放在一种相互对立的,统治与服从的社会关系中,注重于人应当如何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绝少强调人的独立人格和人应当享受的权利,明显缺乏西方个人主义色彩,倒具有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征。这一点就成为我们在比较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的特征之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世俗伦理主义本质特征的关键。难怪梁漱溟先生将人生的态度分为三种,认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人对自然”,印度文化的特征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而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对人”。
关于印度文化的“中道观”与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之比较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类型诸特征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印度文化作为一种多样性、宗教性极强的文化类型,不能不在其思维方式上得到集中体现。
在印度文化中,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是派系繁多,门派林立。但由于印度文化又具有其鲜明的宗教统一性,因此,除了象顺世论这样的非正统哲学派别反对神干预世俗生活,主张追求现世幸福,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性质外,其它哲学都与宗教连接贯通,渗透了宗教唯心主义色彩。因而就其思维方式来说,它们都比较统一地将世界划分为物质的世俗世界和精神的宗教世界即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而主张“梵天”为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是“梵天”的体现。
并且,在对待此岸世界的态度上,它们一般都否定其价值,认为它污染了彼岸世界中作为绝对精神的“不受束缚的命”,使其变为了“受特质束缚的命”,而这是应该被抑制,被排除和被断灭的。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矛盾,承认了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从而具有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如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中道观”就反映了这一点,即所谓“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龙村《大智度论》卷43)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及孔孟的“中庸之道”有其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既提出了阴阳对立、又提出了“有”与“无”的互相转化,这一点既为印度文化所不及,也不逊色于西方传统文化。问题在于,作为科学型的民族文化,西方人较为注重与强调对立面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不回避矛盾;可是作为伦理型的民族文化,中国人由于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大统一”格局,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系统的高度集中和同一有关,其思维方式则趋于寻求对立面的互相统一,过分强调均衡调和。这就是从先秦孔子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
孔子的“中庸”与印度佛教中的“中道”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的“中庸之道”其核心是“过犹不及”,既反对“过”又不主张“不及”,否定二个极端,一概排斥矛盾的二个对立方面,排斥矛盾双方的互相对立,而主张采取中间路线。“中立而不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妥协调和,消除与排斥矛盾冲突的折衷主义。印度文化中的“中道观”,则要求人们“离二边、行中道”。它并不主张排斥矛盾的两个方面,走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而是要求人们在较低层次上对矛盾的二个互相对立方面给以合法承认,等同视之,然后在最高层次上,站在宗教佛性的高度去超越矛盾,达到解脱。可见,“中庸”与“中道”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由此而论,可以这么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强调与注重矛盾冲突,向外追求,开拓奋进,印度人的思维特点是超越矛盾冲突,向内追索,“梵我同一”,追求永恒,注重理念;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调和矛盾,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与均衡,居安求稳。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不失其苟安求稳,安分守己,中和保守,从而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容量心理缓冲,即使是在严重的饥寒贫困,生离死别等巨大的人生痛苦面前,他们也能将其统统沉淀到自身心理结构中去,而一般不是发泄于外,向外爆发,最后终于在诸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己之类的心理调节与感情变化中,以平衡而清静,达到矛盾冲突的消除与融化。
当然,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注重平衡统一,排斥与否定矛盾冲突,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但是它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并以“遗传”的形式一代一代被保存与扩展开来,从而给以伦理道德融化一切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封闭停滞的静态特征,对我国民族意识与国民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例如,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所以会产生与盛行着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其思想认识,则莫不源出于此。
综上所述表明,与印度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已经不断构成了一种统一性,伦理性和中庸性相结合,三位一体的稳定格局。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正好反映了中国封建国家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它的伦理性、中庸性则无疑更是明显体现出了这种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制度从社会伦理到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打下的深刻烙印。并且这二者之间又往往以一种空前未有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国民精神与民族个性的发展与提高,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牵涉到整个国民意识与民族精神面貌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我们不是带着盲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与全盘西化的观点,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来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清理,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0-01-05

‘伍’ 当你去国外旅行时,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日本的房屋建筑,可能是多发地震的原因,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不会采用很厚重的墙体,也会控制好房屋的高度。

‘陆’ 什么是文化冲击Whatisthecultureshock

原意是指一个人,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

二战后,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产生了大批的移民,他们从一个国家移居到一个新的国家,从一种文化背景移居到新的文化背景,等待他们的是诸多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文化冲击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

文化冲击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气候、饮食、语言、服饰,直至行为举止、人口密度、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既有身体的因素,更多的是精神因素。在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使得受冲击者无所适从,甚至整个的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完全丧失。

比如说在你的国家,你认为很正确的东西,在别的国家的人眼里不以为然。

文化冲击的表现是:沮丧,抑郁,困惑,焦虑,孤独。

Culture shock is an experience a person may have when one moves to a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ne's own; it is also the personal disorientation a person may feel when experiencing an unfamiliar way of life e to immigration or a visit to a new country, a move between social environments, or simply transition to another type of lif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culture shock involves indivials in a foreign environment. Culture shock can be described as consisting of at least one of four distinct phases: honeymoon, negotiation,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information overload, language barrier, generation gap, technology gap, skill interdependence, formulation dependency, homesickness (cultural), infinite regress (homesickness), boredom (job dependency), response ability (cultural skill set).

There is no true way to entirely prevent culture shock, as indivials in any society are personally affected by cultural contrasts differently.

‘柒’ 作为一名旅行者,哪个国家给了你最大的文化冲击

我觉得作为一名旅行者,在游历各国的时候经历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跟文化,而迪拜也是如此。说起迪拜,很多小伙伴脑海里就浮现迪拜纸醉金迷的壕。但是实除了壕外,迪拜还具有非常有趣的民间文化。 迪拜的宗教文化我觉得是冲击最大一个国家。

三、神秘的中东地区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虽然最近几年,迪拜也陆续开始接受外来民族的进入,甚至也能包容他们的文化。但是迪拜本身的宗教文化还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捌’ 在你看来古印度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有哪些呢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在哲学上创造了不朽的史诗《大乘国歌》和《罗摩衍那》,创立了“阴明论”,相当于当今自然科学的逻辑,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数方法,并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仅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佛教也出现在古印度,后来传播到中国、韩国和日本。

‘玖’ 欧洲的入侵,对印度本土文化造成了哪些冲击

1498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6年,伽马( Vasco da Gama)在亚洲的印度次大陆登陆,但他所发现的不是一个新大陆,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世界。在中古后期,香料开始成为欧洲的大宗贸易,但此项横越亚欧大陆的贸易,经由陆路转运,一直被土耳其和威尼斯人所垄断。海运发达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亟思经由海路找到香料的原产地印度,由西班牙政府资助的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另一个“印度”——美洲,而由葡萄牙政府资助的伽玛则找到了真正的印度。


英印混血儿和葡印混血儿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葡萄牙占领的哥雅地区,印度人并无种姓制度的阶级,葡印混血儿易于融入母社会中,但英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则都有明确的种姓制度,英印混血儿成为种姓制度之外“没有阶级”的一群,他们无法返回纯种的印度人社会中。幸好英国人相当照顾这些自己种下的“异果”,让他们在技术、行政、警察、筑路等部门担任较低阶级的职务。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葡萄牙人在亚洲以及英国人在印度的经营,基本上都是暂时性的,他们掠夺、战斗、统治、贸易,然后基于自以为是的道德观及人道主义,想强行改变当地根深蒂固的传统,但他们并不殖民,没有久居的打算,他们自觉是身处异国的外国人,他们会痛恨或恐吓当地的气候及人民,但他们知道迟早他们会离开这个地方回到祖国,因为这个关系,他们对当地土着的心态基本上是硫离的。但欧洲人在北美洲、英国人在澳洲、荷兰人在南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携家带着以单程船票踏上那些地方,想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家园,繁衍子孙,延续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这种心态与需求必然和当地土着产生更厉害的摩擦。

与印度文化冲击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在哪个国家有导弹基地 浏览:402
中国平安钻石怎么算 浏览:57
香菇碎肉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272
意大利酒吧街在哪里 浏览:923
英国和德国的cp叫什么 浏览:39
恐怖电影印度关于蛇变人叫什么 浏览:164
印度大豆能卖多少 浏览:212
印度北面是什么高原 浏览:90
中国人在越南住哪里好 浏览:881
英国人双名怎么称呼 浏览:523
越南珍贵大米用什么配额证 浏览:76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兵器 浏览:852
越南女兵带什么东西 浏览:65
中国捐款给印度多少粮食 浏览:62
印尼回国包机多少钱 浏览:907
中国玉石品种有多少 浏览:961
印度为什么能获得标枪金牌 浏览:706
印尼语专业前景怎么样 浏览:827
哪个条约规定不许中国人居住 浏览:421
伊朗沙漠种植什么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