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坐火车都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能看到的位置都可以坐人,印度火车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挤的人群以及难闻的气味。习惯了舒适高铁的国人到了印度乘坐火车简直是用惊讶来形容的,毕竟当地的火车到处都是人的情况;最让人觉得意外的就是,这里的门票种类真的很多,而走到火车里面会发现这完全是无法用正规来形容的,居民到处就是躺着。
印度火车跟中国火车很有多的不同,哪些是你觉得最特别的感受?
2. 伤心的印度
没有必要为逝去的东西再伤心了
把精力转移掉,你还有学习或者工作不是
路还很长,会有更适合你的在前面一个路口等着你,所以请继续前行,不要因为臆想中的打击而停滞不前
你要向TA证明,你会过得很好,比以前更好
3. 印度人的想法
印度是个种姓社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心理:
精英阶层高等种姓:自大,欺软怕硬,类似南朝鲜国。
低种姓平民阶层:对未来机会没有规划,无诚信,道德层次低(受教育程度低)。
一、印度民族的性格是什么
软性文化,是由于它短少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中心,由于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为了一种含糊的东西,从甘地开端的许多印度指导人,经过调和来保证国内的稳定,但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中心愈加含糊了。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种软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内容,还有可能遭到了中国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众多宗教杂揉的结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种十分有容纳力的宗教,这点是可贵的。
但是由于在容纳的同时缺乏吸收,使得这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似的东西,这种宗教的软性在很大水平上影响了印度人的性格。
二、印度人的饮食文化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
4. 在印度发表q心情,时间和中国一样吗
中国学者季羡林把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和印度人的历史观念作了一下对比:“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是很有意思的,与我们的大不一样。我们可以为玄奘西天取经起程的年代争得不亦乐乎,是贞观元年,还是贞观三年?我们争得津津有味,但印度人却十分不理解,不就是两三年的事嘛。就是一两千年,印度人也不放在眼中。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年代,在印度有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之间,相差了1000年。在他们心目中,差个1000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马克思说,印度没有历史。这是很深刻的。”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不紧迫,在他们的意识中,时间虽然有意义,但是没有力量,所以是一种周而复始,进而循环的时间观念。这样的时间观念导致人将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这一个过程变成微不足道尘埃的瞬间,所以印度人认为人这一生想改变世界是不可能的。
举例在如下:
只是,当我们为自己在时间观念方面的现代化感到骄傲的时候,冷不防知道印度已经是个软件出口大国,而且,它的顶尖科学技术人才在欧美并不少见。这样一看,我们还真不能简单地评判人家呢!(找到的差别)
印度公务员的迟到都成了“约定俗成”。2004年8月,印度铁道部部长拉鲁亲自在大楼门口抓迟到的公务员。结果,他当场截住519名上班迟到超过半小时的公务员,而全铁道部办公楼里的公务员也就2000多人。这让拉鲁大为恼火,但对迟到者只给予了扣当天工资的处罚。
其他的内容暂时还没找到,就这些了,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5. 印度疫情不乐观,为何当地政府一直自欺欺人
魔笛政府不是不想搞好社会乱象,但是就印度的实际情况,政府没那个统御力,魔笛没那个心情治理疫情,他不断在边境领土问题上对邻国施加压力,而且这样做也对国内压力不小,要闹就得搞军备,印度没这条件,只能去买别家的东西,一来二去印度今年已经购入了百亿美金的武器装备,而且对内还不断排斥外国企业,这也给印度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创伤。
魔笛之前更是一下令封锁了全国,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底气的印度人来说,这简直要老命了。一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既不能挣到钱,反而一天天花的还挺多,想回老家还不得。印度的医院体系更是让人崩溃,公立的治不了新冠肺炎,私立的穷人根本看不起,好在现在印度的检测能力逐步提高,每天都能有很多的患者被检测出来,这相比于被隐藏起来还算比较好。
6. 我国佛教界各个朝代对印度佛教的处境是什么心情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这种情况在教内也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对佛教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以增进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另外,佛教称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时时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佛教的认识,并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使之规范化、通俗化。这对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促进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份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份 性称谓
身份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份称谓、职务性身份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绊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绊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他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
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意为息心修道。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僧伽: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职务性身份称谓
佛教职务性身份称谓在我国特别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已不适用了。近代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干事、主任等头衔,这与各界没什么差别,故不需赘述。人们遇到比较多、易于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职务性称谓,下面就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天下风行,丛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
(二)礼节性称谓
礼节性称谓包括:1、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相当比重,比较复杂,用得也比较滥,应特别重视。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称奢黎。译作教授、轨范师、正行者。指能矫正弟子们行为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密宗指灌顶师等。
仁波切:藏传佛教用语,义为上师。依密乘之规定,能担任轨范师(阿奢黎)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2、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奢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悉诸经轨所说之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奢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之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尊者。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奢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而汉族人习惯将他们称为“活佛”,其实是不确切的,不如仍称他们为“朱古”或“呼毕勒罕”,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提议称他们为“转世尊者”。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原有较严格的规定,不可妄称,往往由朝廷封赠。后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对一般僧人的尊称。称谓过滥,反倒是对佛教的亵渎。
师父: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用得也比较滥。其实一般称为师傅即可。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贫道:为僧人的自谦语。僧人以道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谦。
禅和子:亦称“禅和者”,指一般禅僧或参禅的伙伴。
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人。
释子:即僧徒。僧人出家,从释迦之教,皆舍本姓而从佛姓,故名释子。
衲子:僧人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各处而得名。
佛子:众生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之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又总称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具有佛性。
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教师),而自称为弟子。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二、对亲教师而言。三、亦可作自谦之词。
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翻译名义集》卷一:檀那又称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后引生为施主之称。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
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
护法:护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
二、汉传佛教称谓的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称谓也是十分关注的。许多称谓不仅表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还可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称谓的涵意及其演变、运用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加深对佛教与佛教徒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汉传佛教称谓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汉传佛教称谓众多,或译音,或译义,或同名异义,或同义异称,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有缘自古印度的,又有缘自我国西域及蒙藏地区的,它们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弘扬和各国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传入汉地,与华夏文明相结合而蔚为大观,并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因此汉传佛教称谓实为多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佛教称谓中国化、民俗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汉并行的称谓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释子、禅师等;二是从事佛教管理与弘扬佛法的职务性称谓多,如我国僧官称谓、丛林执事称谓大量涌现;三是颇具伦理色彩的民俗化称谓众多,如师父、师爷、师兄、师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称谓不胜枚举。
3、中国佛教基本属于僧伽佛教,因此绝大多数佛教称谓都是关于僧人的,用于在家信众的极少,从以上介绍即不难看出。这种情况在近代稍有改变,如大德、大师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德、弟子、贫道、拙缁、衲子等等。与南传、藏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没有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
三、佛教称谓的运用及其要求
称谓的运用往往随时间、场合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本无一定。不过在特定情况下又有约定俗成的称谓习惯。运用得好,既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又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否则事倍功半。可见称谓之重要。
在佛教界,对称谓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了解各种常见佛教称谓的准确含义,从而根据僧俗、男女、长幼、所任职务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称谓。
2、对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问的、有德行的和有身份的僧尼,要多用礼节性称谓,但切忌滥用溢美之词。因为在末法时期,有学有修有证者太少,若名实差距过大,一是怕对方承受不起,徒增虚荣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满天飞,易让人对佛教心生轻慢,以为佛教不过如此。用礼节性称谓要出于恭敬心、诚心,这样于法相应,于己有益。否则涉嫌讥讽或谄媚。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师傅、知客师傅等;对于自己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份的僧人,可称为某某法师;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对于很有德行、具一定声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称,僧人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学人某某。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根据要求作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对和尚、尼姑这两个称谓要慎用或不用。在书信中,称谓和礼貌用语要求更严一些,体例和语气要求一致。
3、对于在家信众和俗人,也要尽量用礼节性称谓,但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称谓。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要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这样于彼有益,于教有利。一般来说,对于到寺院朝礼或参学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称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称某某居士;对于来寺做佛事、功德者,称为檀那、檀越,或称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对于关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于佛教者,可称为护法;对于信仰虔诚、很有德行者,可称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在书信中,除上述称谓外,还可用某某贤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通行的称谓,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侄、师孙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
7. 印度旅行会让你严重怀疑人生,是真的么
之所以会有去印度旅游会让你怀疑人生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大家在旅行的时候其实是想要获得更好的体验的,但是当你到达一些国家去旅行时,你却发现这些国家和你想象之中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并且很多的事情都会无限次的刷新你的三观。
因此,很难看到泰姬陵的全景,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人头堆在你的前面,而且印度的市区也是比较混乱的,道路非常的狭窄,甚至有一些脏。再去到印度逛集市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有一些难以接受,因此会有人说去到印度之后简直是让人怀疑人生。
8. 牛粪遍地都是,街道破烂不堪,在印度旅游是种怎样的感觉
在印度旅游是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它的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仅次于中国,这个国家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而且它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的快的,而且他们国家的经济也是发展非常快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他们的人口数量非常多,但是国土面积却没有我国大。
如果你要是去印度旅游的话,就会碰到这种现象,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难受,本来出去旅游就是想换一个漂亮一点的景色来换一个心情,但是如果大街上都是破旧的房屋,还有满大街的牛粪的话,这是非常破坏人的心情的。
9. 印度女星无戏可拍心情抑郁,杀女儿后自杀,在抑郁者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的
抑郁症患者对生活没有希望,每天晚上都会害怕第二天的到来,会莫名其妙就心情烦躁,总认为自己心里还住着另一个人,每天在操纵着自己,把自己当一个玩偶,动不动就想自杀,让自己得到解脱,不再那么痛苦。
精神疾病是极其复杂的。对你来说没关系。对某些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要心急,平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及时去看医生是最正确的选择。
10. 印度高铁创下世界纪录!印度人民为何直言太丢人了呢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曾经有着成功的终极目标,尽管过程艰难,我们却从未停下脚步。未来的美好如同散落在天空的星星,尽管美妙,却难比登天。最终成功的我们忘记了初心,一切功败垂成,何其遗憾,何其可叹。
印度的高铁曾经创下过一个世界纪录,然而这个记录却并没有为印度人增光添彩。印度的高铁纪录是运行时间最短的纪录,仅仅存在了几分钟的时间。这个高铁让印度人颜面尽失,他们集体沉默,纷纷抱怨道:太丢人!
中国速度
印度急于赶超中国高铁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可是此次印度的高铁运行事件也值得人们反复思考:中国的高铁技术的飞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付出了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辛劳的汗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各方围绕如何建设高铁达成共识,京沪高铁的建设被提上日程。经过技术人员的昼夜不息,先锋、中华之星等列车相继问世。
中国研制高铁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华之星在实验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却并未放弃,更不敢存在侥幸心理,我们认真分析每一个造成故障的原因,排除万难,这才有了中国制造的高铁。
目前中国高铁的运行里程高于世界高铁路线的总和,这样的辉煌是中国始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结果,务实造就了中国高铁,实事求是成就了中国。印度想用屈指可数的时间来对抗我们漫长的呕心沥血,这样的计划未免太过天方夜谭。
经过此次的世界记录,一向狂傲的印度人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本对中国高铁不屑一顾的他们开始反思,一些民众还请求中国对印度高铁的建设施以援手。
尾声
成功的目标固然重要,可是成功的过程却必不可少。生活中没有一方坦途的旅程,每一段经历都荆棘遍布,我们也曾经遍体鳞伤,然而无路可退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向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追寻梦想的过程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急躁。
这条道路上,冒进永远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即便前方的道路已经完成了99步,我们看似距离成功只差一步,然而一步踏错,所有的一切都将重回起点。为了梦想,坚守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