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东印度公司的侵略范围只限于印度吗
当然不是.
影响
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在伦敦Leadenhall Street。它主要创造了英属印度。1717年莫卧尔帝国皇帝下令免除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关税,这给该公司对印度贸易一巨大优势。1757年罗伯特·克莱夫爵士在普拉西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使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一个经济和军事力量。1760年除少数海岸贸易点外,法国被逐出印度。 东印度公司对从英国到印度的路途也有兴趣。早在1620年该公司就称对南非的桌山有拥有权。后来它占领和统治了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在香港和新加坡被英国占领后,参与了建设,它雇佣威廉·基德对付海盗,在印度引入和种植茶。公司历史上其它值得注意的事件有它将拿破仑关押在圣赫勒拿岛上,伊莱修·耶尔靠东印度公司发财。其产品在英国美洲殖民地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 东印度公司的公司旗由圣乔治十字和横杠组成,有可能是美国国旗的榜样。对历史上两面旗帜的比较说明这个论点有一定的道理。东印度公司的旗帜是1600年代设计的,美国国旗是1777年设计的。 东印度公司的船坞为圣彼得堡提供了一个原型,其管理机构的一些成分一直延用到印度的官僚机构,而其公司组织则是早期股份公司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公司对孟加拉地区的财政要求使得当地政府面临1770年的饥荒束手无策,这次饥荒在1770年到1773年间导致上百万人死亡。 创建年代
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与东印度贸易的商人的管理和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的商人组织的。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50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但一开始东印度公司对荷兰对香料贸易的威胁非常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东印度建立一个持久的据点。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此后两年中,东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湾赛葵的默吉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个工厂。由于公司在印度登陆后报告说获得了很高的利润,英王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颁发了补充许可证。1609年詹姆士一世延长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并将其期限定为无限期,除非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特权将被取消。
在印度立足
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睐。英国人认识到在远洋作战的胜败是暂时的,因此他们决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双方政府支持的立足点。他们要求英王采取外交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1615年,英王詹姆斯一世派托马斯·诺爵士拜访贾汗吉尔,贾汗吉尔是印度亚大陆70%的领域的统治者。这次外交拜访的目的在于在苏拉特和其它地区授予东印度公司独一无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厂的权利。作为交换,公司愿意向贾汗吉尔提供欧洲市场上的货物和珍品。这次旅程非常成功,贾汗吉尔通过诺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作为对你的王家的恩爱我向所有我统治的王国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国商人作为我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不论他们到达哪个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扰他们。不论他们在哪个城市定居,我下令给所有我的总督和长官给予他们任何可以给予的、他们所需要的自由。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和向他们的国家运输。
为了加固我们之间的热爱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们的船运来各种珍品和适合我的皇宫的商品,以及您有机会给我传递您的王家信件,以让我欢欣您的健康和事业发展。愿我们的友谊永恒。
扩张
在这样明显的保护下东印度公司很快就超过了在果阿和孟买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在苏拉特、金奈(1639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它建立了大本营。到1647年为止它在印度已经建立了23个工厂(即基地),有90个雇员。其中大的基地有位于孟加拉的威廉堡、在金奈的圣乔治堡和孟买城堡。1634年莫卧尔皇帝将他对英国商人的优待扩展到孟加拉地区(1717年甚至完全赦免了孟加拉地区的关税)。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货物是棉花、丝绸、靛青、硝酸钠和茶。同时东印度公司不断对荷兰人通过马六甲海峡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挑战。1711年,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来使用银换取茶叶。1657年奥利弗·克伦威尔更新了1609年的特许证并对公司的股份分配进行了小的调整。英国王室重建后公司的地位更加提高。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个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队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从事军事行动的权利因此对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680年代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要人员来于对当地居民的征募。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是印度的一个“国家”,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买的统治,拥有可怕的和有威胁性的军事力量。 贸易垄断
许多公司的职员发财回到英国后建立了自己的不动产、企业和获得了政治权利。在英国议会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说客队伍。但一些原来与东印度公司协助的有野心的商人也对公司施加压力,他们希望能够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在这些压力下,1694年议会通过了一个非管制法令。这个法令允许任何英国公司与印度贸易,除非议会通过法令禁止该贸易。这样英国议会实际上取消了施行了约100年的特许证。1698年议会通过法律建立了一个平行的“东印度公司”(官方名字为“英国与东印度贸易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国家保障的200百万英镑的资金。但旧公司强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购买了31.5万英镑的新公司的股份,这样他们就在新公司中占多数了。两个公司在英国和在印度抗争了一段时间,都想获得贸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实际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竞争。最后两个公司于1702年合并,同时参加合并的还有政府的一些机构和两个其它公司。这个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万英镑,作为交换获得了此后三年的独一特权。这个合并公司的全名为“英国与东印度贸易商人的联合公司”。 此后几十年中议会和东印度公司之间不断争战,公司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设施,而议会则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占用公司的财富而同时不使它获得更大的自主权。1712年虽然公司还清了它的债,另一个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1720年英国15%的进口来自印度,几乎所有进口通过东印度公司。公司通过其说客它再次保证了其影响,1730年公司的许可证被延长到1766年。 此时英国和法国成为了大敌。两国之间常常为控制殖民地而发生小战争。1742年,由于政府惧怕战争会导致的财政困难同意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的期限延长到1783年,代价是公司向政府再贷款100万英镑。最后小冲突真的导致了战争。从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英国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领地。战争也波及到印度。公司军队与法军在那里爆发冲突。与此同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超过了它的欧洲竞争者。由于战时军队和经济的补给需要与印度的贸易大增,同时英国获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产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结果是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个富强导致的生产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对远洋贸易的需要。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世界市场的唯一主宰,它在政府决定获得了不可挑战的影响力。 威廉·派恩在他1808年的书《伦敦的微观世界》中写道: 1801年3月1日,东印度公司欠债5,393,989英镑,拥有动产15,404,736英镑,其销售从1793年2月从4,988,300英镑提高到今天7,602,041英镑。
殖民垄断
七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军战败,这挫折了法国的帝国愿望,也削弱了法国境内工业革命的影响。公司总督罗伯特·克莱夫在印度获得了一次出奇的胜利,战败了那里的法军,重占圣乔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条约中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雅南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虽然这些小贸易点在此后两百年中保留在法国手中,但法国对印度土地的愿望被打破了,对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消灭了它的一个大的经济对手。相反的,东印度公司此时拥有一支有纪律、有经验的军队,它得以从其在金奈的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
当地反抗
但是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57年克莱夫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尔帝国之间的关系变坏了。在奥郎泽布皇帝被废黜后,莫卧尔帝国已经处于分裂过程中。在与公司作战败绩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夫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传奇的迈索尔国王提普苏丹也为英军提供了一些烦恼。他是法国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中,他继续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99年英军占领迈索尔,提普苏丹被杀。此后公司继续逐渐削弱当地的反抗势力,占据了孟买及其附近地区。在这些战争中,阿瑟·韦尔斯利,后来的第一任威灵顿公爵,初露锋芒,这是他通向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的道路的起点。这样英国占据了整个南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最后的阻力是北部德里、奥德、拉杰普塔纳和旁遮普的王公。公司通过施加压力、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这些公国联合抗英。从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象一个国家,而不象一个贸易企业了。
经济困难
虽然公司在征服反抗国家方面越来越大胆和野心勃勃,但公司无法管理占据地盘的巨大耗资也越来越明了。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当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饿死)在英国本土也敲响了警钟。由于劳动效率的降低英国在孟加拉占领地区的军备和管理支付不断增加,失去控制。同时在工业革命后时期欧洲的贸易也萧条。英国缠入美国革命,而法国也濒于爆发革命。公司绝望的总裁们向议会呼吁提供经济资助。1773年议会通过了茶叶法令。这个法令给予东印度公司在与美洲贸易时更大的自主权。公司的垄断行为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这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事件。
管理法令
1773年东印度公司法令
通过这个法令英国议会对公司的管理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确地建立了议会对公司的主权和最终控制权力。此法令承认公司的政治职责并明确规定“公司获得的主权是为王家,而不是为公司自己获得的主权”。 虽然东印度公司在议会里的说客和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这个法令还是通过了。它引入了实质性的政府控制,将公司统治的地区形式上纳入王家管理下,但王家将其主权以四万英镑的租金租给公司两年。在这个条件下孟加拉的管理人华伦·黑斯廷斯升级为总督,对整个英属印度拥有管理权。它规定虽然黑斯廷斯是公司理事会任命的,但今后这个职务要由王家指令的四人委员会来任命。黑斯廷斯被授命宣战和签署和平条约的权利。英国司法人员被派往印度施行英国法律。总督和四人委员会拥有所有立法权。由此黑斯廷斯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印度总督。公司允许继续维持其实际上的贸易垄断地位,代价是上述的两年的交款和每年向英国出口至少若干货物的义务。管理机构的费用也由公司支付。这些一开始公司希望获得的条件后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每年的经济负担。公司的经济状况继续不断下降。
1784年东印度公司法令
这个法令有两个重要内容:
公司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法令明确区分公司的政治任务与它的商业活动。法令明确规定公司的政治活动服从英国政府命令。为了达到这个任务,法令就印度事务建立了一个控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大臣、一名副部长和四名由国王任命的枢密大臣。法令规定该副部长为委员会主席。
英属印度的内部管理。这个法令为英国在印度的中央官僚管理机构奠定了基础,这个官僚机构将在20世纪初在乔治·内森尼尔·柯曾的总督时期达到其顶峰。
这个法令的颁布是因为当时人们认识到政府控制与公司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有解释的余地。政府也感到它有义务回复被占领地区的当地人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的人道呼吁。公司过去的股东埃德蒙·伯克在1783年就认识到这些情况应该被处理而提议了一个法令,但伯克的法令被公司的说客反对掉了,他们指责伯克法令中指令委员会的建议有利于伯克自己的亲信。
1786年法令
这个法令扩大了总督的权力,它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总督可以不顾委员会多数意见而自己负责做出决定,同时它还规定总督和军队最高指挥官可以由同一个人担任。 这个法令确定了王家与公司之间的停火线。从此公司成为王家的一个规则服从机构,它自己有比较大的自由和责任,以获得稳定的扩张和巩固。公司与王家达成了互相信任后它继续通过威胁和引诱来扩大其地盘。到19世纪中它的统治地包括印度大多数地区、缅甸、新加坡和香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受它的统治。
1813年特许法令
东印度公司的侵略政策使得它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印度的王公都成为公司的附属。但战争的费用使得公司的经济濒临崩溃。公司不得不向议会乞求帮助。1813年的法令是在这个情况下颁布的,其中包括:
确认公司占领的印度地盘的主权是英国国王。
公司特许证被延长20年,但是
除茶叶贸易与与中国的贸易外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被剥夺。
公司必须将其贸易与地区帐务区分开来。
印度对传教士开放。
1833年特许法令
这个法令的背景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和随之产生的对市场的追逐,以及对经济政策的放松。 法令内容:
免除公司的经济义务
将公司的政治和管理权威再次延长20年
检查委员会获得全部控制公司的权力和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制,给予总督管理和控制所有民间和军事事务的权力和权威
建立了一个立法机构
任何公司内关于印度事务的职务在授职时任何人不因其宗教、出生地、来源或肤色而受歧视。
此时英国继续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1845年它买下了丹麦殖民地特兰奎巴。东印度公司将其影响扩张到中国、菲律宾和爪哇岛。通过向中国贩卖在印度收割的鸦片它解决了与中国茶叶贸易的逆差问题。中国试图禁止贩卖鸦片的努力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3年特许法令
这个法令规定英属印度保留在公司的管理下,直到议会另作决定。
结束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劳务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令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的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业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扩张,进一步控制了全球%以上的优质资源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典型国家如西欧国家和日本)经过几百年的开发,资源大量耗竭,于是凭借雄厚的技术经济实力,利用跨国矿业公司,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渗透,同时获取必需的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美国虽然资源丰富,但仍利用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应的经济政策,限制国内矿业的发展,转而大量利用国外资源;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有效控制市场,也积极组建跨国公司,从事境外风险勘探和开发。
在经济全球化大旗下,矿业的全球化趋势也不可避免。矿业全球化表现为:矿产资源跨国勘探、开发,矿产品跨国加工和销售,矿业公司跨国购并和上市,矿业资金跨国流动,大型矿产勘查和开发项目多国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及矿业信息国际共享。矿业全球化的特征为矿产品贸易全球化、矿业投资全球化及矿业服务全球化。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加强核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矿业公司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大型化、国际化、集团化已成为矿业公司发展的趋势。矿业全球化使得矿业生产与矿产品贸易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矿业全球化的发展,使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一方面,矿业生产要素将流向质优价廉的矿产地;而在另一方面,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经济技术等实力最雄厚的跨国矿业公司集中。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因此矿业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纪前中期已经形成的国际矿业寡头垄断,近年来又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以垄断优质资源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矿业公司并购大战愈演愈烈。1996~2005年,交易额在2500万美元以上的全球有色金属并购案合计134件,交易额共计579.74亿美元;黄金的并购案达189个,交易额共计571.21亿美元。在过去的10年中,跨国矿业公司平均每年的并购额在114亿美元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和黄金几乎各占50%。
2005年跨国矿业公司的并购达到了15年来的顶峰,全年黄金和有色金属并购案件56起,并购金额428.0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5倍。其中有色金属并购案有27起,并购金额263.35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10.7倍;黄金并购案29起,并购金额164.68亿美元,较2004年增加了2.8倍。
2006年大型矿业公司单年的并购额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全年黄金和有色金属并购案件66起,并购金额944.8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1倍多。其中有色金属并购案有26起,并购金额711.09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1.7倍;黄金并购案40起,并购金额233.76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42%。
跨国矿业企业的大规模联合与兼并,使得全球矿业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矿业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新一轮的并购大潮中,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如美国铝业公司(Alcoa)在经过多年全球并购扩张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其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和铝材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年销售收入200多亿美元。澳大利亚BHP公司和英国比利顿公司联合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矿业公司,是全球第3大铜生产商、第3大铁矿石生产商、最大的煤炭出口商。经过多年并购扩张后,BHP Billiton、Anglo American、Rio Tinto、Alcoa、CVRD等矿业公司对铁矿、氧化铝、铝和海运煤的市场控制力均有明显增长。
据统计,目前参与全球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有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矿山产量是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的。在全球50强大矿业公司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公司基本上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南非所垄断,它们控制的产量占25家大公司总产量的78%。另外的几家矿业公司是巴西的CVRD公司、智利的Codelco公司、墨西哥的Grupo Mexico、摩洛哥的OCP、博茨瓦纳的Debswana,以及印度的国有公司SALL(铁矿)和Hinstan锌业公司,它们合计占有其余的22%产量。而据瑞典原材料集团(RMG)估计,随着矿山产量逐渐向南半球转移,发展中国家矿业公司所占的比例有望增长。
随着跨国矿业公司的联合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全球铁矿石出口市场主要由CVRD、Rio Tinto、BHP Billiton 3大公司所操纵。CVRD控制着欧洲市场,而RioTinto、BHP Billiton则主宰亚洲市场。2004年3大公司合计占有全球铁矿石贸易的份额已达到80%。从矿业公司对主要金属矿产的控制集中度看,世界最大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31.5%的锡产量、23.2%的铁矿石产量、14.9%的铜矿产量、12.3%的黄金产量和12.2%的锌产量。10家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70.2%的铁矿石产量、79.3%的锡矿产量、74.6%的铜矿产量、57.4%的金产量和57.1%的锌产量。前10大公司占有西方国家矿业总产值的26.7%。
在石油领域,尽管美国和欧洲的跨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失去了对全球许多地区石油储量的控制权,但仍占有除前苏联地区以外的全世界石油产量的大约40%。2004年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皇家/壳牌集团、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俄罗斯鲁克石油公司、俄罗斯尤科斯公司、道达尔公司、俄罗斯苏尔古特油气公司、美国康菲公司和TNK-BP公司等10大跨国石油公司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4.4%。2005年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石油巨头们纷纷调整旗下业务,加大对上游油气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收购一些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以增加资源储量、扩大产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并购交易额比上年增长2倍,达到1600亿美元,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2005年12月康菲公司以356亿美元收购柏灵顿资源公司一案最引人注目,并因此进入全球10大跨国石油公司行列。
㈢ 印度富豪问鼎亚洲首富,个人财富901亿美元,旗下都有哪些公司
印度富豪问鼎亚洲首富,个人财富901亿美元,旗下都有哪些公司?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不好说阿达尼从莫迪手上取得了是多少权利,但阿达尼集团的扩张也是多少能投射点问题。莫迪掌权古吉拉特邦的第二年,阿达尼集团的年主营业务收入仅有小小的7.6亿美金,但到了2021年,仅阿达尼手底下的旗舰级公司阿达尼企业有限公司的全年营业收入进帐就达58亿美金,在其中当然有阿达尼自己出众的行业运营天资三角形的重心,但从大格局开工建设蒙德拉港,到海外回收澳洲煤矿业,再到与美国太阳能房地产商联合建立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公司,直到2021年1月阿达尼集团联合韩国浦项制铁创立绿色钢铁集团,阿达尼全是顺风顺水,理应说迄今早已出任了8年国家总理职位的莫迪期内所供应的友谊支援也许许多。
㈣ 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前从印度掠夺了多少财富
东印度公司,全称“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 H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
一旦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难的深渊。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
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一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政府特派官员与中国政府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政府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㈤ 印度各方面看上去都很强,为何美国不害怕印度崛起
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对任何潜在对手都有预警机制,其中也包括印度。比如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宣布搞出核武器后,美国前后都对印度有一定制裁。所以不存在美国不担心印度崛起的概念。
至于说美国现在为啥不怕印度崛起,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印度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美国全方位吊打印度。以GDP举例说。印度去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93万亿美元左右,超越英法排名世界第五。
这个数值和这个排名都挺不错,但跟美国相比较,差距仍很大。仅为美国的13.6%。这个水平还不值得美国对印度下手。
第四,中国的复兴导致美国专注于扶持印度牵制中国,而忽视了对印度的压制。
西方人的崛起,是前后几百年,通过掠夺等手段,让自己壮大的同时拉低其他国家,从而达到崛起的目的。可中国不是,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始,互惠互利,闷声发大财,仅用四十年时间就走完了人家几百年的路,这就太可怕了。
在美国人看来,现在的中国很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不仅工业门类齐全,而且还在爬坡高端产业链。最关键的是,中国还有独立性,不受美国控制。如果中国上去了,那么美国就该掉下来了。
美国不想下来,但又不能对中国来硬的。这该怎么办呢?好办,扶持印度,让印度跟中国死磕,拖住中国。
毕竟印度目前距离把美国拉下马还太远,印度国内的买办阶级还卖国,美国一点也不担心印度短时间内会翻天。而中国已经遏制不住了。未来的烦恼要给当下的忧虑让路。
㈥ 印度被哪个国家统治过
英国。
时间1600--1775
英国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夺(1600~1757) 中世纪末西方国家热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计想到印度发财致富。发现好望角(1488)和绕过好望角直达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们收购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姜、肉桂、豆蔻)在西方销售,获得厚利。但葡萄牙国弱民贫,只能占领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内地,不能成为殖民主义强国。继之而起的是荷兰。荷兰商人垄断了香料贸易,抬高了产地收购价格,降低了西方的销售价格。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英荷两国商人剑拔弩张,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到了1623年,英荷才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后,1689年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3 个管区形成。1651年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胡格利通商(见彩图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后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买下3个村子的包税权,实际上等于买下3个村子的领土,其中的一个村子就是加尔各答。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就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其中清除法国势力和培植亲英势力是主要因素。加尔各答原是偏僻荒村,从18世纪初起,商业开始繁荣。当地商人和钱商都大发横财,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亲英势力。这股势力的存在为英国取得孟加拉政权创造了条件。普拉西战役(1757)开创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书称之为“双层统治”。当时,统治者是一伙强盗,人民深受痛苦。从 1772年起情况有所改变,但“双层统治”的格局却持续很久。过去,东印度公司要从英国拨款来印度购买货物运往国外销售。自从1765年以来,他们就用孟加拉的税收购买印度货物,运销国外,牟取厚利。但英国政府每年迫使东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万英镑。当时英国殖民势力霸占市场,盛行强制买卖,生产者往往被迫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因此英国大量收购印度货物并没有刺激印度的工业生产。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英国工业资本家不遗余力地迫使东印度公司增加英国工业品的出口。他们认为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是英国工业发展的障碍。从1793年起,英国工业资本家对东印度公司及其商业特权发动猛烈攻击。 自从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英国新贵族海陆军军官为帝国扩张领土立下了□马功劳,新贵族资本家在东印度公司的名义下积聚了大量财富并且集中了巨大权力。自从工业资本取得优势以来,新贵族在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和财富就逐步被转移到代表英国资产阶级总体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东印度公司在伦敦和印度的事务,使政府取得对英属印度的政治指导权。178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领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权。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以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所以,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也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在55年内(1763~ 1818)英国在印度直接进行过30次兼并土地的战争。在52 年内(1766~1818)英国与印度地方政权签定过23次割地条约。它在50年内(1765~1815)解决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印度绝大多数的据点。 最有成效的兼并方法是同土邦缔结“补贴金联盟条约”。这是利用盟国的经费供养英国军队。它把精兵驻扎在盟国要地,控制它的防务和外交。巨额的“补贴金”往往超过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财政破产,割地抵债。 1798年英国同海德拉巴签定第一个“补贴金联盟条约”,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国人训练的军队,每年出24万多英镑给英国人并由后者训练6个营的军队,要英国保证它不受马拉特势力的侵扰。
1818年6月,马拉特势力覆灭。拉贾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岛的一些首脑都承认了英国的主权。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还有过两起兼并高潮。第一批被兼并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两霸的角逐遍及亚洲。19世纪的战争大多是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争夺殖民地。英国惯于利用印度的人力财力对邻国进行战争。除前一时期侵略尼泊尔战争(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战争如两次侵略缅甸战争(见英缅战争)、第一次侵略阿富□战争(见阿富□抗英战争)以及侵华鸦片战争(1840)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经过对锡克教徒两次战争(1845~1846,1848~ 1849)占据了旁遮普以后,英国殖民地疆域就达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线。
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它们的被兼并,与英国的纺织工业有关系。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 19世纪30、40年代印度大兴铁路,50年代电报畅通。英国自信实力已经强大,可以不再依靠旧势力的协助,用自己的力量单独地统治印度。在这个时期英国用“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有萨塔拉(1848)、那格浦尔(1853) 和詹西(1854)。
最后阶段的兼并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正式结束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也结束了东印度公司。1858年颁布的英国女王诏书开辟了一个新的统治方式。
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断强化。《帝国立法参事会的法案》规定,印度由英王通过印度事务大臣进行管理。印度事务大臣接管了原属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及印度事务管理局的全部职权。印度事务大臣是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有一个顾问性质的印度委员会协助印度事务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员会的人员不超过15人,不少于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务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职(或居住)10年。
㈦ 印度经济史
近代印度经济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军事冒险失败后的国内局势动荡实行全国紧急状态才顺利度过垮台危机。但是军事的失败同与之而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印度当时是一座等待爆发的火山。
由于军事开支急剧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经济计划实际已经破产。当时的印度粮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败后一直不能实现自给,印度被国际社会讥笑为讨饭篮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却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经少的可怜的有限外汇来购买粮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粮食急剧减产,当时印度的粮食饥荒已经到了来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苏联的粮食援助,印度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灾难。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在中印冲突后2年里给予印度的援助尽管急剧增加到与印度建交后美国援助综合的200%。但是美国人的附加条件是:今后印度的5年计划必须由美国政府认可.面对独立与生存的选择,印度终于在1966年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橄榄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国大党两院中526名议院举行秘密投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在议会大厦外等待选举结果。四小时后国大党议员领袖辛哈出现在走廊。人们纷纷上前询问:“是男的获胜还是女的获胜了?”辛哈宣布:“女的赢了”。继承了父亲巨大声望与与治国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对169票(2张废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对手当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英迪拉的时代开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执政早期是依靠由当时国大党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团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让代表垄断财团的辛迪加集团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们眼中的洋娃娃和线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卢布贬值35%,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万吨粮食和9亿美圆的援助,沉重打击了国内垄断财团的势力。而且利用和美国的短暂亲密关系,从墨西哥进口了粮食种子,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尼赫鲁时代的土地改革出发的开始了绿色革命。终于到1978年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随后,印度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表态代表了印度在国家独立自主上坚定的政治立场,同苏联的握手不仅获得了大量政治经济与军事援助,而且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造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国家中央集权为手段,以国家经济国有化为方向推进经济计划。终于在1967年5月宣布了为期10年的“经济计划10点建议”,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国54%存款的14家印度银行收归国有,此举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颁布“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成立了“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委员会”。此后1970年2月颁布的加强工业许可证制度的法令与1971年把全国64家普遍保险公司受归国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经济体系框架完成。尼赫鲁建国时的构想在他女儿手里实现了。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打击了印度国内垄断财团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且为印度国内局势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庞大人力物力与技术支持与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须要在可以做长期经济规划的情况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去实现。印度为了国家经济主权既选择了苏联的橄榄枝并与美国保持有限的合作关系。印度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时期的中国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对经济长期计划作出有保证的规划.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各样的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印度政府在长期经济计划与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不断的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印度政府在遇到国内国际危机的时候往往通过国外军事冒险来转嫁选民的视线与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来赢得大选。但是自身实力的孱弱,往往在军事冒险与干预后印度政府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印度在60年代后形成的改革——危机——冒险——更深的危机——再改革的循环行为模式,终于让80年代的印度总理感慨:印度已经失去了工业时代。
70年代 :
从美国1965年开始全面卷进越南泥潭后,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美国独霸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终于在持续8年畸形的繁荣后,美国终于开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于越南战争,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从此世界各个国家开始进入“牙买加”货币体系,汇率象脱缰野马一样竞相贬值。终于1972年,美国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不再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和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尽管在80年代美国人面对狂欢的日饵曼洲和叫嚣买要下美国的日本武士是那么的无可奈何。美国就要衰落了么?我无从而知,但是奠定美国今天新霸权的一系列大举措悄悄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作为战后国际贸易 金融 与投资监管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发生了大转变。1973年关贸总协定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在正式来开了锣,也正式在这一回合终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开的20国会议上开始了世界货币改革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国际金融关系脱离国家与中央银行的控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从尼克松的时代开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职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场倾斜,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开了。但是,这些在今天看来雄心勃勃的远征都不能掩饰此时美国跌跌撞撞的脚步。随尼克松冲击起舞的是石油危机,是苏联遍布全球的出击,70年代来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迪拉.甘地获得了压倒胜利,终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时,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选中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随即人民联盟领导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东巴独立。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下令军事镇压,军事镇压的结果导致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并在当时西方大国保证不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宣布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自卫”。12.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盛赞英迪拉.甘地的胆识与魄力已经超过了尼赫鲁,而民意调查中93%的公众站在了英迪拉的一边。当1972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众的形象就是杜尔加,就是美丽的10臂女战神。
但是历史老人总在不经意中,给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开上一点点玩笑:饥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1.8亿人口面对饥荒的威胁,而由印度一手导演的战争让滞留在印度的难民每个月就消耗掉印度2亿美元,这更使印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需要进口大宗粮食与原油,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与国际金融因尼克松危机冲击而剧烈动荡.由此导致的外汇短缺终于使才平稳不久物价飞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近50%,经济实质遭遇了衰退.同年孟买就爆发了1.2万罢工,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动下爆发了.仅仅在反对党领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帮的骚乱中遭遇警察射杀的人数就达到233人,与之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当时的印度经济实际陷入了瘫痪.最后在当警察也开始暴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的时候,骚乱与不安到达了顶点.而甘地夫人此时借助一位律师从宪法中发现的漏洞,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来挽救即将倒台的政府.
虽然随后地年不仅风调雨顺而且经济维持在比较高的增长水平,过高估计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紧急状态,但是随后的大选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上台了.高喊自由与面包口号上台的人民党政府代表的其实是垄断资本与地主阶层的利益,人民党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结束了当时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匆匆提交了”六五”计划.人民党政府不仅缺乏执政能力,更缺少对自己所指定计划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消耗怠尽.在把仅有的30亿美圆储备挥霍一空,在执政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党政府倒塌了.
而此时虽然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新技术革命的翩然而来,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注意国家迅速转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的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使各自的经济逐年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崛起.而印度,则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㈧ 近代臭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到底有多少个是属于哪些国家的
英国评论家邓宁格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马克思的这段话。这是指资本,但也非常适用于用东印度公司代替资本。曾经,西方人对东方充满幻想,认为东方充满了黄金,非常富有。有了致富的梦想,许多人在海上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路线。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1492年,哥伦布驶向美洲,误认为是印度。
大英维多利亚帝国真的是“他想从这片海到那片海,从这条河到地球的尽头都要掌权”。让我们谈谈西班牙和葡萄牙。尽管西班牙很强大,但它专注于美洲,在东印度没有投入多少能源。葡萄牙在东印度的实力并不强大。历史悠久的东印度公司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国内的分裂,集中其更高的权力一个接一个地打破,用武力统治整个印度,然后将权力下放给一些当地的王子和贵族,然后进行分裂和统治,挤压印度数百年。
㈨ 印度曾经被英国统治,那段黑暗历史持续了多少年
英国人完全统治了印度190年,楼主说的400年指的是从入侵开始算了。
1849年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㈩ 印度在排斥中企后,西方国家趁虚而入占据市场,印度想要自力更生现实吗
一直以来,莫迪非常希望自己国家的人民,可以一直使用,并且认可自己国家所研制出来的产品。这些导致,前段时间莫迪就开始限制我国APP的使用,2020年11月25日再一次限制我国APP使用。他们这样的做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自主发展,限制我国产业在印度所占据的份额。不过事实证明,他们这样的做法,对自己的国家没有起到好处。中国企业遭遇印度的抵制之后,西方一些企业看准机会走入市场,很多印度人,现在绝对不可能实现自力更生这件事情。
想要和那些已经拥有完美产业链的国家进行竞争,完全不可能。也就是说不管是西方企业还是我们国家的企业,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在印度也会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果印度一直坚持,不仅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反而还会影响到经济实力的提升。对于印度来说,海外资本这个也加快国家产业的不断升级,还会影响经济提升,如果海外资本减少,那么肯定会对印度经济造成影响,如果一直坚持,最终只能伤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