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郎咸平不懂中国在国际谈判中怎么老是惨败我告诉你:因为中国官员基本是傻瓜!
你说他们是傻瓜,我可别这么认为,因为在中国在国际谈判中,中国总是很保守的,而中国的综合国力,才是中国谈判的筹码,所以你也不用说他们傻啊·有怎么样的,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你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Ⅱ 宋朝实行高薪养廉制度,为何会出现反腐越强烈官员越腐败的现象
近几年香港片方连续出了《反贪风暴》《廉政风云》等系列票房尚可的电影,再次将反腐问题展现在公共视野,反腐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从横向来说,是世界各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从纵向来说,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史其实就是一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
结果就是虽然“有法可依”,但是最终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昨天讲述的关于李清照二婚后,其丈夫谋取他的财产,李清照找到他的把柄把他告上官府,才得以离婚,然而按照宋代的法律,妻子告发丈夫也要被判处两年流放,李清照是宋代名人,又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在亲戚的求情帮助下,最终关了九天后被释放。
在北宋的很多时候,往往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败露,需要严惩的时候,皇帝为了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也为了收买人心,往往采取纵容的方式。
贪污腐败的官员因为收不到严惩,因此“责罚未几,遇赦复叙,故态复作”。
总结:
王亚南教授曾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过:"中国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当今社会下,我们还是应该小心谨慎,将防止贪腐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Ⅲ 三品官员回家没盘缠,惨遭帝王处死,一个三品官为何如此穷
一个三品官,按理说是不会穷的,可是这个名叫曾秉正的三品大员,确实曾经穷得没有盘缠回家,他之所以这么穷,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真地清廉,以及他的薪水确实很低。此人在明初为官,而且正好就是朱元璋统治的时期,朱元璋这个人,大家应该清楚,那可是抠门抠到家了,农民家庭出生的,在金钱方面格局必然就不会高。
结果这件事就让朱元璋给听说了,当下大怒,一个堂堂的三品大员,居然卖女儿,这不把大明朝廷的脸面给丢光了吗?于是下令把此人收押,并处以宫刑,至于他最后的下场,史书无记载,有可能当时就死了。他的遭遇,真可以说是奇葩,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出现三品大官凑不齐回家路费的情况,然而偏偏在朱元璋时代就出现了,可见朱元璋对手下的官员们,实在是太过苛刻了。
Ⅳ 官员腐败为什么在明朝统治时期最严重,有多黑暗
最后就要说明朝官员的腐败了,这一点确实不可否认,明朝官员确实腐败很厉害,不管是清流官员也好,能臣干将也罢,基本上就没有不贪的,这和明朝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不贪的话还真就没办法活,但是如果贪吧,还真就把持不住越贪越多。在这里特别说一下张居正,这位大明朝的首辅,对大明朝的贡献有多大?如果说没有他大明朝会灭亡也不过分,但是他也确实是真贪,仅仅是他乘坐的轿子就有三十多个人抬,据传他的轿子有五十个平方大,里面还独立出来卧室和客厅,很显然就是一座可以移动的小房子,即便是这样谁又敢说张居正不是个好官呢?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朝代有贪污腐败的官员不一定是坏官,这个朝代肯定就是明朝。
Ⅳ 历史上最强悍的反腐,为什么最终归于失败
历史上着名的反腐案例1、北宋的高薪养廉,宋真宗赵恒,史上称之为“中国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第三,在吏部建立了官员档案,完善官员休假制度。
第四,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设立御史台,行使相当于现在纪委监察部门的职责。
辉煌成绩:
1、尽管北宋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唐朝差得多,但北宋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0%。
2、画家张择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图》来描绘了北宋时期的清明盛世;
3、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赞誉: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果
北宋的官员成了与秦、汉、唐、元、明、清的官员相比是最幸福的人。宋官是最好做的。北宋的皇帝是只讲意识形态建设,不讲军事实力的。大臣没有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传统。讲的是吃喝玩乐,带头骄奢淫逸,广置田产楼阁,多纳歌妾舞姬。北宋皇帝讲的是高薪养廉、从优待官。北宋因为贪腐丢官的人很少,因贪腐而遭杀头和灭族的官员几乎没有。北宋的政治生态不仅使北宋王朝毫无政治理想,反而为蒙古人奴役汉人,建立欧亚大帝国打下了一个优良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基础。
2、反腐自律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创建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唐帝国的“贞观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有学者认为: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它主要表现在:
社会秩序空前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贪污降到历史最低点。贞观王朝被称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但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而且李世民高瞻远瞩,给予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辉煌成绩:
1、称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2、李世民统治下的唐帝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3、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结果
李世民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反腐,而且权力高度集中,就造成了一个重要缺陷,那就是个人的反复无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意识到大功告成之时,唐太宗便意骄志满起来。以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为界限,贞观君臣关系和政治风气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贞观之治”的上升期,后期是“贞观之治”的下降期。
而正是在后期,唐太宗把虚怀若谷的纳谏之风渐渐地抛弃了,很少听信正确的意见只相信他个人的权威和极少数心腹的话,以孤家寡人的独断专行代替兼听众意。于是,群体的合力遭到破坏,治世的生机被遏制,中断了富有活力的政策,君臣间的合作与信任遭到了严重损害,随着活力的丧失和惰性的增长,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就不可避免地呈衰颓之势。
贞观后期,整个智囊群体开始染上一种随和的、顺从的、与世无争的色彩,这与贞观前期智囊群体那种勤奋、进取、直言敢谏的风气已截然不同。朝中大臣都恪守中庸之道,为保全禄位而不敢多言。还有一部分高级官僚随着官职的升迁和权势的增大,意志却逐渐衰退,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人迎合唐太宗所好,大献殷勤,进贡奢侈品,全然不顾朝政的衰落。
有人托病不朝,安度晚年,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大臣中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行为经常发生。贞观后期臣僚们群体素质的蜕变,是唐太宗“渐不克终”的投影,臣僚的变化反过来也加速了唐太宗的衰败。
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却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发不可收拾。
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不例外,随着国家情况的迅速好转,他渐渐变得懈怠和荒疏,开始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淡漠了草创天下的艰难,走上了淫奢之路,他驱使兵丁,大征徭役,到处兴建宫殿、别馆,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大兴土木,徭役不断增加,人民不堪役使,以至于砍掉自己的肢体以图逃脱。唐太宗因滋生自满之心,无法完全做到居安思危,无法真正坚持善始善终,一世英名不保,盛世基业不克善终。
3、大明王朝的严刑酷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反腐惩贪手段最严厉的朝代。明朝的官场是人类最高危的行业。明朝的官员是一帮最没有人格、尊严、隐私和安全保障的群体。明朝吸取了宋亡的教训,在国家政治管理中强调:“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必须从严。”明朝对官吏的监管程度比对囚犯还严。手段包括:设置耳目、跟踪侦监、下属举报、随时抄查、亲邻连坐、朝堂棍打、刑讯逼供、诛杀九族、剥皮悬尸。也就是说,明朝是中国历朝在反腐问题上杀官最多最狠的朝代。然而明朝却是历代贪腐问题最严重的朝代。
在历史上,是朱元璋时代,反腐的“铁腕”甚至是“铁血”远超其他历史时期。《草木子》说,明太祖规定,地方官贪污受贿六十两以上,就要在土地庙前剥下皮来,里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边上,以提醒下任官员不要贪污:“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污者,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这岂止是触目惊心,准确地说是令人毛骨悚然。
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八年,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次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如洪武四年(1371)甄别天下官吏,八年(1375)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的郭桓案,声势都极浩大。其中,尤以空印案与郭桓案的规模最大,两案连坐被冤杀的达七、八万人。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一般估计,朱元璋在反腐过程中杀掉的官吏在十万到十五万名之间,数量不可谓不多。
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八年,更是朱元璋严厉打击贪污腐化的特殊时期。那个时候,几乎无日不杀人。由于诛戮过甚,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有些衙门,因为官吏被杀太多,没有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徒流办事”、“戴斩、绞、徒、流刑在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
朱元璋反腐不仅动用刑狱,严加惩处,而且还法外加刑。罪行严重的,处以墨面文身、挑筋、挑膝盖、剁指、断手、刖足、刷洗、称竿、抽肠、阉割为权、斩趾枷令、常号枷令、枭首、凌迟、全家抄没发配远方为奴、族诛等各种非刑。
因此,在洪武时代做官,真的是一件极为危险的勾当。据说,皇帝每天上朝,如果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这一天杀的人就少一些;如果把玉带低低地按在肚皮下面,这一天准得大杀一批,官员就吓得面如土色。在这种恐怖气氛中,不论大官小官,个个胆战心惊,不知什么时候就有大祸临头。传说当时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家便举家庆贺,庆幸又活过了一天。
因此本来最热爱做官的读书人们在这个时期也视仕途为畏途。他们“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多不乐仕进”。有的家里有好学之子,怕被郡县所知,弄去当官,反而叫他们休学种地。有的为了避免被强征出仕,至自残肢体。
不少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回想起洪武朝的情景,还心有余悸。
结果:朱元璋反腐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与历史其他时期比较,朱元璋时代是贪腐现象较少的时期。但是按朱元璋自己的标准,他的反腐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朱元璋多次表示,官员队伍的治理整顿成效并不显着:“奸顽之徒难治,扶此彼坏,扶彼此坏。观此奸顽,虽神明亦将何如!”我们看朱元璋从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所颁布的多道榜文,可以看到让朱元璋不满的官场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县州府行省官吏在职役者,往往倒持仁义,增词陷良”;“凌虐良善,贪图贿赂”;“奸顽小人,恃其富豪,欺压良善,强捉平民用为奴仆,虽尝累加惩戒,奸顽终化不省”;“无藉之徒,不务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贼。若不律外处治,难以禁止??”
虽然反腐力度如此之大,然而朱元璋期望的纯而又纯的状况终于没有出现。在朱元璋的政策下,想在官场全身而退几乎就不可能,所以有些人认为反正动辄得咎,不如趁早捞一把算了,反而加紧贪污搜刮的活动。他们“当未仕之时,则修身畏慎,动遵律法。一入于官,则以禁网严密,朝不谋夕,遂弃廉耻,或事掊克,以修屯田工役之资”,享受一天是一天,于是贪污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众多!”弄得朱元璋连声哀叹:“似这等愚下之徒,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
连朱元璋寄以最大希望的民众监督也很快破产了。民众可以擒拿犯法吏员一举,负面作用也很快反映出来。群众运动的火候是最难掌握的。不久,就有许多地方的地方官为了政治利益,威胁利诱百姓们保举自己,打击他人,更有许多地方群众为了抗税不交而把正常工作的税收官员捉拿到京。这类事情远比真正捉到的贪官要多,弄得朱元璋一个劲地呜呼不已。
朱元璋晚年,对自己的暴力惩贪曾经有过困惑和动摇。洪武二十三年,他对刑部官员说:“愚民犯法,如啖饮食,嗜之不知止。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惟推恕行仁,或能感化?”
抛开朱元璋自己的苛刻标准不提,客观地说,朱元璋的铁血反腐短时期内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从长期历史效果看,朱元璋的反腐是失败了,而且是彻底的失败。虽然他在世时,贪污腐化现象得到了一时的抑制,然而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他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大明最终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被列入历史。
朱元璋的错不在于反腐,而在于情绪化反腐。近代法律家沈家本先生对《大诰》所载案例逐条进行考证,其结论是几乎所有大诰刑案都存在或法外用刑、处刑不当、枉施刑罚的问题。面对贪腐,朱元璋过于迷信暴力。他在反腐问题上几乎穷尽了各种手段,就是没有反思自己建立的低薪制。在惩贪问题上,“强盗”出身的他显得相当“一根筋”,他相信暴力恫吓可以取代一切其他努力,认为用刀剑可以造成一个绝无贪污的纯而又纯的世界。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合理的基本制度为基础,再强悍的政策措施,也只能收效于一时。
4、雍正反腐:对贪污官员抄没家产,实行“养廉银”
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贪污,整顿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当时雍正对一些大臣的惩办显然还有政治上的复杂原因,但也确实起了打击贪污的作用。与此同时,雍正解决了官吏俸禄过低和地方政府开支没有保障的问题。具体办法就是实行“养廉银”。雍正期间,吏治有了明显改善。
结果
雍正离奇暴亡,干隆接过权杖后,便一改其父严厉冷峻的处事行为,转为平和放任的风格。尤其干隆晚期,贪污之风盛行,吏治废弛。干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亿之侈,驿骚之繁,将十倍于康熙之时”。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干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钱财。干隆帝规定,官员犯有某些过失或不尽职责,可向皇帝交纳罚银或赎罪银,以换取宽恕或免罪。交纳的银两,收归皇帝私囊。干隆帝的宠臣和?,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20多年,深受干隆帝倚重,嘉庆时被责令自杀,抄没家产。人谓其家财八万万,敌清朝当时岁入十年以上。与官僚们骄奢淫逸生活相伴随的,是贪污的风气盛行,贿赂公行,政以贿成。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中饱,整个官场弥漫着贪赃枉法、惟利是图、阿谀奉迎的恶劣风气。各级官吏过着犬马声色、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Ⅵ 为什么中国大败官员在鸦片战争中,要找来一千桶粪便呢
1840年,英国议会投票表决对中国出兵的议案,最后,以五票优势赞同通过了该议案。于是,一支英国舰队越过海洋,远赴中国。相信大家对这场战争都十分熟悉,它便是鸦片战争。在教科书中,人们对这场战争作了许多阐述,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同时,也拉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就这样,在官员们的愚昧和无知下,清政府大败特败。之后,英国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同时,也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Ⅶ 历史上的清朝为什么会那么腐败以致使中国落后那么多
清朝腐败无能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困于内廷官僚、上下官僚沆瀣一气。民族歧视下的满清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无德无能、缺德少才的满蒙王公、贵族官僚长期窃居高位;朝廷执掌大权的达官贵人和各省巡抚总督,大多数为满蒙世袭,昏庸腐朽不堪。中国的国力都消耗在这帮心黑的纨绔子弟手中,各种生产没有多大发展。
英国特使马戛尼在(干隆后期的)出使日记中指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在马戛尼眼中的康乾盛世真相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善褴褛甚至裸体”,“像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英使马戛尼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清朝的衰落,把满清政权看作“一艘破烂不堪的巨大船舰”,预言它将“不再有纪律和安全”。
更为主要的是整个官僚统治阶级普遍虚伪矫饰,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在强大刺激来临时才有一点本能反应,根本看不到世界发展变化的潮流,没有任何先进性可言,进贡、贸易进口的尽是各种玩物。嘉庆要勤俭,一群官员就像花子一样上朝比谁补丁多。
吏治最为腐败,主要表现为买官卖爵,各种官场就是相互勾结、互相贿赂的关系,不仅造成晚清洋务运动失败,也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当官需要银子,就要想办法在百姓中挖银子,一派黑心造就一片黑暗,“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只是冰山一角。
就连林则徐等开明大员也是落后得可笑,认为英国人穿靴行动不便,极易对付。对世界西方的了解还不如明朝后期。原来的茶叶、瓷器等贸易为什么变成了“鸦片贸易”?为什么洋务运动最后付之东流?关键是皇家昏庸、官僚腐败、劣币淘汰良币的结果。
文化落后,就在于没有民主、没有公正、没有紧跟潮流的危机感。光有热血、不怕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没有学习科学技术的良好机制,没有创新的竞赛,没有人民大众的崛起终究无法实现国家的兴盛。当一切向钱看之后,想尽办法化国为家,大“清”的气数就尽了。
腐败在于特权,中国的腐败就在皇家专制、官本位,使得遍地自私自利的小家子气淹没了一切青年的锐气,一群唯利是图的人变相成为“卖国者”,当他们一心搞点名堂时,得到的只是一败涂地。种下的是“龙种”,生出的是跳蚤。
Ⅷ 清朝中央集权为什么会导致官员腐败和官僚主义
满清统治的基石就是用腐败拉拢社会上层,与明严厉到变态的反腐截然相反。满清以此战胜大明,也因此失去天下。
笑谈清朝的买官卖官
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 加贴在 铁血杂谈[深水区]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这是我发在历史区的原创文章,转到深水区来的,写清朝的捐官制度。
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干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
有一个笑话挺有意思:山西一个土财主,6岁时家里人给他捐官之后等了80多年终于等来了同知的委任状,家里接到后立马张灯结彩,在门头高悬一块大匾:斯文人家,于是有人出对联:年过八旬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尤未熟不愧“书”生(谐音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来捐纳的腐败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说的,可是就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罗嗦两句吧。一个知县,明清时代一年俸禄不过区区60两白银,官员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就靠这些钱基本是没门了,明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钱的时候多收些熔炼手续损耗费;收粮的时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脚,掉下来的扫扫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钱了,别笑,张居正老人家就是靠这个养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过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毕竟官员的薪俸收入确实是少。可到了清朝问题就来了,清朝雍正时候实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没有了,又时兴用制钱顶粮赋(解释一句,清朝时代官价1两白银合铜钱1200枚,可实际银贱铜贵,黑市价格1两白银只能换800枚铜钱。百姓交租用制钱,1200枚才抵1两赋税,可官员转身就能换1两半白银,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这里飘出来的。)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间商贸发展,所以当时世界财富总量80%在中国;蒙元靠抢劫屠杀起家,进中原就顾了“杀尽天下张王李赵刘”了,除了将中国人口从1亿2千万降到4千1百万之外毫无建树,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明朝靠的是跟今天电力、能源、交通部门差不多的办法,实行国家专营,不过那时候专营的主要是盐、铁、茶和马;清朝就很让我无奈了,当时有人提出倡导商业发展,皇帝不许,可康熙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钱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哪来?捐官。捐一个知县白银4600两,国家和个人双赢,可谓两全其美啊,可花4600两买个1年工资60两的官,不贪还等什么?这一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
说句实在话,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钱买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资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时候读过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个官员到任,先询问当地物价情况,问到当地鸡蛋价贱,1文1枚,老父台焦急万分,马上拿出3万枚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3万个鸡蛋,市场蛋价陡升,养鸡人家欣喜万分,给县太爷送了金匾;照我们的智商,这位老公祖就该把鸡蛋按照3文一个卖出去赚个满怀了,可老大人爱民如子,不做那投机倒把的事。过了100来天,老大人又去询问市场情况,居民见了这位老父母亲切万分,反映现在鸡价很高,(都拿去养着生蛋了嘛)大人又着急了,回去就对下人说:现在鸡价高,正好我那些鸡蛋孵出的小鸡也该长大了,100文一只卖出去平抑鸡价,于是士人大悦,又送金匾。年终考评:卓异。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劲,升官去也。3万的本钱,300万的利润,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佩服啊佩服,这可比现在当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说我们的官员素质还有待加强。跑题跑题~~~就此打住。可这么一搞,那297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阿,清朝又不许自由贸易,无法进行资本冲销,那些中间成本转来转去还不是又加到老百姓头上。这些捐来的官们在下面横行无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带民风向来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时候路过,百姓还送给军队粮食1200石,康熙亲笔写“民风淳朴”树碑立传;可到了干隆年间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干隆派傅恒征讨,花费库银300万两,直杀得黑查山变了颜色。最后追究其原因,康熙路过后所有到任的官员全是捐官,没一个好东西,蚂蚱腿里熬油脂,臭虫头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还是捐官,再往上还是捐官,实在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骂我了,因为史书中写买官卖官最猖獗的是东汉和明朝,没有清朝什么事,至少清史稿没写。我说没写并不等于没有,东汉地主势力太强大了,地方武装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西汉时期开疆拓土是为了威震中华,文帝时长安离西北边境只有几十里,可西汉末期西北边境到长安走路要几个月;东汉皇帝在开疆上没什么作为,可地主武装代替了这一职能,因此匈奴最后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买卖中央的官,当然没什么禁忌了。明朝太监当国这一结论是清朝下的,但实际上明朝一直是实行文官统治,皇帝在明朝权势甚至干不过大学士,因此靠一部满族人写的明史,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这部书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书除了歌功颂德还有什么?写的清朝花团锦簇一般,皇帝无比英明,臣子无比忠诚,看了之后真是恨不得让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资料,皇帝的实录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能看实录的,更不能改,因为史笔如铁。第一个看实录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弑兄夺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看了实录。但他毕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里面独独唐史是两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个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难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还不如,所以他改了实录,亲生母亲不要,把马皇后当了亲妈,但他后面的明朝皇帝没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帮文官死死的盯着,随便说说也就算了,真要动了歪脑筋,给骂个狗血淋头绝不夸张。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员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类的书,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就不要记档了,那个就从档里抽出来吧。”这个档是什么?实录。满清遗老们以这种东西为素材写出的玩意,可能记载买官卖官这种丑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对买官卖官闭口不言,有说的,但是下场很惨。(这个文字狱的案子很有名)。干隆年间湖南耒阳有个书生叫贺世盛,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卖官制度,知县接到举报后大怒,把贺世盛抓来非刑拷打,让其明说:是谁卖的官,是谁当的中间人,谁买的。可贺世盛总不能明说:是干隆卖的官,户部当中间人,你买的吧?于是就给定了罪:“妄诋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儿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上报后,朝廷大臣签字同意,干隆批复时候宽宏大量:“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不凌迟了,斩首,其他照旧。谁还敢说买官卖官?那叫捐纳,不是卖官。就好比不是失业是下岗,不是降低是负增长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题了~~抱歉抱歉,不谈时政,不谈时政。
不想多写了,再写下去就不叫笑谈了,变成了一句一行泪,一字一掬血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叹为观止,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选官制度,后来依此创造了现在的英国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们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举考试后面的血和泪,看一看清朝捐纳制度造成的结果,他们还会那么想么?
另外,附上清朝捐官价目表,可比超级市场都丰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当时1两白银约和现在150—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当个什么官。
干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
价钱降低到也不为通货紧缩,实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实缺,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滥,越捐越贱。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842889_1.html
回答者: 226688999 - 榜眼 十三级 3-5 04:03
Ⅸ 唯一身居高位历任三朝不倒的高官,怎么身败名裂的
说起张廷玉,我们应该都熟悉,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弄臣、奸臣无数,忠臣、直臣也无数。但如张廷玉这般历三朝英明雄主荣宠不替而始终入值机枢身居高位不倒的重臣,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出来。
所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身居高位、历任三朝而不倒的高官。
当然,干隆敲打张廷玉的本质无疑显示了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鄂尔泰死后,干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张廷玉身上。尽管张廷玉平时对于朋党嫌疑懔如临渊,但还是难逃干隆的雷霆。
Ⅹ 古代官员为什么会腐败
中国历史上的腐 败之所以难以根治,无关于教育水平、道德品质,而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腐 败都是制度性的腐 败,而制度性的腐 败的根源是中国古代官 员薪水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