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如何治理蝗灾

中国如何治理蝗灾

发布时间:2022-05-14 20:46:36

A.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蝗灾的发生

蝗灾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在中国,自古以来很多地方多次发生过蝗灾,给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一旦某块区域被蝗虫侵袭,大量的蝗虫会吞食农作物,使农产品瞬间遭到破坏,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地老百姓也会因为粮食短缺而产生饥荒。所以,有效控制蝗灾刻不容缓,控制蝗灾的办法分为环境保护、药物防治和天敌防治这三个方面。

一、实行环境保护

蝗灾的发生和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蝗虫一般都会选择在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所以,实行环境保护才是治理蝗灾的根本核心,比如加大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慢慢整治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慢慢还给地球一片绿水青山。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了解了吗?

B. 蝗灾在国内很少见,中国在治蝗方面有哪些经验

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各蝗区成立了专门的蝗虫防治指挥部,并建立了责任制。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植保司提出:“治蝗是一场具有战斗性的群众运动,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和严格的组织。”为及时动员和组织力量与蝗虫作斗争,区县人民政府必须在夏蝗发生前成立治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组建大队、中队、中队等一系列治蝗机构“。
2001年,在河北草原,牧民选育在固定鸡舍饲养60天的雏鸡进行草原驯化,经过90天左右的训练后,用牧鸡杀蝗虫。哨子是用来指挥团队吃蝗虫的。治蝗期间,将放牧鸡变身为“流动治蝗鸡”,5天就能完成1000亩的活动任务。面对日益严重的蝗灾,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蝗灾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C. 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古代虫灾种类比较多,其中蝗灾是虫灾中占主要位置的灾害。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出现了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治理蝗灾,人们起初采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 陈家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发表《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一文。该文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国发生蝗灾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灾后,百姓苦不堪言。蝗虫属于暴食性的害虫,欧阳修形容其为“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民间亦有歌谣:“蝗虫发生连四邻,飞在空中似黑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蝗灾危害如此之大,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影响。一是造成大量农作物受损。公元1163年8月,“飞蝗过都,蔽天日。徽、宣、湖三州及浙东郡县,害稼。京东大蝗,襄、随尤甚,民为乏食”。公元1436年,“直隶河间府静海县四月蝗蝻遍野,田禾被伤,民拾草子充食”。二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蝗灾危害农作物,导致树木枯死,土地荒芜,人口骤降。明代徐光启认为,蝗灾之害甚于水灾、旱灾:“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三是引发社会动荡。王莽主政的时候,“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最后引发农民起义。 蝗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与气温有关。蝗虫的卵孵化成幼虫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二是与地理环境有关。从我国历史来看,蝗灾形成与黄河中下游松软的黄土有关。这些黄土具有松软性、透气性、直立性,比较适合蝗虫产卵孵化和幼虫的出土。三是与水旱灾害有关。水旱灾害致使沿河、滨海、内涝地区出现大面积荒地、荒滩,为蝗灾发生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在治理蝗灾方面,古人在观察分析、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挖掘虫卵,消灭蝗灾于未成之时。公元1443年4月,“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郑观奏:山东济南等府,长清、历城等县蝗蝻生发,已委官督捕,所掘虫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有的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治理蝗灾。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已成蝻子跳跃行动,便须开沟捕打,其法视蝻将到处,预掘长沟,深广各二尺,沟中相去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悉要趋赴沿沟排列,或持帚,或持扑打器具,或持锹_。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力跳跃,或作或立,渐令进沟,即大击不止。蝻虫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致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一邑如此,他邑复然,当净尽矣。” 清人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指出:“捕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尽净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张集馨在书中所作记载,就是通过开沟陷杀法来捕杀蝗虫。 有的则利用声音和蝗虫的趋光性特征来捕蝗灭蝗。五代时期,“值天下飞蝗为害,在礼使比户张幡帜,鸣颦鼓,蝗皆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_唐书》记载唐代名臣姚崇运用蝗虫趋光这一特性有效捕打飞蝗:“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公元1763年,德州、济南一带发生蝗灾。时任山东巡抚阿尔泰组织民众“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俾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 还有的利用物种之间相克来治理蝗灾。在唐代,出现了飞鸟食蝗的记载:“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在宋代,公元982年3月,“北阳县蝗,飞鸟数万食之尽”;公元1076年5月,“金州生黑虫食苗,黄雀来,食之皆尽”。明代的陈世元撰写《治蝗传习录》,介绍养鸭、放鸭治蝗的成功经验。 面对蝗灾带来的巨大灾害,古代各朝统治者都重视以官促民予以应对,甚至给予适当奖励。汉平帝元始二年(2),青州等地大旱,蝗虫肆虐,朝廷“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元代有“灾有大小,而蝗旱为最”的说法。一旦某地发生蝗灾,当地官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宪台通纪》中有“蝗蝻生发,官司不即打捕,及申验灾伤不实者,纠察”的记载。张养浩在《为政忠告》中也强调:“蝗生境内,必驰闻于上,少淹顷刻,所坐不轻。”重视捕蝗灭蝗的机制逼着官员去重视虫害治理。《紫山大全·捕蝗行》中记载,公元1269年,某地发生蝗灾,官员动员组织民众进行蝗灾治理:“老农蹙额相告语,不惮捕蝗受辛苦。但恐妖虫入田中,绿云秋禾一扫空。” 清代,康熙帝极为重视治理蝗灾。他多次下诏灭蝗,还亲赴蝗区进行考察调研,且在总结前人捕蝗经验基础上,撰成《捕蝗说》一书,对蝗虫生长规律和捕蝗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为了治理蝗灾,康熙帝建立起皇帝——总督巡抚负责制。地方一旦发生蝗灾,总督、巡抚第一时间要向皇帝奏报,康熙帝根据奏报,及时发出“上谕”,指导捕蝗工作。同时,为了推进捕蝗工作,康熙帝设计了责任制,对蝗灾预防不力和发现蝗灾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禀报不实、捕打不及时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旦发现,便治其重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作出规定:“州、县、卫所官员,遇蝗蝻生发,不亲身力行扑捕,借口邻境飞来,希图卸罪者,革职拿问;该管道、府不速催扑捕者,降三级留任;布政使不行查访,速催扑捕者,降二级留任;督、抚不行查访,严饬催捕者,降一级留任;协捕官不实力协捕,以致养成羽翼,为害禾稼者,将所委协捕各官革职。 来源:书屋 2020年09期

D. 中国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治蝗都有哪些绝招

新疆发生蝗灾时,我国曾特意用飞机从浙江运了一大堆鸭子到新疆,专门派鸭子去吃蝗虫,一只鸭子一天能吃掉一百多个蝗虫,灭蝗能力强,又不会破坏环境。

E. 如果蝗虫真的入侵中国,我们该如何应对

引言:如果蝗虫真的入侵国内想要应对蝗虫危机的话,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一些沿海地区尤其是蝗虫生长的地区,可以采取种植香槐花,棉花等蝗虫不喜欢吃的植物,改造蝗虫的滋生地,压缩蝗虫发生的面积。对于一些容易有蝗虫生长的地区,应该根据地区结合水位调节,采取上果下鱼等模式改造生态环境,制止蝗虫的发生,对于蝗虫发生泛滥的地区,可以实施沟渠路林网化改善生产条件,开展饲草种植和畜牧养殖,减少蝗虫爆发的频率。像一些川藏地区常年发生黄材重灾区,可以通过坑荒种植,减少荒地面积等措施迫害蝗虫产卵适应的环境,减少蝗虫发展的基数,避免蝗虫发生大爆发。所以在面对蝗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化学防治和提前预防。

最后目前在国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蝗虫是很难进入到中国地区的,即使有小部分概率会入侵,但是也会得到很快的控制,不会给人类的生活还有粮食生产造成太大的影响。

F. 面对蝗灾,中国古时候采取了什么灭蝗政策呢

旱灾、蝗灾、饥荒……似乎已经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从此以后,我们远离了饥饿,仿佛也远离了这些曾经让百姓们谈之色变的天灾。

皇帝对于治理蝗灾的决心还体现在逐渐完善完善的巡抚、总督负责制之上,各地如果发生了蝗灾,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巡抚、总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蝗灾严重之时一天上数道奏折。对于在蝗灾之中没有亲力追捕,推卸责任,不行查访的官员,轻则降职,重则革职查办。

在粮食远远不能保证全国温饱的古代,自然灾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蝗灾对于农作物的毁灭性是极其强大的,百姓无法生存,严重时还会造成社会动荡。为此,古代统治阶级总结了历朝历代众多宝贵经验,从愚昧地祭拜,到后来积极发动百姓和蝗灾作斗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带来的危害。

G. 蝗灾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应对

《除蝗疏》中记载道:“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自古以来在中国,蝗灾的出现都是一件危害国家的大事,尤其是中国古代。

蝗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农业害虫。它不仅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悍。只要条件合适,它们的数量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激增的情况。一旦蝗虫的数量变多,就容易导致蝗灾的出现。因为这些蝗虫要生存,就只能不断啃食农作物和侵占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可以说破坏力是十分强大的。

关于蝗灾的事情,我们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若是大家想到了什么消灭蝗灾的好方法的话,也可以积极发表评论以便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蝗灾能够尽快得到控制,不要再让更多的地区遭受它的摧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再过一个多月,雨季就要到了。即便在这之前那些蝗虫们能逍遥快活上一段时间,等一进入雨季,它们的末日估计也就到来了。只是若能在此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是希望蝗灾被消灭的那一天能够更快点来临

H. 古人都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三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

自2019年12月以来,东非经历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现在蝗灾已经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场大规模蝗灾的爆发,已经严重威胁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成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多个国家因为蝗虫的入侵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蝗灾不但是现如今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我国古代,蝗灾就位列农业社会三大灾害之一(水灾、旱灾、蝗灾)。

③:利用蝗虫天敌进行灭蝗

宋朝时期颁布过许多“禁捕蛙令”这样的禁令,目的就是为了要保护蝗虫在自然界里的克星,防止蝗灾的发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发生了一场蝗灾,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时上奏说:“河北螟虫多不入田亩,村野间有蚁食之。又蝗飞空中,有身首断而殒者,有自溃其腹,有小虫食之者。”——《续资治通鉴长编》

蝗虫主要天敌非常的多,例如:鸟类、鸲鹆、蛙类、蟋蟀、蚁、蛾、鸡、鸭等都能成为“食蝗”大军中的一员。这些蝗虫天敌虽然不可能让蝗虫绝迹,但却可以让蝗虫繁殖速度减慢,达到预防蝗灾发生的效果。

④:种植预防蝗虫的植物

蝗虫除了害怕天敌之外,还不喜欢接近麻类以及各种豆类植物。贾思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86个粟的品种中有14个是“免虫”品种。董渭的《救荒活民书》中提到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让民众广范种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灾爆发后,宋真宗与宰相王旦讨论蝗灾的情况。当时他对王旦说:“诸路使臣言,飞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飞度河北,乡民方备焚扑,连夕西北劲风,由是不及远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坚实,不复为虑矣。”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有意识地多种这类作物以对付蝗虫。

I.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当非洲蝗虫以3600亿只的恐怖规模袭来时,我国古人总结的除蝗虫五招,又将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虫界的高手,知道这个消息后,是龟缩不敢来,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身涉险?

绝招五、杀虫卵

《捕蝗》一诗中,有这样的话语: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这句诗说明,古人早早便知晓,蝗虫最大的威胁在于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会刻意去寻找蝗虫产卵的地方,然后倒入药草汁杀死虫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驱除蝗虫的手段。

阅读全文

与中国如何治理蝗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渡海比赛怎么才能拿到奖金 浏览:322
伊朗订单包括什么 浏览:348
怎么才能办中国绿卡 浏览:249
意大利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浏览:797
印度一共拿了多少奥运金牌 浏览:988
意大利有哪些货运港口 浏览:186
伊朗收到人民币怎么花出去呢 浏览:556
印度电子旅游签证怎么办 浏览:927
意大利西塞什么时候加盟 浏览:624
留学生返回英国怎么隔离 浏览:410
越南有什么好玩的游玩 浏览:616
伊朗捕鱼多少钱 浏览:44
中国的中字大写怎么写 浏览:241
印度的那个了文件是什么 浏览:331
越南买华为手机怎么样 浏览:774
中国哪个地名没人敢说 浏览:213
印尼路由器怎么设置 浏览:250
印度三哥怎么救火视频 浏览:632
印度产什么牌子奶粉 浏览:468
东京到英国要飞多久 浏览: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