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的贸易顺差和逆差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对日本,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都是逆差。
B. 中国对美国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
一、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是逆差,但在对中国的服务贸易方面却是顺差。
二、具体分析:
1、为什么美国对中国有货物贸易逆差:
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包括美国在内的外企搬到中国来生产,然后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在这种模式下,即使许多商品在中国并没有产生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附加值,但在外贸统计上就算作中国的外贸顺差。
2)不只对中国,美国对全球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美国与100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贸易逆差。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贸易逆差实质上是美国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
3)其实,中美之间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形成中美之间较大数量的贸易顺差,因此结论很明显,中国承担了产业链条上很多国家的顺差转移,这些顺差的最终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国。
2、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贸易顺差:
美国的服务业贸易顺差,主要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科技优势和金融优势,以及美国先进的商业管理模式。美国科技领先、金融的主导地位以及商业模式的领先和创新,也成为了吸引全球人才和人口流动的中心,所以美国的旅游业的出口顺差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计算机通信等新兴技术和服务起源于美国,但是出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不仅占据的比例不高,而且处于贸易平衡状态。说明信息产业的低端服务在产业兴起阶段就已经向低成本地区进行转移了。
3、所以谁吃亏了:
事实上,美方通过大量进口源自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大降低了美国人的消费成本,提升了“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改善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在宏观上也有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贸易逆差和利益逆差是两码事,在中美经贸合作中,美方是受益的,美国消费者享受到的实惠看得见。而中国承担了产业链条上很多国家的顺差转移,这些顺差的最终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国。
C. 为什么中国对日韩是贸易逆差,而对欧盟和美国却是贸易顺差
相对来说,欧美限制对中国出口他们的高科技产品,而对中国廉价的产品又有需求,所以造成中国大量的制造产品出口到欧美供他们享用,而因为进口受保护限制,进口量小,因此出现顺差比较大.
日韩与中国的贸易,因为中国是个大市场,人多,钱多,因此日韩都把出口市场瞄准中国,虽然他们把最好的产品卖给欧美,功能一般的产品卖给中国,但中国的消费还是带给他们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中国生产的产品,日韩自己一般也都能自产,因为不需要从中国再进口制造产品,因此,贸易上出现逆差.
D. 中日贸易是逆差还是顺差
中日贸易中中国是顺差国。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8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175.3亿美元,增长6.8%。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39.9亿美元,增长8.4%;自中国进口1735.4亿美元,增长5.5%。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95.5亿美元。
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2018年出口额分别为620.1亿美元、165.2亿美元和139.2亿美元,增长10.3%、18.5%和11.7%,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3.1%、11.5%和9.7%。
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8年进口额分别为789.0亿美元、218.8亿美元和107.5亿美元,增长4.7%、2.0%和1.3%,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5.5%、12.6%和6.2%。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
2017年1-7月,日本在华新设企业329家,同比下降2.1%,实际使用金额18.4亿美元,同比下降3.2%,占我吸引外资总额的2.5%。截至2017年7月,日本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50745家,实际使用金额1067.6亿美元,占我吸引外资总额的5.8%,在我利用外资国别中排名第一。
对日投资:
截至2017年7月,我对日本直接投资存量为36.9亿美元。2017年1-7月,我对日本直接投资额为18357万美元,同比增长15.9%,主要涉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和能源矿产等领域。
E. 近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近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
1、欧盟
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技术领先的机械、电子产品、运输车辆、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
2、美国
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3、日本
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4、东盟
中国与东盟全面实施自由贸易,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
5、韩国
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中国的贸易逆差有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情况
1、调整国内资本结构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产品优胜劣汰,所以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产业必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报酬,形成循环的产业链。
2、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总量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剂余缺,节约成本,让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生产总量,提高国家工业生产的效益,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3、促进国内市场竞争
对外贸易不单单是出口贸易,中国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产品,这样的国际市场竞争必然影响到国内市场,给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压力,从而促进其改革发展。
4、加强国内各经济部门联系
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对外贸易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内围绕自身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各个产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最终形成今天中国对外贸易多角度全方位的战略格局,不再只是单单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来实现对外贸易的。
5、外资引入
国外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使得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也让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在国内落户,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F. 2020年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是多少
2020年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接近400亿美元,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
报道称,根据印度商务部的临时数据,中印之间的双边贸易额2020年达到777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低于2019年的贸易额——855亿美元,但这足以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商业伙伴。疫情暴发后,由于对商品的需求低迷,印度与美国2020年双边贸易额为759亿美元。
印度自中国的进口总额为587亿美元,超过其从美国和阿联酋进口的总和,两国分别是印度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6)中国的贸易逆差有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印度开始放开对于中国投资的审批
近日,印度方面似乎开始放开对于中国投资的审批。英国路透社2月22日独家爆料称,印度政府和行业消息人士透露,随着中印边境紧张局势趋缓,印度将批准来自中国的45项投资提案,其中可能包括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的投资提案。
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会晤点中方一侧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对前期班公湖地区一线兵力实现脱离接触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为解决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提供了基础。双方就西段实控线地区其他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遵照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稳控现地局势,稳步有序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G. 什么是中美贸易逆差
意思是中美之间的经济、资源流出加剧,增加国内经济压力。
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差或入超。
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比出口贸易数据所显示的要大得多。美国出口贸易数据没有包括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子公司在华销售额及其为母公司创造的大量收入。
实际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已大幅度超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2015年美资(含美资参股)企业在华销售额(包括商品和服务)高达4814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国256亿美元的销售额,也大大超过美国对华出口额。
(7)中国的贸易逆差有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美国逆差问题不是中美贸易所特有的,自1976年以来,美国对全球贸易一直存在逆差。近20年来美国一直是高消费、低储蓄,导致国内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要靠大量进口国外商品来补缺,导致贸易失衡。
中美货物贸易表面上看是失衡的,但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深入分析则并非如此,而是两国经济结构互补以及美国企业欲维持其比较竞争优势的产物。
事实上,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被高估了,在以商品附加值为基础来计算的美国全球贸易赤字中,仅有16.4%来自中国。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50%以上的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来自美国品牌商品——包括苹果产品的出货量。
H. 中国和美国贸易的逆差和顺差
中美贸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这是个老问题。随着金额的扩大和中美经贸关系其他问题的解决,逆差问题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压人民币升值、部分议员提议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指责中国产品加剧美国工人失业,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主要源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中美贸易差额真相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由于中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696亿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承认,与中国贸易是其发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4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14%。而同期,美国对德国的出口仅增长了7%,对加拿大的出口增长了6%,对日本的出口则减少了17%。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国之后美国的第五大出口国。
中美贸易关系基本不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过去的25年中,尽管中美关系经历了炸馆事件、考克斯报告等事件的影响,但中美经贸总额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贸易关系受美国经济周期影响不大。
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11年增长了近12倍;而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列,1989年就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象。2000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到2004年,中国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达到26.2%。
中美贸易差额统计口径不同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一直存在着差异,突出表现为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一差额不仅由来已久,且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美国商务部把从中国大陆直接进口和从香港转口但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所有货物都算成是从中国的进口,也就是说,美国把所有原产地是中国大陆的产品价值都算作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海关的统计只包括中国大陆直接向美国出口的和出口时已知最终目的地是美国但经香港转口的货物。然而,许多中国大陆出口产品的最终目的地并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许多最终运往美国的中国产品没有包括在中国的贸易统计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国大陆向香港的出口。
中国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与香港公布的转口贸易价值不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大陆出口到香港的许多商品,因最终目的地不明确而未被统计到中方的数据中。第二,美方的进口统计,因包括了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考虑到香港为大陆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安排运输、保险、寻找客户等,因此,对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从美进口统计差异
中国统计的来自美国的进口与美国统计的向中国的出口,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995年两者差额为43亿美元,2003年为55亿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亿美元),但如果考虑到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导致出现运输费用的差价,可以说两者大体相当。这说明中美双方统计的贸易顺(逆)差存在着较大差异,尽管与中国统计的进口和美国统计的出口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双方均未将服务贸易统计在内
美国在总的对外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况下,商品贸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服务贸易则相反呈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WTO的报告,美国服务出口占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2003年美国服务贸易5495.9亿美元,增长5.77%;出口3048.1亿美元,增长4.3%;进口2447.8亿美元,增长7.64%;服务贸易顺差600.3亿美元,减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务隐性化影响了我们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情况真实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于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造成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1999年,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服务销售额达到3380亿美元,比当年对非居民提供的基于国际收支方法统计的跨境服务出口额2790亿美元还高21%,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加,但随着美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增加,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东道国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我国,许多美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于我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国内提供产品的同时,为了获得内部化收益并支持其货物制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汽车制造厂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石油制造企业自己投资设立加油站、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置在国内,如IBM和GE等。目前,由于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
第二,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追加服务往往被“资本化”,在我国,外资“以技术入股”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实际上使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信息密集型服务、研究与开发型服务提供的隐性化,尽管我国也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但在服务贸易进口中却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我国以购买设备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务费用也没有被统计出来。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中美双方贸易数据均不准确,中方的数据被低估,美方的数据被高估。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转口贸易特别是中国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商品贸易是否包括在两国双边贸易统计的不同而产生的。
中美贸易差额究竟有多少
自从1990年以来,多位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差额实际规模进行了估算。美国加州经济学家K.C. Fung和刘遵义,经过调整后估算,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766亿美元。加上服务贸易,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为743亿美元,这一数字与中美双方统计数字的平均数(729亿美元)大致相当。按照这一数据,美国统计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估了288亿美元,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低估了316亿美元。
中美贸易巨额顺差原因
美方对巨额逆差的认识
美方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国产品遭遇中国贸易壁垒、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准入;(2)中国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的协议;(3)中国对人权、劳工权和环保的滥用以及拒绝遵守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从而获得不公平的对美国贸易优势;(4)未来的不可预见性;(5)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压低人民币币值,以促进出口。
上述五个方面的主要归纳为对中国市场开放不够的指责。然而,中国对美国的大量贸易盈余并不能说明中国正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说,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最开放的市场。中国市场的高度开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近年来中国的全球进口规模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进口额从1990年的533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9.5倍。进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并实行了较低的进口关税。
巨额顺差产生的真实原因
原东亚各国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
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进行加工组装,而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
从美国自身的贸易逆差来看,近十年来,美国总的对外贸易逆差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不断增加,但是这一逆差占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的比重却并没有显着提高,近年来维持在20%左右,远低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的50%多。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取代日本,成了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逆差国,但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绝对额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在其总的对外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见表四)。
如果把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看,美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是在相对减少。因此,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由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来,它们对美国的出口也因此转移为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出口了。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是许多中国现在出口的产品其实是原来在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生产和出口的,只是现在转移到中国来了。另一方面,从市场来看,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市场规模总体上比欧美小,而且进入的限制也确实要比欧美严一点,因此大量的中国出口产品就主要销往欧美而不是东亚。
从进口来看,中国之所以大量从东亚进口而不是从美国进口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美国对向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国愿意进口的产品无法进口。第二,由于中国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贸易生产,而中国目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各种投入品在美国和日本都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中国更多地从韩国、中国台湾和东盟进口。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四类最大宗商品的顺差
贸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比较优势差异。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美国的优势则在于它的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从产业来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2004年这四类产品贸易顺差为522亿美元,占当年中美贸易顺差的89.2%。
从表五中可见,双方贸易量最大同时也是差额最大的是机械电器产品。此类商品中,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如核反应堆,高性能仪器、仪表等,美国原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实行严格控制,2003年仅对华出口114亿美元。相反,中国向美出口的普通机电产品以及由外商投资、在中国加工组装的高技术机电产品高达394亿美元,这样,在这个美方本来具有优势的项目下出现了2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双方贸易量和贸易顺差均位于第2的是家具、玩具等杂项,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2003年中方逆差的产品依次是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纸制品,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5.7亿美元和9.5亿美元。
美方顺差第三大的项目是纸制品,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森林资源的贫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可是中美贸易当中,美国却需要依靠其农业和林业部门来创造贸易顺差。
对华技术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较优势发挥
在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美国贸易赤字的减少,但美国始终对对华高新技术出口进行管制,不愿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卫星技术等中方需要的产品,甚至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都有限制。
美国的储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国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差额要用贸易差额平衡�这就是贸易逆差和顺差的根源。比如美国从1960年到1971年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所以年年有贸易顺差,并表现为美对外净投资和债权;但由于美国近30多年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是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导致求过于供。美国的储蓄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2001年只有2.3%,2001年10月达到最低点,只有0.3%。高消费导致总储蓄小于总投资,产生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重估贸易逆差对美影响
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当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国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10年前,美实行全球经营的企业仅占全美企业总数的20%,当前这一比重已超过60%。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表明,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商品750多亿美元,另有同等规模的商品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实现了出口。据中国美国商会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受益者,它至少在就业和维持国内的高生活水准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好处。虽然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指责中国夺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国每出口10亿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就能给美国国内带来近万个工作,仅其每年对华直接出口就可以提供30万个高薪水的就业岗位。而且双边贸易也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势。可以这么说,如果跟中国的贸易断裂,美国的失业率将急剧攀升,同时美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急剧动荡。
此外,从美国国内市场价格看,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
对美国负面影响被美一部分利益集团严重夸大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逆差确实对美国部分制造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国制造业大量失业的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首先,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产量所需人员减少。其次,经济周期决定就业形势。每当GDP增长强劲时,就业人数就大幅增加。生产工人失业也会减少。再次,欧洲、日本经济不景气,从美国进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也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和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上看,美国制造业失业同对华贸易逆差没有因果关系。
美方不应逃避责任
美国不仅对华实行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加强了技术管制。美国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占有较大比较优势,多年来美国在此类产品的出口上一直拥有较大顺差。其次,长期以来进口石油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
I. 除了美国世界上还有没有出现贸易逆差的国家
还有很多国家也存在贸易逆差,比如日本、刚果、朝鲜、欧盟的一些GDP为负的国家,以及大部分战乱国。
其次,除非我国出现长期性、百分比较大的贸易逆差,否则人民币不会大幅度贬值。因为我国有政府进行调节,出现逆差时将会借贷或是消耗中央银行储存的外汇,汇率会保持在一个范围内。
我们必须转变追求贸易顺差的传统观念,应该努力追求外贸平衡。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出口为了创汇,顺差是好事,逆差是坏事。这一观念长期主导着我国的贸易政策和实践。
然而,长期的出超未必有利于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好处。
首先,贸易顺差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
其次,贸易顺差虽然增加了外汇储备,但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第三,持续高额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又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四,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入超未必有弊于我国
相反,贸易逆差的结果也并非都是坏处。 第一,适当逆差有利于缓解短期贸易纠纷,有助于贸易长期稳定增长;
第二,逆差实际上等于投资购买生产性的设备,只要投资项目选择得当,既可补充国内一些短缺的原材料,还能很
快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以及增加经济总量; 第三,逆差能减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缓资本净流入的速度; 第四,短期的贸易逆差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顺差较小的年份。因此,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应当彻底转变观念,放弃以出口创汇、追求顺差为目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确立以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