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这是个非常好的提问,有利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就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现状、发展说说我的观点。
中国制造的发展背景,有利于发现我们的优势、机遇、缺陷,所以要说一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表现在过去我们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和文明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与人力成本、社会福利等已经成为利润的主要障碍,使得普通的制造业产品,在没有技术门槛的时候,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价格,这就导致普通产品,只好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市场为其提供产品。另外象日本,他的制造业矛盾是,有订单、没有地方、没有工人,所以他也看中了中国,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早期,许多磨具技术(制造业的基础)就是从他们引入的。所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背景的外部因素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低成本的生产市场。而内部因素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相比东亚国家我国人民勤劳、智慧 ,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与非洲、西亚、南美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原材料、政治稳定性上有优势,所以整体世界制造基地,无疑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缺陷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工业的基础和工业管理水平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和苏联模式的底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整体的市场秩序、管理水平都只有十几年的水平,底子非常薄,所以我们只有人力成本的优势,设备折旧的优势。
②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
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
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从201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的制造业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带入各行各业,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零污染等等更是早早展开研究并投入生产。
中国也是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推出了“中国智造”这一概念,并且预计在2025年实现新的目标。
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是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势不可挡,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为了实现“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变,除了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这一点,与国际化接轨势在必行。
③ 你怎么看待现在的中国制造
中国除了人力成本有一点微弱的优势之外,别的都比美国差。不等特朗普减税,中国制造已经危矣。
④ 你怎么看待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从制造已经逐步过渡到创造,从以单纯劳动力到中国人通过自身科技创造新的产品,棒棒哒。
⑤ 如何看中国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只知道“大而不强”似乎还不够,我应该知道造成“大而不强”的深层次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标准差,二是自身质量控制不严。
中国制造业的各种标准,来源有二,一是西方标准直接翻译得到,二是在西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而,修改的标准虽然为制定者得到了“非抄袭”的名誉,但是却不能注明等同对象,或者不能等同代用,这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标准中的质量要求其实是一个调控工具,当你提高要求,增加相关考核项,那么相关产品整个行业的水平门槛就会上升,如果降低要求,那么整体质量就会失去控制。
造成这些现状的最大原因就是对标准的不理解,本来对国外的标准就一知半解,据此制定的国标自然问题百出。另外,国标的制定不是由国家背景的机构来主导,却是由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制定发布,那么,这些标准制定完后由谁来考核,是市场还是另外的某个机构?谁来推动标准的更新,标准更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身质量控制不严。中国从国外引进了ISO 9000、ISO 9001、ISO 14000等等,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在国外经过市场的检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这些质量控制体系引入中国后,其从认证到管理完全变了样。中国的工厂,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原则性不强,很多都是浑浑噩噩在处理,因此生产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很难保证。
很多人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很低,其实不然,在一些原材料、中国铸造件和锻造件等方面都不见得比西方低,造成中国制造业成本低的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工和设备的工时成本相对来说很低。
所以,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以后,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并不没有想象中的低。中国由于受工艺水平低的限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耗费的工时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如果不去改进工艺流程,就会无形中增加制造业成本,降低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在谈竞争力的时候,不要光考虑费用问题,应该考虑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的低费用,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中国目前在产品研发方面,大部分处在体制内,因此大多人以拿到项目圈到钱为主要目的,本身其实缺乏历史数据,导致没有研发基础,缺乏工具,导致缺乏质量保障和积累,缺乏考核,导致研发项目成了一个群体做PPT骗钱的手段。
制造业水平,更多地应该体现在量产上以及经过无数检测、检验的产品上。当下中国的制造业不容乐观,如何从标准、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企业家亟需思考的问题。因此,当下人们应该去脚踏实地做点实事,而不是歌功颂德、夸夸其谈。
⑥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Made in PRC)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他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上找到,从服装到电子产品。[1]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连带出口到国外。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2017年3月,工信部组织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将于近期印发。该指南旨在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和各地资源禀赋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突出所专所长,打造中国制造“新版图”。[2]
中文名
中国制造
外文名
Made in China、Mde in PRC
特色
物美价廉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制造范围
全方位的商品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
目标追求
让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每个地方
⑦ 理性地说,你喜欢“中国制造”吗
随着中国的工业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基本是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了,中国这些年来大量的工业产品、加工业产品输送到外国,“中国制造”可谓是很大认知度的名词了,当外国发现家里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电器都是“中国制造”的时候,当世界发现“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上算是普遍存在的时候,这算是一种骄傲吧。
虽然说中国制造让很多人觉得不如进口的什么的让人觉得那么高大上,但是我并不觉得中国制造就在哪方面输给他们,中国制造也是有很多很良心的东西,不要总是用那些劣质的东西和别人最好的那些东西比好吧,中国制造并不差,希望大家还是可以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追去xx国原装进口什么什么的。
⑧ 歼20入列世界最先进战机,怎么看待中国制造
首先来说,中国制造世界第一,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
一、但是,如此厉害的中国制造,对国人自己的产品的品控又是怎么样的呢?不是说中国制造的品质不好,只是说中国对自己国家的产品质量和要求没有外国的要求那么严格,这就造成了我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只要是做出个外观就行,至于质量怎么样,我们不管。都说便宜没好货,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中国出口的产品质量比国人自用的产品质量要高很多,并且外国的产品出厂时他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出口和进口的产品更贵,更耐用,因为它符合国外的产品质量要求,进口的还要缴关税
⑨ 如何看待很多跨国公司选择中国的制造业
一、
现在的中国制造闻名世界,一些跨国公司也选择中国的制造生产工厂,我认为原因有这些方面。例如,中国原材料成本低、中国运输成本低、中国代加工人工费低,甚至开办工厂、招聘工人的费用也很低 所以国际上一些企业会到中国来开厂或者是找代加工厂,这也是它们选择中国制造的原因。
⑩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现象
我认为,我国政府在提出创新产品,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如果从发展的动力因素看,但是从真正走向制造强国,还是要修炼内功,犹如创新是打天下的,管理是保天下的;所以国外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这些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竞争的是产品性能、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创新一时,但是最终是被别人占有。从国际制造业竞争历史上看,管理的竞争是根本,创新只是一时之快。所以我国制造业还要扎扎实实的从制造管理、制造工艺、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入手,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才能结合我们的地缘优势、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实现真正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