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和外国的诗人都有哪些性格他们的家境是怎样的
呵呵,我不是什么专家,我不敢枉加评论,我建议你看一下,钱仲书的<<谈中国诗>>.可能有点用.
⑵ 中国诗人有哪些
1、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2、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3、洛夫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着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着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
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
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2018年3月19日3点21分,洛夫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4、汪国真
汪国真(1956-2015),男,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4月30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5、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着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⑶ 请问中国古代有哪些称得上“孤独”的文人墨客
李白算是一个吧,苏轼虽不是孑然一身,但也命运多舛,陶渊明够隐士了吧,陆游等等等等,诗人都是寂寞的,还有我最喜欢的纳兰性德
⑷ 我国的“苦吟诗人”是谁
唐代是很多的 有名一点的贾岛和孟郊 前面那个就是“推敲”的典故 后面那个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苦吟诗人贾岛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生,河北范阳人(今北京附近)。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古吟诗人的典型。 传说:有一次,贾岛骑驴横过长安大街,时适秋风正劲,落叶遍地,贾岛诗兴大作,即景吟“落叶满长安”。贾岛更思属联,杳不可得。忽然,他想到“秋风吹渭水”,喜不自胜。正在他得意忘形之时,京兆尹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唐突了京兆尹的仪仗队,结果被抓去关了一晚。 又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又劝他还俗应举,并赠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为此名声大着。又传说贾岛进士及弟后寓居僧法干的精舍,与姚合、王建、张籍、雍陶等,为琴樽之好。有一天,唐宣宗微服初访,行至寺前,闻钟楼上有吟声,便上楼于贾岛案上拿起诗篇便读,贾岛不识宣宗,又一把抢过来,责怪道:郎君惯于鲜肉美酒,何能吟诗。宣宗不露声色,默然下楼而去。事后贾岛得知是唐宣宗,便到朝廷请罪。没几天,贾岛便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西)主簿。 以上传说很有传奇色彩,虽不尽可信,但仍反映了贾岛的特殊性格。据后人考证,韩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是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第二年便因病去世。而贾岛与韩愈的结交,却在此前10多年。早在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韩愈任河南县令时,贾岛便与韩愈拉上关系。韩愈对这个僻处幽燕的诗僧非常赏识,在其《送无本师归范阳》诗中,就把贾岛引为朋友,说贾岛虽“家居幽都远”,韩愈他还是“未识气先感”。可能就在这一年,韩愈出于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劝贾岛还俗应举。贾岛对科举本来并未死心,便听从韩愈劝告,回范阳办理还俗手续。第二年,韩愈奉调入京为职方员外郎。不久,贾岛也到了长安,并结识了孟郊、张籍等人。从此,贾岛与韩、孟等诗人时常来往,彼此唱和。 贾岛是否唐突刘栖楚?是否中进士?哪一年中进士?也不可考,但他仕途坎坷却是真的。贾岛多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不仅被黜落,而且还被扣上“举场十恶”的帽子。更使他悲伤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814年)突发急病而死。至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又病逝。而此时之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贾岛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840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今四安岳安县)司仓参军。会昌三年(843年),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 贾岛在长江主簿任上有何建树,史书不载。唐人苏绛在他的《贾司仓墓志铭》称赞贾岛“三年在任,卷不释手”。看来,贾岛仕宦后,读书吟诗的癖好依然不改。 贾岛写诗,以刻苦认真着称。这在他自己的诗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夸张说法,但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却真有其事。 也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弥补其天分之不足,使他终于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赢得一席之地,并且留下许多佳作。如他的《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全诗骨气开张,诗情宛转。特别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对仗自然,妙语天成,灏气流注,意境苍凉,形象饱满地传达出诗人忆念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愧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又如他的《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至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写尽贾岛对韩愈的悬念和同情,并烘托出韩愈的光明磊落,境界宏阔,音节高朗,情韵悠长,足见贾岛于平淡处见隽永的笔力。 再如他的《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孤棹负三湘。”沉重地抒写了自己落第后的痛苦心情。贾岛一生很不得志,孤贫潦倒,宦途极艰,所以,他的诗作也以描写孤峭幽静的境界为主。但有时也有慷慨激越之作,如他的《病鹘吟》:“俊鸟还投高处栖,腾身戛戛下云梯。有时透露凌空去,无事随风入草迷。迅疾月边捎玉兔,迟回日里拂金鸡。不缘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尔低!”依然是雄心不改,壮志难磨,仍幻想着有凌空搏击的机会。他的思想中的这种激烈奋发的因素,还常常借助于旧将、老将的形象宣泄出来。如他的《代旧将》:“旧事说如梦,谁当信老夫。战场几处在,部曲一人无。落日收病马,晴天晒阵图。犹希圣朝用,自镊白髭须”。他的《代边将》:“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仇。”他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他的《逢旧识》:“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这几首诗无不是豪气满纸,风骨凛凛。只可惜贾岛有此壮志而无此机遇,致使他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最后留下的只是他的诗作《长江集》。 贾岛的诗作与他的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还是很有影响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戴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赠之,叮咛再四曰: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又如南唐孙晟,也画了贾岛的像挂在壁上,朝夕礼拜。贾岛生前虽然信佛,恐怕也不曾想到他身后竟有人因他的诗作而奉他为佛。倘若他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他死后“成佛”而心满意足吧!
⑸ 中国古代有哪些消极诗人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瑀《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⑹ 中国古代诗人有哪些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着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其诗属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其诗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6.岑参: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7.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结为《昌黎先生集》。
18.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秋词》《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1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钱塘湖春行》《观刈麦》《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他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通俗诗派的代表,相传其诗老妪可懂。
20.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
21.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宫赋》等。尤擅七律七绝。
22.李商隐:字义山,晚唐着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乐游原》《锦瑟》《无题》等。《无题》组诗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其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23.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见欢》等。
24.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25.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六一诗话》(我国第一部诗话)。
2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
2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其诗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自创“苏体”。
2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着名女词人。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她是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9.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着名爱国诗人、词人。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结为《剑南诗稿》。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万余首)。
3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阵子》《清平乐·村居》等。其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答案补充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偶然 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死水〗
戴望舒 〖雨巷〗 〖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
艾青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 〖妆台(古意新拟)〗 〖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 〖圆月夜〗 〖声音〗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题∶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余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郑愁予 〖错误〗 〖崖上〗 〖最后的春闱〗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会唱歌的鸢尾花〗
顾城 〖弧线〗 〖生命幻想曲〗 〖回家〗
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春天, 十个海子〗 〖弥赛亚(节选)〗
⑺ 中国古代诗人有哪些
1.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
2.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
3.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
4.
苏轼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一笑易欢"提供,版权声明反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
⑻ 中国诗人有哪些性南
南巨川,唐文学家。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登进士第。至德二载(757)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着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卓,唐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着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今属黄华镇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其着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南往耶,诗人,记者,批评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于贵州省雷山县的独南苗寨。他策划并主持的文化工程“南往耶对话中国100位作家诗人学者”系列访谈,及主编的《雷公山诗刊》,在文化界产生巨大反响,人称“铁腕记者”、“诗坛少帅”。
⑼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彰明人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另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即诞生于此 。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但诗名远播 ,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着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着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二个,刘氏;第三个,东鲁女子,姓名不详;第四个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女名:平阳 ;另一子为东鲁女子所生,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李白和第二个妻子刘氏不和,这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也有反映,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就是用东汉名臣朱买臣被妻子轻视的典故指他第二个妻子刘氏,说明刘氏有些势力。
第三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着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着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⑽ 为什么文学大佬一般都是很内向的人,有特例吗
文学大佬中不只有性格内向的人,还有性格比较开朗的,但是因为近现代一些知名的作家大都是性格比较内敛的,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要是文学大佬都是不爱说话,性格偏内向。而实情并不是如此。其实无论是近现代还是古代,都有不少性格开朗的文学大佬,像唐朝的李白,近现代的钱钟书夫妇,还有冰心、郑渊洁等人。
其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大佬,不一定全是以深沉的字句而闻名于世的,还有一些作者因为语言诙谐、极具童趣等被人所熟知,这些人如果性格内向的话,可能就写不出令人捧腹大笑的话来,所以说,文学大佬不一定都是内向的,而是要因人和作品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