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内最缺什么农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年年不断的提高情况下,作为我国的农产品就显得严重不足,特别是粮食作物,象大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每年就得靠大量进口,才能够满足国内人们的需求。因为我国是人多土地少,作为从土地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满足不了自足的。虽然有的农产品象果品在国内形成了滞销的情况,这还是主要大量的进口果品充斥了大量的国内市场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是所有的农产品都不进口的情况下,我国将会是农产品严重短缺的国家。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以前,我国的所有农产品大部分都是凭票才能够买到,这就充分说证明了,如果我国不大量进口农产品,我国将是农产品严重短缺的国家,根本我国的所有农产品都难以达到自足。作为世界上最勤劳和最有智慧的民族,农业生产与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富收和丰富的,这也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民族优势和民族精神。中国只要协调好农村田地改革规划种植产区,完全可以实现全部自产自足的面貌,这也是现有农村地区保有大量土地的基础,中国就粮食产量每年保持收支平衡,进口和出口部分粮食也只是满足世贸规定而已,根本就不存在大量进口粮食的说法,目前主要依赖进口是大豆和小麦,去年进口大豆为8851万吨,占国内消费85%以上,大豆进口一是满足饮食油脂需求,二是提供养殖饲料来源,唯一美中不足是进口转基因大豆,而优质小麦进口一年大概是300万吨左右,相对而言不是很多,扩大小麦产区提高产量应当进口有限,而大豆才是严重依赖进口的农产品。
猪饲料原材料依赖进口,大豆玉米严重依赖进口。所以,国内猪肉价话语权很大程度老外掌握。杂交粮、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② 现在中国市场上最缺少什么东西啊,最具市场价值
中国市场上最缺少高质量的原创产品。
中国市场最缺少的就是这个。以前中国市场上充斥着中低端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没什么原创,几乎都是模仿国外的。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仅仅一味的低端模仿将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特别是国际贸易之间的成本越来越低,长久下去,中国制造会沦为中国生产了。
但是只要有智慧的头脑,和诚信的心,什么项目都是有价值的。做就做自己熟悉领域的项目,精耕细作。做得比别人强的项目,就是最缺少的项目。
(2)中国缺什么了扩展阅读:
中国未来市场的10大需求为:
1、智能需求从家庭、学校、社会的多侧面来满足人们对提高智能训练的需求。
2、健身需求娱乐、日常体育锻炼、回归大自然的旅游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将更多地进入千家万户。
3、安居需求将引发人们对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居住环境、通讯、休闲以及物业管理、保险事业等方面的需求。
4、绿色需求维护生态环境,实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这一点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因此,绿色工程、绿色建筑、绿色农业、绿色包装等更激发人们对清洁无污染商品的强烈需求。
③ 现在中国缺什么有哪些材料依赖进口
目前最缺光刻机、高性能芯片。
至于其他稀缺资源,中国都有很多门路搞到。
④ 中国发展最缺什么
中国人最缺什么? 中国人最缺以下九样东西: 1、信仰 在古代中国,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中国社会民众普遍无信仰,大家只相信自己能看见的东西,例如金钱与权力,没有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比如我们为什么活着。国人不懂得敬畏,也没有统一的道德衡量标准,所以价值判断相差甚远。无信仰无畏,在没有思想导向和犯罪的情感责备成本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 [[1]] 2、道德与诚信 现在的中国人普遍缺乏诚信。如市场上的注水猪肉、农药超标的蔬菜、有毒的大米、“吊白块”的粉丝、“毛发水”兑制有毒酱油等等。那些不诚信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市场参与者,其不诚信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市场往往会出现逆淘汰。越是不诚信的人越容易得到市场的奖励。 [[2]] 3、无条件的自信
中国式的第二大的经济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权法制等问题,让国人仍没建立起自信。许多人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远不如老外们那么无条件信心十足和理直气壮,他们甚至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毫无希望、悲观厌世乃至幸灾乐祸的病态心理。 [[3]] 4、背行囊走四方的健康 中国人的健康数据让人心寒。60%的中国成人高血糖、每死5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猝死„„ [[4]] 5、安稳平实的睡眠 现在中国人的睡眠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中青年人对睡眠疾病的治疗还陷入了很大的误区,要么即使有很严重的睡眠问题也不愿就医或用药,害怕会产生药物依赖,要么是病急乱投医、乱吃药。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5.5%)的中国人认为工作压力对睡眠影响很大,55.3%的中国人使用各种助眠手段,100个中国人中有14个超过凌晨12点还没睡觉„„ [[5]] 6、私人的空间和时间 加班是中国人的痛,据说美国不存在加班的问题,按时下班,下班后的时间纯粹属于个人,任何人都不得打扰,若加班老板需付加倍工资。据说最勤劳的德国人每天早上花近半小时泡澡或淋浴,每周上班4到5天,
每天工作8小时中,2小时午休,两个半小时咖啡时间。对于中国生活工作压力之大的年轻白领来说,只要不累死在加班的路上,就谢天谢地吧! [[6]] 7、一个教会你爱和被爱的人 这是一个过剩的时代,在婚姻情感上滞销的那部份人也被剩下了。有数据显示剩男超1100万,剩女人数也上涨。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越来越远,有人一直孤独,有人找错了那一半。据《南方日报》报导,连续七年,中国离婚率连年走高,22至34岁离婚者多、婚龄在7年——10年离婚者多、80后成为离婚主力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离婚率达三分之一。据报导,中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5166个家庭解体,较前年同期增长17.1%。 [[7]] 8、返璞归真的童心 关于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童心者,真正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童心比童年更重要。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容易快乐和满足,在创作中富有活力。 [[8]] 9、愉悦和舒心的创业环境
⑤ 中国人缺什么营养
中国人最缺什么营养素
1缺钙
根据第三次全国营养大调查,中国人目前最缺乏的是钙。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还不到400毫克,仅达到RDA(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营养素不足,就会发生缺乏症的危险。当摄入量达到某一数值时,人们就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该数值称为RDA值。)要求的800毫克的49.2%。
因为缺钙而引起各类骨病屡见不鲜,比如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症、骨发育不全、佝偻病等。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
2缺铁
目前我国居民每天摄入的铁量已达到RDA值,但由于其摄入的铁主要是来自于大米、坚果、黑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其利用率和吸收率较低,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铁的吸收率。加之,我国居民习惯食用谷物,而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人体对铁的吸收。
所以,尽管我国居民摄入的铁量不低,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铁却较少,并不能满足人体的需求,这使得我国居民存在着广泛的贫血现象,尤其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体缺铁时,可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头晕等症状。
3缺维生素A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为维生素A,319微克来自β-胡萝卜素的转化),仅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暗光下的视觉功能以及维护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维生素A缺乏的人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皮肤干燥、粗糙,眼睛干涩、怕光的现象。直接影响骨质状况的成分是钙与维生素D,而中国大城市人群(20岁以上)中,维生素D正常的人仅占0.67%,严重缺乏者达到21%。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是调节钙代谢的三大激素之一,可以防治骨质疏松和儿童佝偻病,对骨骼健康非常重要。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近年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还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常见慢性病有关。
身体难受,可能缺营养素
以下一些身体小信号,大家可以对照着检查一下。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同样问题,一定要及时调整饮食。
眼睛干涩、充血,容易紧张
B族维生素是中国人最容易缺的维生素之一,尤其是维生素B2。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会员丹宁博士称:
“B族维生素能调节眼窝内的液体总量,缺维B2时,眼睛表面的血管容易感染,导致眼睛干涩、结膜炎和红血丝。”维B2和所有皮肤黏膜方面的疾病都有关,比如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红肿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最好先补维B2,如果还不好,再考虑其他原因。此外,B族维生素有减压作用,还能增强人的注意力、改善认知能力。缺维B的人,常常容易紧张。
含维B食物:奶制品、肉类、肝脏。
每日推荐量:维B2——英国男性1.6毫克,女性1.2毫克;中国男性1.4毫克,女性1.2毫克。王兴国指出,很多食物都含维B2,但又没有一种特别丰富,所以可能缺乏时,最好吃补充剂。
肌肉痉挛、失眠缺镁
厄休拉·阿伦斯表示,英国人普遍缺镁,因为他们的膳食多以快餐、汽水、薯片、饼干和细粮等低镁食物为主。大量食用奶制品等含钙量丰富的食品,也会降低体内镁含量。
中国人缺镁并不是很严重,可能和我们吃较多杂食有关。不过,常吃快餐和薯片的年轻人要多加小心。镁对于向肌肉传递信号的神经元至关重要,还能帮助身体产生更多褪黑素,调整人的睡眠规律。因此,轻微缺镁会导致肌肉痉挛和失眠。不过,可能英国人由缺镁导致的肌肉痉挛比较多,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更多和缺钙有关。严重缺镁会引发心脏病和胃肠疾病。
含镁食物:玉米、全谷物食品、果脯、蘑菇和坚果。如果选择补充剂,要注意避免摄入奶制品和含钙丰富的食物。
每日推荐量:英国300毫克,中国350毫克。300毫克相当于9勺半玉米面、240克粗粮面条、11片全麦面包、20颗无花果、22颗小胡桃(镁的最佳坚果来源)。
尿道感染、伤口愈合时间长
西方人吃肉多、蔬菜少,因此更容易缺维C;在中国,缺维C的多是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研究表明,维C可减少尿道里有害细菌的数量,如果缺乏,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它对于胶原蛋白的构成、皮肤组织的强健和伤口愈合也非常重要,只要微量缺乏,很快就会出现擦伤增加、经常淤青、伤口愈合时间长等现象。严重的维C缺乏会导致坏血病。
含维C食物:柑橘类水果、西兰花、红色蔬菜(西红柿、红叶卷心菜等)。
每日推荐量:维C是水溶性维生素,身体不能储备,所以需每天补充。英国推荐量60毫克,中国100毫克。60毫克相当于2个猕猴桃、8.5勺番茄汁。多补维C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多余的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手脚冰凉缺硒
硒可以调节甲状腺功能,而甲状腺分泌激素,掌控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轻微缺硒的人血液循环不好,会觉得手脚冰凉;严重缺硒则导致免疫力低下、视力减退、易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和体内重金属结合,减少它们的危害。
含硒食物:最好的是贝类海鲜等,其硒含量比较稳定。
每日推荐量:英国男性75微克,女性60微克;中国50微克。英国推荐量相当于1.5个金枪鱼三明治、175克鳕鱼。
皮肤干燥粗糙缺维生素A
大多数人都是轻微缺少维A,真正严重缺乏的人很少。维A以保持皮肤的柔软、弹性着称,皮肤干燥、粗糙,暗光下视力差,小孩反复呼吸道感染都与它有很大关系。
含维A食物:猪肝、鸡蛋、奶制品、红色和橙色果蔬。
每日推荐量:英国0.8毫克,中国800国际单位。相当于100克黄油、2根胡萝卜、3/4个红辣椒和3块哈密瓜。
经前期紧张缺锌
中国人缺铁和锌比西方人更严重,和我们吃海产品、肉相对少有关。美国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来临前的13天内,体内锌含量非常低,导致黄体酮和内啡肽分泌不足,因此心情非常紧张焦虑、痛感也会增强。“严重缺锌会影响前列腺健康,或导致孩子偏食、有吃土等异食癖。”陈霞飞说。
含锌食物:贝类、肉类、腰果、粗杂粮。
每日推荐量:英国15毫克,中国男性15毫克,女性11.5毫克。相当于3只牡蛎、2只螃蟹、272克牛肉。
疲劳、嗜睡缺铁
血液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就是铁元素。阿伦斯说,稍微缺铁会让人疲劳、嗜睡,觉得死气沉沉、没精打采,严重的话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王兴国认为,中国人缺铁更严重,这和我们多从植物中吸收铁有关,菠菜中含铁多,但吸收率只有1%,远不如吃瘦肉补充的铁好吸收。
含铁食物:红肉是最佳来源,其次是蛋黄和果脯。维C有助铁吸收,但茶叶里的单宁酸阻碍铁吸收。
每日推荐量:英国14毫克,中国男性15毫克,女性20毫克。14毫克相当于360克粗粮面条、51个杏脯、2个煮鸡蛋。
手脚麻痹缺钾
爱吃咸、爱出汗、常喝酒吸烟的人,体内的钾都容易流失。钾会影响神经传导,轻微缺乏让人觉得手脚麻痹、无力,严重了会影响心脏健康。含钾食物:杏仁、花生、扁豆、芦笋。
每日推荐量:英国3500毫克,中国2000毫克。3500毫克相当于8.75根香蕉、31颗杏脯、7个烤西红柿(烘烤减少西红柿水分,增加钾元素密度)。
⑥ 中国社会缺什么
缺的东西不少,我觉得以下几项比较重要:
1、诚信。无论什么社会,这都是正常社会的基础;
2、理性。人云亦云者众,独立思考者少;
3、信仰。文革打破了传统信仰,市场经济改变了阶级理念;
4、法治精神。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但文化和理念未到法制信仰阶段;
5、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政府还处于“父爱”理念中,我们已处于“青春期”,
民众独立意识觉醒后,如何进行社会管理,成为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好在
十八大已经开始关注解决方案。
⑦ 中国科技日报我中国缺什么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告诉你,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我几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很多教师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我本来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我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除非你车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干嘛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还有,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说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⑧ 中国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中国目前最缺的是人才,有了人才可加强多个领域的发展、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何愁国不强,民不富
⑨ 21世纪中国最缺什么样的人才
合易认为:按类型来分,21世纪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创新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没有创新,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将失去源动力。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指的是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之中,那么,通晓金融、IT两大领域的金融业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抢手。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若按专业来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未来将非常稀缺。这些专业又被统称为:“新工科”,即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新兴工科专业
⑩ 中国人到底缺什么了
一个中国人是黄金,两个中国人是狗屎!缺合作精神,实践!
还缺...一篇找来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你:
——偶然的伤痛,必然的思考
谁能想象,这件陈列在首都博物馆堪称古代工匠史诗般巨作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曾经尽是48块大到13厘米、小到只有2厘米的碎瓷片!说到这里,她不仅有个幽然的外表,更有一个梦幻而迷离的身世。据考古发现她本应是工匠手中的完美,应修圆时稍有倾斜,按例应砸碎后埋入故宫后院,但却只碎了一个小口,后来被太监们偶然捡到便保留了下来,后又因各种原因变成了48块碎片,又更加偶然的被考古发掘者一一捡到,重新粘合起来后,才有了今天的灿烂!她的存在不是必然的!在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中,由于无数巧合而偶然的避开了时间的摧残,在今天与我们再度相遇,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求不来的缘分!在这众多的偶然后她为我们创造的价值却是必然的......
2008年5月12日,在昔日里平静的汶川,尽偶然的发生了百年不遇的8.0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不仅死伤无数,就连四川大小博物馆里的珍惜文物也都回复了往日破碎的风尘…还记得,5.12后的几个月中,许许多多来自各方文物鉴定修复的人员纷纷赶往他们熟悉而陌生的废墟中,映入眼帘的是责任,手中抚摸的是历经风霜又再一次偶然而又必然的回到手中的文物…尽管长达好几个月的文物修复工作,与传播的防震知识,但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共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四川省馆藏文物损失1800余件,其中,有珍贵文物(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51件!
不记得是谁问过我:“那失去的文物怎么办呢?”。没错,失去的文物怎么办呢?面对这组庞大的数据,我们又还能做什么呢?灾难后我们所挽回不了的又如何向后人交代呢?掉了的,我们可以捡起来,碎了的,我们可以修复,而消失的…我们只能推了又推,躲了又躲,谁都不愿看那一张张破碎的容颜。除此之外又能怎样?谁能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谁能知道中国人偶然的必然后,是否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偶然?在寂静的废墟中,这个答案告诉我们——让防灾比救灾做得更好!让偶然后的必然少一点!
黑夜里,我们无法使黎明来得更仓促,却能使街灯再亮一些、家再温暖些...我们无法得知狂风暴雨何时降临,却能为自己或身边的人多带一把伞。同样我们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或海啸,也不知昨天才扫去尘土,千百年后又重新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个奇迹,今天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悄然的永远离去...面对这些我们无法挽回的过失,我们也许会悔恨终生,也许会奋不顾身的做到一切自己还能做的。但是……
有一次,我从朋友家好不容易求得一组很精致的茶杯,也只是随便用报纸包了几下,然后放如一个塑料袋中。兴奋的走在回家路上,突然,因塑料袋质量太薄,一下子断掉了......事后,固然很伤心,但假设,我当时多包几张报纸,或换个厚一点的塑料袋,纵是拿在手上,这一切的一切如果得以实施,可能就没有悲剧发生。换句话说,四川的各大博物馆如果在很早之前就向各大博物馆学习掌握了防震技术,也许......
在面对未来种种的偶然与迷茫中,我们无权改变这一切偶然的发生,却可以在现在做到一切能改变偶然后必然几率的事物。也许明天会彗星撞地球,也许明天会山崩地裂!但,今天我们还可以让楼房更坚固,让明天的哭泣化作无憾的暖暖层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