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一 ,鲁迅开创了描写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两个现代文学题材,注意了描写了这两个阶层,并着眼于他们精神的病苦和内心的苦痛。
二,鲁迅开创性的贡献是尝试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三,鲁迅的写作的独特的小说模式及看与被看的模式和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2. 鲁迅先生对祖国的贡献是什么
一 、鲁迅开创了描写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两个现代文学题材,注意了描写了这两个阶层,并着眼于他们精神的病苦和内心的苦痛。
二、鲁迅开创性的贡献是尝试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三、鲁迅的写作的独特的小说模式及看与被看的模式和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鲁迅为中国做出了哪些事扩展阅读: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3. 鲁迅的爱国事迹都有哪些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4. 鲁迅为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
鲁迅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永不磨灭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因决心改造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鲁迅一生,创作近四百万字,翻译五百多万字,整理古籍近六十万字。鲁迅的着作译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
鲁迅的文章渗透着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惨命运和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体----农民连同他们破烂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带进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鲁迅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绅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类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鲁迅在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了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直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从留日时期就确定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酒客的笑声跟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受苦人的冷漠”。《药》反映了因国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众》通过首善之区街头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们灵魂麻木的共性。在获得世界声誉的《啊Q正传》中,鲁迅更把几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融进了啊Q这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包涵复杂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精神典型。
鲁迅的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来达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后杂谈》中,他就活龙活现地刻划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们自欺欺人的丑态:“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冲突,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擅长通过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又决不机械地恪守前辈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特点和格调。鲁迅生活在新旧交替嬗变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常常在现实中遭到毁灭。因此,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体上呈现出沉郁的风格。但在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国民性的弱点时,作家讽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使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因素跟喜剧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读者在接触鲁迅笔下所描写的悲惨、龌龊、病态的现实之后,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疗效的注意。
鲁迅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如果不能把鲁迅当作中国的民族魂的话,那么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则是当之无愧的。鲁迅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5. 鲁迅为人民做了哪些好事
鲁迅为人民做的好事:
1、从文艺方面: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着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2、从精神方面: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3、从精神方面: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4、从学术方面: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着——《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的诗作特色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6. 鲁迅在后期为中国社会变革做出哪些贡献
1928年至1929年期间,鲁迅用很大精力翻译文艺理论着作,主持出版马克思文艺理论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还主编《语丝》周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帮助柔石等人组织朝花社。这一时期的杂文均编人《而已集》、《三闲集》。、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积极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还组织发起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鲁迅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0年代的杂文均编入《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7. 鲁迅为中国做了什么
鲁迅所处的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的变革。而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文学界的旗手。鲁迅所领导的这场变革暴风骤雨般地扫除了中国文化界长久以来的许多弊病,把外来的先进文化引到了国人面前,使中国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这样的功绩不容抹煞。
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开始在享受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同时,开始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换句话说,新文化运动教会了人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是人们开始辩证地看待新文化运动。他们逐渐发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否抛弃得太多了
8. 鲁迅做过什么重要的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
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着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8)鲁迅为中国做出了哪些事扩展阅读
在1936年10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上公布的鲁迅先生的遗嘱。
先生有七条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子孙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你的事情,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9. 鲁迅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他开创了描写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两个现代文学题材,并着眼于他们精神的病苦和内心的苦痛。在精神层面,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其最显着的特点,正在于他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心理,具有独创的极其深刻、透辟的分析和批判。他弃医从文,正是因为医术再高明,也无法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有从精神方面医治国人,中华才能崛起,有鲁迅先生的出现,民族甚幸。
10. 鲁迅做了哪些让民族自信的事儿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着《中国小说 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