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50年有手电筒吗
1950年早已经有手电筒了。
民国初年,手电筒作为照明用具从国外传入我省城乡,逐渐替代了芦薪、松明(旧时的夜间照明用具), 在1920年广州出现了全国首家生产手电筒的业户——振文电筒厂,后因经营不善而歇业.1921年,周开帮、周和帮兄弟在大德路开办长安金属制品厂,生产电筒,虎头牌就此开端.1923年,文楚也在光塔街开设广东电器制造厂.1931年,薛广森在西华路第一津开办东洲电筒厂.1965年,电筒、电池、电珠三业从市轻工业局日用品公司划出,这三间厂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就合并演化成为成立广州市电筒总厂,80年代后改称为“公司”
‘贰’ 1980年中国有手电筒么
当然有了,用的是干电池,钨丝灯泡。
‘叁’ 手电筒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那么同一天西边的国家是早晨,东边的国家就是夜晚了.
‘肆’ 手电筒的历史
抗日战争中着名的松山大捷,耳熟能详的人不多。从地理学上说,松山只是怒江西岸的一片小山包,但它横扼当时的滇缅公路,战略地位如同西方人眼里的直布罗陀海峡。
章东磐在讲述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的《父亲的战场》一书中,用这样吓人的字眼来形容远去的松山战役:“长达三个月零五天的生命绞杀战……中日两军,上万军人,以平均每天100人的速度被雨点一样的弹阵杀灭,被冰雹般炮火炸起的泥土又顷刻间掩埋无踪……”
掐指一算,松山之战从6月4日打响,六十五年前的这会儿,刚好接近尾声。彼时的松山,已“变成了一个人血馅的大馒头”,而后几十年里,松山的树一斧子下去,树痕里都会流出血来。
滇西抗战值得中国人永远记忆
《父亲的战场》首印1万5,又加印了5000册,这个成绩在人文类书籍中算不错。选题的敲定,倒和年初热播的那部《我的团长我的团》无关。章东磐的动笔,远在五年前;而他和其他人走访云南边陲的抗战老兵,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
章东磐当过兵,是炮兵中的侦察兵,懂军事,枪法也很神。这让他比正经的历史学家更能理解战争。在他笔下,战争感性而精准,要还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数据,而是每个致命的细节。
记者:《父亲的战场》也是讲远征军的,选择这时候出版有特别原因吗?
章东磐: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写了五年多,按照出版合同应该是2007年交稿,我拖期了两年零两个月。像我们这类作者,出版商戏称为“拖拉机”。我不是靠写作吃饭,只是基于心里的愿望做这件事,不太会关心外界的时髦话题。至于田野调查,那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我是向学者孙敏模仿着比划的。
记者:滇西战争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否被远远低估了?
章东磐:滇西抗战的象征意义对中国来说实在值得永远珍藏。它是民族百年雪耻的唯一战略性反攻,而且胜利的旗帜插上了高黎贡山这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之巅。这样的光荣与自信能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记者:照你书上描述,许多抗战老兵都过得不好,甚至在贫困线上挣扎。你将他们比作美国独立战争的参加者,对他们,历史有所亏欠吗?
章东磐:按说外敌入侵,国民保家卫国是天职,打完仗拍拍土回家种田应是常态。但那个时候的国人对国家,不似今天的我们有认同感,加上大多数参加了正面战场的军人后来日子都不正常,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老兵的贫病交加。
我没想倡议对他们的专门关怀,因为岁月本就无法补偿,只要我们从中学到尊重真实的历史,不侮辱为国参战的自己人就可以了。
反思战争是给未来买保险
章东磐现在的头衔是商人,他制造的手电筒,出现在今年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2》里。这个只读到小学五年级的人,文字却机敏得让人赞叹。北大教授李零读了他发表在《历史学家茶座》上的一篇《石牌》,忍不住夸赞“历史就该这么写”;章诒和则评价他:“能用市井语言写出民族大义”。
记者:你在书里说:“我坚决地认为抗战对于中国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屈,而不在于胜利。如果我们只是陶醉于最终的结局,甚至几个局部惨胜的所谓‘大捷’,那几百万军人的血就算白流了。”这句话让人警醒,就像书的名字《父亲的战场》,五个字已经把抗战说透了。
章东磐:中国古人说,知耻近乎勇。今天一讲历史,总看不见招致民族耻辱的自身根源,都是外人的错。这样读到的所谓“历史”,都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客观反思这个战争中的成败得失,是给未来买保险,而不仅是讲故事的资源。
记者:《中将叶佩高》中,写到一位日本兵自杀未遂,一位中国将军专门见他,“你不能死,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战后的中国和日本,都需要重建,你的祖国需要大量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今天该怎么理解这种大中华胸怀?
章东磐:那个事情能看出这位将军的自信,任何自信的民族都是胸怀广阔而且宽容的。在中华武德里,仁是排在首位的。我觉得“仁者无敌”不只是告诫军人,而是应该成为民族共识,尤其在我们逐渐富裕以后。
记者: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被指多处不符史实,而你所写的抗日军人,会把大街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多少纠正了过去的一些偏见,或者就是你说的“在我们心中已经装了太多假的概念性的所谓历史事实”?
章东磐:我很反对把当年的抗敌军队政治化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那场大仗是中华民族的自卫之战,不是政党打的。中国古时候就有“秋毫无犯”这个词,专门用来讲军纪,一千年前就这样。
记者:我看今年的第三期《读库》就做了湖南抗战的实录,非常好。越来越多民间学者在做这样的功课,你怎么看?
章东磐:许多非专业人士参加抗战历史的调查和写作,无论对于史实还是方法都是爆发性的推动。以前历史都是拿薪水的专业人士在干,现在许多参与者都有自己另外的生活来源,所以不受限制,这对还原现代史是好事。
记者:听说你现在是生意人?是做手电筒的?
章东磐:那是我的生活来源。我们设计制造一个门类很小的产品,就是要做一个实验,看看中国创造能不能在小项目上形成独特优势,改变低质廉价的产品形象。《变形金刚2》和《拆弹部队》都是市场反响很大的电影,制片方购买了我们的战术电筒用在电影里,是让我挺自豪的一件事。
延伸书目
《1944:松山战役笔记》,余戈 着,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大国之魂》,邓贤 着,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缅北之战》,黄仁宇 着,新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远征路上话今昔:中国远征军老兵在缅甸》,禹志云 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孙克刚 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血战滇缅印: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实》,方知今 着,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伍’ 70年代中国有什么电器
七十年代国产电器大致有:飞跃牌黑白电视机 红灯牌 美多牌 熊猫牌三波段电子管收音机 雪花牌电冰箱 电风扇 电唱机 钢丝录音机
七十年代反映家庭富足的标志是四大件: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 收音机
‘陆’ 手电是谁发明的,中国什么时候有了手电
现代文明的确应感谢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是他制成了第一盏具有商业价值的白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然而,康拉德·休伯特也应受到同样的尊敬,100年前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他发明了手电筒。
休伯特下班回家,一位朋友自豪的向他展示了一个闪光的花盆。原来,他在花盆里装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电门一开,灯泡照亮了花朵,显得光彩夺目。休伯特看得入了迷,这件事给他以启示。他有时在夜晚黑暗中走路,高一脚低一脚很不方便,就在不久前他还不得不提着笨重的油灯到漆黑的地下室找东西。他想,如果能用电灯随身照明,不是实用方便吗?于是,休伯特把电池和灯泡放在一个管子里,结果第一个手电筒问世了。
‘柒’ 民国时有手电筒吗
有的,不过那时的手电就是一个普通的照明使用,而且不管是手电的材质,还是灯珠,续航时间,以及亮度都是和现在的品牌手电是没有办法比的
‘捌’ 中国政府特许专利手电筒是几几年
民国时期,具体年份不详。
专利(patent),从字面上是指专有的权利和利益。“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后来指英国国王亲自签署的独占权利证书。
在现代,专利一般是由政府机关或者代表若干国家的区域性组织根据申请而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记载了发明创造的内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即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般情况下他人只有经专利权人许可才能予以实施。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手电筒:(英文:Flashlight 或 Torch),简称电筒,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一个典型的手电筒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虽然是相当简单的设计,它一直迟至19世纪末期才被发明,因为它必须结合电池与电灯泡的发明。
在早期因为电池的蓄电力不足,因此在英文中它被称为"Flashlight",意即短暂的灯。
手电筒诞生
现代文明的确应感谢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是他制成了第一盏具有商业价值的白灯,为人类带来了 光明。然而,康拉德·休伯特也应受到同样的尊敬,100年前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他发明了手电筒。休伯特下班回家,一位朋友自豪的向他展示了一个闪光的花盆。原来,他在花盆里装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电门一开,灯泡照亮了花朵,显得光彩夺目。休伯特看得入了迷,这件事给他以启示。他有时在夜晚黑暗中走路,高一脚低一脚很不方便,就在不久前他还不得不提着笨重的油灯到漆黑的地下室找东西。他想,如果能用电灯随身照明,不是实用方便吗?于是,休伯特把电池和灯泡放在一个管子里,结果第一个移动照明手电筒问世了。
‘玖’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手电筒吗
有。
那时的手电筒都是铁壳的,俗称电棒儿,用大号电池,电池没有塑料防潮薄膜,一受潮就废了。然而电池却不好买,也贵。所以虽然几乎家家都有手电筒,但是真正使用的却不多。
现在的手电筒用途比以前更广,小时候的手电筒纯粹是走路照明用,而现在的手电筒除了走夜路,还可以户外作业、骑车、露营、照珠宝、赌石、维修等,另外手电筒可以装上紫光LED。
‘拾’ 虎牌手电筒的历史
民国初年,手电筒作为照明用具从国外传入我省城乡,逐渐替代了芦薪、松明(旧时的夜间照明用具),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日增。1920年,广州出现了全国首家生产手电筒的业户——振文电筒厂,后因经营不善而歇业。1921年,周开帮、周和帮兄弟以200元(白银)为资本,在大德路开办长安金属制品厂,生产电筒,虎头牌就此开端。1923年,文楚也在光塔街开设广东电器制造厂。1931年,薛广森集内个股3万元在西华路第一津开办东洲电筒厂。1965年,电筒、电池、电珠三业从市轻工业局日用品公司划出,这三间厂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就合并演化成为成立广州市电筒总厂,80年代后改称为“公司”。60年代正值国外某名牌厂商如日中天之时,“虎头”牌电筒要发展和走向世界,困难重重。面对国内外强劲的竞争对手,“虎头”的创业者没有退缩,他们迎着困难上,不断改革和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生产手段。设备的更新,使虎头牌电筒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登上新台阶。而且“虎头”的商标也有着不错的运气:据说非洲有一土着民族,每逢婚庆嫁娶必用“虎头”牌电筒作为迎亲物品。究其因由,皆说虎乃是祛邪扶正的吉祥物;而国内各民族对这百兽之王也不无崇尚。由于商标在国内外市场有广泛的适应性,产品销售如鱼得水,1978年底产量就创下3943万支的新纪录。“虎头”牌电筒“三化”的质量管理,使“虎头”牌电筒形成塑料、铁质,有8~450米射程共30多个规格品种。先后有塑料电筒、充电电筒、打火机型袖珍电筒、活节前校光新庄电筒、煤气引火电筒、三用充电式电筒、放大镜电筒、多用手提光管灯、活折多用防水电筒,“801”固定光型和“821”新庄前校光型电筒、猎用电筒、旅游电筒和ABS高级塑料电筒相继问世。这是广州电筒制造业花色品种最多,且产销两旺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虎头”牌电筒曾因此创下年利润3000多万元的记录。1996年,广州市电筒工业公司在出资组建广州虎辉集团有限公司,专门生产“虎头”牌的手电筒。1999年,公司以本部及电筒一厂的大搬迁和易地改造为契机,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成立公司科技协会和技师分会,凝聚和调动技术力量,组建了虎辉机械厂,并着手筹建该厂塑料模具车间,致力于技术保密,减少委外加工费用,开发多功能、高档次的塑料电筒及照明系列产品。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全国电筒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产销量最多、产品质量最好,授以“中华之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