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49年到1966年中国发生了哪些事(详细些)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3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
2、1950年:2月24日,政务院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
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28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对美国侵略行径进行严厉谴责和抗议。
3、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
4、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大中城市,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
7月1日,成渝铁路(成都至重庆)建成通车,全长505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5、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施行。随后,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
10月,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6、1954年:4月26日-7月21日,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
9月15日-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12月25日,康藏公路(四川、西康两省交界的金鸡关至拉萨)与青藏公路(西宁至拉萨)同时全线通车,分别长2271公里和1937公里。
7、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人民币,以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的折合比率收回旧人民币。
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布。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
8、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9、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随后展开。
9月9日-21日,中国妇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11月2日-21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并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宣言》及《和平宣言》。
10、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布施行。
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建成。5月1日,首都50万人参加揭幕典礼。
9月2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11、1959年:8月底,人民大会堂建成。它与同年建成的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并称为首都“十大建筑”。
9月13日-10月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1.06万多人参加了42项竞赛和表演赛,7人打破4项世界纪录。
10月1日,北京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典,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70万人的游行。
12、1960年:4月,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
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从北坡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人类第一次战胜珠峰北坡天险。
1962年:5月22日,中国影协举行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大会。这是第一次全国群众性的电影评奖活动。
13、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一位右手完全断离的病人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4月6日,中国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离京出发。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
14、1964年:10月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演出。
15、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6、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后,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❷ 汶川地震时,哪些国家派了救援队
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德国、意大利、古巴、法国、英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
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于5月15日晚21时30分抵达成都。
俄罗斯国家紧急救援队5月16日抵达中国。17日14时,救援队在都江堰报恩寺家属院成功救出一名幸存者。
韩国派出由41人组成的救援队于5月16日抵达四川,并在什邡市蓥华镇展开搜救工作。
新加坡救援队于5月17日晨抵达四川什邡红白镇灾区。该队伍隶属于“新加坡民防部队”,由55人组成。
古巴救援队由35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在5月23日晚抵达成都。在来到中国灾区的国际医疗队中,这是跋涉最远的医疗队。
意大利队医疗队在绵竹搭建了5个大型充气医疗帐篷。医疗队由25名医疗技术人员组成,可以一次接纳50名左右的病人就诊住院。
德国医疗队带来一个能满足25万人日常需要的移动式综合医院,在都江堰市安营。
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和印尼也先后向四川灾区派出了医疗队。
其中中国香港20人、中国台湾22人、俄罗斯51人的救援队在绵竹市开展救援。日本两批60人的专业救援队在青川、北川开展救援。韩国47人的救援队、新加坡55人的救援队在什邡市开展救援。
❸ 中国所援助过的国家
1、朝鲜
1960年,中国供应朝鲜10万锭的棉纺设备,并供应其他项目。
1961年,中国援外支出接近偿还外债的支出。
1962年以后援外更超过了偿债。
1958年至1963年,这个中国最困难的时段, 中国以无息贷款方式为朝鲜承担了纺织厂、轴承厂、糖厂、热工仪表厂、继电器厂、电子管厂、无线电零件厂等29个成套项目。
2、蒙古
1956年,中国开始向蒙古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蒙两国签订经济和技术援助协定,中国无偿援助蒙古1.5亿元人民币。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两笔长期低息贷款,由于蒙古缺乏技术力量,援助项目都采取“交钥匙”方式, 即中国包揽一切, 全部建成后把钥匙交给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发电厂、毛纺织厂、玻璃厂、造纸厂、砖瓦厂、蔬菜农场、养鸡场、医院、疗养院、6座桥梁等21个项目,中国不能制造蒙古提出的纺织厂设备,不惜动用紧缺的外汇到英国订购。
3、阿尔巴尼亚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的。 从1954年起,中国向阿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折合人民币100多亿元,阿总人口才200万,平均给每人达4000多元(当时中国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农民干一天才8分钱)。
至1978年6月底,中国帮助阿兴建了钢铁、化肥、制碱、制酸、玻璃、铜加工、造纸、塑料、军工等新的工业部门,增建了电力、煤炭、石油、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工业企业和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共计承担了142个项目,其中建成的92个,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3个。
为建设这些项目,中国先后派出近6000名专家,并为阿尔巴尼亚培养了几千名技术骨干。 中国援阿的化肥厂年产20万吨,平均1公顷地400公斤,远远超过我国农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数量;军援项目之繁、数量之大,也远超出阿实际需要。
60年代初,中国把苏联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项目全部包下来,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几乎有求必应。 1960年底,正值中国最严重的灾荒时期,却还是紧急援助了阿尔巴尼亚5万吨粮食。
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急需的东西,甚至包括2100万美元的自由外汇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0年以来,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3)中国21支医疗队派往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是指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生产和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
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一般物资
一般物资援助是指中国在援助资金项下,向受援国提供所需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性产品或单项设备,并承担必要的配套技术服务。
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提供一般物资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国内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支持广大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发展民族经济,向上述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和生活物资。
除单项提供援外物资外,中国还配合成套项目建设提供各种配套设备和物资。中国始终将国内生产的质量最好的产品作为援助物资,提供的物资涉及机械设备、医疗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办公用品、食品、药品等众多领域。
这些物资满足了受援国生产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设备如民用飞机、机车、集装箱检测设备等,还促进了受援国装备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是指由中国派遣专家,对已建成成套项目后续生产、运营或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就地培训受援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生产而进行试种、试养、试制,传授中国农业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某一项专业考察、勘探、规划、研究、咨询等。
技术合作是中国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术合作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编织、刺绣等手工业生产,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地质普查勘探、经济规划等。
技术合作期限一般为1年至2年,必要时应对方要求,可以延长。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指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接收了大量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埃及等国的实习生来华学习,涉及农林、水利、轻工、纺织、交通、卫生等20多个行业。
自1981年起,中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了多个领域的实用技术培训班。
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培训的部门、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华举办各类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和环保等20多个领域。
目前,每年在华培训发展中国家人员约1万名左右。此外,中国还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受援国就地培训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员。
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是指中国向受援国派出医务人员团队,并无偿提供部分医疗设备和药品,在受援国进行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
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一般工作在受援国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条件十分艰苦。援外医疗队员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采用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赞扬。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医疗队员,经中国医生诊治的受援国患者达2.6亿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医疗队,共1324名医疗队员,分别在57个发展中国家的130个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中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遭受各种严重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下,主动或应受灾国要求提供紧急救援物资、现汇或派出救援人员,以减轻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国应对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7亿多元人民币。
近5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紧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紧急技术援助;就几内亚比绍蝗灾和霍乱,厄瓜多爾尔尔登革热,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缅甸、古巴热带风暴,巴基斯坦洪灾等提供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
向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布隆迪、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援外志愿者
援外志愿者是指中国选派志愿人员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为当地民众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派出的志愿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2年5月,中国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
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塞舌尔、利比里亚、圭亚那等19个发展中国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涉及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推广、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领域。
其中,向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实现连续派遣。2003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个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共计7590人次。
债务减免
债务减免是指中国免除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到期政府债务。对于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中国政府从不施加还款压力。
在受援国偿还到期无息贷款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一向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通过双边协商延长还款期限。为进一步减轻经济困难国家的债务负担。
中国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2005年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和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
先后6次宣布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80笔,金额达255.8亿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网
❹ 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情况
中国对外援助的宗旨是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对外援助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遵循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中国对外援助主要集中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文教卫生、民生服务等领域,尽量满足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成套项目建设、提供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援助资金主要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截至2011年底,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改善了受援国基础设施状况,增加了税收和就业,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受援国要求,中国还派遣技术人员赴当地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实施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援助和单项技术援助。中国还向受援国提供了大批物资和少量现汇援助。中国政府为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援外培训工作,近年来更加大了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已有14万多名官员及管理和技术人员来华参加了培训和研修。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环保等20多个领域。为减轻受援国负担,推动国际社会履行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承诺,中国政府在提供对外援助的同时,还减免了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对华到期政府债务。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到期债务391笔。中国还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及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参加了印度洋海啸、马达加斯加飓风、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灾、非洲之角饥荒等重大国际救灾行动。近5年来,中国对外共提供近200次的人道主义救灾援助。自1963年以来,中国先后向69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派出医务人员约21,000人次。目前共有60支医疗队约1300多名医务人员在57个发展中国家工作。自2005年起,中国开始对外派遣青年志愿者工作。迄今,已向泰国、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津巴布韦、塞舌尔等19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470多名援外青年志愿者,开展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深了双边友好关系,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