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地湾遗址遗址概况
大地湾遗址概况如下:
地理位置:大地湾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距离天水市约102公里。
历史地位:该遗址自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开始发掘,1988年被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甘肃东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
年代跨度:大地湾遗址的年代跨度大约在4900年至8120年之间,最新的发掘研究甚至将人类活动历史的起点推前至6万年前。
遗址规模:遗址规模巨大,至1984年已揭露面积达到13700平方米,总面积估计为110万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众多遗迹,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窑和灶台等。
出土文物:出土的各类文物共8034件,包括骨器、石器、蚌器、陶器等,这些文物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特色:遗址中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和多样化的柱础结构,显示出生产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F405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代表,其面积和建筑技术都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
经济形态:大量的农具以及大型陶器的发现,反映出当时社会以农业为主,经济形态趋于定居。
大地湾遗址的丰富遗存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㈡ 大地湾遗址8000年得到认可吗
大地湾遗址8000年得到认可。
大地湾史前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市秦安县境内,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遗址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内涵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五个文化期。
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常山下层文化,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大地湾遗址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
大地湾彩陶的发现解决了中国彩陶艺术的起源地问题。20世纪初期,为了探索华夏文明的源头,学术界从考古、文献两个角度作出了尝试和努力。甘肃地区也成为探究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最早受到关注的区域之一。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说法。1923年,为了寻找彩陶的起源,安特生来到甘肃。随着甘肃马家窑彩陶的不断出土,安特生认为,甘肃彩陶受西欧、西亚彩陶的影响比较明显。
安特生的这一认识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西来说”最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中国文化西来说”很快就被击破,但安特生考察甘肃彩陶的工作为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带来了比过去广阔得多的视野”。此后,田野考古发掘成为历史研究尤其是史前研究的必由之路。
随着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出土的大量史前时期遗物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调。不但令安特生修订了自己的观点,也为华夏文明本土起源找到了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尽管如此,彩陶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主要是因为,西亚的彩陶在年代上要比中国的马家窑彩陶早。当大地湾遗址发现后,中国彩陶的起源问题才得到解决。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在年代上要早于马家窑彩陶,与目前发现的最早含有彩陶文化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哈孙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
因此,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的最早源起,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中国彩陶发源于本土的认识被证实。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彩陶之光:大地湾寻踪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地湾遗址
㈢ 古遗址(二)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4800年的历史。这一发现,比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要早得多。经过2006年的最新发掘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距今6万年,发掘工作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持,美国考古学者也参与其中。研究显示,遗址经历了从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到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陵河西岸的龙泉中学内,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宝地,距今已有7100多年的历史,比西安半坡遗址早400多年。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房屋基址、窖穴、墓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展现了北首岭先民的生产活动,包括渔猎、饲养家禽以及农业生产。这些发现包括陶、石质的纺轮、纺锤、精制的骨针、磨制石器、陶器、骨器等,其中鱼纹彩陶壶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5600~6700年。1953年春发现,1954年到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0000平方米,发现了房屋遗迹、圈栏、窖穴、陶窑、墓葬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用具等,共约近万件文物,1958年建成了国内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
潼关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潼关县境内,发现有两处。南寨子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吴村乡南寨子鱼化屯小河和潼河交汇处,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镰、石环、红灰陶环、夹沙红网坠、彩陶钵、红陶盆、夹沙陶罐等。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港口镇张家湾圪岔路以西的二层高原上,发现有灰坑、草泥、红烧土等,出土文物有陶器瓦瓮、瓦罐、陶瓷瓦瓮、陶片和石块等。这两处遗址所在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是人类聚居生存的理想之地。
古遗址Ancient Sites,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遗址,大都湮没已久,有的则沦为沙漠中的废墟。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进而考察有关的社会状况,因而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中国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在千处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5处,包括各种有代表性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