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有多少人从军

英国有多少人从军

发布时间:2025-10-13 19:32:49

A. 能否介绍一下英国军队的历史

英军历史

在英国伦敦的军事博物馆中,也许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较为简陋和不起眼的一个。

它位于伦敦切尔西区皇家医院路的一侧,由一座两层楼的方形建筑构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展厅,博物馆的标志是门口摆放的2门二战期间英国陆军用过的M1野战炮。博物馆的小册子称,“在这里,你可看到英国士兵战时和平时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国陆军士兵从15世纪到今天的生活和战备情况,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英国陆军自己的博物馆,也是英国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绍英国陆军的博物馆。”

“长弓”之胜

博物馆中讲述的故事从1415年开始。当时,英伦三岛摆脱内部纷争,国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欧洲大陆,走出岛国成为英王的最大心愿。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军在法国北部加来一个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败法国25000大军,英军从此频繁越过海峡,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事。

据英国人的理解,国王亨利五世能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其军队采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博物馆解说道,新式武器装备,即“长弓”是国王军队获胜的关键。“长弓”是冷兵器时代英国一大发明,样子有点像中国的长矛,但要比中国的长矛长而重。作战时,英军把“长弓”绑扎在一起,以战马为依托,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敌军方阵。这样做不但能打乱对手的进攻队形,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早在决意征战欧洲前,英国国王就决定,男孩6岁起便要学习使用这种兵器,等他们长到20岁左右,便可以成为熟练的“长弓手”。一经实战,这一武器和与之配合的战术一起对保证英军打败大陆对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也这样认为,每一次战争都不会是前一次的重复,只有创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装备,不拘于以往,才能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

“龙虾背”

国家陆军博物馆比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来英国陆军的军服展、18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生活展和滑铁卢之战。早期的英国陆军士兵身着红色的军服。博物馆解释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红色是一种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战中,红色又很易识别……伊丽沙白时代,伦敦地区的陆军官兵便开始穿着红色军服。1645年,英国‘新型步兵’把红色作为军服的基本颜色。到17世纪末期,红色军服成为英国陆军的主色调军服。‘红外套’成为英国陆军官兵的绰号。”且由于很像煮熟的龙虾,英语有一句“龙虾背”(LOBSTER BACK)的俚语。今天,提起“龙虾背”,英国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指他们的子弟兵。英国陆军官兵穿了大约2个世纪的红色军服,到184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红色军服仍为英国陆军士兵所用。

站在红色军服面前,你可以闭目畅想,脑海顿时呈现一幅撼人心胆的场面:一场冷兵器的较量在欧洲某一原野上拉开。远远望去,身着红军服的英军官兵犹如一簇簇红红的火苗时隐时现闪动着,红军服以马队为先导,以方阵队形向敌人的方向涌动,战马和步兵扬起的沙场尘埃掩映不住阳光下的刀光剑影,嘶呜的战马和面无表情的将士等着敌人近些,再近些,接下来便是一场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中,红色告诉战友自己的位置,相互应策着,共同血战敌手。

随着火药的广泛使用,尽管方阵和肉搏仍是陆战的主要方式,但双方交战的距离被火枪或火炮的距离拉开。到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陆军的红色军服渐渐地显现出其不足,敌人完全可在远距离上发现那簇簇红色的目标,红色军服成为敌人火枪打击的活靶标。另外由于英国陆军士兵出战国外的日子越来越多,如在炎热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红色军服不能适应作战区域的环境需要。到19世纪后期,英国陆军士兵军服发生新的演变,红色军服逐渐为黑、灰、白、蓝等颜色军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战争期间(英军征服南非部落之战),英国陆军正规部队已全部放弃红色军服,而改浅色,特别是白色军服为主。

但对一个讲古的民族来说,直到今天,英国也没完全淘汰红色军服。去过英国的人都会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前看换岗仪式。除天气不好,一般情况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点左右都有这种仪式,从军乐队到卫兵,上岗和下岗的士兵都穿着几个世纪前他们前辈穿过的红色军服,他们或步行或骑高头大马整齐列队,从离白金汉宫不远处的卫兵营队来此。到了白金汉宫前,换岗的卫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脚,又是奏乐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们带回几个世纪前,红军服仍试图向围观者说,英国曾是个老牌帝国。但时过境迁,此时已非彼时的英国,红色军服在白金汉宫前演义着英国几经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汉宫附近的卫兵博物馆中,我与看门人,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卡车司机,谈起红色军服的故事。他说,考究的红色军服还必须配上由带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时候,带毛黑熊皮全从俄国进口,以显示皇家的华贵和尊严,但今天真正用俄国黑熊皮做的卫兵帽子已不多见。老人说,他这里有一顶,已传几代人,驻在附近的卫兵每次来这里都要带着试试。当得知我是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军人时,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给本人带上。帽子里面有些油腻,外面毛发也有不少脱落,肯定是试戴的人很多。为了不扫老人的兴,我带上了那毛绒绒的大帽子,感觉并没想象的那样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后,老人又拉住我长谈。他说:“我知道中国,知道中国军人进驻了香港,你们的军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中国,看一看你们漂亮的军服。”

早期的英国陆军生活

看过陆军军服的演变史,我又按顺序进入英国陆军生活展室。

18世纪的英国士兵可没今天英国士兵那样清闲和舒服。当时,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津贴。士兵每日的津贴费为8个D(一个弃用的英国货币单位,每D相当3便士,100便士等于1英磅),其中6个D用于吃住,余下的钱除养家糊口外还要自己购买军服和其他必要装备。18世纪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军队只供应两餐。为省钱,许多官兵都不在军营中住,而在营外找房子。由于待遇不高,官兵结婚的不多,即使结了婚,英军也不允以承认。只有少数官兵能带着家眷一起生活。当时,英军中也有部分妇女,但她们并不算军人,倒像今天的文职雇员,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做饭和洗衣。

进入19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的待遇也没多大改善。1800年,1名骑兵上校(团长)的日薪是23先令(已弃用英币单位,介于英磅和便士之间),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个D。步兵上校(团长)日薪为13先令11个D,尉官为9先令,列兵为1先令。而当时英国的物价并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帐单上写道:1瓶廉价的酒1.5个D,一双皮鞋6先令,留小姐过夜费5英磅5先令。英国作家塞穆尔·约翰逊写道:“我认为,和社会上同一阶层人,如劳工比,英军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尽管如此,英国军队的纪律仍极为严格,如果违纪,如醉酒者将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买马”三百年

团曾是英国步兵的基本建制单位,一般由1名校级军官任团长,团的名字也以团长的名字命名。随着英陆军规模的扩大,出现重名现象。1751年,英军决定在团的前面加阿拉伯数字。1782年,英国步兵团又开始以所在郡命名,如当时的英国步兵第29团被命名为伍斯特郡团。

步兵团的组建由皇家授权,被授权者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一经皇家同意,政府会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装备,被授权者则负责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训练。这是完全商业化的募兵程序,首先双方要解决钱的问题,政府与募兵者双方按契约合同以给钱的多少来确定招兵的数量,而募兵者与被招募者则根据给钱的多少来决定服役期的长短。这种募兵制度给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募兵成了他们发财的好交易。他们往往虚报招兵数量,向政府领取空饷,终饱私襄。

今天,英国全志愿兵役制度更突出了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同的是,英国国防部替代了中间商,英军招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相同的是,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影院,你仍可见英国各军种宣传当兵如何之好的招兵买马广告。

18、19世纪,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想当兵,有时兵源很难找到。征募者便把招兵买马的时间放在冬季,冬季农活不多,城市也出现失业高峰,尽管待遇很低,但为糊口,许多人还不得不当兵去,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除了浑身力气一无所有。

大多数情况下,征兵者对新兵有条件要求。但条件有时形同虚设,平时英军就招不满,战时就更加困难。无奈,招募者只好放宽条件,一些老弱病残者也穿上了军服。战争爆发后,为补充兵员,政府还让罪犯参军。罪犯可用参军的方式赎罪,并由此获得“自由”。这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美军曾征用过“身怀绝技”的小偷小摸与德国人作战。笔者猜想:美国这样做也许受英军当年征兵的启发。为募新兵,募兵者想尽办法,过份地夸下当兵如何优越的海口,结果许多人当兵后才发现现实并不非如此,发放的津贴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无几。

浓彩重墨滑铁卢

博物馆浓彩重墨的展厅是滑铁卢会战。17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崛起,开始与欧洲大陆的帝国发生冲突,对手之一就是法国。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地区的英普联军与法军进行的会战成为英国登上欧洲霸业的转折点。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英普联军伤亡2万多人。法军战败,拿破仑于6月22日退位。此次会战后,欧洲10年时间没再发生重大战事,英军从1815年的23万人削减到1828年的10万人。

对这场会战,陆军博物馆充分利用光电模拟和录相设备,较全面地介绍了穿红军服的英军如何在威灵顿将军的指挥下大破拿破仑方阵。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英国这段历史做过论述:“……150年前,纳尔逊、皮特和威尔逊击败过拿破仑……在这些世界战争里面,我们或者保持着欧洲的领导角色,或者孤军奋战。”可以这样说,英国陆军的主角在这些联合行动或孤军奋战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传述英国陆军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门口一块不大的石头吸引住我。住足细看,上面雕刻着一位英国陆军战士的话:“当你回家的时候,请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告诉他们,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失去了今天。”英国式的浪漫反映出战士对未来的企盼,为了大英国帝国和它臣民的明天,战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这篇小稿时,我在问自己:对英国战争和军事博物馆的系列参观是不是要把英国士兵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莹斌

B. 现在世界上还有没有存活的一战老兵

今年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九十周年纪念日。据有关方面资料称,目前全球在世的一战老兵仅存四位,都是百岁老人。

法国媒体报道说,经历过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如今屈指可数,二十六日,意大利的一战老兵德费诺·柏罗尼以一百一十岁高龄辞世后,全世界仅存四名一战老兵,其中三名为英国人,一名为美国人。

据介绍,德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埃利希·克斯特讷于今年元旦辞世,享年一百零七岁;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拉萨尔·庞梯塞里于今年三月十二日辞世,享年一百一十岁。

一战英军老兵亨利·亚林罕现年一百一十二岁,是欧洲最老的老兵和老人,他是目前在世一战老兵中从头参战到最后的士兵。亨利·亚林罕于一九一四年开始从军,在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担任机械师,一九一七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

还有三名在世的一战老兵是哈利·帕曲,现年一百一十岁;克劳德·裘勒斯,现年一百零七岁;法兰克·巴寇斯,现年一百零七岁。

这四名在世一战老兵目前分别居住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
这是2008年的新闻,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也去世了。
英最后一战老兵享年111岁
《 京华时报 》( 2009年7月27日 第 025 版)
据新华社电英国国防部25日说,官方确认的本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帕奇当天在西南部韦尔斯一所疗养院去世,终年111岁。

也就是说,现在世界上最多也就只剩三位一战老兵了。
帕奇所在疗养院的负责人拉尔庞说:“帕奇25日9时前后平静离开……去世时人在疗养院而不是医院,同时有家人好友陪伴左右。”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听闻帕奇去世,我十分悲痛。我们绝不会忘记他这代人所做出的勇敢而壮烈的牺牲。”

王储查尔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不容忘却的篇章,许多年轻人为之付出生命。今天能够向帕奇致敬是我的无上荣誉。”

首相布朗说,全国民众将共同悼念帕奇的离去。如今参加过一战的那代人“均已离开我们,但他们永远不会被遗忘。”

C. 为什么二战战犯都臭名昭着,隆美尔却是一个例外

隆美尔的儿子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他拥有英雄的光环、沙漠战争、骑士精神、对手的认可,可他却在正义一方留下了悲剧性的结局。二战之后,德国的反纳粹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一切和纳粹有关的东西,德国人都希望抹杀殆尽。唯有他的纪念馆一直留到了今天,并且民间一直都有纪念他的活动。他在生前被推崇,在死后也享受盛名。作为侵略国将领来说,这种待遇是极高的了。

隆美尔死前穿着他在北非战役时的军服,他对他的妻儿说,他要不就选择接受审判,要不就自杀谢罪,最后他选择后面一条路。这并不代表他参与了刺杀案,他曾对妻子说过,他不怕审判,因为他没有参与。但是他一直对杀掉希特勒然后向英美投降的计划模棱两可,没有明确支持或者反对,甚至在公开场合和人讨论过投降的计划。

阅读全文

与英国有多少人从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不在的越南语怎么说 浏览:681
伊朗爆炸怎么会产生蘑菇云 浏览:722
英国国歌在英国象征什么 浏览:917
哪里意大利语培训好 浏览:414
伊朗人怎么不刮胡子 浏览:984
伊朗人身体素质怎么那么好 浏览:131
什么是中国复关与入世 浏览:119
从越南到国外需要有哪些手续 浏览:336
英国斗牛犬吃螃蟹壳有什么作用 浏览:351
伊朗人怎么围围巾 浏览:606
越南什么时候能解除封国令 浏览:377
中国还有多少个党 浏览:189
英国国王怎么上位 浏览:330
印尼椰壳碳印尼哪里可以买到 浏览:947
越南话演唱怎么说 浏览:271
意大利主要位于哪个半岛上 浏览:735
英国有多少人从军 浏览:946
为什么伊朗是温带气候 浏览:339
伊朗人有多少光棍 浏览:260
中国山西忻州到日本广岛多少公里 浏览: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