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以前从印度掠夺了多少财富
而英国人在印度吃干榨尽的同时,英国也在进行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能成功,技术上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而最关键的是资本,资本从何而来?从印度掠夺来的财富占到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人口众多,又为英国人的工业品提供了巨大的销售市场。
如此下来,英国人的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从此确立了其世界老大的地位。而1840年之后,船坚炮利的英国人又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想把中国变为第二印度。虽然中国没有成为第二印度,但是也被英国这个吸血鬼一直吸了一百多年的精血。
当时人称中国为东亚病夫,印度为南亚奴隶,而靠着压榨这两个国家起来的列强们却衣着光鲜的品头论足,真是十足的无耻与讽刺。
⑵ 当年英国人如何征服印度
中英鸦片战争前240年,按西元纪法是1600年,这一年的12月31日,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一个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这个公司便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公司”,简称为东印度公司。
(1600年,图为设在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
八年之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个贸易点建成,位置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苏拉特(往南250公里便是孟买)。再过两年,又在孟加拉湾建立了第一所工厂。
1612年,东印度公司打败了在印度的竞争对手葡萄牙人,这胜利赢得了当时印度皇帝的注意。当时的印度,依旧是穆斯林王朝统治,而因为此时的皇帝自称祖先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印度史上一般称其为“莫卧尔帝国”(莫卧儿即蒙古的印度读音)。
莫卧儿皇帝及其后妃(即泰姬陵的主角)
1615年,
英皇詹姆斯一世派使者拜访了莫卧儿皇帝,成功地获得了皇帝授予东印度公司独一无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厂的权利。作为交换,公司愿意向皇帝提供欧洲市场上的货物和珍品。这次旅程非常成功,贾汗吉尔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我向所有我统治的王国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国商人作为我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享受无限制的自由。不论他们到达哪个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扰他们。我的总督和长官会给予他们自由。为了加固我们之间的热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们的船运来各种珍品,??愿我们的友谊永恒。”
英王詹姆士一世
1698年,东印度公司买下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在莫卧儿帝国眼里只是一个小村庄,
无非是多生产一点大米和黄麻而已,然在英国手中,却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总部。
来自印度全国的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
加尔各答
而随着资产累积越来越大,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其他据点也发展起来,譬如马德拉斯(印度东南沿海,原为一个普通渔村,发展成为英国获取南印度棉纺织品和手工艺品的基地),譬如孟买(印度西海岸的海港,原为葡萄牙殖民地。1661年被作为葡萄牙公主的嫁妆转赠给英国)
东印度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本雄厚的他们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建立军队,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这一切,终于引发了英国与印度的战争。
1757年,一场战争终于在孟加拉王公与东印度公司之间发生。
孟加拉这边其实有法国人的支持,而东印度公司则买通了不少孟加拉将军。战争发生之际,孟加拉有七万大军,法国人送来53尊大炮和40名炮手,东印度公司这边只有900个英国兵和2000名印度人。
可是战斗一打响,突然一场倾盆大雨,孟加拉军和法军的枪炮火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军的枪炮火药都预先盖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于是,当雨停之后,战争便成了英军利用火器对孟加拉人的密集射击,而孟加拉的部分将领乘机叛变,转到英国这一边。
这一战,英国人以22人死亡、53人受伤的代价,击溃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实际上打死打伤500余人)。
此时,距离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尚有83年。大清国正是干隆皇帝在位,他对大陆南边发生的这些事,几乎是一无所知,而且也根本不想知道。
⑶ 英国统治印度多少年
英国对印度进行了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
1849年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1947年6月3日,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把英属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
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3)英国多少年才征服印度扩展阅读
在印度立足
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
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睐。英国人认识到在远洋作战的胜败是暂时的,因此他们决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双方政府支持的立足点。他们要求英皇采取外交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
1615年,英皇詹姆斯一世派托马斯·罗伊爵士拜访贾汗吉尔,贾汗吉尔是印度亚大陆70%的领域的统治者。这次外交拜访的目的在于在苏拉特和其它地区授予东印度公司独一无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厂的权利。
作为交换,公司愿意向贾汗吉尔提供欧洲市场上的货物和珍品。这次旅程非常成功,贾汗吉尔通过罗伊爵士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作为对你的皇室的恩爱我向所有我统治的王国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国商人作为我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
不论他们到达哪个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扰他们。不论他们在哪个城市定居,我下令给所有我的总督和长官给予他们任何可以给予的、他们所需要的自由。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和向他们的国家运输。
为了加固我们之间的热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们的船运来各种珍品,和适合我的皇宫的商品,以及您有机会给我传递您的王家信件,以让我欢欣您的健康和事业发展。愿我们的友谊永恒。”
⑷ 英国殖民印度两百年,为何印度对英国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痛恨
对于侵略者,几乎每个国家都是深恶痛绝,但有个国家却对曾经的侵略者英国不那么痛恨,甚至有的还有那么一丝感激,这个国家就是我国的邻居之一印度。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统治,还要追溯到17世纪,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殖民者并非是英国,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与荷兰。
直到18世纪之时,英国借助工业革命之势崛起,此后萌生了吞并世界的野心,而对于印度这个西方人眼中一直的宝地,它自然是不会放过。当时的葡萄牙与荷兰都已经衰弱,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法国,但法国显然不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的对手,在经历了一番权力角逐后,英国取得了在印度的掌控权,此后一统治就是二百年光景。
其实在此之间,印度人也从未放弃过对英国人的反抗,比如1857年曾在章西女王领导下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不过这场起义虽声势浩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场长达两年的反抗斗争最终以失利收尾。而英国在吃了这次亏之后,废除了印度公司,再次加强了对印度地区的直接管辖。此后,印度虽小争端不断,但显然都是无济于事,直到二战后,英国在实力下降严重,无力东顾印度之时,印度这才乘机得以实现国家独立。
而从上文这段印度屈辱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印度被英国占领时间很久,还有就是曾经多次起义反抗过。这两个信息相当明确地告诉我们,印度对英国统治是有不满的,所以按道理来说,他们对英国人应该会是恨之入骨,那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让印度人后来对英国会更多是令人咋舌的感激之情呢?
其实总的来说,这是因为在英国人离开了印度之后,印度人才发现,英国在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虽然使用残酷的殖民统治压迫过印度人,但凡事都有个利弊,英国的统治对印度还是有不小的好处的——慢慢的,印度也在一直蜕变发展,英国在带来灾难的同时,带来了统一,更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与认知,我们用一个常见名词概括,那就是近代化。
接着是工业,当时经历工业革命不久后的英国,带来自己印度殖民地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工业流程与仪器,虽然当时英国人将其带来印度的目的除了方便发展经济,还有出于先进工业国家向落后农耕国家的炫耀,但即便是这样,印度的工业能够成为一套完整体系依旧是离不开英国,虽然当初的英国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好心。而得益于这个英国帮助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印度如今的纺织业与精密仪器才能够如此之出色。
二、说完了最为直观的表现,我们再来讲讲深层面的,深层面的文明自然是体现在政治体系之上。如今的印度在政体之上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政治制度是为议会民主制,而不管是联邦,还是议会都是原本英国那套。虽然说这是曾经英国人为了方便自己殖民统治而做的,但是,这些确实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的文明近代化进程。
总结
总的来说,虽然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200年时间,但是在英国的无意帮助之下,印度这个多民族国家居然相对简单的实现了统一,而印度带来的近代文明化(包括近代基础设施、近代制度)更是让印度受益匪浅。
而由于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这种大环境下所选拔出来的印度领导阶层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国,或者说对英国有认同感,毕竟没有英国的体系,或许就没有他们的今天。英国为印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框架,作为印度的主体领导阶层又是认同英国,所以印度对英国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难理解了。
⑸ 印度曾经是完全沦为了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英国。
1849年3月,英国征服了印度旁遮普,标志着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印度全部土地都沦为英国殖民地。1849年2月,两支起义军在古吉拉特会师,并同英军决战.英军用炮战打败起义军.3月,英军打败阿富汗军队.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