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帝国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帝国

发布时间:2025-05-25 18:13:32

‘壹’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呢

英国这个国家在近代的确是风光占尽,何止是显赫一时,而是制霸海洋300年,号称“日不落帝国”。

但有句老话说得好,“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英国在整个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也只算其中的大帝国的一个,虽然已经做到超级牛了,但也免不了衰落的命运,如今看来英国还算一个世界大国,但味道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已经蜕变成美国人的跟班小弟了,真是令人唏嘘。

这也能够理解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前夕,一直对纳粹德国的施行绥靖政策,不就是因为怕打仗,导致自己现有地位不保吗?但事实证明怕是没有用的,该来的总会要来。

‘贰’ 难道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

英国之所以成为二战最大输家,是因为二战经济实力消耗过大,已经无力维护日不落帝国庞大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的衰弱直接影响英国的殖民统治,再加上美国暗中鼓动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所以二战后英帝国一蹶不振,坠落成二流国家,成为最大输家。

二、英国在二战中付出很大,但是得到的回报却很少。

二战之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以前被世界承认的国际经济中心的伦敦,被美国纽约所取代,同时美元也代替了英镑,成为世界上的通用货币。

比起二战开始时迅速被德国吞并的法国,英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屈指可数,可以说整个二战战场都留下英军的足迹,算得上劳苦功高。可是在分配战争果实的时候,最大的蛋糕却被苏联和美国拿走,英国却因为殖民地问题陷入殖民解放运动的漩涡之中。后来在美国推动下,英国放弃了绝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成了只有英伦三岛光杆司令。

英国明明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却平白损失了自己非常大的利益,可以说英国是二战的最大输家。

三、美国要在世界范围内削弱英国的影响力

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推动殖民地解放运动。英国被迫放弃了大量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利益受到严重破坏。

1956年,英国为了防止进一步损失,就联系法国和以色列,与埃及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可是由于美国的介入,对英法施加非常大的压力,终使英、法不得不接受停火协议,放弃了苏伊士运河的争夺战。

可以说美国应该是英国最大的敌人,可是英国害怕苏联强大后,对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威胁,不得不跟着美国后面做小弟。经过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英国都是是胜利的一方,可是却输掉了整个最强大的帝国。

总之,在二战中,英国虽然是战争胜利国,却是输得最惨的国家。从世界最大帝国的神坛上,跌入世界二流国家的行列,实在令人唏嘘。那么今日美国会走当年英国的老路吗?

‘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为什么丢失了那么多的殖民地

其实问题有点不准确,也算不上丢失吧,英联邦还在,至少名义上英国还是英联邦共主。

一个强盛的帝国衰落,瓦解是必然的。所以要问英国为什么丢失那么多的殖民地,还不如将问题置换一下,英国怎么就衰落成那个样子致使它无力管理那么多的殖民地?

强盛时扩张,衰落时分崩离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而一个大帝国,破落以后,能够重新崛起的,可以说除了华夏以外,绝无仅有。而解体后,还能通过英联邦这样的组织延续影响力,传承者也是美国这样脱胎于自身殖民地的同文同种的国家,跟自己又有着非同一般的紧密关系,日不落帝国其实也是绝无仅有了。

英国人其实做得非常好了,至少在文化上,完成了英语的一统天下,其他如民主理念等,都得到了推广。最终解体,只能说盛极必衰,挑战来得太猛烈了。

对于英帝国最大的打击自然是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都赢了,但这种规模的大战,结果通常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打击敌人的同时,自身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结果就是让第三者摘了桃子。

当然,对英国来说,最终摘桃子的是美国,是英国殖民者的后代,而且一直和英国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完全可以说,美国就是日不落帝国的延续,所以这种皇冠的转移,英国人还是可以接受的,总比受异教徒统治要好得多。

‘肆’ 两次世界大战之中,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变化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这个老牌帝国控制着百倍于自身的领土。英国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岛国,大西洋洲的澳洲,与美国相邻的国土面积相当大的加拿大,全部隶属于英国。

美国独立之前也是英国人发现了新大陆,移民到那里。可以说,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国的影子,或者说在英国影子下存在。 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这个曾经被呼唤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有日落夕阳的时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侵蚀

如果说在维多利亚时期使英帝国达到了世界国家的顶点,那么一战的爆发则是大英帝国走向夕阳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可谓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随后,英国人对此也是普遍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更没有意识到它将影响到英国殖民体系的牢固性。

没曾想到的是,德国迅速占领的半片欧洲,英国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迅速开辟战场与德军作战,为了英国主权的保障,英国不仅恳求美国的支持,还要依赖其帝国内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战期间,英国国家财政经济全面实行军事化制度。

由于运输困难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国家工业慢慢的走向败落,再也不能东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国的称消物号。

2、英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触发,帝国内部政权动荡起来。 因此,一方面英国越来越依赖美国等其他欧洲强国的支持,来维系帝国国内的经济体系,在殖民地那一头殖民地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并争取主权的独立以脱离英国的控制。

战时,为了有效地获得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国于1917年成立帝国战时内阁,其成员是英国战争指导委员会委员、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领总理。这样,自治领的地位显着提高,为改变和调整帝国的内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当英国宣布对德宣战后,英国各殖民地随着英国的进入也投入到对德的战争中。 随着橡桥唯战争的停滞不前,这些殖民地内部民族独立意识加强。这些英属殖民地像其他主权国家独自决定自己的各项军事部署和行动,不跟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会上一些决议问题上是以独立主权的形式单独进行签字表决。比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

1931年的帝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层面上描述了帝国内部殖民地从属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这种控制。这些殖民国家表现出更加决绝的民族独立意识,反英斗争拉开大幕,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

如果说印度在甘地领导下的绝食行为则是要求独立的一个反抗行为,爱尔兰的独立征兆了大英帝国解体的大幕。

1、英属殖民地对英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属殖民地表明了它们梁培对英国的忠诚,参战则是在行动上明确了他们的主权国家地位。而德国对此偏差,它过高地估计了英联邦离心力量的作用,认为英属自治领会保持中立,事实是只有爱尔兰保持中立。

英国所有其他自治领在一周内都向德国宣战,并把它们的资源用来为英国的军事服务,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服务人员。二战期间英帝国内部的合作要比一战时少得多。

在美国参战之前,自治领希望详细了解英国的战略以及供需计划,各自治领派其总理到伦敦与战时内阁会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最积极主动。

二战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而 对于英属亚洲殖民地来说,自治或独立的契机是最主要的。英属亚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担了本国的战场,盟军只为他们提供给养和武器。 战争教育了他们,使他们滋生了民族主义 情感 ,开始意识到自治或独立的必要。

2 、英属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加剧了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意识,结局是全面开始要求独立,脱离英国的管控。 二战期间,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宣传和教化英属殖民地一起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战场,思想意识逐渐提高,意识到了一个民族统治压榨另一个民族的非法行为。

结果导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英帝国的不是辉煌和中立,而是给自己培养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盟军一同作战,通过长期与白人其他种族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都是平等的,没有肤色这种种族等级分化。战争让这些人意识到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国的奴役,站起来反抗斗争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意识,脱离英帝国的掌控是本能。

战时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经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业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殖民地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更加剧了各殖民地的脱离英帝国的想法。德、意两国加之支持的态度大肆为殖民地进行全球宣传,更加促使英属殖民地的决心和动作。

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极力拉拢英属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对其独立要求表示物质上和国际地位上的某种支持,以瓦解英国国力,夺走英帝国的霸主地位。

1、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英国在二战中虽然始终维持着胜利者形象,但是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和一战留下的疾患,损失惨重,国家经济实力急剧下滑。

战争期间,英国的战时军费靠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军费支出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完全靠英属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依赖的状态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迅速做出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中只好逐渐放松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

此外,英国作为盟国"银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都要求英国为其盟国的战争支出融资。战争爆发后不久,主要参战对抗德国的5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需要外国借款。

这种贷款不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战争期间英国对外国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实际上是借入国家将这个或者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债券,这些债券享有对借入国家因未来的生产力和服务而所得利润的留置权。

不幸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的对外借款大部分借给了在战争中很难恢复的国家,所以英国借出的这些贷款连本带利一起损失了。

2、国际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宪章》宗旨中明确规定,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合法平等权和拥有自己国家民族决策权原则这一条。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已经没有了向心力,加剧了全球一体化时代落后的步伐。加之现在英国的国力大幅亏空,还要依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对殖民地的独立无可奈何,也因对战争中的盟友美、苏等国欠债的太多,只能忍气吞声作罢。

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重新执政。工党政府上台后,通过对行政的改组以及名称的改变,证明在英帝国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英国这个昔日帝国的雄风已荡然无存。

如果说一战使欧洲中心地位仅存于表面的话,二战则一劳永逸地使英国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战的爆发则给了英帝国最沉重的一击,英国失去了老牌帝国。

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经把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抛开在外。如果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再三坚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也会失去。

大英帝国经过两次大战的冲击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战争而成为日不落大帝国,同样也是因战争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国这个舞台,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参考文献:

《大英帝国的瓦解》

《帝国斜阳》

《艾登回忆录》

‘伍’ 英帝国解体全过程

大英帝国的解体

大帝国往往是自我崩溃。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因亚历山大突然死亡而解体。现代的苏联帝国,因民族区域自治而解体。20世纪还有一大解体,大英帝国的解体。这些帝国并不是在力量衰弱时解体,而是依然强大时,自我解体。大英帝国是慢慢的逐渐的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比较突然,比较迅速。

我困惑的是大英帝国为什么解体,大英帝国解体有些莫名其妙。大英帝国近百块殖民地纷纷独立,几乎不费什么劲就独立了。二战前,这些殖民地要想独立是高度困难的,英国不答应。二战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从哪个殖民地开始,英国不在乎自己的殖民地独立了。大英帝国说解体,就解体了,是那样的莫名其妙。

大英帝国的解体,我估计思想因素占重要地位,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国走向解体,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英国国民不在维护这些殖民地的存在。应该是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国解体。

美国是产生这些促使大英帝国解体的思想潮流的来源地,美国国民也接受同样的思想,帮助大英帝国走向解体。美国的这些思想潮流究竟来自哪里呢?苏联对大英帝国的解体做出了多少努力呢?

非英国后裔的殖民地脱离英国是可以理解的。以英国后裔为主的殖民地脱离英国,确实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当时的英国政府怎么会允许这些英国后裔殖民地脱离英国呢?为什么不能象美国或俄罗斯(苏联)那样那样组合成新英国呢?难道是地理位置不相连导致的吗?如果英国政府逐渐改变政策或政体,逐渐促使海外的英国后裔殖民地的政治体系融入英国,形成新英国,应该是可以办到的事情,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为什么最终却逐渐选择了解体的道路呢?一个包含现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新英国,通过政体融合努力,应该是可以存在的,而英国人却并没有向这方面努力。这看来属于思想导致帝国解体。英国本土人口不愿意接纳海外英国后裔,估计主要是不愿意分散自己的权利。与海外英国后裔殖民地融为一体,大家需要同样的公民权利,而英国本土人口只想领导海外人口,不想分给海外人口公民权利,这导致海外英国后裔殖民地,逐渐脱离了英国,成为独立国家。导致世界多了两个面积大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

‘陆’ 英国“日不落帝国”兴衰之路

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国运呈现出清晰的波浪型趋势,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

在大陆国家竭力争夺欧洲霸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英国正忙于内部的争斗,几乎被其他国家忽略不计。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

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

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过一战获得德国殖民地后,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尔爾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6)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帝国扩展阅读:

兴衰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1、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立宪君主制度以及两党制度等,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在17世纪的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君主专制是一种普遍的政体形式。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丹麦、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国,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权神授。至于东欧的俄国以及东方的中国等,则等级森严,绝对专制君主制更为强固。

1688年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一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虽然对东欧、俄国及东方的中国等国未发生直接影响,但当这些国家的改革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巴力门”(议会)、“君民共治”(立宪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们进行斗争的现实源泉和效法的榜样。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引用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楷模。

2、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

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光荣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年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英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

‘柒’ 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英国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世事无常,在经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迅速衰落,沦为二流强国,今日笔者就与大家分享一下英国衰落原因的几点思考:

一、资产阶级不愿投资新设备、新技术

据英国国防部战后统计,二战期间英国军官死亡人数在40多万,军民死伤总超160万,国家财产损失接近1500亿美元,航空母舰和辅助航空母舰各损失5艘、其他各种水面军舰损失共计341艘,英国此后基本上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权;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英国在二战后由于殖民地相继宣告独立,其所属殖民地也丢了个干净;


战争也在不断地吞噬着英国的国力,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为了打赢战争,大量的真金白银不断地从英国流向美国,用于购买武器、弹药用以应对战争狂魔德国,不断地将英国国库掏空,而美国等国在战争初期大发战争横财,国力蒸蒸日上,最终,英国从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退居二线,衰弱了下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可谓是风水轮流转。

阅读全文

与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帝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开发房地产有什么 浏览:144
印尼外贸市场怎么样 浏览:323
英国有多少位国王和女王 浏览:816
300人民币换多少印尼盾 浏览:23
客机坠毁伊朗是什么事件 浏览:854
中国有多少农民人口 浏览:101
伊朗清关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 浏览:888
怎么提高越南语发音 浏览:574
在印尼的朋友怎么样 浏览:36
印尼塑料多少钱一吨 浏览:128
什么时候在印尼能回国啊 浏览:681
为什么印度这几年发展很快 浏览:630
战地2意大利炮怎么用 浏览:93
英国的500元硬币什么样的 浏览:534
为什么印度人每天洗澡 浏览:487
中国十大省会城市有哪些 浏览:838
广州到伊朗物流多少天 浏览:183
印度三哥月收入多少 浏览:885
美国巡逻艇为什么打伊朗 浏览:678
越南多少粮食出口 浏览: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