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自古以來用什麼文字

越南自古以來用什麼文字

發布時間:2022-05-23 11:51:02

1. 歷史上越南用漢字千年,如今這樣寫對聯,再這樣

自古以來,越南人民就崇尚儒學,尊孔子為聖人。在未成為法國殖民地之前,越南人使用的是方塊字,以漢字作為讀音的基礎。

至於語言中的土語,如果與漢字同音,就假借漢字用,如果語音不同,就仿效形聲法,採取兩個漢字合成一個土語字。他們稱之為「喃字」。

早在西漢末年漢字,就傳入越南。成為官方文字。雖然越南已經不再使用漢字,但在春節來臨之際,還是有許多人沿襲傳統,張貼漢字春聯,以求來年吉利。

如今越南已經不用漢字了,但是在每年春節的時候還是會寫上對聯貼起來

越南貼春聯的習俗已有成千年的悠久歷史

每年春節到來前,人們為了表達新年的美好心願和嚮往,不會忘記貼春聯掛年畫的習俗。

越南春貼與與中國的春貼相若,用毛筆黑墨把漢字或越南喃字寫在紅紙上,有門聯、門心、斗方、春條等。越南人過春節喜歡從大門兩旁貼上大紅春聯,到大廳和出入門也貼上各種大紅春聯,現在越南大部分春聯逐漸改用越南拼音,但書寫仍按方塊字的格式,從上往下逐字書寫,每個越南拼音字寫成一個方塊,上聯下聯,詞性相同。

越南人過春節喜歡從大門兩旁貼上大紅春聯,到大廳和出入門也貼上各種大紅春聯,現在越南大部分春聯逐漸改用越南拼音,但書寫仍按方塊字的格式,從上往下逐字書寫,每個越南拼音字寫成一個方塊,上聯下聯,詞性相同。

只不過作為中國人來說,見慣了中文所寫的對聯,一時間還真是不能適應越南的對聯。

2. 廢除漢字後,越南過春節的時候,用什麼字寫對聯

春節的時候,中國人肯定要在門上貼對聯,圖的是喜慶,越南人也有貼春聯習慣。自古以來,春聯就是用漢字寫的,方方正正,寓意吉祥。越南使用漢字有近2000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末年漢字,就傳入越南,成為官方文字。原來,他們是用漢字寫的對聯,但是自從1945年廢除漢字後,他們用什麼寫對聯呢?主要有三種。
1、雖然廢除了漢字,但是民間呼聲很大,希望越南恢復漢字,所以一些有學問的人就用漢字寫對聯。
2、漢字和國語字相結合。
3、完全用國語字。

(越南對聯)
上圖就是越南國語字和漢字相結合的對聯。
因為對聯是與漢族文化土壤中誕生的,無論從審美和內涵來看,似乎只有漢字才能真正體現對聯的意義。但是,越南已經廢除了漢字,但是民間感覺到對聯上沒有漢字,還是怪怪的,於是一些開明的市民,就用漢字和國語字結合的對聯。

3. 越南、朝鮮(含韓國)、日本歷史上都曾使用漢字,他們是何時不用漢字的

西漢未年,漢字開始傳人越南,並且逐步擴大了影響。 越南上層社會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小孩讀書也像當時中國一樣先從《三字經)開始,接著讀「四書」、『五經」,學習寫作古漢語文章詩詞。因此,當時越南的文學作品也是以漢文、漢詩的形式記錄留存。12世紀(公元1174年起),漢字成為越南國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13世紀,出現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漢字為基礎,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創造出的一種新型文字。往往用兩個漢字拼成一個新字,;即借用一個同越南語音相近的漢字和一個同越南語義相近的雙字,把二者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新字。例如,越有語中的『二』,音為「hai」,這種新字寫作「台二」;越南語中「三」,音為「ba」,新字就寫作「巴三』;越南語中的「手」,音為「tay」,這個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因而新字就寫作『手西」,又如新字『鴆」,讀作「公』字音,意為孔雀,因為越南語 中孔雀音為「cong」。新字「聖」,讀作「崖」,意為天上。也有單表音不表「的。例如,「一」字在越南語中讀音為「mot」,新字寫作「沒』;「有」字在越南語中為「co」,新字寫作「固」。這就是喃字,用以區別儒字(即漢字)。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漢語字詞(仍用原來的漢字書寫)混合使用。 陳朝的阮詮第一次用喃字書寫《祭鱷魚文》。此舉得到陳朝皇帝的賞識,皇帝賜阮詮姓韓,稱為韓詮。從此,喃字得以逐步推廣,喃字的文學作品也隨之出現。阮鷹是以撰寫漢字詩文著稱的。他也著有喃字的《國音詩集》。 閱讀喃字書籍,可以明顯看出用喃字記錄越南語的原則。相當多的是根據漢越音對應的規律直接借用漢字,特別是文學、哲學等方面的詞語;有的是借用與越南語同音的漢字,但字義不同:有的是借用漢字字形,但讀音稍有不同,或者有漢字有上角加兩撇,表示該字可能讀音偏差或字義不同;有的用漢字再加部首偏旁,或將兩個漢字拼成一個新字,原則上一部分指音,一部分指義,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組字方式。此外,還創造若干新喃字,也使用漢字的筆劃偏旁,但這些新喃字是漢語中所沒有的,而且這些新字還可以再加部首而成為另一個新字。

由於哺字的上述組合情況,所以長期借用的漢語漢字仍然大量保留下來。而且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1400~1407年)和西山阮朝(公元1788~1802年)作為國家正式文字,其他朝代漢字仍占統治地位。實際上在越南漢字漢文一直延用到法國統治越南的整個時期。不過近百年來漢字是跟拼音文字並行的,二者同時合法存在。 1945年8月革命勝利後,漢字才最後退出歷史舞台,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越南語中稱這種新的拼音文字為「國語字」。 現今通用的越南語「國語字」,是17世紀葡萄牙、西匝班牙,法國等國到越南的傳教士開始創造的。不過他們當初擬定的講音方案和讀物,現在在越南已經見不到了,現今能見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獻,是法國人Rhodes編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詞典》。葡萄牙人草擬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法國人Rhodes進行了加工整理,後來又有幾個人(包括越南人張永紀、阮長祚)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如此這番之後,現行的越南語國語字事實際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來的方案了。 在當今越南語中,漢語借詞約占越南語全部詞彙的70%左右。這些漢語借詞的發音,完全按照漢越音對照的規律,受著越南語的影響。在越南語中,除其他外語借詞外,詞的構成都來自單音節詞根,這同漢語有特殊的相似之處。越語、漢語音節有對應的形式,每個漢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寫法。同時,越語和漢語又都是以聲調區別詞意的語言。漢語普通話四個聲調,越南語有六個聲調。越南語同漢語一樣,其語法功能都是靠詞彙來完成的,所不同的是,漢語的修飾語在前,而越語的修飾語則放在後面。

韓國、朝鮮人使用中國漢字有1000多年的歷史,絕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可是為什麼後來
廢除了中國漢字呢?首先因為朝鮮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
但是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
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
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
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
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
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
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
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樂符
號(1 2 3 4 5 6 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該可
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
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
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朝鮮
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學問,極力提倡儒學價值觀念以外的哲學觀念,博
學多聞,政治手段高明,能夠對付朝鮮的兩班學者(兩班:指的是集『貴族』與『官吏』
於一身的朝鮮學者們,他們享有極高的政治文化權利,甚至可以曄映�使�醯�K�諭?治期間,對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
都表現出積極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
就之一是創立了韓文字母。

《訓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寫道:「中國文字是基
於中國歷史應運而生的,因此無法清楚的表達朝鮮韓語特有的語境,無法充分表現庶民的
想法和感情。考慮到我國子民的實際情況,我創立了這28個字母(註:經過字母的演化與
合並,現代朝韓社會只使用24個字母,比26個英文字母還少2個,是歐美學者比較公認的簡
化拼音),這些文字簡單易學,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鮮國民的生活質量」。從這篇序言中可
以看出世宗大王對朝鮮文化的獨立、國民的繁榮所持的執著和獻身精神。

創造韓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認為人類的發音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現象
,還有一股雖然人們看不到,但實際上更強大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的
發音和文字的筆畫,以及所有的宇宙現象均與中國道教的陰陽、五行密不可分,並由此推
測聲音與季節變化以及音樂是必然相通的。韓語的音節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輔音、母音、
尾音,這是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創造韓文字的基礎。尾音不是單獨創建的,而是根
據輔音的重復而創,因此韓語是充分有效地結合母音和輔音而成的,應該說是不錯的拼音
文字。

朝鮮的「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文字,由於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文屬於
二流文字。只有貴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讀文字」屬於朝鮮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鮮拼音文字
就是「諺文」,而現在的「諺文」卻是中國漢字了。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1、純
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字的意
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雖然1446年意味著朝鮮韓文的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朝鮮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於中
國漢字在朝鮮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朝鮮拼音文字一直作為「韓語拼音」 而存在,被朝鮮婦
女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人使用,被稱為二流文字的「諺文」,而朝鮮的貴族、官員還
是繼續使用漢字「吏讀文字」。朝鮮拼音文字的廣泛使用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比世
宗頒布「訓民正音」晚了450年,為什麼?

這當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願,也是一個對歷史的疑問:朝鮮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紀
末都被視為「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直到十九世紀末,拼音文字在朝鮮
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是什麼原因使朝鮮人在450年後,突然將婦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
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將其地位扶正,成為官方語言?而且將使用了千年之久
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國漢字幾乎干凈徹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鮮,使漢字的地位從母體文
字被貶為「諺文」的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在於中國自身的衰落!

朝鮮世宗450年以後的1896年,中國清朝被日本擊敗,二十世紀中國清朝被歐美列強瓜分,
已經自身難保的中華文明古國自然不再是被朝鮮、日本尊敬的國家,甚至成為日本欺侮的
對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鮮走下神壇,被
降格為朝鮮「諺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鮮世宗十五世紀苦心創造的韓文在使用漢字的母國
中國強大之時得不到實質性的應用,卻在中國衰敗,朝鮮被日本人佔領之時得以通行,曾
經的二流拼音文字卻成為朝鮮一流的官方文字,實在是諷刺啊。

朝鮮半島在1945年被蘇聯、美國分割成為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也叫南北朝鮮,西方社
會稱為南北高麗(Korea)。所以世宗450年前創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鮮被稱為「朝鮮文」,
在韓國被稱為「韓文」,其實都是一樣的。區別是:韓國的「韓文」至今還允許少量夾用
漢字;而「朝鮮文」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不允許夾用漢字,現在的朝鮮
文已經是純朝鮮文了,而且中國東北吉林省的朝鮮族自治區的學校也使用純朝鮮文。

可是到了2005年,歷史文化又發生了有趣的逆轉。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
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
世界化的時代潮流。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
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
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
題。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匯,均在韓文後面注
明漢字。為了給中國和日本的觀光者提供方便,將逐步在道路交通標志上實行漢字和英語
雙重標記。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
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字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
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而且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
和居民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

為什麼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中國漢字的含義呢?

因為朝鮮拼音文字雖然是象徵著朝鮮民族的獨立,顯示出他們是區別於中華漢民族的朝鮮
本土民族,但是,朝鮮拼音文字根本還是脫離不開漢字。它們歸根到底是漢語的拼音化文
字——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無論韓文的詞彙如何變形,它們的發音卻接近於它們曾經
的母體——漢語,於是就有了中國人聽起來十分熟悉的「大宇」、「現代」、「三星」等
詞的韓語發音。他們語音區別並不比中國的廣東話、上海話等地方語言與中國標准普通話
之間的區別大!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韓文可以被理解為漢語的旁系,或者是一種遙遠
的、異化的大中華方言,韓文字母中最大的創意大概就是圓圈了,中國漢字裡面沒有圓圈
的寫法。

中國漢語拼音有四聲,也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漢字同音字的問題,而韓語中沒有四聲,所以
用韓文表注漢字的發音就是一件十分費力而且頭痛的工作,很難做到准確。一個韓文發(
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麼字?要根據前後
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後文才能生義,而且要先理解母體漢字的中文語義才可能得到正確
的結論。於是就只能請母體文字---中國漢字出來解決問題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漢字佔四分
之一的大韓民國《憲法》。

由於漢字是朝鮮語的古老載體,所以學習韓語時必須先充分掌握漢字,必須知道所要標記
的原中國文字的意義,否則就要去按約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測。那當然不可能做到非常
准確,也不可能成其為准確、高雅的朝鮮語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漢語漢字都是韓國學
校中學生的必修課,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後,政府逐漸 『廢除』了中國漢字,現在韓
國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復漢字,累不累?

中國人幾千年的文明是韓國、朝鮮,甚至是日本的母體文明,他們傳播融合以後成為東亞
的亞文明,子體的亞文明必然與母體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廢除』行為,卻使他們逐漸失
去了母體文明的靈魂!如果不與中國母體文明再次聯接,韓文、朝鮮文、甚至日本文,都
將成為風乾的、沒有靈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韓國政府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是必然
和明智的歷史抉擇,其實也別無選擇!

漢字在日本

中國的漢字很早就傳到了日本,據《日本書紀》應神天皇十六年條記載,百濟的王仁初到日本時,帶去了《論語》、《千字文》。從奈良的平城京、藤原京遺址實際出土的寫有《千字文》語句的木簡看,日本很早就使用《千字文》學習漢字了。在日本慶雲四年(武則天去世的第二年)抄寫的唐代詩人王勃的詩文集里,我們也可看到相當於「天」、「月」的則天新字。由此可知,漢字與日本文化的淵源之深,只是後來,日本把部分漢字作為表音文字,進而又利用漢字字形的一部分創造了假名。
雖然現在日本仍然在使用漢字,但是,戰後不久,日本國語審議會就制定了《當用漢字表》,在撰寫公文、學校教育等場合,對使用漢字做出了一定限制。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哲次說:「40年前讀小學,老師說:『你們現在好好學漢字;等你們兒子、孫子輩,就不用學了。』結果呢,目前日本的外語學院中,選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佔1/3,超過德文、法文。」現在人們學漢字除了實際應用的需求,還是一種流行。如今日本政府每年舉辦的漢字檢定考試,參加的受測人數已超過200萬。阿哲次說,日本有8000萬部手機,其中2/3可傳輸漢字簡訊,「現在年輕人,為了寫簡訊拚命學漢字。」因而,他認為,漢字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

4. 泰國,越南,緬甸,朝鮮,韓國和中國有什麼關系(歷史文化,土地,軍事,民族)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兩國經歷過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時光,也經歷過反目成仇的歲月,如今,中越關系雖早已走上正常化,但爭端和摩擦不斷,兄弟之情難再,網上關於越南的信息不少,但缺乏系統性,不才特地搜集資料,編輯成文<中越百年恩仇錄>,向大家再現中越百年的恩怨情仇。

越南古稱交趾、交州、安南,中國宋以前歷代王朝均設郡府管轄。五代後晉時,歸南漢政權管轄的交州發生變亂,愛州(今越南清化)牙將吳權出兵討平,公元 938年,吳權在海門鎮設伏邀擊,打敗南漢靜海軍節度使劉弘操,自立為王,這是安南獨立的濫觴。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如嶅、慶遠、淵、脫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曉諭安南陳朝國王陳日焜,令將五縣之地返還思明土司,但陳朝此時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焜,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1407 年中國明朝出兵滅胡。在越南廣置府縣。越南又歸入中國統治。越南18世紀前,越南官方文字採用漢字及越南根據漢字創造的喃字。越南歷史記載一律採用漢字,越南以奉中國做宗主國為榮,尤其是公元1454年中國明朝皇帝正式冊封黎仁宗安南國王後,歷代新君執政,只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冊封才能算是正統。作為中國的藩籬,越南統治者對中國稱安南國王,而對內則自稱大越皇帝。

19世紀法國天主教勢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砃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信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 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砃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惟一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迖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議》)。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甸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福建海軍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於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鑒於海上難以與敵爭鋒,在"牽敵以戰越為上策"的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東南沿海防禦、北圻陸路反攻的戰略方針。法軍則企圖東攻台北,西取諒山,據地為質,勒索賠款。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台灣北部的基隆、滬尾(今淡水),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佔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此後台灣戰事呈膠著狀態,法國的戰略企圖未能全部實現 (見基隆滬尾之戰)。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5艦援台,孤拔親率7艦進行攔擊。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台艦只,侵入鎮海(今屬寧波)海面,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區,旋即遭到法軍反攻,連戰失利,於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廣西境內。再度入越的西線清軍在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指揮下,發起宣光之戰,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圍攻宣光,頓兵堅城之下,未能破城,法軍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圍休整。 3月23日,滇軍和黑旗軍於臨洮附近大敗法軍,西線局勢才有起色。與此同時,東線清軍在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老將馮子材的正確指揮下,依託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內關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戰防禦工事,於3月23~24日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局。之後,東線清軍乘勝克復諒山,並向南挺進,前鋒進逼郎甲、船頭(今陸岸)一帶。

戰爭結局與中法議和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餘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面艦船方面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十餘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於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至此,中國永遠失去了這個曾經的屬國。

中越百年恩仇錄之二——共同革命

19世紀末,法國已經把越南變成它的殖民地,除了橫征暴斂之外,又在越南加緊進行以掠奪為目的「開發」活動。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淪為廉價勞動力,飽受著極其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胡志明誕生和成長在越南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胡志明來到巴黎。探索救國的真理。

1920年12月,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法國社會黨在都爾召開代表大會,社會黨發生分化,左翼社會黨人退出社會黨,成立了一個屬於第三國際的法國共產黨,胡志明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是為各殖民地民族的解放而斗爭的黨,成為法國共產黨的首批黨員之一。

當時,在巴黎的中國黨、團組織,機關是合一的,領導機構也是統一的。總部設在巴黎南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旅館內,中國旅歐黨、團組織建立後,曾派人同法國共產黨、法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聯系。法國的黨、團組織曾派人給中國同志做報告。法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的、活動,也常常吸收中國同志參加。於是,就在這洋的交往活動中,胡志明與中國黨旅歐支部的負責人周恩來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1956年11月21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歡迎周恩來總理首次正式訪問越南的宴會上,曾當眾介紹周恩來說:「周恩來是我的兄弟,我們曾在一起共甘苦,一起做革命工作。他是我30多年來的親密戰友。」

1923年年底,胡志明從巴黎來到莫斯科,在東方大學學習,並進行理論研究二作。 在莫斯科期間,胡志明曾主編《中國和中國青年》一書。張太雷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駐少共國際的代表,為胡志明撰寫這本書提供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活動情況的文件和材料。

1924年底,胡志明離開莫斯科,來到中國的廣州。當時由於中國共產黨實行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廣東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胡志明來到廣州的時候,正是以廣州為中心的中國革命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胡志明一面積極參加中國的大革命,一面通過多種渠道,領導著越南人民的斗爭。

在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下,胡志明在廣州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和舉辦特別政治訓練班,應胡志明的邀請,周恩來、張大雷、陳延年李富春、彭湃以及領導省港大的一些同志,曾到特別政治訓練班講課,當時周恩來是中共廣東區委常委,並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利用這個條件,胡志明在舉辦訓練班的同時,還挑選了一些優秀青年到黃埔軍校進修,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學習軍事、政治。其中一名學員回憶說:「那時候,中越兩國的革命者真是志同道合,親如兄弟。當時政治訓練班沒有飯堂,我們每天都來農講所吃飯,常常和中國同志一起唱『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隨後,胡志明帶領學成的學員回國鬧革命。

胡志明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於1929年10月由泰國赴香港,准備以共產國際東方部委員和東南亞司負責人的資格召議,將越南的三個共產主義組織統一成一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在香港的秘密組織的幫助下,「統一會議」於1930年2月3日在香港九龍城舉行。在胡志明的直接領導下,各個共產主義組織的代表經過認真的討論和協商,最後一致同意把三個共產主義組織合並為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取名為越南共產黨。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正式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9月3日,法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9月22日,日本派兵攻打諒山,同時以 6000名軍隊在海防附近的塗山登陸。經過在越中邊境地區幾個小時的較量,越南總督戴古慌忙向日軍投降,接受日本對印度支那的控制。從此,越南的控制權易手。

1941年2月,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回國,在高平省北坡建立印支共產黨中央的秘密指揮機關。在這里培訓幹部,發展組織,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武元甲(後任越南武裝力量總司令)等人則繼續留在中國的廣西靖西,鞏固和發展越南革命的海外基地。

北坡游擊根據地,屬越南高平省河廣縣,與中國廣西靖西縣和那坡縣毗鄰。從30年代開始,越南革命分子黃國雲、黎廣波、陳山洪等,就在靖西、那坡縣越中邊境進行革命活動,結識了不少中國邊民,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依靠中國邊民的幫助,越南革命分子開辟了從北坡到中國廣西的若干條交通線。每一條交通線,都有中國邊民的家作為越南革命者的秘密聯絡點。

北坡游擊根據地1941年底成立了12個武裝工作隊,1941年2月、9月和1944年2月,相繼成立了越南救國軍3個中隊。1944年12月,成立了由游擊隊骨幹組成的越南解放軍宣傳隊,集中大部分武裝為成立主力部隊打好基礎。

1945年6月4日,越南救國軍與越南武裝宣傳隊合並為越南解放軍。在高平和北山開創了兩塊游擊根據地,高平革命根據地由胡志明、範文同、武元甲、黃文歡、武英等人領導。北山一武崖根據地由馮志堅、梁文芝和朱文晉等人領導。1943年,這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後來的解放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1945年8月11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越南人民總起義的客觀條件成熟了。從8月14日至18日,高平、北�、諒山、宣光、太原、安沛、富壽、北江、永安、福安、北寧、河東、山西、海陽、興安、建安、寧平、太平、清化、義安、河靜、廣義、慶和、美萩、沙瀝等省的城鄉軍民,紛紛舉行武裝起義,並先後奪取鄉、縣以至省一級的政權。8月16日,由武元甲指揮的一支解放軍從新潮出發,解放太原市。8月19日、23日和25日,河內、順化和西貢三大城市相繼解放,8月13日,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被迫退位,把這個王朝統治的象徵——金印和鑲有五顆寶石的金劍交給越南臨時政府。

1945年9月2日,臨時政府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獨立。在河內巴亭廣場的50萬人慶祝大會上,胡志明主席宣讀了《獨立宣言》。就在同一天,中國政府接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

在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會議上,同盟國美、英、蘇決定把印度支那分為兩個受降區,以便在日本投降後進來解除日本軍隊的武裝。北緯16度線以南由英軍負責;16度線以北則由蔣介石軍隊擔任。

在當時的越南土地上,有6萬多日本軍隊,而且還有新近開進來的20萬蔣介石的軍隊,5000名英印軍隊,與此同時,幾萬法國遠證軍也陸續開了進來,在印度支那吃了敗仗的幾千名法軍又被重新武裝起來,准備恢復對越南的統治權。

1946年2月28日,中法簽訂了協定。中方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保護權,以換取法方把上海、漢口、廣州的租界和廣州灣交還中國。並把滇越鐵路轉賣給中國。

抗戰初期,越南政府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制止法國侵略,採取了以和求進的策略,與法國進行談判。1946年3月6日,越法雙方簽訂了「初步協定」;9月14 日,又簽訂了「臨時協定」,從而出現了近一年的緩和局面。但是,1946年12月19日下午,法軍開始向河內發動總攻擊。至此,法國已完全撕毀了和平協定,對越南發動了全面戰爭。

經過4年的戰爭,法軍始終無法消滅在深山中的越南遊擊隊,1949年9月,在中國的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的時候,胡志明主席派人來中國同中共中央直接聯系,並請求援助。後來,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南下的勝利進軍,中越邊境的交通線終於建立起來了。

1950年1月14日,胡志明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庄嚴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是越南全體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越南民主共和國准備與任何願意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及領土的基礎上與之合作的政府建立外交關系,以謀共同保衛世界的和平與民主。」1月15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外交部長黃明鑒致函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宣布「承認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並交換大使」。周恩來總理於1月18日復函越南外長黃明鑒,表示歡迎中越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於是,中國成為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

至此,中越兩國共同革命共同建國的階段結束,應該說,越南的獨立建國運動是和中國的大力協助分不開的,沒有中國,就沒有越南獨立。

5. 越南三千年歷史都用漢字書寫,為何卻在30年間廢除了漢字

越南,韓國廢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這是文化自卑的表現。形成現代與歷史斷層,二百多年以前的文獻古跡全然看不懂。日本現代工業化自(明治維新)變革政策以來十分勝利,但並沒有廢棄漢字保存一千多漢字。證明漢字並沒有影響國度的現代化進程!漢字是東亞中華文化的珍寶也是文化傳承的根底。別的國度能夠不運用,但中國人絕不能廢棄。堅持繁簡體兼學,能夠不用但絕不可不懂!隨著中國國際位置進步,中文必越來越重要。

在胡志明樹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就下令將國語字作為國語,並請求民眾把國語字看懂寫懂,以到達解除文盲的目的。直到1975年,越南統一,在越南運用了近3000年漢字才正式消逝,漢字存在的獨一作用就是用來裝飾了。

6. 越南廢除漢字推行拉丁文,70多年過去了,現況如何

到目前為止越南國內已經很好的適應了拉丁文,在逐漸的將漢字從他們的文化中剝離開來,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徹底的與漢字分割,很多地方都必須使用漢字才能夠正常的溝通。當然,無論是漢字還是拉丁文,這只是一種使用習慣,在新的年輕一代中拉丁文已經占據了他們生活的80%以上,可是由於老一輩的人仍然習慣了使用漢字,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難免會有些影響,所以現在的越南年輕人雖然對漢字不精通,可是部分還是能夠正常的溝通的。

很多人對越南從我國的文化中分割出去,表示不滿,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狹隘的思維。越南文化雖然說是我國開辟出來而,但是自古以來我國對越南的掌控就非常的弱,因為地理上太偏遠了。而到了現代不要說越南想要獨立起來,就算越南想要加入我國,在國際形式上都是基本不可能的。

綜合而言,越南現在推行拉丁文的路雖然表面上已經十分圓滿了,實際上這才只是剛剛開始,以後的路還有很長。

7. 越南歷史上是如何使用漢字的

胡志明是越南人民共和國的第1任領導人,可以說他對越南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胡志明執政初期,很多越南人都是會使用漢字的,但是由於胡志明認為當時的漢字學習比較困難,再加上越南剛剛經歷過戰爭,教育發展的速度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因此為了加快文字的推廣,越南決定使用更加淺顯易懂的拼音文字來替代漢字。胡志明,1890年5月生於越南義安省,他早年當過教師、海員和雜役,先後在法國、蘇聯與中國學習、工作與生活。1941年發起建立越南獨立同盟,領導反對法國殖民者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

胡志明本人和中國的關系非常鐵,在他鬧革命的時候,中國又給了很多支持。為什麼他一上台就要廢除漢字呢?因為他認為越南必須用自己的文字,才能在人們思想深處根除一直被殖民的陰影,才能實現文化獨立,進而建立起民族自尊。越南國語字屬表音文字,具有易於拼寫、便於普及和掃盲的巨大優勢。不過書寫文字的驟然更替在很大程度上也割裂了該國歷史與現實的文化紐帶,使得許多古代文獻必須翻譯才能看懂。

越南長期的儒化,歷代產生了許多漢籍經典,如李朝時期就有李太祖的《遷都詔》、陳朝時期的《大越史記》、《越史略》、《安南志略》、後黎阮薦的《平吳大告》、《抑齋詩集》、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阮秉謙的《白雲詩集》等等,越南不光是漢文化的接受者,而且在封建王朝時期是漢文化傳播者,越南自立後向南開拓疆土,滅了占婆等國,後逐步佔領了九龍江(湄公河)三角洲原屬柬埔寨的水真臘。

廢除漢字之後,古代文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平常根本看不懂,不利於文化的傳承的發展。在越南這樣的國家,現在教育逐漸發達了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認識到漢字,漢字的使用在越南也逐漸開始重新流通起來,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國家國力強盛的體現,如果當時中國也很強大,那麼越南肯定不會廢除漢字。

8. 為什麼越南街頭有那麼多的漢字

我國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在人們的心中求神拜佛是人們對未知事物掌控不了而祈求的心理安慰。但是卻也是最真誠的心意,它往往包含著人們最真摯的祝福和希冀。在我國也是有很多的寺廟,大大小小的,都是有很多的香客。除開一些不好的問題,這些寺廟都是中國歷史的記錄者,有學者還在這些寺廟里找到很多的歷史文獻和古漢語漢字。




越南百年的古寺廟存在大量的漢字,當地人不認識,以為只是裝飾?現在的越南人叫他們認這些字,已經認不懂了,就算是讀也已經讀不出了。讓人不禁惋惜,只是殖民30年的時間就能夠把3000年的文明泯滅掉,也是讓人不由得難受。但是越南人還是很尊重歷史的,也沒有全部把漢字給抹除。而且隨著中國人來越南旅遊的次數越來越多,相信越南人重新認識這些文字也是不會太遠的。你們認同嗎?

歡迎下方評論留言哦!

9. 精通漢語的胡志明,為什麼在越南建國後立馬下令廢除漢字

精通漢語的胡志明,在越南建國後立馬下令廢除漢字,是因為要彰顯民族獨立,當然也由於歷史因素的影響。

胡志明廢除漢字使用的根本原因可以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

內部:顯示民族獨立

越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直到現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這種局面才被打破。然而,即使在獨立政權之後,世界上其他大國仍然覬覦越南。

1965年,美國以“北部灣事件”為借口入侵越南,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越南戰爭。戰爭最終被美軍擊敗,越南南部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那麼,從內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既然越南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只有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才能有效地增強民族凝聚力,使全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漢字,而韓國曾經試圖放棄使用漢字,改為自己的漢字。然而,由於種種弊端,他們很快又採用了漢字。

如果越南繼續使用漢字和漢語,一方面,漢語很難學,漢語也是世界上最頂尖的語言之一。重新進入同一文化語境,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幾代人。第二,越南很容易被視為中國的附屬國,有國家頭銜,很難顯示其民族獨立性。

另一方面,此時中國文化在越南的影響非常有限,對越南的發展影響不大。現在是越南“去中國化”的最好時機。目前,越南要想吸引外國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就必須有獨立的語言體系和文化環境。

10. 為什麼越南文使用過漢字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地區長期是中國領土,在986年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走向獨立,後來一直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國,近代時期被法國殖民者殖民,1945年在胡志明的領導下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越南實現統一。

越南停用的貨幣

短期來看,廢除漢字確實對越南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承古老的文化也逐漸成為越南大局肩上的重任,但是他們現在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許多古老的典籍都是漢字書寫,大街小巷也都殘留著漢字的痕跡,而越南的新生一代極少有人能夠拼寫漢字,意味著越南發掘自身的文化困難重重,不得已陸續開辦漢語學堂,在我們看來這番舉動著實有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

一個國家的獨立並不意味著語言就需要徹徹底底的變革,舉個例子,美國、澳大利亞也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兩個國家獨立以後,仍舊保留著使用英語的習慣,國家和社會依舊在健康發展,可見,越南當時的領導人還是對自己本國古老文化的不自信,一度用狹隘的思維來認為使用中國漢字就會威脅到本國的國家聲望和安全,但事實上卻為自己埋下了苦果,不能正視自己,反而會失去的更多。

閱讀全文

與越南自古以來用什麼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黑 瀏覽:860
義大利面最好用什麼鍋 瀏覽:445
印度為什麼要邊境增兵 瀏覽:759
義大利周邊哪些國家 瀏覽:10
英國船長年薪多少 瀏覽:509
義大利紅酒有什麼香味 瀏覽:919
中國的火箭有哪些圖片 瀏覽:314
中國哪裡有滑翔翼玩 瀏覽:433
義大利有哪些保險公司 瀏覽:127
義大利回鄉證是什麼意思 瀏覽:633
一萬元越南盾長什麼樣子 瀏覽:128
疫情中國幫忙哪些國家 瀏覽:37
伊朗和中國什麼時候簽的合同 瀏覽:448
什麼是中國注冊會計師 瀏覽:431
義大利有哪個區 瀏覽:117
越南為什麼會有熊貓 瀏覽:49
在越南賣東西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瀏覽:787
伊朗高級指揮官什麼級別 瀏覽:316
咖喱雞在印尼什麼意思 瀏覽:686
中國這場教育改革後面會發生什麼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