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都龍鎮有多少人口
都龍鎮,隸屬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
都龍鎮地處馬關縣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1公里,東鄰麻栗坡縣猛洞鄉,南與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箐門兩縣接壤,國境線長達58.4公里,佔全縣國境線的42.3%。全鎮國土面積212平方公里,轄8個村(居)委會154個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傣、瑤等11個民族9586戶37060人,其中少數民族25737人,占總人口69.45%。全鎮耕地面積34396畝,其中田8642畝,佔25.13%;地25754畝,佔74.87%。境內最高海拔2579.3米,最低海拔350米,年平均氣溫17℃,有物種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42.19%。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錫、銅、鋅等30餘種,其中鋅儲量365萬金屬噸,錫礦儲量達30萬金屬噸,素有「中國第三錫都」之稱。已探明的銦金屬儲量達3779噸,佔全省的70%以上,佔全國的42%左右,佔全球30%左右,是全國第一大銦資源基地。
『貳』 文山馬關都有什麼別致的銀飾
壯族頭飾和銀碗、銀筷、銀勺、銀鼓、銀畫。
文山廣南世居壯、苗、瑤、彝等民族自古就有穿戴銀飾、使用銀制器皿的習慣,以此作為「純潔、友誼、真誠」的象徵,把銀飾當作神靈和吉祥物。
馬關縣隸屬雲南省文山州,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東與麻栗坡縣相連,並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南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的箐門、新馬街、黃樹皮、猛康四縣接壤。
『叄』 都龍的都龍
[歷史沿革]
「都龍」現名為壯譯音,『龍(long)』原為「竜(long)」,壯語之意為:盛產野芭蕉的「壩子」。民國2年,隸屬馬關南區,轄現麻栗坡縣的南溫河、瓦渣和馬關縣南撈鄉的小麻坡、馬白鎮的馬安山;民國22年(1933年)隸屬馬關六區58鄉鎮中的第六區,轄夾寒箐、南溫河、馬安山;民國23年(1934年)劃歸麻栗坡特別區督辦管轄;1950年2月歸屬馬關南區,轄歸寧鄉(都龍)、澤惠鄉(天保、猛洞)、平和鄉(瓦渣)、治平鄉(茅坪、牛馬榔)、歸化鄉(夾寒箐、小壩子);1950年4月隸屬麻栗坡管轄;1958年9月歸馬關管轄,為馬關第六區公所;1958年10月更名為馬關都龍(火星)人民公社,又稱躍進軍第11團;1961年轄都龍、金廠、堡梁街、瓦渣4個中公社;1965年9月更名為馬關都龍區;1988年更名為都龍鎮至今。
[行政區劃]
都龍鎮是一個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濃郁,商業、邊貿發展歷史悠久的邊陲重鎮。地處馬關縣城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3公里,距越南直線距離8公里,東鄰麻栗坡縣猛洞鄉,西與夾寒箐鎮相連,北靠馬白鎮,南與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箐門兩縣接壤,西南接金廠鎮。全鎮國土面積211.8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151個村小組,2個居民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傣、瑤、布依等11個民族8777戶32816人(其中: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全鎮總人口的69.99%)。全鎮耕地面積34413畝,其中田8615畝,佔25.03%,地25798畝,佔74.97%。最高海拔2734米,最低海拔350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屬亞熱帶河谷立體氣候。
[區位優勢]
國境線長達58.4公里(5-9號界碑立於國境線上),佔全縣國境線的42.3%,境內有堡梁街、茅坪兩個邊民互市點;得益於大自然的恩賜,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海拔2734米,物種豐富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老君山和適宜種植荔枝、香蕉等熱區水果的數萬畝低海拔熱區及適宜草果、八角、核桃等生長的溫涼地帶。森林覆蓋率達21.5%;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錫、銅、鋅等礦產產資源有30餘種,潛在開發價值超過400個億,其中鋅儲量365萬金屬噸,錫礦儲量達30萬金屬噸,素有「中國第三錫都」之稱。現已探明的銦金屬儲量達3779噸,佔全省70%以上,全國42%左右,佔全球30%左右。全球有70%的銦在中國,中國有60%左右的銦在雲南,雲南70%以上的銦在都龍,是全國第一大銦資源地,是馬關縣的邊境礦業重鎮。
[礦業.邊貿.民族文化]
礦業經濟,邊境貿易發展歷史悠久。早在明未至清代,就有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陝西等省的秦廷游、趙致祥等及數以千百計的內地人先後到都龍銅街采冶和經商。民國8年,馬關縣成立礦業有限公司在都龍銅街采銅冶煉,1958年,在曼家寨及銅街成立馬關縣群英銅廠。1960年更名為「馬關縣都龍冶煉廠」。同年6月,劃歸州屬,成為文山州一個較大的國有礦山企業——文山州都龍錫礦,2003——2004年通過改制重組,發展成擁有10餘億資產的雲南省百強企業——雲南華聯鋅銦股分有限公司。礦業經濟歷經了低水平計劃采冶——粗放經營、開采混亂——整合規范、精加工等發展時期,現已發展到擁有19戶選廠,15戶采礦權人的龍頭產業。
有三個村委會與越南山水相連,早在民國31年,為抵禦外敵入侵,邊民王仁良、李長慶等人自發在茅坪5號界處修建國門。1950——1963年就有中越邊民互婚現象,隨著邊民的互通往來,茅坪、堡梁街兩個邊民互市點初步形成。1953年8月25日,中越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開放兩國邊境小額貿易的議定書》,雙方同意開放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和漫美邊境口岸,並於1954年3月正式開通,使都龍成為了當時馬關縣用海鹽、煤油的主要入境通道。1974年,由於中越關系緊張,都龍口岸被迫關閉。中越關系正常後,兩國政府於1991年簽訂《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決定在條件具備時逐步開放21對陸地出入境口岸,「中國都龍——越南箐門」口岸就是其中之一。為爭取口岸早日開放,馬關縣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與上級相關部門加強聯系,認真做好口岸開放的前期工作,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2006年7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關於轉發《國家「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的函(署岸函[2006]213號),已將都龍口岸作為新開放口岸,列入國家「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
境內尚保存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和純朴的民風民俗,如:記述生產生活的布依族「打花棍」,悅耳動聽的苗族「響篾、橫簫」,神秘而質補的瑤族「渡戒議式」等。
全鎮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一是礦業,二是小集鎮開發和第三產業。下步主要寄希望於草果、八角、荔枝、香蕉、畜牧業等傳統產業和亞麻、黃柏等新鮮產業的開發。201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33億元(新口徑價,不含雲南華聯鋅銦公司),地稅徵收9702萬元,同比增長63.3%,農民人均有糧395公斤,人均純收入2859元。
每逢星期天,除了當地的苗、壯、傣、布依、漢族等少數民族外,還有來自越南的壯、苗等邊民,以及中國西部各地的商人、遊客,趕集人數可達近萬人,這里多彩的民族服飾確實構成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都龍集市上的民族服裝,由於大部分是手工製成的,價格相對貴些,一件色彩明快、做工精細的苗族服裝,需要100多元。
除了民族服飾,這里的地方土特產品也別具特色,撩人食慾的壯家風味粽子,外形有點特別,猶如一件做工精巧的工藝品,價格不貴,5角一個。
都龍集市上的山珍擺滿街,一定會令你大開眼界,從數量上來看,野生竹筍是最多的,而且質優價廉,1-2元就可買到一大棵。除了竹筍,最惹人注目的便是野生折耳根,它不但是種綠色食品,還是一種中草葯,4角就可以買到一大把。另外,蕨菜、野山葯、灰刁菜等許多野生綠色食品也擺到了都龍街上,說這里山珍擺滿街,並不為過。
『肆』 cưa khâu huyen si mân是越南什麼地方
越南箐門縣關口,與我國雲南省接壤
『伍』 金廠鎮的簡介
這是中國吉林省通化市的一個鎮子,因為盛產金礦而得名,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美麗地方,國家級森林公園白雞腰森林公園就在這里!位於通化市區南部,東與通化縣東來鄉接壤,南與集安市頭道鎮為鄰,西與通化縣大都嶺鄉交界,北與環通鄉毗鄰。面積135.29平方千米。人口13710人。鎮政府駐金廠街。轄3個村:金廠村、龍頭村、夾皮村。 此地域有金礦,最早有人在此淘金,得名金廠。1947年設為金廠村,1956年成立為金廠鄉。1984年11月15日,1985年成立建制鎮,總面積170平方公里,總人口17000人,是東昌區3個鄉鎮之一。全鎮轄3個行政村、7個片、40個村民組。農業以蔬菜、畜牧、特產、林業為四大支柱;工業以醫葯、礦產、建材、食品為主。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金廠鎮 金廠鎮位於馬關縣境東南部,鎮政府座落在著名的羅家坪大山腳下。西南與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縣、老街省箐門縣接壤,東北面與都龍鎮相連,西北面與夾寒箐、小壩子兩鎮隔河相望。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5千米,距國境線1.5千米,海拔1570米。國境線長41千米,有18條人行便道直通越南,國境線上(二段)有l、2、3、4號界碑。全鎮轄3個村委會38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69.3平方千米,大部分為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羅家坪大山為最高點,海拔為2002米,小白河1號界碑為最低點,海拔為 220米,峽谷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約 1400毫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為溫涼地帶,海拔1200米以下的為溫熱地帶。2005年末人口8609人,有漢、壯、苗等七種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體民族,有苗族人口6580人,占人口總數的76.4%,漢族人口 544人,佔6.3%,非農業人口270人,占總人口 的3.1%。耕地面積12259畝,其中田3112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5.4%,糧食主產玉米和水稻,占糧食總產量的88%。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小麥等,其中花生和大豆最適應。反季節蔬菜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三個村委會都具備立體氣候的優勢,受氣溫影響不大,比較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境內有金、銀、鉛等礦產,其中鉛儲量最大,具備較好的開采前景。全鎮森林覆蓋率24.5%,用材林有杉樹、西南燁等樹種。主要產香蕉、荔枝、柑桔、芒果等熱區經濟林果,黃柏、速生林、草果、八角等也較適宜發展,經濟效益較好的有香蕉、荔枝和柑桔等。2005年糧食總產量3200 噸,農民人均有糧340千克,實現工農業經濟總收入103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94萬元,工業總產值4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06元。全鎮公路總里程102千米,村委會、村民小組通公路為100%和92%,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42戶,接通了寬頻連接系統,移動、聯通用戶達400餘戶。全鎮安裝閉路電視483戶,地面衛星接收站13座,電視普及率37.2%。全鎮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陸』 雲南馬關八寨徵兵
馬關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位於北緯22°42′—23°15′,東經103°52′—104°39′之間。東與麻栗坡縣相連,南與越南接壤,西南與紅河州的河口、屏邊兩縣毗鄰,北與文山縣交界,東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1公里,最小縱距24.7公里。 縣城馬白距省會昆明442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文山72公里,距中越邊境線約20公里;距昆河鐵路和等級公路102公里,距「衡昆」高速公路106公里,距麻栗坡縣天保口岸130公里。國境線長138公里,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的箐門、新馬街、黃樹皮、猛康四縣接壤,目前已有公路與越南實現對接。 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海撥2579米,最低海撥123米。由於海撥高差懸殊,氣候類型跨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低壩河谷炎熱,中山淺丘溫暖,高山溫涼,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干雨季分明等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9℃,總積溫4900℃一8250℃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相對濕度84%;年日照時數為1804小時,全年無霜期達300天以上。 全縣國土面積2676平方公里,其中:中山和峽谷型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7.7%,盆地和寬谷型地佔土地總面積的12.3%。2002年,有耕地面積44.36萬畝(土地詳查為102.5萬畝),其中:田10.2萬畝(土地詳查為16.3萬畝),地34.2萬畝(土地詳查為80.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1.39畝(土地詳查為2.92畝)。全縣土壤類型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共9類27個土種。低山河谷區大多是磚紅壤、赤紅壤,中山丘陵區多為紅壤、黃壤,中山和高山區多為棕壤、黃棕壤、暗棕壤。土壤瘦、薄、酸、粘現象突出,缺磷少鉀,土地質量差,產出率低。 ·馬白鎮基本概況 ·南撈鄉基本概況 ·坡腳鎮基本概況 ·大栗樹鄉基本概況 ·八寨鎮基本概況 ·篾廠鄉基本概況 ·古林箐鄉基本概況 ·仁和鎮基本概況 ·木廠鎮基本概況 ·夾寒箐鎮基本概況 ·小壩子鎮基本概況 ·都龍鎮基本概況 ·金廠鎮基本概況
『柒』 雲南邊境越南省最熱的地方是那個縣
摘要 雲南靠越南的地方富寧縣、麻栗坡縣、馬關縣,綠春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5個縣。
『捌』 越南河江省轄的縣有哪些
河江省轄:河江市、北靡縣、北光縣、同文縣、黃樹肥縣、苗旺縣、管箔縣、廣平縣、渭川縣、箐門縣、安明縣
『玖』 請問馬關有什麼美名
馬關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位於北緯22°42′—23°15′,東經103°52′—104°39′之間。東與麻栗坡縣相連,南與越南接壤,西南與紅河州的河口、屏邊兩縣毗鄰,北與文山縣交界,東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1公里,最小縱距24.7公里。
縣城馬白距省會昆明442公里,距州府所在地文山72公里,距中越邊境線約20公里;距昆河鐵路和等級公路102公里,距「衡昆」高速公路106公里,距麻栗坡縣天保口岸130公里。國境線長138公里,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的箐門、新馬街、黃樹皮、猛康四縣接壤,目前已有公路與越南實現對接。
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海撥2579米,最低海撥123米。由於海撥高差懸殊,氣候類型跨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低壩河谷炎熱,中山淺丘溫暖,高山溫涼,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干雨季分明等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9℃,總積溫4900℃一8250℃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相對濕度84%;年日照時數為1804小時,全年無霜期達300天以上。
全縣國土面積2676平方公里,其中:中山和峽谷型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7.7%,盆地和寬谷型地佔土地總面積的12.3%。2002年,有耕地面積44.36萬畝(土地詳查為102.5萬畝),其中:田10.2萬畝(土地詳查為16.3萬畝),地34.2萬畝(土地詳查為80.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1.39畝(土地詳查為2.92畝)。全縣土壤類型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石灰(岩)土、水稻土共9類27個土種。低山河谷區大多是磚紅壤、赤紅壤,中山丘陵區多為紅壤、黃壤,中山和高山區多為棕壤、黃棕壤、暗棕壤。土壤瘦、薄、酸、粘現象突出,缺磷少鉀,土地質量差,產出率低。
『拾』 文山州馬關縣有幾個鄉鎮
截至2015年,馬關縣有13個鄉鎮,其中有9個鎮,4個鄉。
9個鎮分別為:馬白鎮、坡腳鎮、八寨鎮、仁和鎮、木廠鎮、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都龍鎮、金廠鎮;
4個鄉分別為:南撈鄉、大栗樹鄉、 篾廠鄉、古林箐鄉。
(10)越南箐門怎麼樣擴展閱讀:
馬關縣為文山州下轄縣,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縣份。民國二年(1913年)時,因與貴州安平縣同名,故改名。
馬關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東與麻栗坡縣相連,並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南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的箐門、新馬街、黃樹皮、猛康四縣接壤,西南與紅河州的河口、屏邊兩縣毗鄰,北與文山縣交界。
馬關縣歷史沿革
馬關縣境,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馬關屬益州牂牁郡進桑縣;東漢時改屬進乘縣。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 (公元225年)3月,屬興古郡進乘縣。
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屬寧州梁水郡新豐縣。北周時,屬西爨(白蠻)地。
隋代屬昆州。
唐初屬南寧州都督府郎州地;南詔時屬通海都督僚子部。
宋代大理國前期, 屬通海都督矣部,後期屬最寧鎮矣尼迦部。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屬南路總管府阿僰萬戶舍資千戶;至元十三年屬臨安路矣尼迦部。
明代先屬八寨長官司,直隸雲南布政使司,後屬臨安府阿迷州教化三部長官司。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改土歸流」後,馬關屬開化府;雍正六年(1728年)9月,設馬白關;
雍正八年(1730年)設馬白同知專理對外事務;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設安平廳,改馬白同知為安平撫彝同知;
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法兩國互派官員至中越邊境勘定邊界,都龍等地歸中國, 取名歸仁里,為安平廳管轄;
宣統三年(1911年), 安平廳在辛亥革命和昆明「重九」起義影響下,於11月5日響應國民革命豎旗反正。
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先屬蒙自道管轄, 後屬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1948年)11月,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隸屬雲南文山專區。
1958年4月,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後,屬雲南省文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