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委員會是什麼
人民委員會
蘇聯人民委員會為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執行機關。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是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的,在最高政權機關全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的大會(1934年修改為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政權機關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的,處理日常政務,發布一切法令和決議案的國家機關,即臨時中央政府。
中文名稱
人民委員會
外文名稱
Council of People's Commissars(Sovnarkom)
出自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性質
政治
中央人民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會內務人民委員部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全文最新居民委員會組織法2019
中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
由主席(1人)和外交人民委員、軍事人民委員、勞動人民委員、土地人民委員、財政人民委員、糧食人民委員、司法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教育人民委員、國民經濟人民委員、工農監察人民委員組成。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這樣規定: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之最高政權為全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的大會,在大會閉會的期間,全國蘇維埃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政權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下組織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發布一切法令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是指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我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1967年2月以後被革命委員會替代。
1954年9月2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第四節"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部分這樣規定:
第五十四條 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
第六十二條 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
第六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分別由省長、市長、縣長、區長、鄉長、鎮長各一人,副省長、副市長、副縣長、副區長、副鄉長、副鎮長各若幹人和委員各若幹人組成。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每屆任期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的組織由法律規定。
第六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管理本行政區域的行政工作。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議和命令。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發布決議和命令。
第六十五條 縣級以上的人民委員會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委員會的工作,依照法律的規定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縣級以上的人民委員會有權停止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的執行,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和指示和下級人民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議和命令。
。
。
。
。
。
。
B. 越南國會的國會代表制度
根據國會代表選舉法第三條規定,國會代表須符合以下標准:
1、忠於祖國,擁護《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擁護革新開放事業,為祖國工業化、現代化事業,實現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標而奮斗。
2、品行良好,勤政廉政,大公無私,模範遵守法律,堅決與官僚主義、特權、腐敗和其他違法行為作斗爭。
3、有能力完成國會代表任務,參與決定國家重大事務。
4、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意見,得到人民信任。
5、有條件參加國會活動。 國會代表須參加國會各次會議;參與討論和決定國會職權范圍的一些問題,如立憲立法等;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決定經濟社會和國防安全任務;決定國家機構的主要組織和活動原則;監督國家機關活動。
國會代表有權討論和決定國會的會議日程;有權提交法律草案,表決通過國會法律和決議;對國家主席、國會主席、政府總理、政府成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進行質詢;有權選舉和當選國家、政府和國會的領導。
國會代表還有權向有關機關和組織轉交民眾的申訴信,並跟蹤和監督解決;參與考察和檢查憲法、法律、國會決議、法律文件的落實情況,了解各地和基層實際,以便國會召開期間參加討論和決定有關問題。 1、法律草案提交權:國會代表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有權就法律法令提出建議和提交法律法令草案。
2、質詢權:國會代表有權對國家主席、國會主席、政府總理、政府成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進行質詢,被質詢的機關和個人有義務回答質詢。每年國會兩次全體會議期間,代表質詢由國會常務委員會轉交被質詢的機關和個人,並決定回答質詢的期限。根據質詢內容和性質,國會常務委員會可決定由誰來回答質詢。
3、人身不可侵犯權:法律保障國會代表具有人身不可侵犯權;阻撓代錶行使權力的行為將依法受到懲處;如沒有國會常務委員會的同意,國會代表不得被代表工作地的機關單位革職、強行辭退。
4、信息獲得權:國會代表有權獲得國會活動的相關信息,有權要求職能機關為自己的活動提供信息。
C. 越南國會的介紹
國會常務委員會由國會主席、國會副主席、委員組成。國會常委會委員人數由國會決定,除國會主席、副主席外,通常還包括國會辦公廳主任和各專門委員會主任,本屆國會常委會委員共18人。常委會委員須為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國會常委會的任期通常為5年,與國會任期相同,當國會任期屆滿,國會常委會要繼續工作,直至新一屆國會選出新一屆常委會(第十二屆國會常委會任期為4年)。 國會設有司法委員會、國防安全委員會、經濟委員會、財政金融委員會、社會問題委員會、對外委員會、民族委員會、科技環境委員會、文化教育青少年委員會、法律委員會、代表工作委員會、民願委員會共計12個專門的委員會。
每屆國會任期5年。國會會議由國會常務委員會(越南語:Ủy ban Thường vụ Quốc hội)召集,國會主席主持,分例會和非常會議兩種。例會一年舉行兩次,一次春季會議,通常在4~5月召開;一次秋季會議,通常在10~11月召開。非常會議在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和國會三分之一代表的要求下召開。
D. 地理問題(兩個,第二個問題回答長些,越長越好)
亞洲有48個國家。
中國、巴林、韓國、黎巴嫩、東帝汶、尼泊爾、泰國、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不丹、阿曼、亞塞拜然、朝鮮、菲律賓、柬埔寨、卡達、吉爾吉斯斯坦、馬爾地夫、馬來西亞、蒙古、沙烏地阿拉伯、汶萊、寮國、日本 、土庫曼、哈薩克、巴勒斯坦國、塔吉克、喬治亞、科威特、敘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美尼亞、阿富汗、烏茲別克、斯里蘭卡、伊拉克、越南、伊朗、葉門、約旦、緬甸、孟加拉國、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塞普勒斯
新加坡
政治:新加坡國會是新加坡的立法機構,採用一院制。目前共有94名議席,每屆任期5年國會最多可擁有99名議員,其中84席以地區直選方式產生,另外可有最多6名非選區議員,以及最多9名官委議員。直選議席投票採用多數制計算,選區分為單選區及集選區 ,當中「集選區」是於1991年始出現。國會第一大黨的領導人會成為內閣總理,總理會從國會中選擇議員進入內閣。在英式議會制的共和政體中,總統透過議會選舉產生,但自1993年起,新加坡總統改用民選產生 (無實權), 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在國會成員當中,女性共佔10%。2006年大選結果當中,人民行動黨佔84直選議席中的82席;另外2席分別為新加坡工人黨的劉程強 (後港單選區) 以及新加坡民主聯盟的詹時中 (波東巴西單選區) 。
經濟:
經濟發展
新加坡經濟支柱之一(裕廊工業區)
[1]新加坡的經濟傳統上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引人矚目,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三大經濟支柱產業:國際貿易,加工業,旅遊業)。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 新加坡的重工業處西部裕廊(Jurong)。裕廊工業區是東南亞最大的工業區。早期,這里是一片沼澤森林區,填平疏導成為工業區。最後發展成裕廊衛星市。 裕廊工業區的工業種類很多,包括造船、修船、煉油、鋼鐵、水泥、夾板、輪胎、化學、汽車裝配、紡織、食品、電纜等工業。 裕廊鎮里有完善的現代化公路,它還有鐵路通深水碼頭和海港。這個靠近國際航道的深水港,方便輸入原料和輸出成品。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裕廊島)等部門。
貨幣
貨幣為新加坡元(SGD),1元等於100分。紙幣面值有2元、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10000元;硬幣有1分、5分、10分、20分、50分、1元。
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2008年來新的旅遊者近1000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及地區。
文化:
教育
新加坡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 新加坡共有3所大學,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前兩所大學已和中國教育部簽署SM3協議,為期20年(據說已經續簽15年),2009年為第18屆。SM2項目2010年已招至14屆。要先在新上20個月的預科,然後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或南洋理工大學進行本科的學習。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只進行7個月的預科提前一年進入大學。 新加坡教育制度採用雙語教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到如何使用英語與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人群交流增加社會和諧度,也可以用母語與自己同種族、同宗教的人進行交流,使他們的歷史文化可以持續下去。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的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新加坡本土電影《小孩不笨》即以討論該制度可能扼殺其他新加坡各類型人才發展,及因個人無獨立思考的習慣將無法回應社會變遷挑戰為電影主題。根據2009年人類發展報告的數據,新加坡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94.4%,在發達國家中比較低。
媒體與通訊
目前,新加坡共有16份報章,每日以英、中、馬來文及淡米爾文發行。英文報為《海峽時報》《商業時報 《今日報》;中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我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此外還有泰米爾文報《泰米爾日報》。新加坡四家廣播機構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新傳媒電台經營十四個免費廣播頻道而戰備軍協(SAFRA)和聯盟傳訊(Unionworks)各別經營4家免費的中、英頻道,私營的麗的呼聲電台則提供十一個以數碼廣播的付費廣播頻道。新傳媒電視(MediaCorp)擁有並經營7個頻道,兩個播送中文節目(U頻道、8頻道),3個播映英文節目(5頻道、Okto、亞洲新聞台),還有兩個主要為馬來和印度族服務(Suria、Vansantham)而星和視界(付費電視)提供一百二十個左右的有線電視頻道至於網上寬頻電視服務,新電信屬下MioTV,提供了三十個左右的電視頻道。 新加坡基於地理及商業上的地位,其通訊系統特別發達,對多數國家皆有直播國際線,.新加坡亦設有通訊衛星系統可以電話、傳真、及電報等工具與世界各地聯絡。 當地的郵政系統也相當快捷可靠,一般國內郵件當可送達。自1984年引進電子處理系統後,國際郵件能更迅速的傳送。新加坡擁有強大和完善的通訊網路,電信公司提供從普通GSM通訊到無線互聯網接入再到3G手機通訊的幾乎所有服務。三大電信公司是:新加坡電信(Singtel)、第一通(M1)及星和(StarHub)。
印度
政治體制
體制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 印度加爾各答麥丹廣場
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接任總統,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 印度國鳥 孔雀
主權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
政府
聯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首相兼國務卿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執政黨印度國大黨主席為索尼婭·甘地。
司法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執政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印度人民黨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具有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教派主義色彩。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文化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泰姬陵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長率僅次於中國。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印度稅制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886年從英國引入的所得稅製成為了印度稅收制度的雛形。1947年獨立以後,隨著經濟的逐步自由化,印度開始對稅制進行補充和完善,逐步開征了遺產稅(1953年)、贈與稅和財富稅(1958年)和超額利潤稅(1964年),並在1986年實施了有限度增值稅。1991年,印度政府對稅制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目前一整套完善的稅收體制。印度的稅制相對簡單,包括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富稅、農業稅、利息稅、贈與稅、消費稅、銷售稅、有限度增值稅、關稅等10個稅種,下面將備稅種劃分為所得稅類、流轉稅類以及其他稅類分別介紹。
E. 越南 國會
表面名稱而已,重要的是實質。只要喜歡全國人大也可改名叫國會,委員長叫國會主席。
F. 越南國會的立法程序
國家主席、國會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政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祖國陣線及祖國陣線成員、國會代表有權向國會提交法律草案,上述機關和個人通過提交新法律草案、現行法律修改或補充草案來行使法律草案提交權。
國會根據國會常委會的建議,決定任期立法計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法律草案在提交國會討論前須經專門委員會審查,國會常委會提出意見,並最遲要在召開國會前20天送交全體國會代表。
國會法律決議須經半數以上代表同意方可通過。罷免國會代表、縮短或延長國會任期、修憲則須經至少三分之二代表同意方可通過。
G. 越南國會主席相當於中國什麼組織
越南國會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也是越南唯一擁有有立憲權和立法權的機關。相當於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
H. 越南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一 政治制度沿革
1945年9月2日宣布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同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越南又進行了艱苦的抗法戰爭。1954年7月,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定簽署,越南北方獲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國(後成立由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統治。
1961年起越南開始進行抗美救國戰爭,1973年1月越美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軍開始從南方撤走。1975年5月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7月宣布全國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二 憲法
迄今為止,越南已總共頒布了4部憲法即1946年憲法、1959年憲法、1980年憲法和1992年憲法。
1980年12月,越南第六屆國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根據該憲法,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越南共產黨是領導國家、領導社會的唯一力量。
1992年4月15日越南八屆國會11次會議上通過的現行憲法對越南政治制度的性質和內容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心內容是: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共產黨是領導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實行人民代表制度。「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一個人民建立的、為了人民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是以工人、農民以及廣大知識分子組成的聯盟為基礎的。」
2001年十屆國會10次會議對憲法部分條款作出修改,確定越南要發展「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
三 國家元首
國家主席是越南國家元首。國家主席由國會投票選舉產生,任期與國會每屆任期相同,均為5年。國家主席兼任武裝部隊司令和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其他主要職權有:頒布憲法和各項法律;建議國會選舉或罷免國家副主席、政府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根據國會的決議,決定大赦或特赦等。
四 立法機構
國會是越南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全國惟一的立法機構,任期5年,通常每年舉行兩次例會。國會代表以普選制投票產生,國務委員會是國會的最高常設機關,任期與國會相同。主要職權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及其他法律並實施監督;決定國家經濟計劃;審定國家財政預算和決算;規定國會、部長會議、法院、檢察院等國家機構的組織形式,任免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主席、副主席和其他成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決定成立或撤銷國家各部、委;審議國務委員會、部長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工作報告;決定各省、中央直轄市和相當級別行政單位的地界劃分;規定、修改或廢止各種稅收;決定大赦及戰爭與和平問題等等。
I. 日本怎麼選市長
議會制一般是政府最高層的運行模式,注意,與「選舉制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樣是總統制,地方政府也可能像法國一樣全民普選,也可能像美國一樣團隊投票。「議會制」更多的強調政府與國家權力分配,而不是如何選舉。
日本與中國的行政規劃相反,他們的「市長」相當於中國的縣長。他們的「縣長」才相當於我們的市長。
日本市長是全市普選出來的。
通常投票率在45%左右。由選舉管理委員會主持選舉。
候選人通常是由政客推舉或者民間團體推舉。
總統制的優越性在於總統不必對議會負責,能集中力量去做許多事情。不必受到議會的拖累。行政效率比較高。
大國的事務比較多,如果事無巨細全都細細斟酌,逐條分析,反復討論,會極大降低行政效率。
J. 越南是議行合一制度嗎越南國會為何是權力機關
越南是議行合一制的,國會既是越南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全國惟一的立法機構。國會代表以普選制投票產生,國務委員會是國會的最高常設機關,任期與國會相同。實行一黨制的國家普遍採用議行合一制,較容易形成集權與專制,與三權分立制度相對應。越南的國會在國家機構體系中處於最高地位,不與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權,不受它們的制約,只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所以說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有權選舉、決定、罷免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負責人。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要對國會負責,並接受其監督,在國會閉會期間向國會常務委員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