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越「越南戰爭」的爆發原因是什麼
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的情境與現在的南海狀態基本相同,中國勒緊褲腰帶幫助和援助越南,可越南屢屢挑起事端,不斷的在我邊境殺掠,警告後仍不思悔改,忍無可忍則無須再忍,於是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對越自衛反擊,出兵攻打,以強硬手腕告訴那些可惡的小東西,以此告誡那些狂妄的所謂大國。
Ⅱ 中國與越南戰爭發生的過程和原因是什麼 中國與越南戰
中越戰爭發生的原因是: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最後的結果是:中國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
(2)中國越南戰爭如何爆發擴展閱讀:
1975年越南統一,越南開始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系,越南黨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靠邊站,不再重用,黨章里的毛澤東思想也被取消。在國內開始瘋狂排華,打壓華僑的正常生活,導致大量越南華僑返回中國。
在中越邊境則挑起武裝沖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蠶食邊境,製造了浦念嶺、庭毫山等事件,撕毀1958年越南政府承認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聲明,侵佔中國南沙群島96%以上的島嶼。
對中國來說,越南在北方蠶食中越邊境,在南方侵略中國盟友柬埔寨,是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嚴重威脅。此時的中國,主要壓力還是在東南台海一線和北方中蘇邊境。
對越南越來越反華的背信棄義的行徑,廣大邊民和邊防部隊氣憤不已。為了支援柬埔寨的反侵略斗爭,使越南陷入兩線作戰的環境,並且為了維護邊界安全。中央軍委於1978年12月7日召開會議,並於8日下達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決定和命令。
Ⅲ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3)中國越南戰爭如何爆發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Ⅳ 越南戰爭爆發的根源和導火線分別是什麼
根源是美國想瓦解社會主義國家達到自己稱霸世界的目的,導火線是在美國的支持下越南南部叛軍叛亂
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佔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內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則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貢市建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國的主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法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爭(1945年—1955年國際社會稱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為抗法救國戰爭,中國稱為援越抗法戰爭,法語稱為:la guerre de Vietnam)。
1954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國國防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國。根據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國由越南共產黨執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統治之下。
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市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南越)。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
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國家聯盟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政府害怕資本主義民主選舉將使社會主義的影響進入越南共和國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國得到美國的支持,吳庭艷在越南共和國實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資產階級執政,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國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國之路。越南民主共和國實現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國人民的恐慌。
階段劃分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
1955—1960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南越扶植吳廷艷擔任總理,建立親美民主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
第二階段:
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發動「特種戰爭」,由美國出錢出槍派顧問,訓練當地軍隊,以游擊戰對付北越的游擊戰,把農村居民趕進四面圍著鐵絲網、壕溝和碉堡的「戰略村」,妄圖割斷游擊隊與北越之間的聯系。越南北方軍民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敵人,許多「戰略村」被搗毀,一些「戰略村」還變成了人民的戰斗村。
1963年南越政權內訌加深,美國策劃軍事政變推翻吳廷艷,隨後楊文明、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第三階段:
1965—1968年。約翰遜政府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擴大戰爭規模,開始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襲擊。1965年,約翰遜下令採取「雷聲隆隆」行動,在南越不再局限於使用傀儡軍,美國直接派軍隊參戰。侵越美軍迅速增加,達到50萬人。1968年初,越南南方軍民發動「春季攻勢」,向西貢、順化、峴港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及軍事基地展開猛烈進攻。同年3月,約翰遜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5月越美巴黎談判開始。11月美國宣布完全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至此,「局部戰爭」結束。
第四階段:
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採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美越繼續會談,並將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西貢阮文紹政權在內的四方會談。
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結束越南戰爭的協定上簽字。為時12年的侵越戰爭到此結束。
第五階段:
1973—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
1975年越南人發動總進攻,打垮南越政權,解放了西貢,完成了南北統一。越南戰爭結束。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彈,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美國自己的損失也非常慘重,超過5.8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
Ⅳ 中越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
Ⅵ 越南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Ⅶ 中國越南戰爭因何而起
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
Ⅷ 中國與越南戰爭
中國與越南戰爭一般指對越自衛反擊戰(國際稱「中越戰爭」),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
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20世紀70年代中葉,越南結束抗美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後,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中越關系急劇惡化,中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在此情況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容:
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錯綜復雜,中蘇關系惡化。在蘇聯支持和地方霸權野心的驅使下,越南不顧當年與中國「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公然在中越邊境製造流血事件。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同志訪美。
面對越南的不斷挑釁,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鄧小平親自點將許世友將軍帶兵作戰。許世友挑選了自己的老戰友楊得志。戰爭打響,面對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我軍指戰員奮勇還擊,渡紅河、戰老街、過朔江、最終殲滅越軍「英雄師」。此次戰爭著實讓越軍體會到中國反擊的堅硬態度。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
Ⅸ 越南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受傷的美軍士兵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Ⅹ 中國和越南戰爭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 。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
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10)中國越南戰爭如何爆發擴展閱讀:
1979年爆發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國軍隊最接近現代化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形象的概括為:「用五六十年代的裝備和戰法,打了一場現代化的戰爭」。
戰場上頑強的越軍讓解放軍看到了自己的弱點:戰略上倉促上陣、戰法上依然以傳統的軍事理論為核心、軍隊將領缺乏叢林作戰經驗和現代化戰爭實戰經驗、軍隊沖鋒仍沿用傳統的「人海戰術」、缺乏聯合兵種部隊等等一眾問題被暴露出來。
經過這次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教訓,中國軍隊戰後經過反思,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於是把軍隊的現代化放置在軍隊建造的優先地位,軍隊開始以實戰作為一切考核的標准。80年代,中國軍隊正式確定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軍目標,精簡軍隊和部門,軍隊總額由高峰期的600萬下降到300萬。
軍隊由人力密集型轉為科技密集型,而且還分別建立了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特種部隊等現代化兵種,中國軍隊向著「精兵、合成、高效」的發現發展,經過這次改革,中國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