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的文化習俗
一、飲食
越南菜餚既美味,雅觀,而且營養豐富。在南方,人們可常吃到調味品濃厚的菜餚,而北方的食譜卻帶有中國清雅的風味。越南人主食米飯,此外,牛肉或雞肉粉條也是越南人民的主要食品。由於海岸線長,越南的海產既多又新鮮,而且價格相當便宜。
二,服飾
越服形制類似中國的漢服。越南苗族、瑤族的服飾與中國苗、瑤族大體相似。進入寺廟或參加重要的儀式時不應穿著西裝短褲、短衣。
二、語言
在越南,主要語言是越語,今日,學外語運動較為發展,尤其是在河內、胡志明市、順化、峴港等大城市裡英語、法語很通用,各家旅行社的導游會講英語、法語、俄語、漢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
三、過春節
亞洲只有少數幾個國家過春節和中國大致相同,越南便是其中之一。越南人家春節的時候必備的兩樣東西是是金桔和桃枝。金桔寓意吉祥如意,財源廣進;桃枝則是用於辟邪,在這里春節是非常重要的階梯,因此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在越南過春節也有貼春聯、除夕守歲的習慣。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
四、越南文化
越南文化是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語言、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哲學、習俗等方面,隨處都可見到漢文化的特徵。越南也使用十二生肖,但其中一個生肖和中國不同:中國的「兔年」,在越南成了「貓年」。
B. 越南沙壩拒中國那個地方最近
沙巴離中國很近,從雲南的河口過了橋就是越南的老街,再乘中巴走上大半個小時的山路就到了這座海拔1600米的城市。
沙巴(Sa Pa) 地處越南西北部,是越南乃至東南亞地勢最高的地方,最高海拔2100米左右。越南以前是法屬殖民地,所以沙巴盡管處在深山,但是處處是法式建築,當地有很多越南的少數民族,其實有些和中國的民族類似,只是叫法不一樣。
沙巴是越南的避暑勝地,早在殖民地時期殖民者就在裡面修建了許多避暑山莊,所以說沙巴是隱藏在亞洲深山裡的歐洲小鎮,到現在還有許多來自荷蘭,丹麥,法國,美國的老外來避暑,滿大街的歐式建築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再加上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在一起,居然是那麼和諧。沙巴的主要語言是越南話和英語,所以說沙巴是越南的洋人谷。
沙巴(SAPA)是越南的「麗江」,法國、歐洲殖民文化的色彩一直保留下來,加上怡人的氣候,近十幾年來一直是西方遊客喜歡休閑度假的地方,最美的景色是在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6月間。沙巴的神韻在於霧換景移,幻化無窮,引發無盡的暇想。特別是在含龍山上(HAMRONG)觀看霧中的沙巴全景,宛若坐在天庭看凡間仙景,是發呆發燒的好地方。沙巴還是西方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苗族)融合的地方,產生了濃郁的人文景觀。
沙巴是越南北部的高山度假勝地,位於越南最高峰Phansipang山腳下,海拔1650米。越南有54個少數民族,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老街省,沙巴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和瑤族的分支。與其它早已被開發為旅遊區的地區相比,沙巴的山民仍保持著非常傳統的生活狀態,對外來的旅遊者既不排斥,又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去沙巴最好選擇周末,周末集市是沙巴最熱鬧的地方,山民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出售自家出產的農產品,購買各種生活用品。 忙忙碌碌的當地人和舉著相機四處游盪的遊客形成有趣的對比。鎮上天主教堂前的小廣場就是著名的「愛情市場」。周末的傍晚青年男女們聚集在這里,小夥子喜歡上哪個姑娘,就走上去輕輕拉起她的手。如果姑娘沒有把手抽回去,就說明她對小夥子也有好感。如果姑娘抽回了手,小夥子就要另外尋找心上人了。這是各個民族的服飾爭奇斗艷的大舞台。
C. 少數民族有哪些節日
少數民族民俗節日
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 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 歌會」之稱。
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花婆節 壯族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 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牛魂節 壯、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並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後全家人才吃節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葯王節 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吃新節 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日。又稱開青節、新米節。每年農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屆時,水稻和玉米已開始成熟,人們取少許新穀米,煮干飯加菜過節。若稻穀未成熟,就分別在自家的幾塊上摘回稻穗,將其谷漿捏撒在飯鍋里,以示嘗新。有的地方還以新米飯、酒肉酬祭農神。有的則以村寨為單位,在田間地頭或山坡聚集宴飲,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據說此節習俗來源於人們對農神的崇拜,後來逐漸演變為一般的民間節日。
莫一大王節 桂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也稱五穀廟節。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傳說是日為莫一大王誕辰,因其拯救壯人有功,且保佑五穀豐收,壯族人民感其恩德,故於村前建廟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雞、鴨、豬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資殺豬宰羊。屆時每家派一人參加,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祭儀,由村寨頭人主持,請道公誦經祈禱。祭時按一年12個月,分別將豬和牛的肉、肝、腸、骨頭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擺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齊,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平均分給各人品嘗。晚上,舉行對歌、唱戲等娛樂活動。
擂背節 桂西一帶自稱為「布儂」的壯族的傳統節日。壯語稱為「呤勾到」,意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際。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做豆腐,蒸新米飯,供祭祖宗,合家歡宴,並用米飯喂狗和貓,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勞。晚飯後,青年男女穿新裝,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舉行擂背活動。男女互相挑逗嬉戲,你踩我腳,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來圍觀助興,滿場歡聲笑語。按習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愛上了男方;若雙雙互擂,表示互相愛慕。於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場外,到村頭寨邊去對歌,吹木葉,互訴愛慕之情,臨別互贈情物,確定戀愛關系。
嘗新節 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跳嶺頭節 桂西南欽州一帶壯族、漢族民間傳統節慶習俗。又稱「跳嶺頭」。多在中秋節前後十餘天內舉行,個別地方在農歷三月或十月間。為當地僅次於春節的節慶活動。因其活動多在村邊嶺上舉行而得名。屆時,各村屯竭塘捕魚,家家戶戶宰鴨設筵,祭祖敬神。同時還請「嶺頭隊」(師公)到村邊嶺上進行舞祭活動。師公戴著面具,表演「拋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還兼有武術和「鬥法」(民間魔術)表演。表演程序為安壇、請神、收禁、歌舞等。歌舞過程均有鼓樂伴奏。清道光年間《欽州志》有載。今已由原來的宗教酬神祭儀演變為民間娛樂活動。
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早一個月。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從十二月初一開始,村寨之間便進行規模盛大的集體互訪,會親飲宴,對歌作樂;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小夥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至十二月初七前後結束。關於壯年的來歷,相傳社王原系孤兒,自幼在壯鄉乞討長大,力大無窮,能除邪降魔。後來妖魔作崇,壯鄉遭難,人們四處逃散。社王不忘壯人養育之恩,驅魔消災,護田守寨,使壯人重返家園安居樂業。當人們歡慶豐收之日,社王才在寨邊大樹下依棚棲息不,時值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為開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護。
姓氏節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龍勝、三江等地。石、羅姓過「未節」,以立秋後第一個未為節日;有的石姓則在十月十二日過祭祖節。胡、吳兩姓過「甲戌節」,即立秋後第一個甲戌日過節。伍姓在六月初六過「雙鴨節」或過八月「社節」。陳姓原在除夕早上過「概考送節」(即開酒壇節),後因除夕難以請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過「中元節」。這些節日,多數在黎明前以粗飯、淡菜或凍菜放在芭蕉葉上祭祖,紀念先人在民族壓迫下逃難的艱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請親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活動已淡化,白天請客習俗至今盛行。
冬節 見侗年。
花炮節 侗、壯、仫佬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各村寨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於鐵炮頂端,然後點燃放炮,小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並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則意味著吉利幸福,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五炮。搶花炮僅限於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搶花炮原為還願求嗣的民間宗教儀俗,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並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後生節。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擇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初次相會對唱《相逢歌》,告別時,互贈毛巾、布鞋等隨身帶的小禮物;二次對歌相逢,彼此稱「雙」;第三次相逢對歌改稱「舊」。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現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賽、下棋等活動內容。
坡會 見走坡節。
端節 水族傳統節日。水語叫「借端」。端節原先是在統一的日子裡大家集中在一塊過的,後因人員過多,住地分散,為便於過節時互相往來,互相慶賀,經協商,定於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歷八月至十月)間第一至第七個亥日分期分批過節。習慣上是長房住地的人先過,晚房後過。節期忌晴,以有雨為吉,預兆是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廣西水族不單獨過端節,與當地的壯族、漢族一道過春節。
卯節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傳統節日。又名借卯。每年夏收夏種大忙後,人們選一個卯日來慶祝豐收。青年男女趕「卯坡」,尋找自己心愛的伴侶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開年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彝語稱「嘈堂創」,意為節日的開頭。每年正月初八、初九舉行。活動內容為:聚眾祭祖;占定當年重大節日歌舞和族祭頭面人物;為當年各種節日活動集資籌糧。
唱哈節 京族傳統節日。傳說越南陳朝時代,有越南歌仙來到京族地區,以傳歌授舞為名,動員京族人民反抗陳朝的黑暗統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後人修建「哈亭」設神位,常唱歌傳頌。一年一年的「唱哈」便成為京族的傳統節日。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有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等內容,屬一種民間宗教活動。
護林節 彝族傳統節日。亦稱忌歡節。流傳於隆林、那坡縣部分彝族區。分別於農歷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舉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樹木有靈的觀念,每年春夏草木和農作物萌發時,擇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護它們茁壯生長。那坡縣彝族還於節日期間組織象徵性的「打獵」活動,數名小夥子分別扮獵人、獵犬和獵獸,在林中嬉戲狩獵。從節日當天起,將銅鼓、葫蘆笙和彝胡等樂器封存起來,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開始,直至十月初十才開禁。
跳弓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亦稱跳公節。彝語稱卡契、孔稿、嘈契。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因村屯而別。相傳古時候,彝族祖先出寨抵禦敵人,於四月上旬至中旬陸續獲勝還鄉,族人設宴及歌舞慶賀,沿襲成俗。北宋始有該項活動。分大跳和小跳。9年舉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舉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們圍繞金竹絲開展歌舞活動,鄰近村民來觀賞和道賀,場外有臨時集市貿易。
盤王節 瑤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亦稱「做盤王」、「跑盤王」、「還盤王願」、「還祖公願」。各地節期不一。一般秋收後舉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通過以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相傳,盤護為評王擊敗高王,娶評王三個公主為妻,被封為盤王,生育6男6女。後盤王上山打獵,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後人為了紀念盤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擊鼓慶祝。由於時值秋收後進行,含有慶豐收意義。
達努節 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節日。又名二九節、祖娘節、祝著節、瑤年。達努,瑤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是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還舉行銅鼓舞、斗畫眉、賽弓箭、賽馬等文娛活動。達努節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日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
鳥節 富川等地盤瑤傳統節日。又名敬鳥節、趕鳥會、招鳥節。農歷二月初一,家家戶戶做湯圓、糍粑,掛到樹上喂鳥,並燒香祈禱,希望田裡無蟲無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鳥節還增添了鳥交易、青年男女對歌等活動。
苗年 黔東南方言區苗族傳統節慶活動。苗語稱努倫。始於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洞、桿洞、洞頭、紅水、白雲到安太、安陲、香粉、四榮而止,以農歷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歷時3個多月。年前,大家清掃房屋,修整村道,殺豬、做糍粑,做好迎賓的准備。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後姑娘們搶新水、挑金銀,小夥子們上山趕牛羊入欄,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安龍神,趕鬼邪。初二給已出嫁的女兒送年飯。初三以後上蘆笙坡,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節慶期間,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村級、鄉級坡節無數,坡節除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舉行斗馬、斗鳥、鬥牛及對歌、摔跤、鳥槍射擊等活動。男女青年自由往來,以歌會友,以笛傳情,尋找自己理想的伴侶。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結束。
社節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舉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廟和社坪。社節供祭用的豬,在前一年抽簽決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節前30~40天內不得參與紅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婦的男人禁止參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釀酒和蒸飯。是日晨,由師公挨家挨戶求福,早飯後,大家齊聚社坪、社廟,殺豬蒸飯,燒香化紙,祭拜社神,祈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畢,與土地神共餐同樂。社日忌晾衣、下地勞作、上山燒火、挑柴進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節日。傳說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是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來烏米飯樹葉和楓樹葉,入石臼舂碎,用濾汁泡米蒸成烏糯飯,並殺雞宰鴨為牛祝「壽」。烏米飯是苗族民間驗方,具有強筋護骨、益精養氣的療效。苗族用烏米飯來敬牛,反映農耕社會中牛的特殊作用。
蘆笙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融水苗族自治縣。又稱蘆笙坡節。分村蘆笙坡、域蘆笙坡和縣級蘆笙坡三類。每個坡都有固定的坡主。坡節期間,坡主率男女老少帶蘆笙鑼鼓一起到場,入坡儀式由蘆笙坡的創立者或繼承人主持。清晨,坡主帶酒、豬頭和豬尾(表示全豬)、雞、糯米飯、香、長毛草等,到坡邊祭祀。中午又領本村蘆笙隊率先入坡場,蘆笙隊圍蘆笙柱轉3圈後進行祭祀。儀式完畢,大家舉杯同飲,大呼吉利,宣告開坡。蘆笙節的內容有踩堂、賽蘆笙、打蘆笙同年、斗馬、賽馬、鬥牛、斗鳥、對歌、摔跤、鳥槍射擊、芒蒿表演以及商品交流等,是集娛樂與商業為一體的盛會。人數少則幾千,多達幾萬,參加節慶的有苗、侗、壯、瑤、漢等民族。節期一般為期二天,頭天入坡,第二天封坡,如遇好天氣則長達三五天。
斗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滸於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部山區。當地苗族有以斗馬取樂習俗。相傳500年前,苗族姑娘都愛嫁勇敢的斗馬能手,小伙們愛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組織斗馬來決定姑娘的歸屬。以後斗馬逐漸演變為盛大節日中的主要活動。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苗族斗馬節。節日活動有斗馬和賽馬兩項,最後評出第一、二、三名。斗馬節期間,還同時舉行傳統文化活動。
拉鼓節 苗族傳統節日。苗語稱希牛。大節每13年舉行一次,拉4米多長的鼓;小節每3年舉行一次,拉1.7米長的小鼓。節期均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兩頭用牛皮封緊,鼓桶上通兩個氣眼。節慶活動分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階段。是時遠親近戚紛紛前來「吃鼓」,一起歡度節日;主人們分鼓社豬肉,殺雞宰鴨,盛情款待,整個村寨沉浸在歡樂之中。拉鼓節旨在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興旺,祭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
侗年 侗族傳統節日。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或楊節。冬節原為侗族楊姓節日。最初以楊節為侗年的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後來互相仿效,過侗年的人逐漸多起來。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年。是日,楊姓侗家備好各種酸菜、凍魚、糍粑以饋親友,叫「吃楊粑」。過農歷大年時,對方要如數奉還,稱「還楊粑」。一般人家過侗年時殺雞宰鴨,宴請親友。
D. 苗族的簡介和來歷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
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關於苗族族源,與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
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而在甘陝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
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展,先後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生戰爭。蚩尤先敗炎帝,「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後來炎帝與黃帝聯合戰敗了蚩尤,「軒轅之時,蚩尤最為暴,莫能伐,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蚩尤死後,天下大亂,黃帝便畫了幅蚩尤的畫像威懾天下,天下這才安定下來。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後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他們始終信奉蚩尤為其始祖。
E. 瑤族和苗族有區別嗎
瑤族和苗族有區別,區別主要在於:
一、祖先不同
瑤族傳說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而苗族的祖先是蚩尤。
二、分布不同
瑤族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的130多個縣里,其中以廣西為最多。而苗族主要分布於中國的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以貴州為最多。
三、節日不同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而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F. 中國遊客逛越南集市,感嘆有錢也不敢買,這是為何
之所以不敢買,是由於中國人比較愛干凈而當地集市對於衛生方面沒有那麼苛刻,很多吃的食物用的東西都在地上隨意擺放,所以中國人去了之後只是看一下,但是很多人都不會去買。
越南還有一種集市叫做水上集市,通常是開設在船上的,這種集市都是為了附近住的老太太方便做生意,所以才有了點婆和核婆這樣的名字集市,是不是很有趣呢。
大家來到越南之後,肯定會被各種各樣的集市所吸引,吃穿用品可以准備一些,但是來到當地還是免不了要買一些吃的食物,盡量找一個民居,然後從集市上買一些生的食物回去蒸煮,這樣就會更干凈一些。
G.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禁忌有哪些
一、苗族風俗習慣
1、服飾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餘地區為青帕,帕長 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 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後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綉花或排紗,並加欄桿於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
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 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 銀帽、銀盆、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耳環有瓜子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粑粑耳環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
解放後,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除吉衛、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鎮穿苗裝者居多外,其餘鄉鎮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別。
2、飲食
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原料或牲畜飼料。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條矛盾啊,這可咋辦,那我們自己買菜時就不要買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萊餚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穀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後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H. 越南沙巴有哪些地方可以去玩
1、越南老街省沙巴梯田
沙巴梯田坐落於越南老街省的沙巴小鎮。奇妙的梯田好似上天的扶梯,被譽為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漂亮的梯田之一。沙巴梯田的形成得益於當地陡峭的山坡、肥沃的土壤和源源不斷的水源。因為擁有肥沃的土壤,當地的居民經過多年的辛苦勞動將這里改造成為種植水稻的梯田。
2、藤橋
藤橋全部以藤製成,在孟華河上,在沙巴鎮東南17公里處。如果運氣好,從孟華河裡升起的霧會彌漫整個橋,走在藤橋上就像走在雲里。越南語里,藤與雲是同一個字,既可以翻譯成藤橋,也可以翻譯成雲橋,都很恰當。
3、烏規胡嶺
烏規胡嶺被稱為西北四大嶺之一,烏規胡嶺是到沙巴旅遊的年輕人想要征服的地方(也就是難走),烏規胡嶺因為橫跨黃連山,又叫黃連嶺。又因為嶺上常年雲霧迷漫,又叫雲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