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占婆族在越南有多少人

占婆族在越南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5-02 01:57:41

① 越南占族有哪些別稱

占族人口約9.9萬人,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寧順、平順兩省,此外,南部的安江、平定和胡志明市等地也有分布。占族又稱占婆族、占城族,其自稱為「占姆人」,他們還被稱為「赫依人」。占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曾經十分興盛,形成了當時獨具特色的占城文明。占城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文化藝術十分發達,占族在公元5世紀就創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占族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婆羅門教,因此,占族的舞蹈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和濃郁的異域風情,舞蹈作為祭祀敬佛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兼具弘揚教法的功能。

② 越南有幾個省

全國劃分為58個省(安江、北江、北件、薄遼、北寧、巴地頭頓、檳椥、平定、平陽、平福、平順、金甌、高平、得樂、得農、奠邊、同奈、同塔、嘉萊、河江、海陽、河南、河靜、和平、後江、興安、慶和、堅江、昆嵩、萊州、林同、諒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寧平、寧順、富壽、富安、廣平、廣南、廣義、廣寧、廣治、朔庄、山羅、西寧、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順化、前江、茶榮、宣光、永隆、永富、安沛)。

安江省是屬於越南西南部的一個省份。北接同塔省,西接柬埔塞,東接後江省,南接堅江省。安江有兩市、九縣。大多數的居民為京族,其餘少數的是越南華人、高棉人以及占婆族。安江省有兩條大河,前江與後江,每年為這省帶來了大量的土壤,幫助農業的發展,也因此而這省被視為越南最大的米庫之一。

北江是越南北部城市,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東鄰諒江縣,西鄰越安縣,南和西南鄰安勇縣,北鄰新安縣,面積66.45平方千米。

後江省位於越南西南部,區屬湄公河三角洲,北與芹苴市相鄰,南接朔庄省、薄寮省,西鄰永隆省,東鄰堅江省。

廣寧省位於越南東北部、中越邊境,東臨北部灣,與中國廣西防城港市接壤,海岸線長200公里,面積5938平方公里,人口約117.72萬,轄下龍市、芒街市、汪秘市、錦普市等4個市和東湖、安興、先安等8個市縣,居民有京族、岱依族、漢族、瑤族等民族。

(2)占婆族在越南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河內為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267萬,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地處亞熱帶,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河內的名勝古跡較多,如位於市中心的還劍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讀《獨立宣言》的巴亭廣場,見證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的文廟等。

胡志明市舊稱柴棍、西貢,5個中央直轄市之一、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面積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萬。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南臨南中國海。東南距海口80公里。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

海防為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轄市,河內的輸出港。位於紅河三角洲東北端,京泰河下游,東臨北部灣。市區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約200萬。原為小漁村。1874年建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佔期間是商港和從中國昆明至河內的鐵路運輸終點站,後成為工業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兩頭伸展。形勢險要,為越南軍事要地和海上門戶。

峴港於1997年單列為中央直轄市,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84萬,位於越南中部,瀕臨南海,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海港。港闊水深,形勢險要。

③ 占婆國的占婆歷史

占婆國,是一個由法國人喬治·馬司培羅通過撰寫《占婆史》而「建立」的古國,他在該書的「敘言」中說:「編撰這部書的原因,是有感於該國自從被越南消滅以後,「其遺種今散居柬浦寨及安南南圻一帶;既乏聯絡,故於其過去之偉跡,亦久焉自忘。」為免占婆歷史的研究最終變成絕學,他就著手編撰,以提供一部「敘述此民族之過去,及其宗教、政治、法律、風俗、藝術的書籍。 在這本書里,占婆國的王城設立在了占城,並與一些越南古城名等同起來,如「林邑、環王」等等。
後來,民國學者又通過這些古名,發展出了豐富曲折的占婆史。如學者王邦維指出占波是「梵文Campā的音譯,即指林邑」,他通過研究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荊州法振禪師》條有「遂附舶東歸,有望交阯,覆至瞻波(原註:即林邑國也)」之句,又進一步得出「瞻波即占波」。
經過以上這些古籍整理後,占婆國的大致歷史脈絡為:
占婆(champa),東南亞的古國之一,與扶南(funan,今柬埔寨)一樣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國家。領土的范圍大概在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漢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 其居民主體是源自印度族的占族人(至今尚未完全被越人同化,是越南和柬埔寨的一個少數民族),所以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極深,一度信仰婆羅門教。考古資
料顯示,濕婆神(婆羅門教的主神之一)在那裡受到了廣泛的崇拜。
占人自稱其國是占婆國(這是一個通稱,此文標題就用了),但是在中國的史書裡面,則有三個不同的稱呼:東漢末以後稱林邑,唐時稱環王國,五代以後稱占城。
占婆國公元一世紀末從東漢政權治下獨立後,北與中國各王朝,南與柬埔寨各王國長期交戰,沒有落什麼大下風。但是安南人興起之後,占婆人卻在和他們膠著幾百年後逐漸被蠶食,出了幾個想振作的國君,也只是輸得更慘。最終在安南後黎朝黎聖宗親征下徹底瓦解,淪為安南的屬國,並最終悄無聲息的被越南人同化。這個古國的存在時間,幾乎有一千五百年,其情形和拜占庭帝國頗為類似。馮承鈞先生說,一部越南史,實一部越占交爭史,質言之,中國印度文化交爭史也。誠如斯言。
東漢時期
林邑的建國,就是從漢朝治下脫離的過程。占人(此時稱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縣一帶,東漢末屢屢反叛,劫掠州縣,交州刺史不勝其煩。其中一次在漢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結果反而倒戈,形勢非常危險,廷議要調荊、楊、兗、豫四萬人征討,幸虧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其後夏方兩任交州刺史,威信極高,占人聞其名而降。時至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象林人區方殺縣令自立,為林邑王,林邑最終獨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
林邑王范雄(區連外孫,其間的世系不可考),範文(本是奴隸,後趁王死篡位),范胡達(文子)范陽邁(胡達子)在位期間,時時劫掠日南郡,兩晉、劉宋交州刺史不得不長期與之作戰。其中范熊甚至想聯合扶南國一起北上。
《水經注》裡面曾經有一段東吳時期林邑與東吳於灣大戰,佔領區粟地區,而後兩國息兵,以壽冷縣(今順化)為界的記載。事在東吳赤烏十一年(公元248年),不過不見於其他古籍,也無林邑王名號。到了宋武帝劉裕,實在是忍無可忍了,他在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南伐。陽邁陽降陰戰,被識破,和之大軍攻陷區粟(就是三百年前被占的那個地方),並乘勝南追,大略其都而還,據說獲得合十萬英鎊黃金的戰利品。《宋書》只說「所獲珍異,皆無名之寶」,《南齊書》就有一段搞笑的論述了:說林邑有金山,有金汁流出,林邑國就鑄神像為金人。和之平林邑,毀其金人,得到數萬斤的黃金,他死後見胡神為祟(不知道蕭子顯怎麼知道的)。自此以後林邑基本無力北侵,並於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受南齊封號為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安南將軍,林邑王,這是臨邑作為藩屬首次受封。
隋唐時期
陳朝的衰落讓林邑人再度入侵,不過時間很短,因為隋朝兩帝的兵威徹底再次擊潰了林邑的野心。隋文帝的伐林邑可是一個經典戰例:
隋文帝滅陳後,天下承平無事。恰好林邑久不朝貢,大臣們都說那裡多異寶,文帝聽罷心裡癢癢的(劉宋的故事可是很吸引人),遂於仁壽末遣大將軍劉方南征。林邑王率巨象出戰,隋軍打不過。劉方心生一計,於是在戰場掘了很多陷阱,然後假裝潰退,林邑兵窮追。結果象兵全陷了進去,一片混亂,大敗。劉方打到國都,戰利品有金神十一個。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煬帝派軍南征,滅林邑國,分其地方為三郡。占人不服,屢屢反抗,終於復國成功。
之後就是唐朝,林邑王攝於國威,不敢造次,朝貢不絕。獻唐太宗的貢品中有一隻白鸚鵡,非常聰明,善於應答。太宗看了覺得憐惜,就叫使節把它放了。到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林邑王被權臣所殺,並被族滅。國人立王頭黎的女兒為王,卻難以治國,於是立頭黎的外甥為王,並把女王嫁給他,以後林邑王稱環王。
占城的衰亡
五代的時候,安南趁機脫離中國,從此兩國相隔,只余純粹的藩屬關系了。宋太宗之時,占城王楊波為安南前黎朝所苦,請求太宗下詔,安南不得不有所收斂。這樣的詔書宋時下了好多次。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大軍南下,把侵佔國土的安南逐出。林邑王也在南部配合用兵,卻失敗而納貢。占城被安南逐漸蠶食,中國愛莫能助。迴光返照是明成祖滅安南為郡,占城總算收回了所有被佔領土。此時居然還「心懷二意」,侵略真臘,成祖下詔止之。
這段平淡無奇的歷史中有一個小插曲——元朝的入侵。1281年忽必烈派大將唆都由海路攻擊占城,占城王迅速投降納貢。但是占城王很快「既臣而復叛」,忽必烈震怒之下,命兵假道安南南下(或者是假道滅虢之計也未可知),安南陳朝不從,元軍不勝而還,占人趁機殺死唆都,元朝對占城的戰事至此結束。
1471年,安南黎朝終於決定對南方「頑抗到底」的占城人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正月黎聖宗親自掛帥,率兵號稱七十多萬,到三月初一就佔領了占城國都,俘獲國王茶全。可憐占城此時能動員的部隊只有五千多人。據說死者多達六萬多人。
占城大將蒲持持自立,並向安南納貢稱臣,被封為占城王,國土大概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不久華英、南蟠兩國也被建立起來,占城被一分為三。占城王茶全的弟弟茶遂進行了最後的抵抗,但是到十一月也被打敗了。此後的占城就完全成為安南的屬國。1720年,最後一個占城王和大部分國民逃入了柬埔寨。這個文明古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據說紅色高棉時期,有10-25萬的占婆人被屠殺了。

④ 越南人什麼是大姓

越南人的大姓有阮 Nguyễn 38.4%
陳 Trần 11%
黎 Lê 9.5%
范 Phạm 7.1%
黃 Hoàng,Huỳnh 5.1%
潘 Phan 4.5%
武/禹 Vũ,Võ 3.9%
鄧 Đặng 2.1%
裴 Bùi 2%
杜 Đỗ 1.4%
胡 Hồ 1.3%
吳 Ngô 1.3%
楊/陽/羊 Dương 1%
李 Lý 0.5%
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例如阮、范、陳、吳、黎、鄭、李、丁等等。越南幾個王朝的開國國王本人或其始祖全為華裔,例如吳朝的吳權(冀人)、丁朝的丁部領(粵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蘊(閩人)、陳朝的陳日煚(閩人)(煚讀jiong3聲)、胡朝的胡季犛(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粵人)、後黎朝的黎利(閩人)、鄭朝的鄭檢(閩人)、阮朝的阮福映(閩人)等等。同時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占婆族、真臘族國家後引入的姓氏,數量比較少。

⑤ 占城國是現在哪裡

占城又叫占婆,是越南的占族古國,在現在的越南中部,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南沿海地帶,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占族語言屬南島語系,與越南語所屬語系不同。

占城國史實

宋趙汝適著《諸蕃志•占城》:「占城東海路通廣州,西接雲南,南連真臘,北抵交趾,......國都新州(今越南平定省都城)」。

宋景德四年(1007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貢,自稱「占城國王」。占城屬國包括舊州、烏麗、日麗、烏馬、拔弄等十五國。

1832年明命帝在順城鎮改土歸流,占城人的國家完全滅亡,其後裔仍在越南極南中部和柬埔寨生活。

⑥ 穆斯林何時傳入越南占婆族據說是印度民族,越南也有占婆族

越南在古代被分為兩部分,北部是大越,南部是占婆。同時,占婆西面是高棉(今柬埔寨,歷史上曾出現的名稱還有扶南、真臘)。歷史上,占婆和大越、高棉經常發生戰爭,終於導致國力衰弱,在15世紀後期戰敗成為大越的藩屬。
占婆是婆羅門教,印度化程度比較深,兼有種姓制度。占婆在15世紀後期成為越南的朝貢國,但在17世紀其風土,人名等表示方法仍然有濃厚的印度影響。直到十八世紀晚期西山朝時,婆羅門教的因素開始在史書記載中淡化,至於1910年《占婆史》著成時占婆已經完全成為佛教-儒教混雜地區,與北越無異。
最早在7世紀末,阿拉伯商人就已經抵達了東南亞沿海,在公元674年,蘇門答臘沿海出現了阿拉伯人的殖民地,但這並不足以解釋為何南洋諸島最後皈依了伊斯蘭信仰,而中南半島除了末期的占婆,並沒有轉信伊斯蘭教。當然,並不是太過於虔誠。
在7-17世紀這個時間段,伊斯蘭世界的文明發展程度處於世界的前列,伊斯蘭教的傳入,也伴隨著一整套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技術的傳入,對於當時轉信伊斯蘭的土著來說,無疑也有提高他們文明程度的作用。

⑦ 昆侖奴的來歷以及種族,誰知道啊

『昆侖奴』名稱的由來耐人尋味。譚嗣同的絕命詩所雲"去留肝膽兩昆侖",令人盪氣回腸,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湖南青年譚嗣同由湖南溯江而下直達上海,暢游京師,准備拜謁康有為,將一腔熱血灑給中國 ...。維新失敗後死於獄中,譚嗣同
被當時稱四君子之一。
從此兩昆侖這個辭,就一直存在我的思維深處。維新四君子就是直接了當的奉獻「改革」,和後來的孫逸仙上書李鴻章後決定發動革命,有著前車之鑒比照作用。如果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是尊王攘夷精神,那麼梁啟超等人接下了顛覆封建的棒子,到了孫逸仙「革命」行動就是反動,接下來張勛復辟袁世凱的稱帝都是叛逆民主潮流。中國歷史的棒子在一代接一代的年輕志士流血犧牲下,留取丹心照汗清。這是先烈對昆侖的一種豪情用辭。
蘇雪林考據這個題目,從昆侖一辭的由來和淵源,偏重『昆侖』山究竟何在?以及漢武帝的考證定位昆侖山,用數萬字在學術上的價值無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給後人一片思想空間。結論不外昆侖指的是高大的山,這似乎太狹窄了。在我看來昆侖根本只是一個復詞,屈原的辭賦中用昆侖兩字最多,因為屬於上古文字,可以從辭學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體答案來。
九一一事件被撞毀的紐約世貿大樓,一般稱作『雙塔』造型,據我所知佛教所謂的七級浮屠就是塔,一般塔是單獨存在的,只有當佛教進入中國後,根據雙闕的方式造出子母塔或對稱的台閣,例如春秋閣、銅雀台等,都沒有稱作雙塔的。今天世界大城市的許多高樓大廈,都喜歡仿造『雙塔』造型,不如說成昆侖造型,也許因為翻譯英文的關系,造成積非成是的名詞,而真正美好的古文反而被遺棄了。
中文的詞和英文最大不同,就在於英文是一詞一字,中文卻用兩字組成新詞,例如大小、陰陽、天地、夫妻、乾坤,拆開來各又是一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另一義,卻又彼此相關依存,從事翻譯的人都知道很難意譯。昆侖和鳳凰一樣,鳳兮鳳兮,鳳是公的鳳凰,凰是母的鳳凰,鳳跟凰本是同一種分屬雌雄的動物,那麼昆侖就是崑山和侖山,不管昆或侖應該都是一種雄壯的高台山,甚至這種高台往往並立或斷裂成裂谷,或被河川(冰河)切割過,《釋水》"河出昆侖虛,色白。"此外從山海經到莊子、列子、管子、國語等,昆侖一辭無處不在,更增加我對『昆侖』一辭,僅僅是普通復詞的確認。台灣世紀大地震的震央埔里附近,有一座九份二山,造成整片大崩山的原始地貌,記者采訪當地人問到九份二山是哪一座?當地人回答得很妙,整片山都稱作九份二山,沒有所謂的九份一山或九份大山,只因為地名叫九份,頂峰分成雙尖所以稱二山,因此正確二山應該念作「兩山」,而實地觀察,先崩坍的其實是中央山脈,九份二山是被崩坍的山石推倒夷平的,主山峰較高沒倒還在,不是平台狀,所以提出來只是釐清古人命名的嚴謹。
在中國建築上沒有用到昆侖的另一個原因,系因為中國的建築向來是木造的,一般並不像石造建築的雄偉,到了近代水泥和石造建築才高大起來,所以昆侖兩字少被使用,在上海外灘的大洋樓,多是採用石塊和水泥,堅固而粗壯的牆柱,可以被保留下來,反之中國的古建築,除了故宮多半被燒毀或者傾頹,保留最多的反而是石造的貞節牌坊,牌坊終於也成為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這是中國建築獨有的特色,日本的神社門前一定有牌坊,以表示庄嚴神聖,它的材料則不拘限石材,也有木牌坊。
在武漢的武昌有一座古廟寶通寺,就擁有一座完全石造的古塔。它沒有使用任何木材,就連梁檐都屬石造保存迄今,當然這塔的葫蘆塔尖也是尖形的,因此世貿大樓稱作雙塔,應該是不適當的。《十六國春秋‧前梁錄》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及昆侖之體也。馬岌所謂〔昆侖之體〕就是指外型有昆侖形貌。在電視上看到甘肅西王母山的外型,正像是一座高原平頂方山,或許是我的聯想豐富,因為恰好在吾家附近就是松山慈惠宮,祭祀的正是西王母娘娘,也就是我會注意的一個近因;《天問》》昆侖懸圃,其尻安在?
《離騷》遭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九歌。河伯》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盪。《九章。涉江》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些屈原的用語更清楚的表示,昆侖應是一個高寒的高原,甚至還是一個陡峭的斷崖,甚至兩山之間夾一瀑布急灘,因此這可以解釋,為何昆侖山到處都有的原因。
至於昆侖奴的稱呼從何時開始?與昆侖又有何關聯?一般考據都是從來自昆侖族或昆侖國下手,特徵就是膚色黑卷發等,與中原漢族的黃膚直發截然不同,卻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和文獻,以證明古時卻有昆侖國或昆侖族存在。中國最早接受四夷朝貢的始自秦代,漢唐延續下來,又以唐朝征服少數民族最多,僅從文字記載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後就有外族奴隸了。又僅就外型稱昆侖奴,為何不稱黑奴?看唐嚴立本所繪職供圖,跟隨滿臉絡腮胡的亞利安人奴從,體型並不高大,赤身遮體的裝扮雖與昆侖奴接近,卻與昆侖兩字無關,唯一奇特之處,就是顱頂呈雙峰狀,這在一些佛教地獄圖畫和鬼卒塑像中的羅剎相似,是否附會之作也不可考,若強附為這就是昆侖奴的解釋,又不倫不類。一般繪畫難免有誇張強調的技巧,卻不能說成昆侖奴的特徵,果若與類似發音強加在昆侖兩字的解釋,繆誤如出一轍,都犯了相同的錯。
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南蠻,『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為昆侖。』還有其它中南半島的古國中,如婆利國也是「拳」發,婆羅門教的盤盤國、真臘國等,『自神龍以以後,真臘分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澤處,謂之水真臘半,以北多山阜,謂之陸真臘….。水真臘國,其境東西南北約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陸真臘,期王所居城號婆羅提拔。國之東界有小城,皆謂之國。另外隋書列傳四十七記載林邑古國,「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越史記載真臘並古扶南國及林邑國,宋稱為占臘。
扶南於公元前一世紀由天竺婆羅門教力士(羅漢)娶女王柳葉建立,屬印度與少數民族混血,當時文化高於四鄰,三世紀吳左太沖吳都賦記為扶南國。漢朝時扶南國(柬埔寨)經四川進貢甘蔗芭蕉,兩千年前甘蔗為柬國特產,故四川自古特產芭蕉、甘蔗,實地訪問堅江、河仙確實芭蕉種類繁多,購買時必須整序依層數計價,迄今當地華人流傳『貢蕉』說法。公元前二○六年,漢滅秦,秦宗族沿江避難南遷,建國於百細灘地,繼續南進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並扶南國而建真臘,真臘Chanla(秦來)柬語呼華人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統一全境與中國交遣使節。七世紀真臘分為陸真臘、水真臘,八○六年暗耶跋摩二世建婆羅門吳哥城,一一一二年蘇利耶跋摩建吳哥小城(吳哥窟),復遠徵佔婆,疆土遠及占婆,故宋稱占臘。水真臘沿九龍江迄於海,十三世紀元軍壓境萬象國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邏大舉進攻,真臘放棄著名古都,另建羅壁城,一四三一年復受挫。從此註定夾於越南與泰國間,且王室不合政爭頻頻,真臘僅有今日高棉。周觀達真臘風土志繼續稱『真臘』國,並且抵達吳哥窟,法人依此篇記載發現吳哥窟遺址,並且開始復舊工作,期間經過日軍佔領中斷,戰後繼續重建工作,由於石磚編號資料遺失,工程異常艱難,近年向外界開放成為觀光重地。真臘宋書稱占臘,元書稱瞰浦只,清稱本底國。與阮越爭霸後入貢受越保護封為高棉國,秦來與(china)及真臘發音接近,不僅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法人稱越高寮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應該無誤,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稱。另外「殊城周咨錄」「皇民象胥錄」「武備志」「古今圖書集成」「明史外國傳」近代史書均稱高棉。西人稱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別於China,以行殖民。柬國並沒有出海良港,過去屬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佔領(十七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地圖載Kam kau港口),越南曾在堅江省美林社『澳腰港』發掘古時帆檣,有金幣及女妝用具(銅鏡)古物,堅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棲山(是否即芳城現址不確定),據說東湖常有神仙出沒,所以稱河仙,今有永濟渠運河北通朱篤。河仙地區於十七世紀前後,海南島莫玖率族人移墾開發,歷三代通商經略繁盛,華人移民迄今。鄭和下西洋領航的千里眼、順風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侖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鄭和的記載,僅載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預」的經過,當永樂初年間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過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龍江(湄公河)而上,明史並載稱到達真臘,若以一個龐大艦隊出使,深入登陸真臘極為困難,可能分遣使節,從何仙一帶登陸入吳哥城,昆侖奴又可擔任翻譯「舌人」,則研究中國與南洋的關系,昆侖奴是相當重要的,否則謎題依舊渾沌。
古時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亞馬遜河流域,至今依然有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民族,因為近親繁殖根本就沒有繁衍的生存機會。弱勢文化的種族,若不與強勢文化通婚同化,結果就只有滅絕一途。台灣的平埔族,就是融於移墾的漢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當初平埔族是台灣最大又最眾多的原住民,卻因為漢文化的強勢而消滅。或許昆侖奴根本就指來自遠山的少數民族,在台灣的原住民邵族中傳出,當初山中有身高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後來被消滅絕跡,卻留下該族矮人祭的傳統習俗,因為邵族認為許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傳授,而且矮人族的靈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為祖靈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區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訪問中,竟然指著深山中一塊斷裂兩半的巨岩,說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巨岩的外觀就像平頂的岩壁,依此,當然有些部落種族會將自己的來源,說成高原高山,若說昆侖奴就是高山族之意,應不為過,如同今日稱高山族為少數民族,或原住民或邊疆民族一樣普通,至於奴一字,在中國古代相當普遍,滿清皇朝的大臣,對貴族階級依然自稱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處都有褓母或傭人,顯然昆侖奴褪去過多的聯想,不過是來自四夷的奴婢罷了。
究竟奴婢的來源如何?西方有販奴記載的包括西非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羅馬及埃及都有以戰犯為奴的紀錄,有些甚至被閹割或斷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遷徙的也不勝枚舉。廣州被認為是自古南洋奴隸的進口地,至於人口販子多半是海盜或流亡軍人,拉壯丁獲拉夫參戰的不乏先例,將擄來的少數民族販賣他地,自古就有。當然從西方沿絲路通商中國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隸充當苦力,別以為中國只是接受奴隸,中國人被賣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還有許多滯留在美國的廉價勞工,在地下工廠做著出賣勞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侖奴的描述,不約而同的都指向來自中南半島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華僑對越南少數民族也稱高山族,湘西漢族從前也稱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是婆羅洲幾內亞的南島嶼族,卻都有卷發黑身的特徵,僅因為部落文化的差異,被一概稱為高山族或昆侖奴,或許並不為怪。
昆侖島最先出自元周觀達的真臘風土志一文。昆侖島乃隸屬越南南海中的小島,當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強加附會成昆侖奴來自昆侖島,根本就是倒果為因的謬誤。但是昆侖島早就是海盜基地應該不錯,當然成為販奴市場也不無可能,只不過到了中國被稱為昆侖奴罷了!恰好昆侖島在文獻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侖形狀,所以周觀達命名為昆侖島,並不算是違誤,反而錯誤的解讀才是笑話。要解決這個疑惑,當然只有登島求證,求證的並不是島嶼的外觀,許多大海中的島嶼在不同角度和距離下,視覺上都擬似雙並,但我從可靠的圖繪上看的真切,昆侖島在兩島間的峽道很窄,兩旁島嶼如懸崖峭壁,只是沒有確實高度比例。
何喜文四川白蓮教人,反清復明失敗後,一度活躍閩粵海面為海,後組織天地會,部屬黃忠同、張公引、梁文英、楊子福、周遠權以昆侖島為大本營,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侖奴部分來自昆侖島的奴隸市場,昆侖島就是今天越南的崑山島,距湄公河出海口約一百二十公里的崑山島,目前還是越南的囚犯島,不對外開放,由大、小昆侖共十四島群組成,總面積七千七百公畝,十八世紀初曾被東印度公司占據。文獻記載昆侖奴為爪哇土著,被賣到中國後作為封建社會的奴婢買賣,在廣東我遇到一個計程車司機,他到今天還在尋找與他同種的人,與中原任何種族都不相同的後裔,明顯的與印尼、婆羅洲、幾內亞等南島嶼族酷似,問他們自己出身來歷,俱已經同化為中國人,並且滿口廣東話並曾刻意的到西域尋根,就是沒有同類人種,由於昆侖奴在中國並沒有列入正史記載,考據也困難,並不能以地域遠近作論斷,我也不敢貿然據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侖奴,僅僅側面推敲訊問父親、母親來歷,回答像父親但父親早已過世,也是終生沒有遭遇任何同類,至於父親尚有哪些親戚,僅稱尚有姊妹遠嫁沒有聯絡,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長壽的(五十齣頭蒼老白發體格骨型完全不同漢人),他的待人態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樂天。

⑧ 占婆人在越南算什麼族

越南寺廟的文字都是中國字,越南一直使用的是中國的漢字。法國人殖民越南後期,法國傳教士把拉丁字母改造成越南字母,棄用中國字只是近100年的事情,越南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是認識中國字的,所以占婆寺上會刻著中國文字。

⑨ 越南有些地方為什麼不吃豬肉

越南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天主教吃之前要贖罪,漢傳佛教是佛教三大分支中戒律最嚴的,嚴禁一切葷菜,當然也包括豬肉!那麼專門強調不吃豬肉的,主要是回教,越南的回民,主要是占婆族,歷史上占婆族建立過占城國(現在越南中南部,漢朝曾在此設立日南郡,後占婆人殺漢日南郡太守獨立),後被越南消滅,占婆人古代主要信仰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混合宗教(有點像中國的佛道不分),後來大部分佔婆人接受了回教,也就是現在越南的回民,當然不吃豬肉…不過仍有少部分佔婆人仍然信古代的混合宗教!

⑩ 越南是中國的嗎 m.

越南在先秦時期由交趾和九真兩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今越南京族和芒族的祖先)活動於今越南北部,秦征南越後在南越地區分三郡,交趾九真並入象郡,越南北部這時開始屬於中國,當時的越南中部是占婆人(今越南占族)的活動范圍,南部是高棉人(柬埔寨主體民族)的活動范圍。秦滅亡後秦將趙佗(也叫尉陀)當時駐守嶺南(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北部),形成了割據勢力(南越國),和新建立的漢朝時和時戰,和時稱王,戰時稱帝,直到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被漢朝滅了,漢朝在越南北部交趾九真人地區設交趾郡和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占婆人活動范圍建立了日南郡,到了東漢時期占婆人因漢朝官吏欺壓反抗東漢獨立出去,建立了林邑國(後來也有記載改稱占婆國,占城國),所以越南中部屬於中國的時間很短,西漢並入中國,東漢就獨立出去了;至於越南北部,從秦滅南越開始一直到五代十國趁當時中國分裂也趁機分裂出去(分裂前是五代十國南漢政權的一個節度使,叫靜海軍節度使),後建立大瞿越國,宋朝的統一是不徹底的……河套(屬西夏),幽雲十六州(屬遼),靜海軍節度使(屬大瞿越)三處沒能收回,從此越南北部從中國獨立出去(明成祖期間曾一度收回中國,不過也就很短暫的十幾年,明成祖過世後又被他們再次獨立出去),直至法國人打進越南並和中國發生清法戰爭後,中國和越南連藩屬關系都斷絕了;至於今越南南部地區從來就不曾屬於中國,是高棉人建立的真臘國(柬埔寨前身)地盤。越南北部從五代十國獨立出去之後一直對外侵略性擴張,向北和中國各朝代時戰時和(基本上都是越南勝多負少,但不管勝負,戰後都怕中國報復又給中國朝廷寫檢討稱臣納貢),向西侵吞哀牢國(今寮國)領土,向南把今越南中部的占城國給滅了,然後繼續向南侵吞了真臘國在今越南南部的領土,侵佔那麼多別人的土地才形成現在越南的版圖;別看越南在近代被法國日本美國中國那麼多國家打得那麼可憐,其實古代越南就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國家,北宋時越南有一次侵入中國殺人一點都不手軟,當時在今欽州北海南寧三座城市都被越軍佔領並屠城了,如今他們的教科書都是說被中國侵略他幾千年(誇張了,也就是從秦開始到五代十國)而仇視中國(比給他們帶來毒氣彈的美國更討厭中國),其實一個有國家制度(地方郡縣制,中央三公九卿制)的封建國家(秦)統治一個原始部落談不上侵略,只能說是同化並入,倒是他們後來獨立出去更顯得他們更不忠不仁,就像現在灣灣一樣。

閱讀全文

與占婆族在越南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達利特怎麼生活 瀏覽:277
印尼漁具市場怎麼樣 瀏覽:526
義大利烤肉哪個好吃 瀏覽:499
印尼潛艇事件是怎麼回事 瀏覽:459
英國衛生間叫什麼 瀏覽:74
日本有多少女人嫁到印度 瀏覽:722
義大利北部包括哪些城市 瀏覽:125
義大利國籍是哪個國家 瀏覽:946
郭名銘在印度的廠怎麼樣 瀏覽:271
高中用印度語怎麼表示 瀏覽:665
在印尼哪裡有花膠批發 瀏覽:540
98年印尼中國做了什麼時候 瀏覽:983
在英國貧困線是多少 瀏覽:238
伊朗玖瑰水有什麼作用 瀏覽:468
義大利手機怎麼充話費 瀏覽:94
伊朗首都山上為什麼是白的 瀏覽:415
城陽在中國哪個位置 瀏覽:25
英國乞丐收入多少 瀏覽:737
中國多少邁巴赫 瀏覽:269
英國人睡地毯叫什麼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