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期的中國士兵在戰場上的伙食是怎樣的
我們都知道,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每次要打仗的時候,都要專門先運送糧草,而且歷史上有很多戰爭都是燒毀了對方的糧草而取勝。 在古代,兩軍交戰,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斷了對方的糧草。都知道,人不吃東西幹不了活,打仗的時候如果沒有飯吃,自己先垮了,更別提打對方了。所以糧草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在二戰的時候,各國的士兵在戰場上都吃些什麼?
B. 二戰期間哪個國家的士兵伙食最好呢
都說打仗打的是後勤,從後勤供給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實力,二戰中伙食最好的應該是美國啦,美國這個超級大土豪,美國士兵的伙食照顧到方方面面,連零食也相顧到,別餓軍隊主食都不一定供給得上,可美國零食都應有盡有,美國不好誰最好呢!
C. 二戰士兵吃些什麼
蘇聯伙食
據記錄黑麵包至少挽救了40萬人的生命,維持了將近1000萬人的戰鬥力。它的配方簡單,但烤制過程復雜而精確,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飢餓的蘇軍指揮員常常把部隊中所有人員佩戴的手錶或戒指集中起來,用於交換難以下咽黑麵包和馬肉腸。
美國援助的罐頭午餐肉原是二戰聯軍的主食,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當年甚至稱,「沒有罐頭午餐肉,我們的軍人將無糧可吃」。蘇軍的內部價是兩塊手錶一整條黑麵包,在供應不暢的時候,一條黑麵包是10個戰士一天的口糧。
蘇聯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圓白菜湯〔Shchi〕和煮蕎麥湯〔Kasha〕。這些都是標準的俄國鄉下常見的原料。一個老俄羅斯人這樣說:「Shchi ee kasha, pisha nasha。」意思是:「圓白菜湯和煮蕎麥湯,是俺們經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鹽、麵包、通心粉、咸魚或罐裝肉。美國食品很常見,通常計算,這些通過租借法案來的食品在戰爭中可以為一千二百萬人的陸軍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見的,四三年後,通過租借法案來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見的。這些原料通常被稱為「第二前線」而雞蛋粉被稱為「羅斯福的雞蛋」。援助的食品物資包括麵粉、干碗豆、豆類、糖和罐裝肉類。其他的還有 Tushonka 黃油〔一種由凝膠沉澱搗碎製成的東西〕、蔬菜、油、人造黃油、罐裝的或塊狀干牛奶、干雞蛋、粗麵粉和咖啡。雖然咖啡的供應一直沒有間斷,但茶依然是傳統的常見飲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類飲料,是部隊經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況下,士兵們都會喝它。喝繳獲的德國酒通常比正式配給部隊的要好。而一個士兵喜歡的酒可能某某國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國伙食
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
1級伙食 --Verpflegungssatz I最高優先配給。
主要包括:
黑麥麵包 750克
黃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 45克
香腸(生罐裝食物) 120克(有時是熏魚)
果醬或人造蜂蜜 200克
煮過的土豆,蔬菜 750克
肉類 120克
蔬菜或動物脂肪 45克
調料 15克
咖啡豆(有時以紅茶代替) 8克
巧克力或糖果 1袋 香煙紙 7卷
這些食物用罐頭和紙包好,放入紙箱內。
戰爭時期士兵伙食供應的實際情況:
供在一線作戰的士兵食用的食品應在24小時內藉助夜色的掩護送達前線:「夜色降臨之後,運輸兵的到來打破了戰斗間歇的沉寂,他們送來了食物,並取走士兵們寫好的家信,已經有兩周沒人來收取這些家信了。送上來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鍋煮出來的雜燴濃湯,我們每個人還得到了半塊大麵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乳酪。飢餓的我們不能一下把這些東西都吃光,因為下一次食物供給可能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送到。」1944年起,補充兵部隊的伙食標准被降低,食物總量並沒有減少,但其中肉類和脂肪的比重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土豆和蔬菜。
正是靠著這些德國從挪威一直打倒希臘,再從希臘得到莫斯科城下。
德國士兵在回國休假時使用特種食品供應卡。麵包證和食品供應卡一起印刷在一張硬紙片上,需要多少麵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麵包證,和士兵證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對戰時探家士兵的免費食品供應。 中國軍隊
中國國民黨軍隊腐敗的「乞丐部隊」
物資短缺給補給帶來困難,但軍隊中的腐敗進一步惡化了士兵們的生存環境。即使是嫡系部隊,士兵們也總是吃不飽,不光糧食,幾乎所有的軍需物資都很匱乏。
美國人研究了中國軍隊的伙食分配製度後總結:按照部隊規章,每個士兵發給每天24盎司米,一份鹽;每月一份全薪,如果全花在食物上,一個月可以買一磅豬肉。一個中國士兵靠這些配額可以很好地維持生活。可是,事實上他們真正得到的僅僅是分配給他們的食物和錢的一部分,因為長官們習以為常地為自己「剋扣」很大一部分。結果是大多數國民黨士兵營養不足。
二戰中,美國針對中國軍隊長期缺乏營養,體力較差,影響戰鬥力,由美國營養專家提出供給標准(每人每日發給):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類: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鹽:0.35盎司(10克)
燃料:29.43盎司(900克)
盎司=31.1035g
1945年2月28日,蔣介石批准了這個標准。相繼在貴陽、昆明、百色等軍中試行。 英國皇家軍隊英國皇家軍隊的伙食當然是少不大名鼎鼎的咸牛肉罐頭,伙食水平低於美國軍隊但是遠在德國和蘇聯之上。
英國步兵每日配給:
1又1/4磅鮮肉或凍肉,或者1磅罐頭肉或鹹肉
1又1/4磅麵包,或者1磅餅干或面 4盎司鹹肉(熏肉)
3盎司乾酪
5/8盎司茶4盎司果醬 3盎司糖2盎司鹽
1/36盎司胡椒粉1/20盎司芥末
8盎司新鮮蔬菜,或者2盎司脫水蔬菜。 1/10吉爾酸橙汁(在缺乏足夠新鮮蔬菜的情況下作為替代品,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1/2吉爾朗姆酒(1吉爾等於四分之一品脫) 每周供應不超過2盎司的煙草
在必需的時候允許下列替代食物的使用:
使用4盎司燕麥片者米 代替 4盎司麵包或者餅干。 使用 1/30盎司巧克力 代替 1/6盎司茶
使用1品脫勾兌酒(葡萄酒,白蘭地)代替1配給量烈性酒
使用4盎司乾果 代替 4盎司果醬
使用4盎司黃油、豬油、人造黃油,或者1/2品脫食用油 代替 4盎司鹹肉(熏肉 ) 日本軍隊伙食
沒有飯團就會戰鬥力大減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錯,但實際上後來就變得極為磨煉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橫濱當造船廠工人的新兵說:「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們吃到了一頓特殊的美餐,紅小豆煮粘米飯,但是就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上司發話說:『這是你們吃到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從今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嚴酷起來。』」後來,陸軍和海軍新兵們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涼米飯加鹹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極快地吃完,以便趕回去繼續軍事操練。午餐可能是米飯加上一點肉或魚,晚飯則不過是一碗湯加上一點點米飯和蔬菜。
日本陸軍昭和6年伙食標准: 米:640克 麥:200克 罐頭肉:150克
乾菜:110克
泡菜:40克
醬油:20克
鹽:12克
糖:15克
茶:3克
在前不久轟動一時的東史郎日記,其中很多地方說到,日軍的戰場後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隊出發的前幾天還可以就士兵自帶的口糧過日子,然後就開始節食減肥。一天吃不到一合大米(一合約0.18升),菜就是鹹菜什麼的,一點奶糖都是十分珍貴的,基本上看不到什麼動物食品。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隊到後方休整的時候才有可能吃能按軍部標准發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隊就地」征發糧食,實際就是搶劫「。
日本當時的後勤系統相當垃圾,特別是食品配給(小鬼子們都是罵聲一片啊)於是侵華戰爭開始後,部隊食物配給就一個命令現地自給:搶!中國老百姓的豬,雞可就遭難了,日本鬼子在戰爭中搶劫可比土匪有過之無不及。
日軍下級軍官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回憶:每次部隊轉移駐地的時候,一般只帶上5左右天的口糧,假如5天內不能到駐地的話,那麼每天下午4點就開始排人進入叢林獵殺或採集野果充飢,並且在第三天開始減少口糧配給;而且裡面也寫到,如果部隊是開赴前線的話,那麼會把駐地的牲口帶上,用來提供肉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日軍經常發生殺吃戰俘,甚至是自己戰友的事
D. 二戰各個參戰國的前線士兵伙食是怎樣的
蘇聯,黑麵包這是蘇聯前線士兵的救命食品,在物質緊缺的二戰黑麵包至少拯救了40萬蘇聯人,維持了1000萬人的戰鬥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飢餓的蘇聯指揮官經常用手錶香煙等物質交換難以下咽的黑麵包和馬肉腸。在那個時候一條黑麵包相當於10人一天的口糧。
美國,美國這個大金主向來不會吝嗇,所以美國大兵的伙食非常豐富。他們的主食一般有雞蛋粉,在粉中加水,或者雞蛋粉和麵粉混在一起製作烤薄餅,美國的輔助食品有罐頭午餐肉,飲品有酒,咖啡。由於前線不能生火,所以美國人把咖啡豆磨成粉,再加入水就有即溶的咖啡。除此以外每個人都會分配到一些小食品如口香糖,巧克力等等。所以美國兵沒事就喜歡嚼口香糖。
德國,德國前線的士兵伙食事實上並非很好,補給部隊一般都是乘著夜色運輸物資和書信,再收入士兵想要寄給家人的書信。半塊麵包,一勺奶油和人造蜂蜜,150克的肉這就是一個德國前線士兵的伙食,輔助食品有大鍋燉的湯。依靠這些食品一個德國士兵就得挨一天以上,因為下一次補給需要在24小時之後才送到,德國士兵就是靠著這些一路打到莫斯科。
E.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伙食怎麼樣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上戰場打仗,對於士兵來說就是一個力氣活,充足的飲食保障,是提升士氣的關鍵所在,因此關於古代戰爭有一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從二戰時期各國的軍隊伙食供應情況,其實也能夠看出各國的軍事情況,據說美軍就是從繳獲的日軍戰利品中,看到日本伙食跟豬食一樣,因此判斷,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糧食很快就供應不上了。
美國軍隊伙食最為豪華
美國的財大氣粗全方位體現到了戰爭當中,無論是裝備還是兵力,美國都是巨無霸的存在,就連伙食供應都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存在。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看到美國士兵在戰場上煮咖啡,實際上,美國大兵不止有咖啡,還有巧克力和可口可樂,據說在二戰期間,僅僅一年就喝掉了10億瓶可樂,簡直嚇死個人。
在具體物資供給中,美國士兵都能分到麵包片、沙拉、黃油等食物,早餐主要吃食物雞蛋粉,士兵一般會將這些雞蛋粉和麵粉攪拌在一起做成一個烤薄餅來吃,甚至還有香煙讓大兵吸上兩口,口香糖什麼的也是必不可少。德國軍隊伙食經常不足
關於德軍的補給,從紙面上來看還是挺豐富的,有黑麥麵包、黃油、香腸、果醬和蔬菜、巧克力等食物,但是實際上,德軍的士兵伙食往往出現供應不及時的狀況。
我們都知道德軍在二戰時期發動的是閃電戰,就是利用快速移動的裝甲部隊直插敵軍的後方,然後完成分割包抄,這種戰術之所以能玩轉,首先放棄的就是食物供給,因此,德軍先頭部隊穿插進去後,往往自己補給也跟不上了,短時間內結束戰斗則還能供給,一旦陷入僵持,德國的後勤將被暴露的渣到不行。
莫斯科會戰時,德國後勤連棉衣都沒有給在前線的士兵准備出來。
一個士兵的回憶錄中寫道:“送上來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鍋煮出來的雜燴濃湯,我們每個人還得到了半塊大麵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乳酪。飢餓的我們不能一下把這些東西都吃光,因為下一次食物供給可能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送到。”
到1944年,迫於軍隊的擴充,德軍的伙食標准一再降低,肉類被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土豆。
其他國家如英國,伙食水平在美國之下,但遠遠甩開德日蘇,中國就不說了,全是眼淚啊!
F. 在戰爭打響之後,各國士兵都吃的什麼
現代戰爭殘酷異常,所以戰士們在戰場上精神時刻處於一個緊張的狀態。而打完仗之後,除了精力消耗巨大,那麼肚子肯定也是餓得咕咕叫。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士兵吃上一頓豐盛的飯菜,不僅僅能夠讓士兵填飽肚子,還能充分的緩和他們的精神。先拿我國來說,由於二戰時期積貧積弱,我國一直到朝鮮戰爭時期都沒有設置過專門的野戰口糧。在朝鮮戰爭中,就這白雪吃炒麵是很多戰士手中的口糧。而當時的那個炒麵和現在我們街邊的那種炒麵是不同的。當時的炒麵就是在麵粉中加入一定的鹽和調味料,讓麵粉炒熟,有點味道就行了。
其實最開始各個國家對於野戰口糧的口味並不是很重視。只是單純的注重野戰口糧的便攜性和能量供應。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心理學的發展,各國的軍需官發現在戰場上一頓美味的野戰伙食可以大幅度提升士兵的作戰能力和效率。所以各國開始重視野戰口糧的研究。除了讓士兵能夠吃飽之外,還要力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吃好。特別是野戰餐車的出現,讓前線的士兵可以吃到熱乎飯。這對於戰鬥力簡直是質的提升,不知道多少人記得半夜下哨之後的那桶泡麵。雖然沒什麼營養,但是是真香。
G. 二戰的軍用罐頭裡面都是什麼呢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而在戰火紛爭的二戰時期,各國的士兵又是以什麼為食呢。長期的戰爭給士兵帶來的不光是身體上的折磨,還有精神上的折磨。有時候沒有做飯的傢伙和東西,士兵只能去拿罐頭填飽肚子。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士兵們罐頭里裝著什麼。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中國士兵的作戰口糧也慢慢充沛起來,罐頭有了,還有了壓縮餅干。不知道你吃沒吃過壓縮餅干,又干又澀,除了強烈的飽腹感,說不出第二個優點了。罐頭這類食品需要加熱才能吃,但往往真實作戰時,士兵都會選擇壓縮餅干,因為加熱罐頭無疑是在暴露自己的位置,會對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脅。
H. 抗睡眠葯的歷史你知道嗎
1944年,神風飛行員在訓練課上
戰場另一邊的美軍也不甘示弱。美國軍方在獲知德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國軍隊的動態後,很快也大量生產出甲基苯丙胺。二戰中,美國軍隊至少使用過200萬片甲基苯丙胺。
「戰爭綜合症」
抗疲勞葯物的使用並未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結束,其種類反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而日趨龐大。不僅如此,二戰之後,包括核能在內的大量在戰時為了戰爭目的而研發的科學技術紛紛轉為民用,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戰後,作為軍需品的甲基苯丙胺在一些國家大量合法地銷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戰後,日本將其軍隊中囤積的苯丙胺類葯物以片劑或針劑的方式以低廉的價格在國內各葯店和雜貨店出售。
日本作為戰敗國,舉國上下極具挫敗和悲觀意識,一部分國民投入精力搞戰後的經濟建設,他們恨不得能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而甲基苯丙胺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
1945年至1952年,日本服用甲基苯丙胺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但由於甲基苯丙胺副作用明顯,導致日本國內刑事案件急劇上升,還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因此患上精神疾病。195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覺醒劑取締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產和銷售。
在美國,苯丙胺類葯物仍是二戰後美國軍隊作戰的軍需葯品,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使用。在美國食品及葯品管理局限制苯丙胺用量,將它列為處方葯物之前,美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末吞掉了100億片這種葯物。
甲基苯丙胺亦是美軍在戰後捐贈給國民黨政府的戰爭物資之一,在內戰前後的幾年中,在重慶、上海和南京等地的葯店中以「抗疲勞素」的名義銷售。
1960年始,美國空軍批准飛行員在作戰中可以服用興奮性葯物。1972年,美國空軍曾下令禁止服用興奮劑,但飛行員們仍然會在起飛前從軍醫那裡得到苯丙胺。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60%以上的飛行員服用了苯丙胺。
苯丙胺的副作用同樣困擾著美軍。許多參加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士兵,回到美國本土後患上各種精神神經障礙症狀,苯丙胺類興奮劑對大腦組織造成的損害正是導致這種「戰爭綜合症」的重要原因。
除了苯丙胺,另一種叫做苯哌啶醋酸甲酯的葯物在1956年開始出現,它的化學結構與苯丙胺十分類似。這種葯物是1944年由汽巴制葯公司的化學家萊昂納多·帕尼宗首次合成。
帕尼宗的妻子患有低血壓,每次打網球之前總要吃上一些苯哌啶醋酸甲酯。於是帕尼宗用妻子的昵稱「麗塔」來給這種葯命名:利他林。
科學家們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利他林能讓老鼠注意力更集中和更容易控制。隨後利他林被用來治療多動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礙。
由於咖啡因、苯丙胺和利他林等葯物在提神的同時副作用也很明顯,在讓人保持清醒的同時,也會讓人出現精神緊張、耳鳴、幻視幻聽和上癮等症狀。當它們仍然被大量使用的時候,副作用更小、能讓人更長時間保持不睡的替代品出現了。
抗睡眠葯的悖論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美、英等國軍隊就開始投入巨資研究睡眠控制與調節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法國拉豐制葯公司發明了一種新葯:莫達非尼。法國軍方聽說拉豐公司研製出一種具有異乎尋常提神功能的新葯,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990年底,法國軍方批准在軍人志願者身上做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莫達非尼能讓士兵長期保持興奮狀態,且副作用要小於苯丙胺和利他林等葯物。
海灣戰爭爆發前幾個月,軍隊從拉豐公司得到大批莫達非尼,在嚴格保密的前提下將這批尚未得到批準的葯物發給士兵。伊拉克的戰場也成了拉豐公司最大的實驗場。
據一位當年在海灣服役的士兵回憶,當時在法國部隊中,士兵吃什麼葯,什麼時候吃葯都有嚴格規定。那時候他們每天服用兩三次莫達非尼,這種葯可以使他連續72小時不睡覺也不覺得疲倦。
1994年,莫達非尼作為治療嗜睡症的葯物在法國正式開始公開銷售。之後又在英國、德國上市。1998年12月獲得美國食品及葯品管理局批准,在美國以「不夜神」的名字上市。
根據統計,在服用莫達非尼的人群中,有80%並非嗜睡症患者,而是夜班工人、卡車司機、飛行員和士兵,甚至包括學生和教授。
在伊拉克戰爭中,英國國防部購買了大量的莫達非尼分發給英軍士兵服用。美軍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一直希望研究出一種能讓士兵7天7夜不睡覺、成為「超能戰士」的方法。國防科學辦公室的官方網站稱,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
當龍格第一次在實驗室中看到純凈的咖啡因時,他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已經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近200年來,抗疲勞葯物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神通廣大。
對抗睡眠本身就是在同自然規律作對。甚至可以認為,抗睡眠葯的使用是唯科學主義使人類異化的途徑之一。
人們用科學的方法製造和改進抗睡眠葯的本意是通過獲得更多被睡眠佔用的時間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但這些從睡夢中搶奪過來的時間卻被用於殺戮或是沒日沒夜的工作上。
更不要說這些抗睡眠葯物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有研究指出,即使是號稱副作用極小的莫達非尼也遠沒有宣傳的那麼好。
(作者:陳丹陽)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I.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伙食有著怎樣的差距
其實當時由於經濟發展和受到的攻擊程度不一樣,各國的伙食有著很大的差距,這其中數著美國的伙食最好,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所以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起他的軍隊伙食發展。當然還有很多國家比如說像中國還有東南亞地區,就有很多吃草根啃樹皮的現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
當然一個國家的軍隊伙食標準是根據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制定的,然而在當時第2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國家都處於非常貧窮落後的現象,所以並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軍隊伙食規定。所以也導致了很多國家在當時的軍隊伙食五花八門,經常是有什麼吃什麼。然而在戰後通過經濟的發展,軍隊的伙食也逐漸的正規化,產業化。
J. 二戰時納粹軍隊都吃什麼
二戰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干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
由此看來納粹族的伙食還是不錯的,基本都是一日三餐,按照他們的習慣,以中餐為核心,士兵伙食供應數量分為四類,戰斗區域,佔領區,本土駐守部隊,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其他的都是以此往下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