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舉考試的題型是什麼考試的目的是什麼
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等。從隋文帝楊堅創立科舉制度開始,科舉制的目的就包括:1.提拔寒門士子,打破士族門閥對國家政治的壟斷,以對抗長期控制中國王朝興替的士族門閥。2.籠絡天下的讀書人,給天下的讀書人一條晉身之路,以維護統治。3.通過對科舉考試內容的限制,以達到控制天下的思想的目的!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❷ 科舉制度的資料
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級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為「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復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亦稱殿試。考中的分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當時,民間又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官員。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
考取童生(秀才)要經過縣試、院試和府試三級進行。縣試在2月進行,要求有4名村莊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考試。院試則要求有4名村莊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府試考取的就叫生員(秀才)。鄉試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
1.漢代實行徵辟和薦舉制。征是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是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舉薦,如張衡曾被舉為孝廉和連辟公府。
2.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到明代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即省級考試,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秋季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為舉人;會試,鄉試的第二年春季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統稱進士。一甲三名,一二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考試內容主要是八股文,或稱制藝,時文,四書文。
❸ 越南和中國的科舉制度
越南的科舉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國的,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科舉制度在越南實行了800多年,對越南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南也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廢除。
圖為越南科舉南定省鄉試中舉者
❹ 科舉考試的六個等級分別是
古代科舉制度分為六級:
童生(第一級縣試)——剛開始學習的小孩。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級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相當於高中畢業。
舉人(第三級院試)——生員(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 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貢士(第四級鄉試)——參加全國范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
進士(第五級會試)——舉人參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是舉人,考試合格後就是准進士,待殿試合格後,則為進士。
探花(第六級殿試)——殿試第三名稱探花。
榜眼(第六級殿試)——殿試第二名稱榜眼。
狀元(第六級殿試)——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
簡介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
❺ 科舉考試是什麼
是隋唐以來封建王朝設科取士而定期舉行的中央或地方級考試。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❻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打開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6)越南科舉考試考什麼擴展閱讀:
明清時代的考生在參加正式的三級試以前,需要先參加「童子試」,這些考生統統稱為「童生」,及格以後,稱為「生員」,「諸生」或「庠生」,俗稱「秀才」。
獲得秀才資格,就可以參加省一級的考生——鄉試,鄉試及格,稱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是解送到朝廷擔任官職的意思。
獲得舉人資格,就可以參加全國性的考試——會試,會試及格,稱為「貢士」,是貢獻舉薦給朝廷的意思。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獲得貢士資格,就可以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由皇帝賜「進士及第」,其餘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都中第一名,叫做「連中三元」。據說,中國歷史上只有17個人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
❼ 什麼是科舉制主要科目有哪些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主要科目: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7)越南科舉考試考什麼擴展閱讀: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社會影響
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❽ 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內容
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1],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2][3][4]
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2]。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2]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5]
在科舉制度發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時期,其積極性還佔主導地位。但在宋代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非人道發展,科舉的消極性越來越大。宋代以後,士大夫知識階層的文化創造能力每況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