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吳姓當官有多少

越南吳姓當官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4-28 11:20:27

① 吳姓的來歷

1、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2、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3、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吳奇隆


(1)越南吳姓當官有多少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舞台上最顯赫的吳姓人物當屬吳佩孚。吳佩孚屬登州吳氏。據說吳佩孚曾考證他是延陵吳季扎的裔孫,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的第121代嫡孫。

據《吳氏家譜》記載,登州吳氏來源於泰州吳氏,而泰州吳氏又源於浙江吳田吳氏。吳田吳氏是明代浙江山陰吳氏吳溶、吳淵、吳溥的後裔。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這支吳氏的家譜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燒掉,因而吳田吳氏可確認的始祖為吳回。

在歷史上,吳田吳氏遷居泰州(今江蘇泰州有兩支,一支是吳田吳氏第十四世裔孫吳潮先遷泰州而成泰州吳氏始祖,另一支是吳田吳氏五世裔孫吳承護下傳12代裔孫吳萬四,也自吳田遷至泰州東的安豐。

隨著泰州吳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吳潮裔孫吳僧兒吳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遷山東蓬萊(古屬登州),其後裔形成登州吳氏。登州吳氏雖然家族不甚顯貴,但人丁倒還興旺。登州吳氏自吳僧兒下傳十六世孫吳可誠時,這支吳氏已沒落無聞。

② 吳姓在有人有人越南當過皇帝嗎

吳庭艷(1901年——1963年),1901年1月3日生於越南順化。1955年10月建立越南共和國,並就任第一屆總統。作為基督徒,在任職期間極力迫害佛教徒,行為令人發指,導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1963年11月1日被政變軍人處死,終年62歲。

③ 吳姓十大名人

  1.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 《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10.吳其浚(1789 - 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植物學家,博物學家,河南省固始縣城關人,嘉慶二十二年狀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在植物學、農學、醫葯學、礦業、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任兵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湖廣總督,雲貴總督,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等職。

④ 歷史上姓吳的名人

水滸傳中:智多星吳用
軍事家兵法家吳起
近代中國保爾柯察金之稱的吳運鐸
吳泰伯
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發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道子
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
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
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
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
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
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⑤ 清朝姓吳的官員有哪些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吳姓是大姓,歷來人才輩出。各朝各代均有吳姓官員、文人涌現,清朝姓吳的官員如下:

吳紹詩、吳廷剛、吳璥、吳傑 、吳孝銘、吳其浚、吳邦慶、吳廷棟、吳文鎔、吳振棫、吳棠、吳元炳、吳毓、吳可讀、吳大澄、吳六一、吳景道、吳正治 、吳興祚、吳英、吳士功、吳進義 。

⑥ 吳氏家族有做過皇帝的嗎

王有過,長沙王吳芮。能馬馬虎虎皇帝的,吳納在越南建立過吳朝,南越最後一個總統是吳庭艷

⑦ 姓氏"吳"的解釋,還有1986 10 6 發生過什麼大事

1986年10 6 ——我國北極村漠河首次通航直升機

吳姓
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宗族特徵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一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一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陽吳姓一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仁讓,懋德千秋載 寵光。」據吳漠修《吳世族譜》,湖南洞庭吳姓一支字行為:「嘉時永定,克紹景從,懋光必應,繼禮承宗。」據《永定吳氏族譜》,福建永定思賢村吳姓派語為:「念萬仕譚志,國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禮,讓德永振世,嘉興紹賢良,衍慶發文武,顯達。」

【吳姓宗祠通用對聯】
〖吳姓宗祠門楣題辭〗
延陵高風
「延陵高風」指周章正式封吳之後,國勢日強,至仲雍的十九代孫壽夢正式稱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季札為人仁義禮讓,最為賢能,為父所喜,為兄所愛。壽夢想讓位給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樣,執意推讓,並遠逃他鄉,終身不受國位。吳王就將他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市、江陰縣一帶),稱為延陵季子。因此,吳氏亦有稱延陵堂者。延陵遂成為後世吳姓的郡望之一。
-----------------------------------------------------------------
〖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世家第一;
至德讓三。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春秋吳泰伯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於弟季歷及季歷子昌(文王)。孔子稱其有「至德」,《史記》列為世家第一。
延陵世澤;
梅里家聲。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春秋·吳公子季札,封於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稱「延陵季子」。泰伯讓位而避於吳,住今江蘇省無錫梅里。
延陵望族;
廷尉名官。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吳季札。下聯典出西漢·吳公,文帝時為河南太守,征為廷尉。嘗薦賈誼於文帝,文帝召賈誼為博士。
治平稱最;
明體達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西漢·吳公,公正廉明,治平為天下第一。下聯典自清·吳廷棟治學以明體達用為主。
治平稱最;
讓德留芳。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吳公。下聯典指吳氏的來歷。
宮女列陣;
簫鸞成仙。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典出唐·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
清操絕俗;
畫聖留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晉·吳隱之任職各地,均著清操。下聯典出唐·吳道子為著名畫家,世人譽為「畫聖」。
鷹揚虎視;
劍氣玉光。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三國·吳質,曹操贊其「鷹揚其體,虎視鳳觀」。下聯典自明·吳伯宗,人稱「玉光劍氣,殆不可掩」。
-----------------------------------------------------------------
〖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八閩孝子裔;
三讓帝王家。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台灣省台南市吳氏大宗祠聯
-----------------------------------------------------------------
〖吳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三讓兩家天下;
一劍萬世千秋。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下聯典用季札掛劍徐君之墓樹的典故。
孫子能教宮女;
文簫幸遇仙姝。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黃指春秋吳王闔閭用孫武操練宮女事,在操練女軍時,不顧吳王面子而殺他兩名愛妃,果然使軍紀嚴明。下聯典指唐·吳彩鸞遇書生文簫事,想傳書生文簫於太和年遇到他,受她接濟。十年後,一起到吳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
〖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渤海家風千古興;
延陵世澤萬載隆。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於江陰申港東南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百年丕振延陵緒;
三讓猶存泰伯心。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吳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泰伯。權威姓氏著作《元和姓纂》雲「周太王子泰伯、鍾雍封吳,子孫以國為氏」(泰伯亦作太伯)。姓氏學者咸認吳氏始祖是泰伯。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而周太王意將家業讓於三子季歷,泰伯為遂親願與二弟仲雍兩次出逃,從陝西岐山一直跑到南方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起氏族小國,並沿用第一次出奔建立的國號句吳。當地的土著吳人,仰慕泰伯兄弟的賢德,有一千多戶歸附他,於是泰伯成為句吳的首領。泰伯死後無子嗣,由二弟仲雍繼其位且世代相襲。至周武王時,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國國君。
樓危明月芭蕉翠;
水漲白帆楊柳青。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詞人吳文英,工詞。下聯典指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人稱祖師號畫聖;
我恨王郎曰頻香。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被譽「畫聖」,民間繪塑藝人奉為「祖師」。下聯典出清代女祠人吳藻,字頻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
將軍功業炳山川。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佚名集吳天發碑字帖聯。
----------------------------------------------------------------
〖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秘義煙涵,瑰詞雨散;
文章綺合,藻思羅開。
——吳榮光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書法家、金石學家吳榮光聯。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
富饒遷石里,派衍東山。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歙縣胡埠口吳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吳氏源於延陵季子,即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札,因不願繼承王位受封於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聯「石里」,指附近吳氏散居地石門塢、石門坑等;「東山」,為當地小山名。
胄繼縉紳,高出延陵鼎族;
政務寬厚,早標太守芳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吳·季札。下聯典指西漢·吳公。
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無錫縣吳姓宗祠聯。全聯典指春秋吳姓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讓位幼弟季歷開辟江南的史實,其聯在今江蘇省無錫縣的泰伯祠(又稱至德寺、讓王廟)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讓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後人尊為至德。天下吳姓均尊泰伯為開姓始祖。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吳敬梓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小說家吳敬梓自題聯。
持議剛方,坐席正講官之體;
風裁峻厲,飛帛書御史之名。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北宋·吳申,持議剛方,上書「爭講官正席」。下聯典出北宋·吳中復,累官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先後彈罷宰相梁適、劉沆。仁宗飛白書「鐵御史」三字賜之。
至德啟雲礽,三讓兩家天下;
大宗綿雪堰,千秋一脈江南。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吳氏宗祠聯。
始國憶江蘇,碑前遂得追根志;
遷台榮栗邑,海外還存慕祖心。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苗栗縣吳氏宗親會敬獻給江蘇省無錫市泰伯祠聯。1992年10月中旬,來自東南亞、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的泰伯後裔一行198人,在「世界至德宗親總會」的帶領下,到無錫泰伯祠尋根祭祖,於人宗親,灑掃成禮,盛況空前。台灣苗栗縣吳氏宗親會還特意敬獻了這副新堂聯。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風,芬流蘭谷;
派衍綺里,緬當時儒術,望重草廬。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吳氏宗祠聯。
渤海延陵分兩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讓傳家,實二千餘年來共稱鼻祖;
閩派瓊支聚一堂,歡聯異域,最喜四方觀禮,在數萬幾里外大振家風。
——佚名撰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吳氏宗祠聯。

【吳姓典故、趣事】
〖吳漢殺妻〗
吳漢,字字顏,南陽宛人。關於吳漢及其家世的歷史演義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出京劇《吳漢殺妻》,也叫《斬經堂》。
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漢後,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准備送去報功,其母告訴吳漢說,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吳漢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的,那時他年齡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吳母命令吳漢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興復漢室。吳漢持劍去殺妻子,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將實情告訴了她。王莽的女兒聽後自刎而死,吳母因為促使吳漢下決心反對王莽,也上吊自殺了。吳漢於是死心塌地追隨劉秀去打天下,後來成為東漢中興的名將之一。
-----------------------------------------------------------------
〖賢人吳隱之〗
吳隱之,字處默,祖籍濮陽鄄城,是吳質六世孫。吳隱之還有一個胞兄吳坦之。吳隱之家境貧寒,其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
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以孝著稱於世。相傳,他和哥哥吳坦之為去世的父母哭喪時,其悲聲慘切,不但令行人為之流淚,而且出現了雙鶴哀鳴、群雁不飛的情景。
後來,吳隱之兄弟因孝名遠揚,被朝廷徵召做了官。吳隱之兄弟間感情真摯,東晉大司馬桓溫專權時,袁真對其不滿,起兵反叛,最後失敗了。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而被桓溫逮捕,即將被除死。吳隱之聽說後,急忙趕去面見大司馬桓溫,情願替兄赴死。使桓溫被感化了,從而赦免了吳坦之,吳隱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馬桓溫的賞識。吳隱之官職屢次升遷,後來出任為晉陵郡(今江蘇鎮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於政事,為官清廉,生活簡朴。平時穿布衣,出門不坐車子,他的妻子雖貴為太守夫人,也是親自紡紗織布,就連到集市上買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傳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時,他的朋友謝玄不知道他家拮據,派有名的廚師前去幫忙操辦婚事。廚師到他家後發現他家幾乎窮得一無所有,家人正牽著一條狗准備去賣錢,換取嫁女的費用。後來吳隱之升為秘書監,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祿大都接濟了貧窮的親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連棉被都沒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貧苦。
位於五嶺之南的廣州地區,盛產象牙、珍珠和名貴葯材。歷任廣州刺史大都貪濘受賄,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騰,簡文帝司馬昱為改變此弊端,決定委任清官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赴廣州上任途中,在距廣州20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石門的小鎮,那裡有一股湧泉叫石門水。據說,外地人一旦飲了這里的泉水,便會起貪心,干出傷天害理的勾當,人們都稱它為貪泉。歷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後,都以誤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到達此地後,他認為官吏貪不貪,關鍵在於心術正不正。他掬水而飲。飲過貪泉水,還做了一首詩以表明心志,詩中寫道:「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到任後,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簡朴。起初,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一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警誡自己。一天,隨從送來一包剔骨的鮮魚,他立刻警覺起來,拒絕接收這份禮物,並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再發生此類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廣州地區風氣為之一變,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的行為,不但受到東晉皇帝的嘉獎,也備受後人稱贊。唐代名臣魏徵編修《晉書》時,為清官吳隱之寫下了「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的評語。如今廣州越秀博物館內,仍豎有一塊刻著「貪泉」兩個大字的石碑,這是廣州老百姓為紀念清官吳隱之的趣聞佳話而立的。
-----------------------------------------------------------------
〖高郵吳三桂家族的興與衰〗
高郵吳氏在明清之際因遷居遼東的裔孫吳襄、吳三桂父子而知名於世,吳三桂生於1612年。吳三桂先世本是安徽徽州人,其後遷居江蘇高郵,形成高郵吳氏。吳三桂的祖父是個以販馬為業的商人,奔走於北方各地,後定居於遼東,到吳三桂父親吳襄時,其家族才開始振興,形成明末遼東有實力的軍事家族,高郵吳氏也隨之名震四方。
吳襄,少年時讀書很少,成年後,體格強健,從軍到鎮武將軍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啟年間,吳襄中武進士。崇禎年間,吳襄先後歷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軍事要職。他和世守遼東的祖氏家族聯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吳襄在遼東擁有一支精銳的家族親軍和大量的庄園,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都是明代世守遼東的重要將領,其下有表兄弟祖澤潤、祖澤遠、祖澤溥、祖澤洪等十多名副參將軍官。
明末國勢衰落,後金興起,遼東戰事頻仍。青年吳三桂隨父征戰遼東各地,積累了豐富的經歷,也鍛煉了初步的軍事組織才能,有了一定的聲譽。
吳三桂早年就善於鑽營,注意全力結交軍政要人。太監高起總監寧錦軍馬時,吳三桂便拜這位以殺良臣冒功為能事的閹人為義父。崇禎年間,重臣洪承疇經略遼東時,吳三桂也拜在他門下。此後吳三桂在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飆升,幾年間,從一個普通的中下級軍官升任團練總兵,成為明朝一位重要將領。
永平離北京不過數百里,吳三桂最初決定降李,他曾接待了李自成派來招降的使者,甚至在途中大張告示宣稱進京朝見新主,李自成的檄文中也曾有「吳三桂知天命所在,已回心革面」之說。這僅僅是吳三桂在特殊形勢下的權宜之計,他一方面想藉此保全自己的特權財產及身家性命;另一方面還抱有充當新王朝佐命功臣的希望。然而,農民起義軍對舊事物巨大的破壞力徹底摧毀了吳三桂的幻想,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等人開始對在京的明朝官員進行追贓,有的甚至實施拷問,其父吳襄也在其列。吳襄也私下給吳三桂寫信,要他速來救父。此時,李自成也認識到了吳三桂的重要性,即令劉宗敏釋放吳襄,並令寫信勸降吳三桂。這兩封信一前一後僅差一兩天,吳三桂看到兩封內容截然不同的家信,斷定李自成的招降活動不過是一場騙局,下決心和李自成決裂。
明代晚期,社會腐敗,官僚士大夫多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常常妻妾成群。少年得志的吳三桂出入達官貴人之間,深受影響,吳三桂早年就縱情歌舞聲色。入衛京師時,曾以千金購得蘇州名妓陳圓圓,藏之密宅,後世稱之為「金屋藏嬌」。
在吳三桂和李自成決裂之後,腹背兩面受敵,山海關以西李自成重兵已近在咫尺,山海關之東是日益逼近的宿敵清。在生存大計的權衡下,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終於將目光投向雄居東北的滿清,這是勢所必然。但吳三桂清楚地意識到,明清對峙幾十年來形成了民族仇視,如已降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皆為士林所不恥,遭朝野上下所唾罵。因此他不敢貿然地降清。當年曾招降他的皇太極此時已經去世。他精心設計出了一套投石問路的具體步驟。吳三桂先發出了關於他和清軍聯合入犯的假情報以試探各階層的反應,廣造復辟輿論,宣揚「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正統」,並煽動在京的明遺老遺少為崇禎帝發喪。山海關之戰結束後,清攝政王多爾兗封吳三桂為親王。由於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了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因而他又得到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在建立之初,便遙封吳三桂為薊國公,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清軍入關後,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清政府實行高官厚祿收買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看風使舵,又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成了滿清忠實的鷹犬。吳三桂在追殺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為表示對新王朝的忠誠,對一些反清的朱明後裔,不遺餘力地斬盡殺絕,因而獲得了清政府的信賴和倚重。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身份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四年後,吳三桂在緬甸追殺擒斬了桂王。
吳三桂將各地起義軍及南明政權逐一消滅。清王朝授予他總管雲南軍民事務的大權,後來又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娶公主為妻。吳三桂在雲南開藩設府,成了割據雲南的土皇帝,後來逐漸和清政府的統一政策發生了沖突。清政府要求在新佔領區行使中央統一的行政管轄權,在軍事上裁減軍隊,減輕財政壓力,這打破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幾年來吳三桂一直在處心積慮地經營自己的這一獨立王國,其轄區內官吏可不經朝廷而擅自任免。各省缺員時,吳三桂則安插親信,謂之西選。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的朝官及各省將吏為其效勞。
他四處搜羅人才,招納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編練軍隊,積極備戰,成了分裂割據勢力的總代表。清康熙政府掌握了吳三桂動向後,做出了撤三藩的決定。三藩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難王耿精忠。
吳三桂得知後,聯合其他三藩,於1673年發動叛亂,吳三桂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康熙帝歷時八年才將三藩鎮壓下去。
在叛亂中吳三桂又打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前率部下祭掃被其殺害的桂王之墓。後來,吳三桂在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又撕下復明的面紗,在湖南衡陽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在前線告急文書傳來,吳三桂憂懼交加,不久病死了,終年67歲。
吳三桂死後,其部下擁立其嫡孫吳世蹯繼位於衡陽,在清軍的有力進攻下,吳世蹯節節敗退,地盤越來越小,只得退回雲南。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被迫自殺,吳周政權從而告滅。
吳氏家族成員中,長子吳應熊在反叛之初被殺於北京,其侄兒輩也多戰死。吳三桂庶子、妻妾,在吳世蹯死後被清軍屠殺殆盡。

⑧ 有人知道吳姓的由來嗎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四、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參考資料:http://bbs.asiaci.com/viewthread.php?tid=63258&extra=&page=2

⑨ 越南姓氏排名

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一脈相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拉丁化以前的越南語,文字中大量使用漢字,越南人也用漢字的偏旁和部首造出新字.19世紀法國人抵越後,設計了越文的拉丁化方案,越南才漸漸割斷與中國文字的聯系。越語受漢文化影響首先是越南人的姓氏,最為常見的例如阮、黎等姓氏,是越南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姓氏。
越語中漢文化的影響首先是越南的姓氏,越南人大都有一個漢語化的姓再加上一個名。此外,越南人至今保持著過端午節、春節的習俗。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這一方面是歷史發展與中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是漢字在越南長期通行,因而有條件全面吸收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最大受惠國。
越南的姓氏都來自中國的《百家姓》,共有200多個單姓和復姓,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姓阮、黎、陳、李、黃、武、潘、范、鄭、吳、裴、杜,尤以黎、阮二姓最多。男子的名字和中國一樣有單名、復名,且用別號,婦女也用某氏以示其父系,王室、貴族的名字常在旁邊加金、木、水、火、土以象徵崇尚其中的一德。此外,越南的「雅樂」實際上是中國的古樂,戲劇的音樂、服裝、臉譜、道具如同中國戲曲,舊式衣冠如同中國,和中國人一樣用筷子,民間歲時節令有元旦、端午、七月半、中秋等(註:參見陳玉龍:《中國和越南柬埔寨寮國文化交流》,載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
吳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漢字,吳姓之「吳」與中國無異,不過古代遷往越南的吳人雖仍姓吳,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為今天越南吳姓的一部分。

⑩ 姓吳的名人知多少

1、吳道子(約680-759),唐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畫史尊稱「畫聖」。

2、吳權(898年-944年),南漢靜海軍節度使之婿,公元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翌年吳權從愛州(今清化)出兵擊殺矯公羨。

939年,敗南漢軍於白藤江,稱王,建都古螺(今河內西北,紅河北岸,為原唐代安南都護,即交州),從而造就越南脫離中國統治,被後世視為古代越南獨立建國的重要人物。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吳權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在位共七年。

3、吳承恩(約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說家。被認為是《西遊記》作者。

4、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漢族,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撰寫成了全新的《溫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

他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

5、吳昌碩(1844.8.1—1927.11.29),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

6、吳虞,學者,猛烈抨擊舊禮教和儒家學說,胡適稱他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

(10)越南吳姓當官有多少擴展閱讀

吳姓的起源: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閱讀全文

與越南吳姓當官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初中課本里沒有越南戰爭 瀏覽:14
百色市與越南交界邊境線多少公里 瀏覽:454
義大利面煮完為什麼粘 瀏覽:834
義大利境內包裹怎麼查詢 瀏覽:930
介紹中國畫構圖的書有哪些 瀏覽:114
西冷印尼最早什麼時候的 瀏覽:737
二戰前後英國的移民從哪裡來 瀏覽:65
義大利生菜葉邊發紅黃色什麼原因 瀏覽:85
印尼黑咖啡是什麼意思 瀏覽:552
山東菏澤到越南多少公里 瀏覽:88
越南壽星公煉乳可以怎麼吃 瀏覽:848
200萬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尼 瀏覽:608
越南海潮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瀏覽:482
印度為什麼那麼喜歡加香料 瀏覽:382
中國水晶杯在哪裡 瀏覽:890
印度靠什麼養活比較好 瀏覽:65
在英國怎麼打中國報警電話 瀏覽:604
英國留學t4已經過了怎麼辦 瀏覽:297
印尼黑胡椒價格是多少 瀏覽:742
星期二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