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地十八省是漢朝打下來的嗎
不能這么說。
漢地十八省是清朝時的說法,清朝將原明朝漢人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
絕大部分疆域,確實是漢朝時就存在的,但不是所謂「漢朝打下來的」,畢竟秦朝時,這些也一樣是中國的疆域。還有像台灣,在漢朝時還是沒有的,是後來東吳時期才有聯系的。
B. 為什麼古代漢人只守著漢地十八省是底線,對其他領土沒興趣
所謂漢地十八省,是明朝時期的版圖了。唐宋時期、秦漢時期、東西周時期,中國版圖都有不同,甚至大多數時候比十八省還要小一點。所以說古代漢人只守著漢地十八省,不願開拓領土,也不盡然,也肯定也不是因為哪一個君王的原因。
古時,中央之地,是平原、又有江河澆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因而能夠凝聚人口,是大家眼中的好地。大家現在是知道春秋戰國,秦在西方,楚在南方,可以向外拓展,似乎天時地利。但在當初分封時,大家可不是這么想的。周武王把自己的兄弟叔叔大功臣,都封在靠近國都的地方,也就是當時人們眼中的好地方。而秦楚,則是被梳離的地方。又如吳國,也姓姬,是周武王的親戚,但因為是遠親(是周太王旁支的後裔),就遠遠地封在吳地。吳越地方,在今天是多麼繁華啊,但在當時人們眼中,卻又是遠辟之地。你想,連東方吳越之地都不被看好,那西方、南方之地,就更不被看好了。
確實也是,當時的秦楚之地,很多是山區,交通不便,而且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部落,耕地也不如中原的方便肥沃,人口自然也沒有中原那麼容易凝聚。而在那時,標志一個國家強大不強大,人口多不多是關鍵,人口要多,農業要發達是前提。像秦楚之地,以當時的科技,開墾都是很困難的。而且那些地方,氣候也沒有中原適宜,容易得病,那時候醫學也不發達,得病幾乎就是一個死字。所以,秦楚之地,都是中原各國看不上的差地。你想,連秦楚之地都看不上,像西藏、外蒙、新疆、西伯利亞這些地方,根本不適宜農耕,那在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人間地獄了,漢人以農耕立國,又怎麼會去居住?
當然,後來秦楚努力發展大後方,吞並少數民族部落,把原來不被看好的壞地,發展成了肥沃的大後方,在那之後,秦楚之地就慢慢成了漢人的好地了。但是,中國農業程度一直制約著人口的發展,中國大多數時期,人口都在數千萬之內,直到經過數次農業技術改革和農作物引進之後,人口才破億。你想想,才這么點人,中原這點地都種不過來,哪有心思去那些偏遠高寒的地帶去開荒呢?
以上,是經濟基礎的原因,下面,還要講上層建築也就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儒家一直有華夷之防,其實,在孔子儒家之前,中國人就固有華夷之辨了。周朝時,人們的正統觀念已經是非常強烈了,以黃帝正統後裔自居,周武王封了那麼多國家,按公侯伯子男封爵,公爵只有八個,其中六個分別是黃帝、炎帝、堯、舜、禹夏、商湯的後裔,另外兩個是他的叔叔,分別是東西虢國,分別分封在周王朝兩個直屬領地鎬京、洛邑的旁邊,拱衛周王室。東夷,其實最開始也不是日本,指的是吳越之地。西戎,則是秦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地方。楚因為偏遠,被視作是南蠻,當時周朝會盟之時,其他諸侯國甚至不願意與其同席。楚國國君,也只得了個子爵。
楚國國君一直心中不滿,於是當楚國強大之後,乾脆不和這些中原諸侯一起玩了,自稱我楚國就是蠻夷(這就是原文,不是我胡說),稱王。當然,中原諸侯不承認,認為他是僭偽稱王。
中國人,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一旦接受了中國文化之後,都會希望以正統自居,以天朝上國為榮,看不起那些偏遠的蠻夷。一方面,是那些蠻夷之地不適宜耕種,是差地,一方面,是認為蠻夷沒有開化,是低等民族,不配由我親自治理。
最後,再說一個中國特有的天朝概念、分封制、中央集權制、朝貢制。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君主專制王朝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周朝時,因為物質環境條件的限制,採取的是宗主分封制,也就是周王只當天子,有自己的都城領地,然後把全國其他地方分封給諸侯。秦漢以後,分封制的弱點凸顯,到漢武帝時期,徹底改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謂王侯,基本都是虛銜,只享有俸祿,不享有統治權。這,和歐洲的分封制一直持續到近代,是有極大的不同。
但同時,中國還是有所謂的實權諸侯的存在的,那就是所謂外臣、或者說朝貢國的存在。我前面說了,中央王朝對於那些偏遠之地是不屑於親自統治的,當然,那些地方大多也是少數民族的地方,中央王朝想親自統治,也弊大於利十分不劃算。於是,朝貢國應運而生,西漢時,南越國便是一個最典型的朝貢國。南越,本來是秦朝的南方三郡,在秦末中原大亂時以南嶺山脈地利隔絕中原,自立為國,其地方包括了兩廣大部、福建一部分、越南北部。到漢朝時,南越王向漢朝稱臣,成為外臣,也就是朝貢國或者說附屬國。後來,南越王作亂,漢朝派兵剿滅,南越滅國,重新設郡縣管理,成為漢王朝的直屬一部分。
歷史上,朝鮮、越南、琉球、西藏、新疆、蒙古,這些地方,都長期或部分時期,是中央王朝的附屬國(朝貢國)。我們今天有些人理解,這些地方還是外國,只是名義上向中國稱臣罷了,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時候的世界。其實,當時的人們,哪裡會分什麼是中央集權,什麼是分封制嗎?不會分的,他們只是分,哪些王有實權,哪些王沒有罷了。在當時中央王朝的眼裡,這些附屬國,其實都是周朝分封制的延續,或者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發展。其實,這些地方,按當時人們的理解,其實都是中央王朝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中國人(不只漢人,包括認同中國文化的少數民族),並非沒有領土野心,而是已經統治了已知世界的全部(或絕大部分)了。只是,有些地方,是我派官員直接管理,有些地方,是我封王代我管理,僅此而已。須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古時中國統治階層普遍心理和實踐。他們這樣想,也這樣做。
C. 漢地十八省指的是哪十八省
內地十八省大致是清代時漢族的主要居住區。包括:江蘇(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慶)、福建(包括台灣)、廣東(包括海南、香港、九龍、新界)、廣西、雲南、貴州、直隸(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中、南部地區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包括寧夏)。
這十八個省份維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於滿人佔領的關外三將軍轄區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十八省與其它地區的界限主要是長城。內地十八省的概念與范圍自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兩百多年來大致維持不變,屬於郡縣直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在少數民族及漢族聚居的地區設立了五個自治區,另設有自治區以下級別的民族自治行政單位。
(3)漢地十八省為什麼沒越南擴展閱讀:
隨著清廷國勢日衰,漢地18省人民生活陷入困頓,越來越多的漢人基於生計,被逼向十八省外的中國領土移民。例如「闖關東」、「下西口」等。結果使得清朝前期禁止漢族居住的地區如東北、內蒙古等地區的漢族人口比例快速成長,甚至超過了當地其他民族的成長。他們帶去了漢族的文化,帶動了其它民族的共同繁榮。十八省所代表的漢族文化,因而傳播到整個大中華地區。
十八省在1912部分省份的轄區有了變化。
直隸(1928年改名為河北省)喪失了內長城以外的土地(宣化地區於1928年並入察哈爾省、承德以北建立熱河特別區,於1928年建省)。
D. 中國明朝時為什麼不進行海外殖民
因為元開始,我國從漢地十八省為基礎開始的擴張,就已經帶有殖民地性質---通過軍屯移民將其本土化。其中雲南,新疆,東北,就是這么來的。
而與此同時,注意到明朝時期我國十三省人口足有2億,那明朝消化完2億人口的市場了嗎?要消化完那就沒大順大清什麼事了!
與此同時,我國自古一直壟斷鐵器,絲綢,茶葉,瓷器等在15~17世紀(甚至19世紀中葉之前)都是高附加值的商品生產技術,並且內銷都沒開發完畢,所以我當然完全沒有任何必要擔當去海外投資的風險,只需要坐著等海外白銀流入就可。
當然,必須指出,我國不是沒有個人以個人名義,進行過海外殖民,甚至由此建國。但事實證明,沒有任何一個能與我國中央形成有效聯系---這固然也許和個人能力有關,但事實上,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新生產力生產關系,通過新的革命,在新世界產生新天地。
E. 現在中國的版圖在歷史上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中國,是屹立在亞歐大陸的東方大國。自從秦朝以來,中國的國力就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其疆域面積也是世界最廣的國家之一。在清朝鼎盛時期,中國的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後來在近代不斷喪失領土,到今天中國依然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位居世界第三或者第四。那麼,中國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小編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漢地的統一和鞏固
漢地這個詞,是清朝時期稱呼漢族的聚居區,也就是當時的漢地十八省。今天我們將這一個地區稱為“內地”、“華夏”,其面積大約為400萬平方公里。漢地是中國的核心區域,是古代東亞大陸最集中的農業生產區,因而能夠集中大量的人口。不過在先前時期,漢地地區並沒有得到統一。夏朝就活動在河南、山西一帶;商朝的范圍基本位於黃河中下游;而周朝的土地也基本位於黃河流域。
清朝鼎盛時期,中國擁有領土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維持了100年,到了後期還剩下1100萬平方公里。在清朝末期,清朝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最大阻礙,因此推翻清朝勢在必行。然而日本等國卻開始重新拿起“華夷之辨”來大肆宣傳,試圖瓦解中國。孫中山等革命人士初期也受到日本的影響,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來,孫中山也意識到這個口號的局限性,因此又提出了“五族共和”。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建立,五族共和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1912年,清帝退位,宣布“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合法擁有清朝土地遺產,同時也粉碎了西方企圖分解中國的陰謀。
F. 漢地十八省是怎麼定義的
漢地十八省,指清朝將明朝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
這十八個省份維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於滿人佔領的關外三將軍轄區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十八省與其它地區的界限主要是長城。
G. 「漢地」這一概念的來歷是什麼「漢地十八省」是否是事實存在
「漢地」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相比以前經常提及的「中原」、「中土」、「華夏」等歷史名詞,似乎現代人更喜歡使用漢地這一詞彙,來形容和描述歷史上漢族人聚居的這片地區。
那麼,漢地這一詞彙,是從何而來的呢?經常在網上可以看到「漢地十八省」這一概念,想必所有人都不會陌生。那麼,我們現在就來仔細梳理一下這些詞彙的來龍去脈。
漢地,最早指漢朝的領土,後來演變為漢族地區的代稱。早先我們說過,漢武帝打下的這片疆土,成為了漢民族形成的共同地域。漢地的范圍,最初是由漢武帝確定下來的。
大禹像
很難認為當時的人們有明確的行政區劃概念,所以九州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地域名稱,華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九州實際上是漢地的雛形,後來成為了一個別稱。
西漢在最初統一的時候,疆土也局限在上述九州之內,兩廣、雲南等地當時並不屬於中原王朝。經過秦漢四百餘年的大一統時期,漢族民族共同體形成,開始出現漢地、漢疆、漢土、漢境等一系列概念。
比如北魏時期,明元帝對崔浩曰:「卿謂先帝如何?」崔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樸之人,南入漢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自與羲、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此時漢地這一名稱已經廣泛出現。
所以如果總結一下,漢地的來歷就是秦漢大一統王朝統治長久,通過政治統一與經濟文化發展而形成的漢族民族共同體的民族共同地域的普遍稱呼,與藏地、印度斯坦、阿拉比亞等地的稱呼一樣,是一種民族共同地域稱呼。
那麼這個民族共同地域在之後的兩千餘年裡,基本保持了長期穩定,有很多地方可能漢朝納入了版圖,但是並沒有改土歸流或者人口也不多,但是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地區在後來都沒有脫離中國,並最終同質化為高度統一的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帶。
H. 為什麼越南68個省,中國100個省也沒有
首先兩個國家的行政區劃不一樣。中國的一個新疆自治區就比越南大幾倍了,而且中國的雲南、廣西等省份的面積就跟越南差不多了。所以這種光看大小或多少的是沒意義的。而且中國幾個直轄市跟廣東、沿海的幾個省雖然面積不大,但是GDP高,北上廣深幾個地方的GDP加起來就超出好多小國家了。中國地域面積廣,行政區域劃分太多也不利於管理,越南地域面積小,他們的省接近於我國的地級市而已。
I. 「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寧,這里是有什麼依據嗎
“漢地十八省”李沒有遼寧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一、清軍入關後把當時明朝在內地控制的區域統稱為內地十八省,晚明政府國內政治腐敗、貪污嚴重,對外不斷丟疆失土,在滿族人的攻擊下,明朝步步退後,最終隨著明朝的失敗,漢人的活動范圍被逐漸限制在了內地十八省。 明朝後期由於不斷衰落邊疆領地不斷喪失遼東也丟了,當時殘余的領地就是所謂的內地十八省,而清軍入關前已經控制了包括遼寧在內的整個東北,所以清朝編制的內地十八省中沒有遼寧。
四、 遼寧地處東北地區,氣候嚴寒,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古代東北地區除了大片的森林就是濕地,在沒有大規模人力和機械的條件下,農耕文明很難發展起來 ,在漢人以小農經濟里,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里,遼寧這種邊陲小地區自然不看在眼裡。又怎麼會將其歸為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