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古時被稱為什麼
安南 安定南方的意思 交趾 還有自建國號大越
蠻通指南方少數民族
2.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3. 古代問別人國家怎麼說
稱呼方法都不相同,以下是我國古代有往來的國家稱呼:
日本:東瀛、扶桑,漢朝稱倭奴國;
朝鮮:高麗、新羅、百濟;
印度:漢朝稱身毒、唐朝稱天竺;
越南從前是中國的領土,稱交趾,在此設縣;
泰國:暹羅;
古羅馬:大秦;
阿拉伯:大食;
伊朗:波斯、安息、帕提亞;
俄羅斯:清朝叫羅剎。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時,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4. 古代的越地是指哪裡如題 謝謝了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與粵,古音讀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數、約數,而不是確數。百越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夏朝稱「於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戰國以前,《周禮:職方氏》中最早出現「七閩」名稱。閩即古代東南地區越族的名稱。許慎《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漢書
·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淮南王安諫伐閩越書說:「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從這些記載來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結寨散居於山川要塞、深林叢竹之中,溪谷之間,而且數目眾多。《周禮,冬官考工記》又出現「吳、粵」名稱。《逸周書·王會解》又有「東越」、「歐人」、「於越」、「姑妹」、「且甌」、「共人」、「海陽」、「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里」、「九菌」等名稱。宋朝人羅泌的《路史》又具體解釋了百越的族稱有:「越常、駱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產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帶、仆句、區吳,是渭百越。(參考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壯族通史》
)
5. 泰國\越南古時候叫什麼
暹羅(Siam,漢語拼音xiān luó),泰國的古稱
越南叫法多一點 前257年 甌雒國 前203年 南越 東漢末年 占婆 939年 大越,另外,古代越南曾受中國的直接統治
6. 請問中國古代把越南叫做什麼
交趾。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國明朝設置的一個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餘縣,統治范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於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設置,宣德是從小深受理學在德不在險教誨的君主,謹記洪武的不征之國祖訓,一直有放棄交趾的打算,正值明軍剛受到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楊於是順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廢除。嘉靖年間再置,為安南都統使司。
(6)越南的古文是什麼擴展閱讀
越南國名來源於中國清代嘉慶皇帝。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
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7. 越南古代叫什麼名字
安南、交趾、南越!哈哈哈…給
希望採納
8. 越南為什麼古稱「交趾」
交趾」,本是中國古籍中描述「南蠻」民族風俗的詞,後來用於指代南蠻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區域。直到漢代,象郡南部專門辟出一塊設「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
那麼「交趾」究竟是什麼意思?
最為通俗的理解,就是腳趾相交。唐代杜佑在《通典》「邊防四·南蠻下」條目中寫到:「極南之人,雕題交趾。……交趾,謂足大趾開闊,並立相交。」意思就是,極南的嶺南蠻人,腳特別大,大腳趾長得十分開闊,雙足並立時兩個大腳趾會相交。
但這只是杜佑自己訓詁功夫不到位造成的誤解,實際上中國古人並沒有認為古代越南人的腳趾如此骨骼清奇。
杜佑所引「雕題交趾」並非原創,典出《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這段本意是講天子施政,並非要移風易俗,而是順俗而化。南方的蠻人的風俗就是「雕題交趾」,有的不吃熟食。「雕題」,就是紋額,在額頭上紋身。而對於「交趾」,歷代註疏家的理解也都一致:側卧時大腿後彎,雙腳交於身後。
東漢時,鄭玄在給《禮記》做的注釋中就寫到:「交趾,足相向然。」唐代孔穎達給鄭玄的注作疏時進一步解釋道:「趾,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內而相交,故雲交趾。」這只是中國古人對南蠻人卧姿的描述:側卧時,臉向外,雙腳和小腿向後彎曲並勾在一起。
古人側卧,雖有屈膝,但極少交足。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寫道:「屈膝側卧,益人氣力,勝正偃卧。」即道家和中醫認為,屈膝側卧的睡姿有助於積攢人體氣力。
上述這種道家側卧已經帶有很強的體操成分,中國人的普通側卧更像是卧佛那樣身體微曲,雙足上下並置。所以越南人的古代祖先們睡覺時雙腳彎向身後雙腳相交的睡姿,給中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佑鬧出如此誤解,實際上是忽略了「趾」字的字義轉變。「趾」,原通「止」。《爾雅·釋言》即有「趾(止),足也」。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得更清楚:「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也就是說,「止」的本意就是腳,而不是腳趾。
然而,杜佑的誤解卻在近代被法國傳教士印證。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傳教士深入越南內地,發現東京(河內)地區大腳趾內翻的畸形足病發病率很高,並用圖像記錄下來。這可謂真正的「交趾」了。
9. 古文中越是什麼意思
造字本義:表示逃避死亡,逃避戰亂之地。古時代中原地區戰爭頻仍,不堪兵災人士紛紛逃往南方的蠻荒之境以求長安。
①本義,動詞:從戰亂中原遠逃南方偏安之地。 ( 本義只見於古文 )
越,遠也。——《小爾雅 • 廣言》
伆,離也。楚謂之越,或謂之遠。——《方言》卷六
②名詞:遠離中原的東南地區。 越劇 、越語、越南、越王、百越、南越、駱越、閩越、吳越、揚越、於越
凡民自得罪,冠攘姦宄,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書 • 康誥》
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譯而後通。——《鹽鐵論 • 相刺》
太後感析別之懷,各賜王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越三千端。——《後漢書 ·皇後紀上》
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論衡 • 物勢》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史記 • 李斯列傳》
將軍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則……。——三國 • 蜀 • 諸葛亮《隆中對》
為越之雪。——唐 •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唐 • 李白《古風》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貨視之。——唐 • 柳宗元《童區寄傳》
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唐 • 杜甫《壯游》
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新唐書 • 禮樂四》
紹興府,《貢禹》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國。隋大業初,改為越州,旋曰會稽郡。——清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浙江》
③動詞:跨過,跳過,經過,度過。 越冬 越過 越牆 越野 越獄 / 飛越 跨越 跳越 翻山越嶺
越,度也。——《說文》
越,渡也。——《廣雅》
越十七扼。——《呂氏春秋 • 長攻》
崖可越焉?——《楚辭 • 天問》
阻窮西征,岩何越焉?——《楚辭 • 天問》
戒勿越。——《禮記 • 曲禮》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禮。——《書 • 召誥》
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左傳 • 昭公四年》
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 成公二年》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書 • 盤庚下》
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書 • 召誥》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並胡嵩。——《武王伐紂平話》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越,逾越險阻也。——《六書故 • 人九》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唐 •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宋 • 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沙漠所簽者越在萬里之外,雖其數可以百萬計,而道里遼絕。——宋 • 辛棄疾《美芹十論 • 審勢》
④動詞:超出,超限。 越軌 越禮 越級 越權 越位 越界 越境 越獄 越俎代庖 / 超越
越,超也。——《洪武正韻 • 屑韻》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易 • 系辭下》
無越厥命以自覆。——《書•太甲上》 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漢 • 司馬相如《上林賦》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國語 • 魯語上》
予曷敢有越劂志。——《書 • 泰誓上》
師不越時。——《荀子 • 議兵》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荀子 • 非相》
越職逾法,以取名譽。——《漢書 • 宣帝紀》
必使為善者不越月逾時而得其賞。——唐 • 柳宗元《斷刑論下》
那一枝方天戟超今越古。——元 • 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
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隕弗越。——明 • 劉基《維澤有蒲》
⑤形容詞:遠揚的,遠傳的。 / 激越 清越
越,揚也。——《爾雅 • 釋言》
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國語 • 晉語八》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絀然,樂也。——《禮記 • 聘義》
干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古,芳越來今矣。——《水經注 • 河水》
鬱郁菲菲,眾香發越。——《文選 • 司馬相如 • 上林賦》
⑥副詞:更加,愈加。 越發 越加 越來越 越愛越深 越用越活 越學越無知
宜顰宜笑越精神。——宋 • 辛棄疾《浣溪沙 • 贈子文侍人名笑笑》
恰隨妹妹閑行散悶些,到池沼,陌觀絕,越越人嘆嗟。——元 • 關漢卿《拜月亭》
兄弟花開似棠棣,越到夕陽花越紅。——清 • 袁枚《五月廿日王渙之山留別蘇杭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