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越戰始末
美國越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美國越戰就是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1. 第一階段,從1955年—1960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艷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中國與蘇聯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由此引發越南的南北戰爭。
2. 第二階段,從1961年——1964年美國的介入,1961年4月底,肯尼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事件的導火索為北部灣事件,美國開始正面在越南投入士兵。同時中蘇的介入,962年夏天,應越方要求,中國領導人決定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
3. 第三階段,從1965年—1968年美國直接參戰,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了「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越南戰爭正式爆發。
4. 第四階段,從1969年—1973年美軍在越南的行動,美國政府的戰爭越南化政策包括逐步撤出美國部隊、擴充並重新裝備南越軍隊以及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
5. 第五階段,從1973年—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轟鳴著沖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越南為自己的 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
『貳』 美國那個時候為什麼打越南最後是什麼結果結束的
美國打越南,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
美國打越南的原因如下:
越南人潛水從水底炸毀了美國「卡德」號航母。三個月後,在北部灣公海北越海軍向美國海軍開火,據北越說,向美軍開火,是美國海軍故意引誘他們開火的。事件發生後,美國國會舉行了聽證會,1964年8月6日,提出了一個報復北越草案,在眾議院400票對0票,參議院81票對2票壓倒性通過。但美軍尚未立即報復。1964年12月4日,一個讓人們應該記住的日子,越南軍正式發動攻擊,拉開了戰爭的序幕。戰爭從小規模逐步升級,但是美軍始終把戰爭限定在「報復性突擊」的范圍內。
尼克松總統1969年上台,立即作出讓步,向越南求和,在談判桌上,始終處於下風。但他死守一條,美軍撤出越南,中國和蘇聯的軍隊也必須撤出。越南政府希望打下去,經常借故中斷談判。忍無可忍的尼克松,為了迫使越南讓步,於1972年12月18日下令實行「聖誕節大轟炸」。十天時間內對北越的河內、海防等地,實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
戰後東歐、東亞的越南、朝鮮,甚至越南停戰後的東南亞次大陸都涌動著共產主義浪潮,美國稱之為多米諾效應。為避免該效應進一步擴大,只有採取斷然措施,阻止朝鮮統一、遏制越南對東南亞的影響。在朝鮮戰場告一段落之際,越南就成為下一個目標。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發動越戰也就順理成章了。
『叄』 美國當初為什麼打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可以說是自從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了,從1955年開始,直到1975年結束,在這二十年的時間里,越南軍民死亡人數超過160萬,而且還導致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
而美軍這邊也很不順,也在這二十年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總計有5萬人死亡,30萬人受傷,飛機、坦克等先進的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美國以絕對優勢,重創了北越軍隊,但是美軍始終都不能完成他們的最終目標——消滅北越。
而且美軍還屬於不長記性的那種,忘了在朝鮮被我國志願軍打敗的事實,試圖通過越南作為跳板,進而侵略我國。
對於美國人的陰謀,我國不可能看不透,於是我國開始源源不斷的派兵和物資援助北越,而且蘇聯也為北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
隨著越南戰爭的延長,美國士兵的補給越來越困難,而且美軍的傷亡率也直線上升,甚至在他們國內還出現了“動亂”,比如不斷有民眾遊行反對美國政府的對越戰爭,被逼無奈的美國最後只好宣布從越南撤兵。
而在失去了美軍幫助下的南越,實力遠遠不如北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北越就徹底打敗了南越,實現了越南的統一。
『肆』 越南戰爭美國 越南戰爭是怎麼爆發起來的
1955年就開始了,但是到1964年美國正式介入。1964年7月底,美國軍艦協同西貢海軍執行「34A」行動計劃,對越南北方進行海上襲擊。8月1日,美第七艦隊驅逐艦「馬多克斯」號為收集情報,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國領海,次日與越南海軍交火,擊沉越南魚雷艇。美國政府迅即發表聲明,宣稱美海軍遭到挑釁。3日,美總統 L.B.約翰遜宣布美國艦只將繼續在北部灣「巡邏」。4日,美國宣稱美軍艦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國魚雷艇襲擊,即所謂「北部灣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5日出動空軍轟炸越南北方義安、鴻基、清化等地區。7日,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在東南亞使用武裝力量。這一事件是美國在侵越戰爭中推行逐步升級戰略,把戰火擴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標志。「北部灣事件」成為越南戰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美國並未直接介入戰爭,只是派遣軍事顧問和提供軍事裝備,幫助南越和寮國抵抗北越;但「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面軍事介入越戰,並對北越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使雙方陷入長達10年的全面戰爭中。
越南戰爭(英文:Vietnam War;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 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終打敗了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統一了全越南。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後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伍』 美國為什麼攻打越南
二戰結束之後,胡志明建立了北越政權,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對越南的掌控,扶持末代皇帝建立了越南帝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越。
北越和南越的內戰一直持續了十年之後,後來胡志明在我國的幫助之下趕走了法國殖民者,豈料吳庭艷又發動政變,乘著法國撤離推翻了越南帝國,建立了南越。
從此南越和北越勢不兩立,將越南分裂開來。此時正好進入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時期,美國當局將東南亞國家視為冷戰之中的關鍵所在,越南和朝鮮一樣成為他們的必爭之地。
(5)二戰以後美國如何打擊越南擴展閱讀:
美國的亞洲戰略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
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越南南北分裂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艷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成為事實。
『陸』 美國為什麼打越南,理由是什麼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
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中南半島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 》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
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中南半島「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
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大日本帝國趁法國戰敗佔領法屬印支,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權力被當地的日軍懸空。1945年二戰結束前,日軍發動三九政變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及寮王國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3天後,中華民國國軍及英軍分別進駐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將當地的日軍繳械。1945年9月底英軍撤離越南南部,並歸還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國。
1946年5月中華民國國軍撤出越北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以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南越、柬埔寨、寮國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
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沖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戰爭
『柒』 美國越南戰爭 美國打越南是什麼時候
美國打越南是:1955年11月1日—1975年3月30日。
越南戰爭,又稱:越南抗美救國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並統一了越南全國。
(7)二戰以後美國如何打擊越南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佔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向法國宣布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在此之後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
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
『捌』 美軍都怎樣處置越南女兵
要說這二戰結束後,最不安穩的國家就當屬美國了,四處挑起戰爭不說,還使世界一度陷如動盪,其中越南戰爭就極為慘烈。這場戰爭讓越南人民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而美國人自身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當時美國人就曾用非常殘酷的刑罰來針對越南女兵,其手段之狠毒,讓人寒毛直豎。
美國當年在戰爭中的做法,令人感到不齒,即使他們是人類先進文明中的代表,但在戰爭中也會將本性暴露無遺。所以說,人類的善惡始終會隨著環境改變,要想保證世界的和諧,就必須要遏制戰爭。
『玖』 美國二戰後,攻打過哪些國家
美國二戰後,攻打過朝鮮、越南、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亞、阿富汗等國家。
1、朝鮮: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2、越南:1955年至1975年間,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並統一了越南全國。
3、伊拉克: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攻擊,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4、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
5、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美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