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高原古代叫什麼

伊朗高原古代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4 09:38:09

㈠ 伊朗古時候是什麼國家

最早是 古埃蘭 後期是波斯 我們中國人稱呼他們為綠衣大食

㈡ 伊朗高原、戎裝、節杖、美倫美奐是什麼意思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它是由於阿拉伯版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闊的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
戒裝就是准備行李
節仗是:先看例句但是,劉玄對劉秀還是很不放心,只給他一個「破虜將軍代行大司馬事」的空頭官銜和宣慰【節仗】,沒給他一兵一卒。從其意思看,應該是誤寫。正確的應該是:【節杖】+++西方版+++ 赫耳墨斯手中所持的權杖,作為和平的象徵。曾作為古希臘和古羅馬使節和大使的護身符。最初節杖被描繪為一節木棍,或末梢有兩個分杈的橄欖枝,並飾以花環或緞帶;後來花環改為兩條蛇,並在節杖上添加了一對翅膀,以代表赫耳墨斯的速度。 +++中國版+++ 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皆有象徵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製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桿,上綴氂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於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古時記事於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後不易腐蝕,可長久保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於史冊上的事跡又稱「青史」。文天樣《過零了洋》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於謙《收麥》詩句中的「更有清名描青史」等都是以們子作史冊的特性揭示氣節的不朽價值。
美輪美奐:高大;奐:眾多。形容房屋高大華麗。

㈢ 唐朝初年人們稱現在的伊朗為

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菲王朝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依蘭沙赫爾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國」。

㈣ 過去的強國,古代的伊朗叫什麼

叫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4)伊朗高原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伊朗 :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㈤ 伊朗,是哪個國家的

伊朗不屬於哪個國家,伊朗自身就是一個國家,全名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國家是由領土、人民(民族,居民)、政府三個要素組成的,國家也是政治地理學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5)伊朗高原古代叫什麼擴展閱讀:

伊斯蘭共和國 時間:公元1979年至今

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1978年,各地遊行示威不斷升級,群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布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

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積的不滿情緒至此達到了巔峰,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國性的動亂。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

㈥ 伊朗高原的介紹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它是由於阿拉伯版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闊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

㈦ 古代伊朗為什麼又叫波斯

基本上是,古代的波斯是個大帝國,遠不止現在的伊朗高原等地,還包括中東阿拉伯等地。觸角伸到了非洲和歐洲。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波斯帝國的,只可惜東征失敗了。

㈧ 古代安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人煙情況

在《漢書·西域傳》里,我們看到不少關於古代中東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各國――大夏,大月氏、安息、烏弋山離、罽賓、條支等――的記載。自漢武帝派遣張騫西使以後,直到東漢晚期,中國和這些國家曾不斷互派使節,進行著密切的商業來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樣早的時代,中國便和那樣遙遠的國家建立起通使和貿易的關系,不能不說是古代史上一件大事。近年來考古學家的大量發掘發現,更具體地說明了在古代橫貫東西的這條燦爛的「絲綢之路」,確是這種光輝友誼的見證。

為了把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這些國家的記載搞清楚,我們須稍稍溫習一下中東和南亞次大陸的古史,才能有助於我們對這些記載進行正確的詮釋。再者,中東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古代歷史文獻比較零散、貧乏,因此,如果把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詮釋清楚些,便對這些地區的古史也可提供一部分重要的史料。多年來,研究中西關系史的中外史學家們,也曾利用過這些中國古代文獻,但在詮釋方面往往異說紛紜,不少謬誤曲解之處,有些至今仍流傳於史學界中,應該分辨清除。這兩段讀書札記,是筆者自己想初步試著拿中東與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史,和《漢書·西域傳》中有關安息與烏弋山離等國的記載,相互參證,對以往他人考訂基本正確的,仍然採納;有爭議的,分析商榷,擇定取捨;謬誤曲解的,分別駁辨,求還本真。這樣做,期望對中國這部分古代文獻能獲得較近實際的理解。錯誤之處,切望讀者指正。

(一) 安 息

中國古代關於安息的記載,首見於《史記·大宛傳》,其次復見於《漢書·西域傳》,茲並錄於下。《史記·大宛傳》說: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書革旁行以為書記。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犁軒[1]。

又說: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歡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漢書·西域傳》說(為敘述方便,茲將考證大致能確定的西方地名,用括弧把英語慣用拼法標在中文古地名的後面):

安息國(Parthia),王治番兜城(Hekatompylos),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不屬都護。北與康居、東與烏弋山離(Seistan之Alexandria-Prophthasia)、西與條支(Antiochia,即Charax-Spasinu)接。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與烏弋、罽賓(Kabul)同。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有大馬爵。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大國也。臨媯水(Oxus R.)。商賈車船行旁國。書革旁行為書記。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將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因發使隨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犁軒(埃及之Alexandria)眩人獻於漢,天子大說。安息東則大月氏。

《史記》、《漢書》中的安息即中東古史上的帕提亞(Parthia),久為中外史家所公認。清代學者徐松和李光廷早有考訂[2]。在歐洲,最早德經(de Guignes)曾如此主張。[3]有些人認為是亞敘利亞,顯系錯誤。[4]金斯密(Kingsmill)初步論及《史記》、《漢書》中的安息是安息王室阿爾沙克(Arsak)一字之對音。[5]嗣後夏德(Hirth)進一步論證,認為中國古音中沒有r,因此每遇到外語中的r,中國古籍中常以n的結尾字音譯,於是,Ar便音譯為「安」;而「息」字中國古音大約讀為sak。所以「安息」是Arsak一字的音譯。[6]丁謙也認為「巴提亞國,其王世世以阿賽西(Arsaces,即Arsak)第幾為號,漢人誤王名為國名,稱為安息;安息者,阿賽西轉音也」。[7]丁、夏二氏論斷皆是。

按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佔有兩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的希臘人塞流息王朝(Seleucids)已呈衰弱。公元前255年,坐落在其東北邊陲的巴克特里亞郡(Bactria)的郡守希臘人狄奧多特斯(Diodotus)首先宣告獨立,漢代中國稱之曰「大夏」。數年後,公元前250-248/7年,位於大夏以西、裏海東南的帕提亞郡(Parthia),在帕提亞人阿賽西及其弟提里達特(Tiridates)的率領下,舉行了反對塞流息王朝統治的起義,漢代中國稱之曰「安息國」。[8]安息的阿賽西王朝從此統治安息約四百年。

安息建國後,最初八十年的歷史,記錄十分貧乏。我們只知道他所統治的疆域,僅限於安息人原來居住的地區,即古波斯的帕提亞郡。那時安息經常受著來自西邊的塞流息王朝和來自東邊的大夏王國的威脅。大夏在公元前約230至160年時武力曾很強橫。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idates I,公元前171-138/37年)當政時期,安息才大大強盛起來。乘塞流息王朝內部的紛爭和戰亂,他率大軍西征,先佔據了米底亞(Media),又佔領了波西斯(Persis)和富饒的巴比倫尼亞(Babylonia)諸郡;並且從公元前144年以後,巴比倫尼亞,包括其東南端的條支,遂成為安息最重要的屬邦。向東方,他又兩度攻入了已衰微的大夏,並更向東南推進,囊括了原在大夏統治下的德蘭癸亞那(Drangiana)、阿拉科細亞(Arachosia)、和格德洛西亞(Gedrosia)諸郡。於是,在短短的幾年中,經密司立對提一世的東征西討,擊垮了希臘人的殖民勢力,建成了一個當時在中東最強大的以奴隸制為基礎的安息帝國,疆域東自大夏、身毒,西到幼發拉底河,北自裏海,南至波斯灣。他當政的晚期,和他的繼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 II,公元前138/37—128/27年)統治期間,是安息十分繁榮強盛的時期。張騫西使到達中亞細亞的時候,正當弗拉特二世的末年。張騫在公元前129至128年親身到過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沒有到過安息。但他「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回到長安後曾「具為天子(武帝)言之」。[9]他所傳聞的安息,如上引《大宛傳》所說:「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以及安息的物產風俗等,都是十分正確的描述。

然而,安息就在這繁榮鼎盛的時候,其北邊邊疆卻面臨著塞人(Saka)游牧部落入侵的威脅。大約在張騫從大月氏動身回國後不久,居住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塞人和馬薩革泰人(Massagetae)等,便從裏海以東地帶侵入了安息東北邊,於公元前128或127年殺害了安息王弗拉特二世,大舉南下,占據了德蘭癸亞那和阿拉科細亞兩郡。直到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二世(Mithridates II,公元前124-87年)即位後,派遣貴族蘇林(Suren)[10]率領大軍東討,費了十年工夫(約公元前124/23—115/14年)才把侵入的塞人諸部落鎮壓使之降服。這次東討,安息收復了東邊諸郡,包括自赫拉特(Heart)至木鹿(Merv)的東北濱臨媯水的地區。東方討平後,密司立對提二世復引兵而西,佔領了阿爾明尼亞一個短時期。公元前92年,他和羅馬的蘇拉將軍訂立了盟約,這是安息與羅馬的首次交涉。密司立對提二世的統治時期,是安息再度強盛的時期。[11]

就在這密司立對提二世的強盛時期,漢武帝的使臣第一次到達了安息。上引《大宛傳》第二段文字就是這次使節往還的記載。漢使初次到達安息,應系在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換言之,伊朗和中國從這年起便綻開了友誼之花。根據《大宛傳》,張騫第一次西使回到長安是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其後他擬通西南夷道往大夏,未成功。他封為博望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他因攻匈奴失利奪爵後數年,漢武帝再命他去出使烏孫,應在元鼎元、二年(公元前116/115年)。這次出使,「天子……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牛羊以萬數,賚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國。」張騫約結烏孫雖未成功,但他「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扜罙及諸旁國」,進行了廣泛的外交活動。回國時,「烏孫發導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張騫歸後「拜為大行,列於九卿,歲餘卒」,卒年應是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其後歲餘,騫所遣使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12]據《大宛傳》記載的這些情況,可以確定第一次到達安息的漢使,即是張騫出使烏孫時順路「分遣」到「他旁國」的「持節副使」之一,其到達安息應在元鼎二年;而「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則應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也就是說,漢與安息使節首次往還,正當安息盛世,密司立對提二世即位後約八至十二年。漢使到時,恰好是在密司立對提二世派貴族蘇林東討塞人的末年,當時安息的大軍正雲集於東邊。既如此,則「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正反映了當時安息國內的政治局勢。而漢使在當時一路上所見到的情況:「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便更是如實的描述了。

漢與安息首次通使成功後,兩國便展開貿易與文化交流,嗣後在公元前一世紀雙方使臣、商賈大約即不斷往來,《漢書》中雖然沒有提供很詳的記載,但從漢代遺留的有關西域各方面的其他記錄和遺存看來,我們可以相信漢與安息的通商關系一定相當密切。中國的錦綉絲綢等特產日益增多地運送到西方,通過安息商人之手而遠達近東和羅馬,「絲綢之路」從此暢通。同時西方各國的產品珠璣、琉璃、象牙、犀角、諸珍奇異物,直到紅蘭、葡萄、苜蓿種子等也源源輸入中國。也許就由於漢與安息的貿易二百餘年間日益密切,加以甘英親身出使到達過安息條支(公元97年),所以《後漢書·西域傳》對安息的記載便大大加詳了。

《大宛傳》文中提到,安息使臣第一次來中國時,同來的還有幾個「小國」的使臣。姑師即車師,扜罙即扜彌,這兩地後來都隸屬於漢西域都護。蘇薤是康居五小王之一,《大宛傳》說它在大宛以東,恐系錯誤。歡潛是花刺子模(Khwarizm)之譯音,他們居住在安息希爾加尼亞(Hyrcania)及帕提亞兩郡以北,媯水下游的西岸。大益即達伊人(Dahae),他們在花刺子模西南,過著半游牧的生活。[13]歡潛、大益派使臣隨漢使來中國,可能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正當古代交通要道。按在公元前285年,塞流息王朝的塞流古一世(Seleucus I)曾派遣巴特羅克立(Patrocles)在裏海探路。他從裏海東南之奇瓦灣(Khiva Bay)循著巴爾干山嶺(Balkan)南麓的古河道東航,運河道沿著烏斯缽水(Uzboi Channal)穿過黑沙漠(Kara Kum)而把他引入了媯水。他在該地還遇到了印度商人沿媯水順流而下赴鹹海,因此他報告說媯水與葯殺水(Jaxartes)都「流入裏海」。[14]如果這個記錄可靠,則古代媯水確通裏海,而歡潛、大益則正當此交通孔道;所以在中亞細亞許多游牧部落中,這兩個「小國」,便首先隨漢使到長安來了。

關於安息東北的邊疆,《史記》、《漢書》都提到「臨媯水」。媯水即今阿姆河(Amu Darya)。阿姆河河名系突厥語,古代希臘人稱之為阿克蘇斯河(Oxus),唐代中國音譯為烏滸水或縛芻河。它發源於帕米爾高原,曲折西北流入鹹海;鹹海,《大宛傳》中稱作西海[15]。然而漢代中國稱之為媯水,則別有原因。按此水,古代亞利安語名為Vakhshu或Wakshu。今阿姆河上游的一個支流,突厥語名叫色爾克阿布(Surkh-ab)者,有時仍用其古名稱作Wakhsh;這個支流在古代被認為是阿姆河的河源。同時,Wakhsh一字又是當地古代神話中「眾水之女神」的名字。據中古花刺子模史家卑露尼(Biruni),直到十一世紀Wakhsh還是該地眾水――尤其是阿姆河――的保護神的神名。[16]再者,Wakhsu又是大夏人所崇奉的女神阿那伊多(Anahita,意為純潔)的別名。古代大夏的神話說這個女神有一千隻膀臂,象徵大夏的一千條溪流,自東面叢山上瀉下來,會合而成為媯水流入鹹海[17]。按「媯」字古音大約讀作Kwia,因此媯水之「媯」實是Vakhshu或Wakshu的第一音節的譯音。至於「水」),則仍是漢語「河川」之意。

塔恩(Tarn)在其論述大夏、安息的諸著作中,[18]曾認為由上引《大宛傳》第一毀的「臨媯水」及「北有奄蔡」的話看來,該段文字說的不象是公元前129至128年張騫親身在大月氏時的情況,而象是十餘年後密司立對提二世東討塞人以後的情況。他認為張騫停留在大月氏時,塞人已在大舉入侵安息,木鹿已落入塞人之手,因而安息當時不可能濱臨媯水。他又說奄蔡原住地既然在鹹海東北,安息只有到了密司立對提二世東討成功後,才佔領了媯水下游馬薩革泰諸部落地區,從而才能和奄蔡接境;同時收復了木鹿,安息國境才再臨媯水。據此,塔恩竟認為司馬遷曾把日後的傳聞「羼入了」張騫的報告之中,這就大大貶低了《大宛傳》的史料價值。

其實,這樣論證是不正確的。我們認為安息國境濱臨媯水正是張騫停留在大月氏時的真實情況。關於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統治時期的史料確很貧乏,但我們知道他的前一朝,即密司立對提一世統治時期,曾兩次攻入衰微的大夏。第一次他不僅越過了阿利厄斯河(Arius),而且在大夏屯據了一個短時期。第二次他又把大夏王黑黎歐克里(Heliocles)打了個慘敗,此役之後,安息曾將木鹿佔領並控制了一個長的時期,這就使安息的東北邊境正「臨媯水」。當張騫在公元前129至128年旅遊在大月氏、大夏的時候,木鹿大約正在安息人手中,並以之為抵禦北方塞人保衛邊疆的重鎮。再者,僅根據西方的零散史料,實在很難斷定塞入侵入安息的確實年月。[19]根據《大宛傳》,張騫西使時對於塞入侵入安息並殺害弗拉特二世這件大事顯系毫無所知。對此點只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張騫在大月氏、大夏時只「傳聞」得安息一些情況,因此他對安息的事知道得很少。二是塞人侵入安息一事,實發生在張騫自大月氏動身回國以後。我們考慮當時全面情況,認為後者較近事實。如果這個推斷不錯的話,這就又一次證明中國古代文獻史料對於搞清楚中東、中亞各國古史有重要價值。至於「北有奄蔡」一句,塔恩的解釋過於呆滯。細讀《史記》、《漢書》有關西域各國疆域地望的記載,就知道「東為某國」、或「某方與某國接」等語,有時固然指的是毗鄰接境的國家,但有時則指的只是方向。此段文字中的「北有奄蔡」實是後者。屬於塞人之一支的奄蔡(Aorsi)部落聯盟居住在鹹海東北的草原地帶,其南是馬薩革泰人、薩卡拉瓦克人(Sacaraucae)及達伊人等游牧部落,介在於奄蔡與安息之間。不過從漢人看來,這些都是「小國」,所以張騫說安息「北有奄蔡」,只是由於奄蔡當時是這一帶草原上比較強盛的「大國」。我們不應象塔恩把這幾個字解釋得那樣呆板。

對於「臨媯水」這一點,白鳥庫吉的解說則更不確。[20]他認為由此三字即可證明花刺子模和達伊當時都在安息版圖之內。這種說法不僅沒有任何史料足資憑證,而且和後來塞人入侵安息的全部史實相矛盾。其實,安息的木鹿地區所濱臨的媯水只是媯水的中段,而媯水下游西岸奇瓦地區則是花刺子模人的住地,安息人與馬薩革泰人正是在媯水西岸一帶邊境上互相對壘。認為「臨媯水」便必然意味著拓境已至鹹海,那樣論證就過於簡單了。

我們既已確知安息東境濱臨媯水的情況,那麼《大宛傳》中所說的「東界去王都數千里」,就容易解釋了。

《漢書·西域傳》說「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後漢書》說「安息國居和櫝城」。番兜、和櫝同指安息初期的都城,希臘人名之為黑卡同卑羅斯(Hekatompylos)。黑卡同卑羅斯本不是該城安息的原名,而只是希臘人給它起的別名,意為「百門之城」,是說該城處在安息國的中心,很多條大道從這兒通往各地;至於安息的原名則已不可考。[21]夏德認為番兜系古波斯帕爾圖發(Parthuva)一字的譯音,亦即喜羅多德(Herodotus)所說的Parthoi;《後漢書》中的和櫝可能相當於Vologesia,則全系臆測,不足憑信。[22]白鳥庫吉認為番兜、和櫝均相當於希臘人伊西達爾(Isidor)所撰《安息驛路志》中所說的Parthau,[23]亦屬可疑。顧失密(Gutschmid)認為和櫝恐是斯特拉伯(Strabo)所說的Karta,或即是阿利盎(Arrien)所說的希爾加尼亞的首府Zadrakarta,這說法更顯然是臆測。[24]關於番兜、和櫝二字的對音,目前中外史家還沒有妥善的解釋,但比較諸說,似把它看做相當於黑卡同卑羅斯較為妥當。此城今日已不存在,考古學家推測應在今伊朗的丹凡(Damghan)或沙魯德(Shahrud)附近。

《史記》、《漢書》都沒有明確指明距王都二千里的「東界」的所在。《後漢書·西域傳》則說:「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木鹿城即Zend-Avesta中所說的Mouru,希臘人的Alexandria Margiana,塞流息王朝時代曾改名為Antiochia,中古以降稱為Merv,中外史家均無異議。上文已說過,安息在密司立對提二世時東討塞人,收復木鹿,東北邊疆復臨媯水而與大月氏為鄰。從此以後,木鹿便成為安息的東北邊防重鎮和重要的商業城市。到安息來的漢使首先必須經過木鹿城,所以《後漢書》中把「東界木鹿城」看得很重要。這情況在西漢時代應亦相同。《史記》、《漢書》都說「東界去王都數千里」;《後漢書》又說「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木鹿城去洛陽二萬里」,則王都和櫝與木鹿之間為五千里,與《史記》、《漢書》說相近。《後漢書》接著又說,「自安息(指王都和櫝)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Ecbatana),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Ktesjphon)」,以這樣的里程來衡量和櫝與木鹿之間的距離為「五千里」,或「數千里」,正是如實的記載。

上文已將本節開頭所引《史記》、《漢書》三段文字中有關安息歷史,地理的一些疑難之處,試作了初步解釋。關於引文中涉及物產風俗諸事,不擬詳談,其中只有兩點應在此略提一下。《史記》說安息「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漢書》說「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王死,輒更鑄錢」。按多年來中東一帶考古發掘所獲得的古安息錢幣很多,足以充分證明《史記》,《漢書》記載的正確。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統治時期所鑄錢幣,正面是王面,背面是摩薩(Musa)的面,只是摩薩是王的母親而非夫人。[25] 「王死輒更鑄錢」,是古代中東與印度次大陸西北部諸國――安息、大夏、貴霜、以及塞種諸小國的普遍風俗,已久為該地區的古史與古錢幣學所證實。《史記》、《漢書》又提到「書革旁行為書記」。革指羊皮。但據勞林生(Rawlingson)的研究,安息普通是以麻布作書寫材料;至其晚期,才從西方學得使用紙草(papyrus)。[26]

㈨ 現在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在漢朝稱為

安息,也就是羅馬人說的帕提亞,可能還有一部分屬於貴霜,漢朝叫大月氏

㈩ 安息是現在的哪些地區和國家

其范圍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
安息,又為伊朗高原古代國家,建於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漢朝取阿爾撒息王朝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
安息,即「帕提亞王國」。西亞古國。帕提亞(Parthia)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曾被馬其頓亞歷山大佔領,後屬塞琉西王國。前三世紀中期獨立,阿薩息斯一世(Arsaces Ⅰ)稱王,建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譯稱「安息」)。米特拉達悌一世(Mithradates Ⅰ,前171—前138年在位)對外擴張,領有整個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一躍而為西亞大國。初都尼薩,後西遷至赫卡頓比勒(Hecatompylos,在裏海東南方)和忒息豐。為絲綢之路所必經;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行抵安息西境。國勢強盛時,東與貴霜、西與羅馬帝國抗衡,2世紀末轉衰。226年為波斯薩桑王朝所取代。

閱讀全文

與伊朗高原古代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bioplacenton是什麼葯 瀏覽:428
去印尼要到哪裡辦簽證 瀏覽:169
和平精英國際服地鐵逃生回歸在哪裡 瀏覽:287
越南三日游價格多少 瀏覽:904
9000萬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547
中國六大科技是哪些 瀏覽:889
卡拉奇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316
中國e動網怎麼樣 瀏覽:201
印尼多美娜帶什麼錢幣 瀏覽:685
義大利的祖先是哪裡人 瀏覽:286
印尼小胖tatan怎麼啦 瀏覽:375
中國聯通app補辦卡需要多久 瀏覽:98
為什麼伊朗都要海珊 瀏覽:606
印尼信用卡怎麼辦 瀏覽:586
印尼為什麼鎳礦出口禁令 瀏覽:759
中國什麼地方下雪 瀏覽:206
烏克蘭客機為什麼會在伊朗飛行 瀏覽:372
貨物到達萊比錫多久到英國 瀏覽:272
越南到廣東的水路有多少公里 瀏覽:935
怎麼鑒定印度美版米諾地爾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