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有沼澤地

伊朗為什麼有沼澤地

發布時間:2022-05-12 15:50:22

A. 什麼是濕地

柚子23912:你好。
【濕地】、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天然物種庫」。世界三大濕地:1,巴西潘塔納爾(2500公頃);2,澳大利亞悉尼百英畝濕地。3,中國齊齊哈爾扎龍濕地。
【濕地】的定義:有二:其一,陸地和水域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個或幾個以下特徵: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②,底層土主要是濕土;③,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
其二,《濕地公約》就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鹹水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
【世界濕地日】: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代表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並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B. 我想問一下流沙和沼澤是怎麼形成的 謝謝咯

流沙形成的原理

·流沙表面一旦受到干擾就會「液化」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的度假旅行之中,遇見過一位當地牧羊人。他指著流沙告訴柏恩,村裡曾有駱駝陷下去後就立即消失。柏恩對此將信將疑,回國後就立即對此展開研究。他仔細觀看和分析了數十部描述到流沙噬人場景的電影,發現這些電影對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錯誤百出。後來,柏恩在實驗室里將細沙、黏土和鹽水混合在一起,重建一個微型室內流沙模型來進行研究。

經過反復實驗,柏恩領導的科研人員發現,要把沙子變得像太妃糖一樣黏需要好幾天時間,但要讓它失去黏性則很容易,只要在其表面施加適當的壓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面受到運動干擾,就會迅速「液化」,表層的沙子會變得鬆鬆軟軟,淺層的沙子也會很快往下跑。這種遷徙運動使得在流沙上面運動的物體下沉,然而,隨著下沉深度的增加,從上層經遷徙運動掉到下方底層的沙子和黏土逐漸聚合,便會創造出厚實的沉積層,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阻止了物體進一步下陷。

·密度小於流沙的物體會浮在流沙之上

研究還發現,當物體陷入流沙後,下陷速度要視物體本身的密度而定。流沙的密度一般是2克/毫升,而人的密度是1克/毫升。在這樣的密度下,人類身體沉沒於流沙之中不會有滅頂之災,往往會沉到腰部就停止了。研究者還發現,即便是一些密度比流沙大很多的物體,也能浮於流沙之上。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密度為2.7克/毫升的鋁盆置於流沙的頂部,盡管其密度大於流沙,但由於受流沙浮力和沙面張力的影響,鋁盆仍能平靜地呆在流沙的表面。當科學家開始輕輕晃動這個鋁制容器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容器稍稍下陷了一點,當他們加大力度搖晃時,這個容器慢慢沉入沙底。

·將腳從流沙中拔出來需要抬起一輛汽車的力量。

研究認為,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動不了,密度增加以後的沙子粘在掉進流沙里的人體下半部,對人體形成很大的壓力,讓人很難使出力來。即使大力士也很難一下子把受困者從流沙中拖出來。經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以每秒鍾一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隻腳就需要約10萬牛頓的力,大約和舉起一部中型汽車的力量相等。所以除非有吊車幫忙,否則很難一下子把掉進流沙的人拉出來。研究還指出,照這種力量的計算,如果生拉硬扯,那麼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體就已經被強大的力量扯斷。此舉所造成的危險遠高於讓他暫時停在流沙當中。

取自撒哈拉大沙漠的流沙樣品是由沙子和鹽水混合構成的半固體狀態,這些顆粒鬆散地堆積在一起。沙粒堆積起來,使其有了看似穩定的表面,但即便是承受很小的壓力,流沙的整體框架便會立即塌陷。濃厚的「沙漿」堆積在底層,它能粘住所有的物體,使其動彈不得;而流沙中的超細顆粒更是危險——它使流沙具有使人致死的巨大夾緊力。

經計算,一個人陷入流沙後,把腿拔出來所需要的力量,竟相當於吊起一輛轎車的力量。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在流沙中掙扎,而是耐心而輕微地來回倒腳,使「沙漿」鬆散開來,不要緊緊地粘住你。如果撒哈拉大沙漠確實有駱駝被流沙吞沒,波恩相信,肯定是駱駝拚命掙扎著要逃出來,結果是被流沙完全淹沒。

沼澤是許多自然地理條件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形成的。但主要條件是氣候、水文、地質地貌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條件 土壤表層經常過濕是沼澤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狀況主要決定於氣候。在降水豐富的過度濕潤地帶,地表水分過多,空氣濕度大,蒸發弱,除地表切割程度大,河網發達的地區外,沼澤幾乎占據整個地面,不僅在低窪地貌中,而且在山坡,甚至分水嶺也有沼澤發育。沼澤成為這類地區自然景觀的主要特徵。在濕潤程度不足和不穩定地帶,沼澤分布面積減少,只分布在閉流窪地、湖濱、河漫灘以及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方。在降水量少,氣候乾燥,水分不足地帶,很少遇到沼澤,只在河流泛濫地或地下水出露地帶才有沼澤發育。

泥炭沼澤的形成,不僅取決於水分條件,而且與熱量狀況也有很大的關系。每年沼澤植物死亡後增加的新有機體,大於每年腐爛的物質數量,泥炭才能形成和累積。大氣和土壤溫度,一方面影響生長期內植物生長速度,另一方面也制約著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強度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生長期內氣溫低,不利於植物的生長,每年植物體增長緩慢,但分解掉的也很少;在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期內氣溫和年平均氣溫高,植物體增長加快,有機質分解強度也增大,甚至超過增長的數量。但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也有一定泥炭的積累。

在北半球,隨著氣候有規律的緯向變化,沼澤和泥炭平均累積強度也呈緯度地帶性分布。北極苔原地帶,沼澤覆蓋率50%,泥炭厚度僅20~30厘米;向南泥炭厚度增大,泰加林北部沼澤分布最廣,沼澤覆蓋率高達60~70%,泥炭累積厚度3~4米,泰加林地帶的中部和南部,泥炭層達到最大厚度,約8~9米,但沼澤覆蓋率漸小,只有25~35%;再向南泥炭層變薄,除熱帶雨林地區外,很少遇到泥炭沼澤。

中國三江平原沼澤的形成和發展,氣候條件起了很大的作用。本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雖不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兩季。至10月末或11月初,氣溫下降,大量水分來不及排除,被凍結在地表或土壤層中,致使翌年春季解凍後,導致地表積水或過濕。加之凍結期長,凍層厚(深達1.5~2.1米),土壤粘重,不利水分下滲,地表經常過濕,沼澤廣泛發育。

(2)地質地貌條件新構造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直接而明顯。一個地區長期下沉,造成四周高、中間低窪的地貌結構,並堆積有深厚的疏鬆物質,地表坦盪低平,侵蝕能力弱,河流蜿蜒曲折,排水能力低,有利於水分的匯集和停滯。可見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為沼澤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場所。

三江平原是新構造運動長期下沉的地區,造成三面環山,中間低窪平坦的地形。周圍山區降水量多,豐富的徑流向平原匯集,而平原區地勢極為低平,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坡降為萬分之一,所以區內發育一些中小河流,多無明顯河槽,屬典型的沼澤性河流,泄水能力低。在長期下沉過程中,地表堆積了湖相和河漫灘相粘土和亞粘土層,透水能力弱,使匯集來的大量地表水不能下滲,積存起來形成沼澤。

中國著名的若爾蓋沼澤區,第四紀冰期以後,長期下沉,形成海拔 3 400米以上的完整山原,四周被高山環繞。山原內部相對低平,承受高山冰雪融水以及降水形成的徑流補給,並攜帶大量泥沙沉積於此。在此基礎上又堆積相當深厚的河湖堆積物,阻礙水分下滲,促進地表水分過剩,為沼澤形成提供有利的條件。
(3)水文條件一個地區的水文特徵,受氣候及地貌條件所制約。水文特徵在沼澤的形成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沼澤補給的直接水源,而補給量的大小與徑流條件有直接關系。

中國沼澤多發育在河流比降小、彎曲度大、汊流多、河漫灘寬廣、河槽平淺的河段。如三江平原的別拉洪河、撓力河中下游、濃江、穆棱河等均具有這種水文特徵。由於河道狹窄平淺,一些河流無明顯河道,泄水能力低,排水不暢,大量水分補給沼澤。汛期還遭受大河洪水的頂托,抬高這些河流的水位,使兩岸低平的河漫灘排水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與發展。

在一般情況下,河流上游比降大,河網發達,排水條件好,沼澤不甚發育;河流下游比降小,河槽曲率大,河網密度小,來水量增多,沼澤覆蓋率大。如若爾蓋高原沼澤區黑河上游,沼澤覆蓋率為18%,下游覆蓋率明顯增加為32%。但某些河流上游,谷地寬淺,有大量地下水出露,或因凍層存在,沼澤亦十分發育。如黃河源頭的星宿誨,長白山區松花江上游玄武岩台地,小興安嶺湯旺河上游,三江平原別拉洪河上游的沼澤,均比中、下游發育。一些河流的尾閭區有充足水源,沼澤也很發育。如新疆博斯騰湖西南小湖群區,位於開都河尾閭區,蘆葦泥炭沼澤十分發育。開都河發源於天山中部,以冰雪融水及降水補給,水量豐富,進入平原後,一部分水流入博斯騰湖,另一部分水漫散於小湖群區,補給小湖及周圍的沼澤。因此在我國西北乾旱區能有這樣大片沼澤的存在,它像綠色寶石一樣鑲嵌在沙漠之中。

(4)人為因素的影響人類經濟活動對沼澤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東北林區,在日偽統治時期,森林資源遭到殘酷掠奪和嚴重破壞,在一些砍伐跡地和被火燒的跡地上,常演變發育成沼澤,大中型水庫周圍和回水范圍內,因抬高了地下水位而逐漸沼澤化。此外,在運河區、灌溉區和水利工程修建區,這種現象也很普遍。如黑龍江省穆棱河流域,1943年在密山縣境的湖北屯附近,向小興凱湖修建分洪水道,有14公里防洪堤沒有修建,每年汛期,穆棱河洪水由此漫溢,積存地表,使水道東側沼澤面積日趨擴大。可見人類活動能促進沼澤的形成。當然,人類活動也能控制沼澤的發展,採取人工排水,可加速沼澤變干。總之,人為因素對沼澤的影響,比自然演化要快得多。

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沼澤廣布的原因

1、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弱,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2、地下有較厚的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地下水水位高。

3、地勢低窪,排水不暢

4、葉尼塞河且其有「凌汛」現象,易產生積水。

C. 濕地和沼澤有什麼區別

濕地范圍很廣,水深6你以內的水域都算濕地,包括淡水和鹹水的。濕地是與森林,海洋並稱的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概念,這個概念把以前的沼澤,泥炭地,湖濱帶,淺水湖泊等等都包括到裡面去了。而沼澤是濕地的一種,它是古代就出現了的概念。濕地和沼澤的關系有點類似於兩棲類和蛙科的關系。

D. 濕地是怎樣來的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一個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全球濕地的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簡稱《濕地公約》)。該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6年2月,有147個締約方。 為了提高人們保護濕地的意識,1996年3月《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也是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於6米的海域地帶等。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蝕、補充地下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維持碳循環和保護海岸等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 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濕地還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的意義。

分類如下:

海 域

A、潮下
1)低潮時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無植物生長的淺水水域,包括 海灣和海峽;
2)潮下水生植被層,包括各種海草和熱帶海洋草甸;
3)珊瑚礁。
B、潮間
1)多岩石的海灘,包括礁崖和岩灘;
2)碎石海灘;
3)潮間無植被的泥沙和鹽鹼灘;
4)潮間有植被的沉積灘,包括大陸架上的紅樹林。

河 口

1、潮下
1)河口水域: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統
2、潮間
1)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間泥、沙或鹽鹼灘;
2)潮間沼澤:包括鹽鹼草甸、潮汐半鹽水沼澤和淡水沼澤;
3)潮間有林濕地:包括紅樹林、聶帕櫚和潮汐淡水沼澤林。
C 瀉湖
1)半咸至鹹水湖,有一個或多個狹窄水道與海相同。
D 鹽湖 (內陸排水區)
1)永久性和季節性的鹽水或鹼水湖泥灘和沼澤。

河流和湖泊

河 流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
2)內陸三角洲。
2.暫時性的
1)季節性和間歇性流動的河流和溪流;
2)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灘,洪泛河谷和季節性泛洪草地。

湖 泊

1.永久性的
1)永久性的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遭季節性或間歇性淹沒的湖濱;
2)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hm2以上)。
2.季節性的
1)季節性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蓄水區

1)水庫,用於儲存灌溉水和飲用水,具有緩慢的季節性水位變化的格局;
2)水電壩,具有按周或月規律變化的水位。

農業和城市和工業

A、淡水養殖/海水養殖;
1)養殖池塘,包括魚塘和蝦塘。
B、農業
1)池塘,包括農用池塘、蓄水池、小型水池;
2)灌溉田和灌溉渠道,包括稻田、水渠、溝渠;
3)季節性泛洪耕地。
C、采鹽
1)鹽池、蒸發池。
D、城市和工業
1)開采,包括採石坑、取土坑、采礦池;
2)廢水處理區,包括污水處理場、沉澱池、氧化塘。

沼 澤

1.露出性的
1)無機土壤上的永久性淡水沼澤,具有挺水植被其基部至少在生長季節的大部分時間內浸沒在水中;
2)永久性的泥炭沼澤,包括紙莎草和香蒲植物占優勢的熱帶山地峽谷;
3)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淡水沼澤,包括泥沼、沼穴、季節性泛洪草地及苔草沼澤;
4)泥炭地,包括灌木或苔蘚和富營養泥炭地;
5)高山和極地濕地:包括暫時性融水浸濕的季節性泛洪草甸;
6)周圍有植物的淡水泉和綠洲;
7)地熱濕地。
2.有林的濕地
1)灌木沼澤:包括無機土壤上以灌木為主的淡水沼澤;
2)淡水沼澤林:包括無機土壤上的季節性泛洪林地;
3)有林泥炭地:包括泥炭森林沼澤。

對了,還有:
歷年世界濕地日主題:
1997年:濕地的價值與人類對濕地的利用

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

2000年:珍惜我們共有的國際重要濕地

2001年:濕地世界——一個等待發現的世界

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

2004年:從高山到大海,濕地在為我們服務

2005年:濕地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2006年:濕地與減貧

E. 環保知識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什麼是白色污染?
大量的廢舊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統稱為塑料包裝物)在使用後被拋棄在環境中,給景觀和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破壞。由於廢舊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

酸雨的危害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 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 170 萬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 100 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酸雨頻率高於 90%,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1998 年,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銅川,圖們和青島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葉子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在中國的大氣污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來,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地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在華北,很少觀測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氣濕度低,土壤酸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馬、京津、丹東、圖們等地區現在也出現了酸性降水。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根據國內對 105 種木本植物影響的模擬實驗,當降水 pH 值小於 3.0 時,可對植物葉片造成直接的損害,使葉片失綠變黃並開始脫落。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野外調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於 4.5 的地區,馬尾松林、華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現大量黃葉並脫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慶奉節縣的降水 PH 值小於 4.3 的地段,20 年生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長量降低 50%。
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並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鋁從穩定態中釋放出來,使活性鋁的增加而有機絡合態鋁減少。土壤中活性鋁的增加能嚴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長。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還可使森林的病蟲害明顯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區的馬尾松林的病情指數為無酸雨區的 2.5 倍。
酸雨對中國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長江以南的省份。根據初步的調查統計,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最大,約為 28 萬公頃,佔有林地面積的 32%。貴州受害森林面積約為 14 萬公頃。根據某些研究結果,僅西南地區由於酸雨造成森林生產力下降,共損失木材 630 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 30 億元(按 1988 年市場價計算)。對南方 11 個省的估計,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 44 億元。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森林的生態價值遠遠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雖然對森林的生態價值的計算方法還有一些爭議,計算出來的數字還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但森林的生態價值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這幾乎是一致的。根據這些計算結果,森林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 2-8 倍。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酸雨對森林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巨大的。

臭氧層小知識

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 25 — 50 公里處有一臭氧層。臭氧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它是由三個氧原子(O3)結合在一起的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盡管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太厚,若在氣溫 0℃ 時,將地表大氣中的臭氧全部壓縮到一個標准大氣壓時,臭氧層的總厚度才不過 3 毫米左右,但它卻能吸收太陽輻射出的 99% 的紫外線。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護屏障,使地球上的萬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是地球的「保護傘」。 1985 年,英國科學家法爾曼等人在南極哈雷灣觀測站發現:在過去 10 — 15 年間、每到春天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就會減少約 30%,有近 95% 的臭氧被破壞。從地面上觀測,高空的臭氧層已極其稀薄,與周圍相比像是形成一個「洞」,直徑達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衛星觀測表明,此洞覆蓋面積有時比美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到 1998 年臭氧空洞面積比 1997 年增大約 15%,幾乎相當於三個澳大利亞大。前不久,日本環境廳發表的一項報告稱,1998 年南極上空臭氧空洞面積已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為 2720 萬平方公里,比南極大陸還大約 1 倍。 美、日、英、俄等國家聯合觀測發現,近年來,北極上空臭氧層也減少了 20%。在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中國大氣物理及氣象學者的觀測也發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減少。根據全球總臭氧觀測的結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 — 1991 年總臭氧每 10 年間就減少 1% — 5%。 自 30 年代以來,氟氯碳被廣泛用作冰箱、冷凍機。空調等設備的製冷劑,聚氨醋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發泡劑,氣霧劑製品中的推進劑,電子線路板、精密金屬零部件等的清洗劑及煙絲的膨脹劑等。哈龍則主要用作滅火器中的滅火劑。上述化學物質非常穩定,排到大氣中可存留數一年,甚至 100 年左右,因此最終會破壞臭氧層。
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圍內有一圈特殊的大氣層,這一層大氣中臭氧含量特別高。大氣平均臭氧含量大約是 0.3ppm,而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 10ppm,高空大氣層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這里,所以叫它臭氧層。 臭氧層在保護地球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對於太陽光中與生物無害的可見光和 A 段紫外線,將它們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讓它們到達地面殺菌消毒,又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說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無縫天衣。 空調、電冰箱用的製冷劑氯氟烴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烴在低層大氣中穩定,游盪 10 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同溫層,直至穿出臭氧層。穿出臭氧層後,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氯氟烴迅速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極為活潑,專門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層逐漸變薄,出現空洞。 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中的氯氟烴,只有一部分參與臭氧層破壞作用,大部分還在大氣中游盪,因而,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臭氧層仍然會繼續遭到破壞。何況,除了氯氟烴外,工業廢氣、汽車和飛機的尾氣、核爆炸產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幾十種化學物質,都是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什麼在破壞臭氧層?

大氣平流層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圍內有一圈特殊的大氣層,這一層大氣中臭氧含量特別高。大氣平均臭氧含量大約是 0.3ppm,而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10ppm,高空大氣層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這里,所以叫它臭氧層。
臭氧層在保護地球方面具有特別的功能:對於太陽光中與生物無害的可見光和 A 段紫外線,將它們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讓它們到達地面殺菌消毒,又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說臭氧層是保護地球的無縫天衣。
空調、電冰箱用的製冷劑氯氟烴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烴在低層大氣中穩定,游盪 10 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同溫層,直至穿出臭氧層。穿出臭氧層後,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氯氟烴迅速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極為活潑,專門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層逐漸變薄,出現空洞。
人類已經把 1500 萬噸以上的氯氟烴排放到大氣中。進入大氣中的氯氟烴,只有一部分參與臭氧層破壞作用,大部分還在大氣中游盪,因而,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烴,臭氧層仍然會繼續遭到破壞。何況,除了氯氟烴外,工業廢氣、汽車和飛機的尾氣、核爆炸產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幾十種化學物質,都是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何謂沙塵天氣?

沙塵天氣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塵沙,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明顯下降的一種天氣現象。
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三類。
浮塵:均勻懸浮在大氣中的沙或土壤粒子(多來源於外地,或是當地揚沙、沙塵暴天氣結束後殘留於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
揚沙: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到10公里之內。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當水平能見度小於500米時,定義為強沙塵暴。

汽車尾氣與人體健康危害

汽車尾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 鉛(Pb)等。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人體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有很強的親合力,它的親合力比氧強幾十 倍,親合後生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從而消弱血液向各組織輸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覺、反 應、理解、記憶力等機能障礙,重者危害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生命危險。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主要是指NO、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特別是對呼吸系統有危害。在NO2濃度為9.4mg/m2 (5PPm)的空氣中暴露10分鍾,即可造成呼吸系統失調。
碳氫化合物:目前還不清楚它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HC和NOX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太 陽光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一種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污染物------光化學煙霧。1952年 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 平時的3倍;1歲以下的約為平時的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 臟衰弱者死亡分別為事件前一周同類死亡人數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F. 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內部,為啥分布著大量的沼澤和湖泊

小亞細亞半島又稱為“安納托利亞半島”,東西長度約為1000千米,南北寬度約為600千米,位於亞洲的西亞地區,東部與亞美尼亞高原相連,北部瀕臨黑海,西北部隔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望,西部瀕臨愛琴海,南部瀕臨地中海,陸地面積約為52.5萬平方千米,位於土耳其境內。

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地形主要為高原和山地地形,主要的地形區為安納托利亞高原,與東部的亞美尼亞高原、伊朗高原等地形區相連。

青藏高原湖區

G. 世界上三大濕地

潘塔納爾沼澤地、三江平原濕地、扎龍。

1、潘塔納爾沼澤地

潘塔納爾沼澤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它位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南部地區,面積達2500萬公頃。沼澤地內分布著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濕地、草原、亞馬遜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

潘塔納爾沼澤地除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外,沼澤地內還棲息著650種鳥類,230種魚類,95種哺乳動物和167種爬行動物,以及35種兩棲動物。由於潘塔納爾沼澤地自然條件特殊,生物種類繁多,2000年11月,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同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自然遺產名單。

(7)伊朗為什麼有沼澤地擴展閱讀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故人們把濕地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為了紀念這一創舉,並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H. 伊朗百姓不斷窮困,為何還是那麼支持哈梅內伊呢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作為國家領導人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去民心,最終也會失去天下,所以成也百姓,敗也百姓,說明了百姓那是每個國家統治的根本。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以百姓為根本,一切為了百姓的利益,為了百姓的一切。那些不斷讓百姓生活提升,幸福的國家,自然越來越強大。而反之如果不斷讓百姓窮困,領導人自然會被推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的就是伊朗。現在伊朗百姓不斷窮困,民不聊生,為何百姓卻還是那麼支持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所以窮困潦倒也並不可怕,這一點非常直接。現在伊朗的困難,反而成為伊朗人修行和團結的點,使得伊朗更加團結在最高領袖周圍。但是隨著西方的不斷滲透和顏色革命,其實伊朗也在醞釀巨大的危機,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啊。

I. 兩河流域的起源是什麼

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文中的含義為"河間之地"。幼發拉底河,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伯拉大河,長2700公里,流域面積444,000平方公里,是西亞地區最大、最長的河流。幼發拉底河起源於土耳其高原地區,在土耳其中部,數條支流加入,構成幼發拉底河上游區域。在土耳其東南部,哈布爾河加入,成為幼發拉底河最重要的支流。幼發拉底河在土耳其境內長度僅為全長的30%,但其流量的94%來自土耳其山區。在今敘利亞哈拉布(阿勒頗)東北120公里處,幼發拉底河進入今敘利亞境內。在進入今伊拉克境內時,幼發拉底河幾乎與底格里斯河平行,兩河之間最寬距離不超過160公里。幼發拉底河流域年流量28億立方米,在四、五月間流量最大。幼發拉底河自古以來就是中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因其水流平緩,早期居民就很早就在幼發拉底河上航行,它還是重要的界河。西亞地區第二大河流底格里斯河發源於亞美尼亞高原,總長約1840公里。主要支流為大小扎布河、底亞拉河等。起源於今土耳其境內的大扎布河和起源於伊朗高原的小扎布河是底格里斯河的發源地,在上游地區,底亞拉河加入,它起源於伊朗高原。在中游和下游,陸續有5條以上支流匯入底格里斯河。今天的底格里斯河上游流經亞美尼亞和亞述地區,在下游與幼發拉底河匯合組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長190公里,在古代,阿拉伯河並不存在,基本在今兩河匯合處,兩河已經分別流入波斯灣。

古代兩河流域氣候不似今天一樣乾燥,氣候為大陸性亞熱帶半乾旱類型,北部和東北部山區為地中海型氣候,季節只有冬夏兩季,雨季從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區從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最高氣溫16度,最低氣溫2度,有時有霜凍。夏季炎熱乾燥,白天最高氣溫可達49度,夜晚最低氣溫也僅為26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54毫米,但60%的地區降水量低於100毫米,而東北部山區則為1200毫米。古代的波斯灣海平面高於現代,氣候也較現代更加濕潤,年降水量推測在200—400毫米之間。

兩河流經地區地形各異,上游主要是山脈和高原,中游以丘陵和草原為主,下游為沖積平原,在波斯灣入海前形成大片沼澤。在兩河流域地區東部和東北部是伊朗高原和扎格羅斯山脈,西北部是陶魯斯山脈,西部經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與地中海相連,南部為敘利亞沙漠和阿拉伯沙漠,東南部為波斯灣。這樣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兩河流域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中上游,農業生產以畜牧業和天然農業為主;而在下游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園林業和漁業是重要的輔助生產部門。此外,幼發拉底河河水平緩,不利於大型船隻航行,灌溉為主要功能,但小型船隻可以通行,特別是古代兩河流域人用蘆葦和瀝青製造的平底船至今仍是幼發拉底河航運的主要工具。

西亞地區是世界上農業最早發源的地區,最早的農業在安那托利亞高原和扎格羅斯山腳地帶興起,主要依靠自然雨水灌溉,後來隨著人類控制水的能力逐漸加強,農業地區逐漸南移,向兩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區擴展,灌溉農業大約從6000年前開始興起,南部沖積平原地區是灌溉農業起源地區,南部地區最南端靠近海灣地區有大片的沼澤地和椰棗林。農業發展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和居住方式,南部地區因此產生了最早的人類文明。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有沼澤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小葉紫檀龍龜多少克 瀏覽:170
活著就是奮斗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3
印尼半年簽證是什麼簽證 瀏覽:745
去伊朗買什麼機票最好 瀏覽:327
印尼落地簽費用印尼盾多少錢 瀏覽:23
英文中國如何讀 瀏覽:433
美國怎麼把伊朗將軍打死的 瀏覽:621
義大利知名品牌都有哪些 瀏覽:347
英國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瀏覽:498
印度有機米粉多少錢一桶 瀏覽:836
越南咖喱粉什麼牌子 瀏覽:815
英國商品怎麼賣 瀏覽:129
印度通過哪裡去阿富汗 瀏覽:434
印尼bioplacenton是什麼葯 瀏覽:431
去印尼要到哪裡辦簽證 瀏覽:172
和平精英國際服地鐵逃生回歸在哪裡 瀏覽:290
越南三日游價格多少 瀏覽:907
9000萬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550
中國六大科技是哪些 瀏覽:892
卡拉奇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