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摩洛哥什麼政治關系

伊朗摩洛哥什麼政治關系

發布時間:2022-05-11 13:32:02

❶ 所謂的「中東地區」都包括哪些國家哪幾個國家是民主政體哪些國家與美國關系友好

政治上的中東地區包括,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專題,圖庫)、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民主政體國家: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阿曼,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阿爾及利亞,巴勒斯坦,利比亞,突尼西亞,蘇丹,茅利塔尼亞,索馬里。這些都是民主政體的國家。國家的元首不是世襲的,都是要經過選舉產生的。
與美國關系好的:除了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利比亞,蘇丹,索馬里這些國家,剩餘的國家都是與美國的關系不錯的。

❷ 摩洛哥伊朗因為什麼斷交

4月的最後一天,多明尼加閃電宣布與台灣「斷交」。當地時間5月1日,摩洛哥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

原來,在被摩洛哥視為關乎國家「最高利益」的西撒哈拉地區獨立問題上,伊朗被指責踩了紅線。

5月1日,摩洛哥外交部長納賽爾•布里達宣布與伊朗斷交時,指責後者通過其盟友黎巴嫩真主黨,向致力於爭取西撒哈拉地區獨立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組織運送武器。他還特別強調,斷交的決定與當前的國際或地區事態發展並無關系。

眾所周知,西撒哈拉地區是一個爭議地區。它地處非洲西北海岸,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接壤,面積約為26.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小。

就在一個月前,摩洛哥政府向聯合國報告,「西撒人陣」武裝人員進入由摩方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違反受聯合國監督的停火協議,希望聯合國叫停這些挑釁行為。

類似這樣,雙方的關系依然劍拔弩張。這個時候,摩洛哥拉黑支持自己「敵對勢力」的伊朗,也不難理解。

再看「被斷交」的伊朗方面。目前伊方還未對摩洛哥本次宣布斷交做出回應。

說句不厚道的話,摩洛哥宣布斷交對伊朗而言,應該不屬於特別壞的情況。畢竟,伊朗之前遇到過更糟的情況。

來源:北京青年報

❸ 伊朗 土耳其 摩洛哥這三個國家有什麼共通之處嘛

伊斯蘭國度!不過土耳其是比較開放的伊斯蘭 伊朗比較保守!

❹  世界各典型油氣國家地緣政治結構分析

一、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關系

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2億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千米,分別佔全球總面積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海陸的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部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全球分七大洲,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東亞指亞洲東部地區,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指亞洲西部地區,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在地理習慣上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包括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頓士登;北歐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和芬蘭;東歐包括俄羅斯西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深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南非和中非五個地區。北非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塞拉里昂、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迦納利群島;中非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包括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澳大利亞、愛爾蘭和新幾內亞島六個區。

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包括加拿大和美國和中美洲地區。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南美北部包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南美中部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等。南美南部包括智力、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南美東部包括巴西等國家。

世界各大洲和各國地理分布見圖3-3(見書後彩圖)。

二、政治立場和信仰的一致性

1.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國家的伊斯蘭信仰

如果說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是近代以來伊斯蘭運動的自然延伸和新的發展階段,那麼,石油對於現代工業經濟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大量油源的發現則為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變數。導致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有許多方面。石油經濟的繁榮興盛也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不能簡單地把一方產生的原因完全歸結於另一方,而構成封閉的「因果鏈」。但是二者之間確也存在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概括地說,就石油經濟與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相互聯系的這一層面來看,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的關系。石油經濟的發展與伊斯蘭的復興並存,經濟的現代化與宗教的原典化共在,構成地球上一道獨特的海灣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因石油的戰略意義而格外迷人,同時卻又因伊斯蘭復興中的激進主義而吉凶難卜。以豐富的石油資源為基石,高擎「伊斯蘭復興」大旗的大海灣以它特有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影響世界。石油經濟與伊斯蘭復興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海灣國家爭取獨立和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開始,西方列強逐漸認識到石油的極端重要性,紛紛在全球各地勘探和開採石油,並很快在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西方各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蜂擁而入,肆意掠奪海灣石油。1958年上台的蘇丹軍政權大力推廣阿拉伯語,開設了許多伊斯蘭教育中心,以伊斯蘭化作為爭取民族團結的途徑,限制天主教傳教士的活動。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國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伊斯蘭世界民間復興運動的推動和配合下,穆斯林產油國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獲得了勝利,它們的石油鬥爭也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還實現了與拉美非穆斯林產油國政府的聯合,相繼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把爭取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1973年10月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為武器,通過減產、禁運、國有化等措施,贏得了100多年來伊斯蘭對西方的第一個漂亮勝仗,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後期伊斯蘭社會備受欺凌的貧困的歷史,奪回了石油寶藏的主權,把西方這一經濟命脈控制在手中。

其次,石油經濟反過來又促進了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收入為伊斯蘭復興運動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之從穆斯林社會走向全世界;同時石油還因其自身的戰略重要性、石油經濟的特性等等給伊斯蘭復興運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為現代社會中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據。石油收入增多,經濟與社會得到發展,在一些國家出現「西化」現象,招致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也是促使伊斯蘭復興運動發展的因素之一。

2.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西歐、中歐、北美、日本、澳洲等)的政治信仰的一致性

西歐、北美、日本、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是發達資本主義地區,他們的政治信仰比較一致,都比較崇尚「民主、自由、人權」等,因而他們在許多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事務中比較能夠行動協調一致。這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油氣消費的傳統區域。

眾所周知,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卻佔世界的近70%,為了其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的總體需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採取針對油氣出口國家的政策和行動中能夠協調一致。

三、經濟特點與互補性

我們把北美、西歐、中歐、日本、大洋洲等地區和國家劃分為西方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比較快,它們的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汽車工業和能源化工工業十分發達,需要大量的油氣能源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經濟與石油需求量之間是一種正比關系,所以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西方經濟所佔的比重遠遠高於發展中地區。西方工業國家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是西方石油消費量的絕對數字卻由1971年的日消費石油3540萬桶增加到1995年的4030萬桶。而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達60%以上。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中東石油的依賴可見一斑。

戰後初期,國際石油卡達(即石油七姊妹)人為壓低中東原油價格是使歐洲經濟復興的重要條件之一。西方世界在廉價的石油的推動下,出現資本主義歷史上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1973年前,西歐、日本和美國經濟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分別達98%、99%和33%,其中有80%以上來自中東。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西方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經濟增長實際上已經停止,據估計,使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遭受了1.2萬億美元的損失。

西方經濟對海灣石油的依賴是一種非對稱依賴,即:一方面,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海灣石油的依賴度大於後者對前者的依賴度,從而使西方的經濟顯得極為脆弱;另一方面,靠石油出口的國家經濟與西方之間相互關系變動的忍耐力強於西方。但是,考察一下西方經濟戰後5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與世界石油產油地的關系,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西方經濟與世界石油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函數關系。廉價充足的石油供應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動力之一,石油危機則是西方經濟危機的前奏;但是西方經濟持續低谷又反過來會影響世界石油價格,使之走低或不振。

另外,靠石油出口收入的中東等地區的國家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和投資能力,這樣西方經濟的繁榮又間接地受這些國家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海灣產油國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在商品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雖然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其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並採取了一些政策來發展石油化工之外的產業,但就目前來看,中東地區油氣十分豐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使其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同西方工業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這些國家所需的製成品也大都是從西方進口。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國家的軍火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通過軍火貿易在客觀上推動了軍火工業和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的發展。

四、油氣地緣政治現狀

借鑒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我們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經濟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傑(1998)對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的劃分是有典型意義的(圖3-4,見書後彩圖)。他認為傳統的世界供應中心(中東、北美和前蘇聯)是相互獨立的,而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新的現實是中亞、中東和北非將在供應、出口和定價方面相互影響,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帶。同時,隨著俄羅斯油氣區域的不斷開發與對外開放,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中東的波斯灣,到環裏海地區,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帶,在這里蘊藏著68%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5%的天然氣儲量,他稱之為世界的「石油心臟地帶」(圖3-4中黑色區域),是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而未來油氣的需求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是一個環繞著「石油心臟地帶」的兩個「內需求月形地帶」(圖3-4中紅色區域)。同時,還要看到北美、南薩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亞(系澳大利亞、紐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之總稱)也將對「石油心臟地帶」提出較大的需求,可稱之為「外需求地塊」。西歐和遠離亞、歐、非大陸的美洲、澳洲的油氣消費量佔世界油氣消費量的70%~80%(圖3-4中藍色區域)。按照這種總體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再對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關系作如下具體分析。

1.油氣供應的地緣政治概況

還是根據徐小傑的地緣政治劃分,從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氣的剩餘探明儲量的分布來看,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瀕裏海、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裏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紅色地帶,見書後彩圖,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國的北海地區、西非地區作為「外油氣供應地帶」(圖3-5中藍色地帶)。

按地區分布,68%的石油儲量集中於中東各國,前蘇聯、中南美、非洲分別佔8%~6%;天然氣儲量的80%集中於俄羅斯、中東和中亞地區。

由於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而美國等油氣消費國則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大力生產油氣,這樣,歐佩克成員國與其他油氣生產國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導致世界油氣供應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動。

2.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

徐小傑把西歐、中歐地區、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等油氣消費量大的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見書後彩圖,紅色地帶),把日本、英國等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劃分為「內新月形外圍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藍色地帶),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亞歐非大陸以外的油氣需求國家劃分為「外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黑色地帶)。

為了更好地說明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我們將地球上油氣需求大的地區分為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和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主要是指日本、美國、中歐和西歐地區,他們是20世紀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地區。從目前的消費量來看,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油氣最主要的消費區,但是這些地區的消費增長趨勢趨緩。東亞地區的中國、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他們是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隨著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油氣消費需求量的增長也就非常快,是潛在的油氣需求地區。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石油探明儲量增加量的不斷減少,石油所能供應世界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天然氣的儲量比較豐富,但由於運輸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將會影響到天然氣在全球的貿易。這樣,新興的油氣消費區域就會與傳統的油氣消費區域產生矛盾和沖突,引起世界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的變化。

❺ 美·國和伊·朗為什麼關系不好,什麼時候開始的

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西方文明與宗教專制的斗爭,從1979年伊朗發生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起,到現在,越演越烈。

伊斯蘭革命
25年前的這個時候,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由親美到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❻ 此次伊朗與美國軍事對抗對摩洛哥是否有影響

離著遠著呢,伊朗在中亞的波斯灣東岸,摩洛哥在西北非的地中海南岸。
如果非要說有影響,那麼兩國都是穆斯林國家信奉伊斯蘭教。

❼ 摩洛哥和伊朗斷交,是因為雙方領土問題出現分歧了嗎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爭議從何而來?

我們需要把時間轉到1973年5月,為了徹底結束歐洲在西非洲的殖民統治,西非洲大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相繼介入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的獨立運動。

並成功逼迫西班牙於1975年11月14日簽署了《馬德里協議》,根據協議內容西班牙放棄對西撒哈拉,但西撒哈拉人並沒有得到跟同時期大多數殖民地一樣的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機會。

因為西班牙在放棄的同時承認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對西撒哈拉的所有權。但由於這個“分治協議”並沒有得到西撒哈拉人的普遍同意,所以上述兩國對西撒哈拉的統治並不愉快,西撒哈拉人的反抗此起披伏。

1976年2月7日西撒哈拉人還搭建起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決定跟摩洛哥、茅利塔尼亞死磕到底,1979年茅利塔尼亞由於自身陷入政治危機,率先扛不住,退出了對西撒哈拉的爭奪。

但它的退出並沒有緩解任何局面,摩洛哥當即出兵將原茅利塔尼亞控制區控制,隨即西撒哈拉形成摩洛哥控制四分之三對峙僅擁土四分之一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對於二者的長期對峙現象,聯合國曾多次將雙方拉在一起談判,但雙方態度都很堅決,摩洛哥認為西撒哈拉就該是它的,而西撒哈拉人民想獨立自主。

在如此“南轅北轍”的堅持之下雙方幾乎完全談不攏,因而至今雙方都還在互相對峙著,且摩洛哥方面還越來越強勢。前文可見為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決,當摩洛哥認為伊朗支援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時,當即果斷表態“斷交”,毫不畏懼伊朗地區大國的身份。

❽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❾ 汶萊,印度尼西亞,摩洛哥,伊朗的國家結構形式是聯邦制還是單一制

這要看你怎麼理解「聯邦制」與「單一制」了。

這幾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里都有美國聯邦制的影子,國家的最高元首都通過全民選舉選出來,可能與西方「民主制」的影響有點關系,且這幾個國家都有較完善的議會機構;不過,由於各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淵源不同,各國都有不同的聯邦主體,例如,汶萊是一個類似新加坡的國家,聯邦機構比較穩定;印尼由於本土有土著部落,所以落後地方的政府機構基本癱瘓,而且由於受西方「自由」觀念影響,印尼法律甚至允許人裸體行走(在落後地區很常見);而伊朗雖然照抄了美國制度,但由於伊斯蘭教實力強大,所以也相當不開放(例如,女人不許穿短裙,不許露出手臂上部與肩部),它的統治機構也有一定的單一製成分,不過這種「單一」與中國的單一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開放、最自由的,而且中國的制度雖然不像美國那樣有吸引力,但卻能解決許多美國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黨派斗爭、地方與中央權力之爭、資本家操縱國家等,伊朗什麼都不能解決。

❿ 摩洛哥隊和伊朗隊有哪些歷史對戰

摩洛哥隊和伊朗隊在歷史上僅交戰過1場,在一場友誼賽中互交白卷以0比0的比分戰平。

伊朗:

世界盃參賽次數:4

世界盃最好成績:進入世界盃32強

參賽時間:1978、1998、2006、2014

FIFA排名:32

2017年6月12日,伊朗以亞洲區12強賽A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

摩洛哥:

世界盃參賽次數:4

世界盃最好成績:1986年進入十六強

參賽時間:1970、1986、1994、1998

FIFA排名:40

2017年11月11日,摩洛哥國家男子足球隊以非洲區最終階段C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

(10)伊朗摩洛哥什麼政治關系擴展閱讀:

伊朗隊成立於1920年,1948年加入國際足聯,是伊朗的國際大賽足球代表隊,由伊朗足球協會管理。伊朗是亞洲的頂級強隊之一,他們的主場是於1970年代興建的阿薩迪體育場,容量超過10萬個。伊朗隊的球衣贊助商是adidas。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伊朗同處B組,伊朗最終積4分位列小組第三無緣出線。

摩洛哥隊(阿拉伯語:منتخب المغرب لكرة القدم‎),別號「亞特拉斯雄獅」(Lions de l'Atlas),是非洲國家摩洛哥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由摩洛哥皇家足球協會負責管轄。

2018年世界盃B組首輪,摩洛哥0比1負於伊朗。第二輪小組賽,摩洛哥0:1不敵葡萄牙後,兩戰積0分的摩洛哥成為俄羅斯世界盃第一支出局的球隊。小組賽末輪摩洛哥2-2戰平西班牙。

閱讀全文

與伊朗摩洛哥什麼政治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小葉紫檀龍龜多少克 瀏覽:170
活著就是奮斗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3
印尼半年簽證是什麼簽證 瀏覽:745
去伊朗買什麼機票最好 瀏覽:327
印尼落地簽費用印尼盾多少錢 瀏覽:23
英文中國如何讀 瀏覽:433
美國怎麼把伊朗將軍打死的 瀏覽:621
義大利知名品牌都有哪些 瀏覽:347
英國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瀏覽:498
印度有機米粉多少錢一桶 瀏覽:836
越南咖喱粉什麼牌子 瀏覽:815
英國商品怎麼賣 瀏覽:129
印度通過哪裡去阿富汗 瀏覽:434
印尼bioplacenton是什麼葯 瀏覽:431
去印尼要到哪裡辦簽證 瀏覽:172
和平精英國際服地鐵逃生回歸在哪裡 瀏覽:290
越南三日游價格多少 瀏覽:907
9000萬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550
中國六大科技是哪些 瀏覽:892
卡拉奇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