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和中東六國聯合發生了什麼

伊朗和中東六國聯合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5 16:41:32

Ⅰ 伊核協議六國是哪六國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上台後不久,就在聯合國演講強調,伊朗有權研發核能。

2006年2月,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之後,宣布恢復鈾濃縮活動。

2006年6月,中美俄英法這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伊朗的重要貿易夥伴德國開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並從此形成機制。

2006年-2010年,2006年12月,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的第一份決議,之後四年間,安理會一共通過六份決議,並逐漸加大針對伊朗的制裁壓力。

2009年9月,在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連任後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伊朗擁有地下鈾濃縮設施。美國和以色列正認真考慮採取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消息隨後外泄。

2013年3月-6月四年後,艾哈邁德內賈德任滿前夕美伊關系出現緩和,兩國官員展開秘密會談。

2013年9月,而就在被視為更加務實的溫和派伊朗總統魯哈尼上台的三個月後奧巴馬就致電魯哈尼,這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領導人的首度接觸,被視為兩國由對抗轉向合作的新開端。

2013年11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之後的談判似乎順利起來,雙方兩個月後在日內瓦達成一份被稱為「聯合行動計劃」的臨時性協議。

2014年7月,卻未能按要求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之後談判的最後期限兩度延期。

2015年3月,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外長在瑞士洛桑舉行外長會,為協議文本定稿。

2015年4月,伊朗與六國宣布達成框架協議,並將雙方達成全面協議的死限定在六月底。

2015年6月-7月,伊朗與六國在維也納展開最後一輪密集磋商,並在兩次延期加時磋商後,於7月中旬完成這場,長達9年的長跑談判。[1]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2]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督查伊朗履行協議情況,已多次出台報告確認伊朗履行了該協議。

2017年10月5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美國軍方高級將領時再次公開表示,伊朗沒有遵守伊核協議「精神」。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威脅退出伊核協議後,釋放的又一最新信號。盡管目前尚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撕毀伊核協議,然而美伊關系在特朗普的多次強硬表態之下已然蒙上厚厚的陰影。[3]

Ⅱ 伊核協議六國是哪六國

伊核協議六國是指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
2006年伊朗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等六國官員曾多次舉行會晤,商討解決伊朗核問題,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伊朗六方會談是為了解決伊朗核問題而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雙方達成初步協議,為將來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談判掃清道路。如果問題最終得到解決,應可緩和西方對於伊朗尋求製造原子彈的擔心,促使國際社會取消經濟制裁。

Ⅲ 最近關於戰爭的新聞

8月31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在一次群眾集會上發言。

「伊朗核問題的最後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國的天還沒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這樣的預告。世界也關注著聯合國在最近幾年裡設下的這個最著名的最後期限。 8月30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給伊朗下了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德黑蘭當地時間周五凌晨零點零1分,也就是紐約時間周四下午3時31分(北京時間周五凌晨4點31分)。而伊朗的表現完全是要硬撞,其總統內賈德31日在一個群眾集會上再次強硬表態:「在停止鈾濃縮的問題上,伊朗寸步不讓。我絕對不會在重壓之下低頭,伊朗人民,包括年輕的科學家們,在兩手空空的情況下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核技術,他們同樣也能這樣發展伊朗。」內賈德的這段話說得十分痛快,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白宮的領導人會接受這個回答嗎?他們能咽下這口氣嗎?

「伊朗寸步不讓」

聯合國的最後期限是設給伊朗的,但《環球時報》記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絲毫沒有感受到異樣。這天不再像前幾天那樣陽光明媚,而是颳起了大風,天上的雲彩也多了起來,不過大街上依然車水馬龍,人們像以往一樣忙碌。記者隨便問了幾個市民,發現他們都知道最後期限這回事兒,但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態度與政府非常相似——「我們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有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告訴記者,制裁是把雙刃劍,對伊朗有傷害,對美國也會有傷害,況且美國對伊朗已經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沒什麼太大的關系。也有個小商販表示了擔憂,他說,如果制裁更嚴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倒是博爾頓那個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讓世人印象深刻,原來最計較這個最後期限的國家是美國。有媒體形容說,美國似乎左手握著秒錶,右手握著制裁計劃,隨時「恭候」伊朗的答復。博爾頓表示,美國希望「8·31」大限一過就召集各國高級官員探討制裁決議的具體措辭,爭取在第一時間讓伊朗戴上制裁這頂「緊箍咒」。

伊朗究竟會給世界怎樣一份答卷呢?對此,各國媒體的猜測驚人地一致:伊朗一定會再次說「不」。CNN認為,在大限到來之前,伊朗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服軟、合作的跡象。法新社報道題目是《在大限來臨前,伊朗公然挑釁》,路透社則做出「伊朗可能面臨制裁」的結論。

其實,伊朗總統內賈德的態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內賈德邀布希電視辯論的同時,公然質疑安理會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權威地位。8月30日,內賈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讓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發展目標,要想解決問題只能通過談判」。

「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

對伊朗的表態,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說得很直白:「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他下周將前往德國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紐約時報》預測了對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國將聯合其歐洲盟友對伊朗禁運與核能有關的所有設備和材料,並凍結伊朗在海外的資產;第二步,懲罰措施將擴展到禁止伊朗領導人和核研究人員對西方進行訪問和旅行,並限制該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活動;第三步,布希政府要求歐洲金融機構終止對伊朗的貸款,據美國官員透露,已經有一些瑞士銀行同意與美國合作。

不過,「三步走」方案的實施還存在不少潛在的波折。盡管美國很早就單方面對伊朗實行了出口限制,但歐洲不少國家始終沒有切斷對伊朗的技術出口,而且這些技術不少都是與民用核設施的發展相關的。尤其是俄羅斯,在幫助伊朗修建的布希爾民用核反應堆項目上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專家稱,「布希爾項目將使禁運核設施的制裁計劃遭遇瓶頸。」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辦法,對伊朗的制裁決議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聯合國大會審議才能通過。在這個匯聚各國首腦的大會上,布希將發表演講,《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美國政府將利用這次大會向各方施壓,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運。

在「8·31」大限將至之時,一份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的伊朗核報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視。雖然這份報告內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鈾濃縮進展現狀並總結了伊朗核問題的整體進展,被外界視為一份頗有影響力的報告。這份報告究竟會如何影響聯合國對伊朗的最終態度呢?媒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聯社認為,由於這份報告指出伊朗繼續鈾濃縮,並拒絕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進入特定區域檢查,可能導致安理會的制裁。但《紐約時報》卻認為,報告不僅指出伊朗核活動進展緩慢,而且還說明伊朗目前提煉的鈾純度根本不夠製造核武器,這很可能對制裁傾向產生阻礙。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星期四說,給伊朗的最後期限已過,但他不認為安理會會立即對伊朗實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聯系,看看他們打算怎麼辦。」

「美伊今年開戰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東局勢升級的第一步,危機會不會發展到動武的地步才真正為世界關心。8月30日,俄新社專門邀請了幾十位著名專家和政治家討論「美國進攻伊朗的前景」。俄羅斯全球化問題研究所專家東·蘇里科夫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軍事沖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發。

蘇里科夫稱,美國和伊朗國內都有一些勢力對發動這場戰爭感興趣,內賈德在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將能鞏固自己的政權,從而成為伊朗有權威的統治者,內賈德可能還覬覦波斯灣地區首領地位,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美國以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鷹派」則可以在被戰爭挑起的愛國主義浪潮中,鞏固共和黨人的國內政治地位,還有利於鞏固美國的「世界警察」地位。

蘇里科夫認為,在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基礎設施進行攻擊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世界石油價格「暴漲」,這將會削弱美國全球進程中的競爭對手——新興大國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術。蘇里科夫稱,美伊的軍事沖突將以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開始,美國可能會放任伊朗完全封鎖這個海峽,將使通過這個海峽的輪船停航9至12個月,這首先將引發印度和中國市場上的石油短缺,削弱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俄羅斯憲法法院院長顧問弗拉基米爾·奧夫欽斯基認為,美國近幾年興起的「文明沖突」、「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戰爭」以至於「反恐戰爭」等觀點和行動都是為進攻伊朗做准備。奧夫欽斯基認為,為了讓中國等國家「臣服於美國膝下」,美國可能會對伊朗的石油命脈進行打擊。不過,他還認為,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和中國領導人最近簽署的石油協議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戰的可能性,至少推遲了這場戰爭的開始。

伊朗為何敢與美國斗

西方媒體直接談論發生戰爭的很少。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伊朗敢虛張聲勢,是因為它意識到,美國在暴力的中東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國就會變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時候,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稱,伊朗支持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可能與美國支持以色列並想終結伊朗的核野心有關。中東的混亂局勢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國卻很少承認這一點。

德國《世界報》認為,盡管美國官方並沒有排除軍事打擊伊朗的可能性,但實際情況表明,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有諸多的不利之處。南黎危機,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無法獲得民眾支持。最終擔心的還是,這一地區的戰爭將會造成石油的價格飈升。這將給美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經濟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國還有媒體認為,制裁措施很難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俄羅斯等國在伊朗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實施制裁。伊朗問題像伊拉克問題一樣,已經造成了國際社會的分裂,國際社會陷入兩難境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會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時間表。伊朗的舉動其實已經成功地分裂了安理會,使六國在制裁問題上無法很快達成一致,而這就達到了拖延時間的目的。

一位中國的中東專家認為,伊朗敢和美國斗,就是因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勢牽扯了美國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問題日趨緊張,中東局勢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升級,但形勢很可能因此而緊張,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國實施的部分軍事打擊。總體看來,世界對伊朗核問題的掌握還沒有失控,伊朗並沒有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朗的調查也在繼續。伊朗核問題目前的僵局在於伊朗希望單獨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在伊拉克問題的牽制之下,美國一直拒絕這樣的要求。(●本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劉守望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張楠伊 李宏偉)

伊朗核問題:「深思熟慮」後的拒絕

新華網德黑蘭9月1日電(記者 徐儼儼 梁有昶)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8月31日發表講話,宣告伊朗不會屈服於西方壓力,也不會接受對伊朗正當權利的侵犯。這一講話表明,伊朗對聯合國安理會第1696號決議關於伊朗應在8月31日前中止鈾濃縮活動的要求,作出了經過「深思熟慮」的正面回答。那麼,伊朗為何對安理會的要求再次說「不」呢?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伊朗目前的鈾濃縮活動雖在質量和數量上還處於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據透露,伊朗目前在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擁有164台用於濃縮鈾的離心分離機,並早已計劃在今年底將這一數量擴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而伊朗濃縮鈾的純度目前也至少達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全面暫停鈾濃縮活動顯然是伊朗難以接受的。

Ⅳ 伊核六方會談有哪些國家

參與伊核問題會談的六方國家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德國。即: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這是2013年2月26日,伊朗與伊朗核問題六國以及歐盟代表在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就伊朗核問題舉行新一輪對話會。

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支持伊朗核問題的協議。這意味著長達10年的伊朗制裁將被取消。若伊朗在未來十年內違反協議,聯合國將重新對其進行制裁。

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在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使這場持續13年之久的國際爭端最終得到了圓滿的政治解決。

(4)伊朗和中東六國聯合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伊核問題復雜敏感,既要堅定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的信心,也要採取客觀務實的態度。希望各方抓住新一輪對話機遇,在2012年對話的基礎上,加大外交努力,進一步顯示靈活和誠意,求同化異,推動談判進程。

為推動伊核問題保持在對話軌道並取得進展,中方做出了巨大努力,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Ⅳ 中東戰爭問提為什麼頻頻不絕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佔領土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產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為朝鮮、越南等其它國家而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台,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為遏制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面對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面作出讓步,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系。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布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系絕裂。1978年12月在敘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系,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系。薩達特本來還想在「戴維營協議」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的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只是在形式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它阿拉伯國家承認。
對於「戴維營協議」,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為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面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為增加。
對於其它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後,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為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後,以色列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後,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台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系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系,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系有所緩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東地區又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執政的伊朗,與美國的關系非常親密,是美國在中東的橋頭堡。伊朗本是一個擁有眾多虔誠信徒的伊斯蘭國家,可是1960年代以後,巴列維國王在伊朗進行大膽激進的西方式社會改革,引起了伊斯蘭勢力的強烈不滿。1977年開始,伊朗各地開始出現反政府運動,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運動達到高潮。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因反對國王而流亡國外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1979年4月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義為立國准則,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伊朗革命大大改變了中東的勢力格局。在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可靠盟國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國家,在阿以戰爭中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伊朗革命後,伊朗成為最強硬的反美國家之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實力受到相當影響。同時伊朗也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系,成為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伊朗新政權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因為伊朗要輸出革命,這使中東許多王制國家不免產生危機感。1981年5月中東六國成立「阿拉伯灣互助會」,共同防衛伊朗的威脅。
伊朗新政權要求美國引渡逃到美國的前國王,但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伊朗學生佔領了德黑蘭的美國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霍梅尼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此後美伊兩國關系陷入危機。卡特總統試圖派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強行救出人質,但營救人質作戰失敗。美國人質一直到1981年1月才被釋放,但人質獲救靠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伊拉克總統海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伊朗迫於戰爭壓力,避免四面樹敵,釋放了美國人質。兩伊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領土問題。伊朗和伊拉克是鄰國,邊境爭端自古就有。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擁有中東最強的軍隊,號稱「中東******」。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簽署了有利於伊朗的邊境條約。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與美國惡交。伊朗失去美國的支持與援助,軍事力量大為下降。於是海珊宣布1975年的邊境條約無效,出兵試圖收回劃給伊朗的領土,引發了兩伊戰爭。
除了表面的領土問題外,兩伊戰爭的爆發還有內部的深沉原因。伊朗與伊拉克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兩國的民族不同,伊朗屬波斯民族,講波斯語;而伊拉克屬阿拉伯民族,講阿拉伯語。另外兩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不同:伊朗領袖霍梅尼持復古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拉克總統海珊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人,持近代的泛阿拉伯主義。霍梅尼上台後,公開揚言要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海珊的伊拉克政府則是遠離宗教的政教分離國家,不能容忍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宗教政府的企圖。
由於伊拉克是伊朗的緊鄰,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的首當其沖就是伊拉克。因此海珊想趁火打劫,趁伊朗新政權還沒有站穩腳跟,出兵推翻霍梅尼政權。同時海珊也想通過打敗伊朗來樹立他在阿拉伯國家的威信,接替埃及作阿拉伯聯盟的盟主。但海珊的計算失誤,伊朗雖然失去了美國的支持,伊朗軍隊仍有強大的戰鬥力,伊拉克的進攻受到頑強抵抗,兩伊戰爭進入相持局面。以色列也利用伊拉克忙於兩伊戰爭之際趁火打劫,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飛機炸毀了法國援助伊拉克建造的核電站,以色列認為該核電站有可能被伊拉克用來製造核武器。
兩伊戰爭中,除了敘利亞和利比亞這樣的革命國家支持伊朗外,多數阿拉伯王制國家害怕伊朗的革命輸出,希望伊拉克成為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所以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美國因為與伊朗惡交,也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有較多的國際支持。
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伊拉克當即宣布接受這項決議,但伊朗拒絕接受,兩伊戰爭繼續進行。此後,兩伊戰爭的戰場從兩國邊境地區的陣地戰轉變為「襲城戰」,雙方使用大量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石油設施和港灣設備。「襲城戰」搞得雙方損失慘重,不得不坐下來停火談判。1988年8月,兩伊戰爭在稍利於伊拉克的情況下停戰。此後伊拉克以「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的名義,接受歐美國家的援助,逐漸成為中東新興的軍事大國,這是後來海灣戰爭的遠因。
兩伊戰爭雖然減緩了伊斯蘭革命對阿拉伯世界的沖擊,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國家的分裂。敘利亞和利比亞支持伊朗,不僅伊拉克與他們斷交,其它中東國家也與他們的關系急速冷卻。兩伊戰爭後,中東的幾個阿拉伯大國: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利比亞等國之間,已是各念一本經,失去了互助協力的關系,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形勢一去不復返。此後,約旦、敘利亞等國也出於本國利益,紛紛單獨與以色列交涉談判,情況對以色列越來越有利。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國把注意力轉向抗衡蘇聯的擴張威脅上,新上台的里根總統一改卡特前總統的對蘇緩和政策,採取對蘇強硬立場,提出「星球大戰」等對抗蘇聯的戰略計劃。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對中東問題的關心程度大為降低,形勢對阿拉伯國家更為不利。另外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與蘇聯近鄰的阿拉伯國家也感到蘇聯的威脅,聯美抗蘇的思想抬頭,阿拉伯人的反美思潮有所後退。
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們的阿拉伯兄弟們,正在淡忘「阿拉伯大義」,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當作他們的義務,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問題,而變成了單純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問題。阿拉伯國家紛紛承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持越來越少。第一個拋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伯國家是約旦。
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約旦對巴解組織是支持的,不僅提供資金,還在約旦境內為巴解組織設置訓練基地。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約旦國王海珊看到以色列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害怕巴解組織的活動造成以色列入侵約旦的借口,開始限制約旦境內巴解組織的活動,並請巴解組織自重。但巴解組織並不理會海珊國王的勸告,他們不僅在約旦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展開游擊戰,而且還在國際上頻繁製造恐怖主義活動,1970年,巴解組織劫持了四架西方客機到約旦著陸。在此情況下,海珊國王決定動用武力把巴解組織驅逐出境。1970年9月,約旦軍隊向境內的巴解組織發起進攻,將巴解組織趕出了約旦。
巴解組織被逐出約旦後,將活動基地轉移到黎巴嫩。黎巴嫩是一個人口只有300萬左右的小國,但卻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信徒混住的多宗教國家(51%信奉伊斯蘭教,49%信奉基督教)。另外伊斯蘭教徒又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情況更加復雜。黎巴嫩的憲法規定:國家最重要職務的總統、總理和國會議長,分別由基督教徒、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和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擔任,所以黎巴嫩政府是一個各派爭吵不休的軟弱政府。
1970年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解組織後,巴解總部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為「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不時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巴解游擊隊更是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種部隊潛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暗殺巴解組織幹部。1978年3月,以色列以報復巴解游擊隊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聯合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區,幫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南部地區的控制。
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伊斯蘭教派的支持,但卻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對。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設巴勒斯坦人的學校、醫院,巴解游擊隊的士兵背著槍大搖大擺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象在自己國家一樣。此外巴解組織還直接支持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烈不滿。終於在1975年4月,爆發了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之間的黎巴嫩內戰。
基督教派民兵在戰爭初期稍占上風,但伊斯蘭教派民兵在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的支持下,逐漸扭轉了戰局。1975年10月,黎巴嫩、敘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召開6方會議,決定組成以敘利亞軍為主力的阿拉伯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此後,黎巴嫩內戰逐漸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對敘利亞的干預不滿,基督教民兵與敘利亞軍之間多次發生武裝沖突。
1982年發生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恐怖主義分子刺殺事件,恰值1982年爆發英阿馬島戰爭,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集中於馬島戰爭上,以色列乘此時出兵可以減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南部。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後,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布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當然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們嘲笑說:「承認了以色列還叫什麼解放組織?」阿拉法特宣布承認以色列10天後,巴解組織的激進派在蘇格蘭上空製造了泛美客機爆炸案,讓阿拉法特十分難堪。
到1990年,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義已是被人遺忘的歷史,俄國、中國等以前支持阿拉伯的國家,也開始對中東問題持旁觀態度。就在此時,伊拉克海珊總統出兵吞並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海珊重新提起阿拉伯大義:如果以色列遵照聯合國的242號和338號決議,從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的話,伊拉克就從科威特撤軍。巴勒斯坦人感謝海珊,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沒有忘記巴勒斯坦人。盡管支持伊拉克使巴解組織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巴解組織還是宣布支持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雖然收回了部分被佔領土,但大部分被佔領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242號決議,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以色列仍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撤軍決議,美國就召集多國部隊武力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為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為什麼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美國就放任不管?美國對待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完全是採用雙重標准。」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慘敗後,巴解組織更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此後,巴解組織不得不依靠美國與以色列談判,爭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國本來就是親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組織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讓步。巴解組織中的強硬派反對阿拉法特的過分讓步,他們在巴勒斯坦不停製造恐怖主義活動,試圖阻礙阿拉法特的巴以和談。由於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執行。
進入二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對前途更加悲觀。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起來,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須團結起來。而當前的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盤散沙,阿拉伯社會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無能,阿拉伯國家間的內斗,都讓阿拉伯人感到傷心和失望。他們懷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團結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力量抬頭了,這就是本拉登為代表的泛伊斯蘭主義團體。泛伊斯蘭主義成為團結阿拉伯人的一種新興力量,阿拉伯人從拉登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統一的希望。
拉登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靠現狀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共同的危機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拉登的組織發動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就是意在製造這樣一個契機。拉登當然知道,他挑發了超級大國,美國不會輕易放過他。布希總統已經說過,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拉登已經做好死的覺悟。美國空襲阿富汗之後,新聞中播放的拉登錄像講話,某種意義上就是他最後的遺言。拉登說:「對於美國人,我有以下進言:我對真主起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夠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異教軍隊撤出伊斯蘭領土,重還真主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遠不知和平為何物。」
拉登的講話讓巴勒斯坦人感動,也讓很多阿拉伯人感動:拉登重新提起了被人遺忘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舉起了阿拉伯的大義。如果拉登死了,他是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而死,是為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而死,是為伊斯蘭的聖戰而死,對於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徒來說,拉登當然是一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示威遊行的人群打著拉登的畫像,高喊:「拉登!烏薩瑪!」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阿拉伯人普遍對他們的政府失望和反感,拉登這樣的反政府阿拉伯組織層出不窮,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有人說美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保護沙特人,引起普通沙特人的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話:「美軍去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沙特人?笑話!美國去沙特,是為了保護中東的石油,為了保護腐敗的沙特政府而已。」參加「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的多數是沙特人,不少人預測伊斯蘭革命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沙烏地阿拉伯。
恐怖主義行動古來有之,只要人們心中有仇恨,有憤怒,他們就要報仇,就要泄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美國要想消滅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就要消滅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阿拉伯國家撤軍。關於這點拉登的「進言」沒有錯。

Ⅵ 伊朗協議是如何起草的這份協議的目的是什麼

2002年8月伊朗流亡組織“伊朗反抗力量全國議會”在日內瓦發表新聞發布會,向世界媒體公開檢舉伊朗在納坦茲建有一座秘密的鈾濃縮廠,裡面有製造核彈所需要的重水設施。這個消息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恐慌,人們擔心伊朗邁向核武國家從而引發中東乃至世界性的戰爭。

三、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可以在24天內進入伊朗境內被認為可疑的地點。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實伊朗核計劃的和平性質後,聯合國、美國以及歐盟將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如果伊朗方面違反協議,相關制裁將在65天內恢復。四、伊朗有權對國際核查人員的核查要求提出異議,由伊朗和六國人員組成的仲裁機構將做出裁定。五、伊朗阿拉克重水反應堆將重建,僅用於和平目的。

Ⅶ 伊朗核問題六國全稱是什麼

英國、中國、法國、俄羅斯、美國和德國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2013年10月16日,在日內瓦舉行的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談判有了新亮點,伊朗提出了解決伊核問題的新方案,包括時間表,以換取西方取消經濟制裁。雙方同意11月7日―8日在日內瓦舉行後續談判。一名接近伊朗代表團的消息人士周三向俄新社表示,如果美國和歐盟取消單邊制裁,德黑蘭願審議停止純度為20%的鈾濃縮活動的可能性。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16日還表示,新方案允許突擊檢查伊朗核設施。同時,德黑蘭表示,將設立由六大國和伊朗成員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對方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2013年11月24日,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及德國在瑞士日內瓦就解決伊朗核問題達成一項階段性協議,媒體評價稱這項協議具有「歷史性」意義。
這是伊朗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和俄羅斯,外加德國,自2013年10月中旬以來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三輪對話。

參考:伊朗核問題網路
http://ke..com/view/173050.htm

Ⅷ 伊朗核問題協議的伊核問題

六國與伊朗20日起在日內瓦開始新一輪對話,會期原定3天。伊朗核問題六國,即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加德國,以及伊朗的外長,還有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齊聚日內瓦。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辦公室發表聲明,譴責24日達成的協議為「糟糕」協議。伊朗一方面得到夢寐以求的制裁放鬆,一方面又得以繼續鈾濃縮。「對伊經濟制裁本應取得更好協議,內容包括拆毀伊核設施,」聲明說。
以色列經濟和貿易部長納夫塔利・貝內特說,伊核協議對以色列沒有約束力,以色列仍有權自衛,暗指以色列仍不排除對伊朗發起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
一名美國高級官員說,為安撫中東盟友以色列,奧巴馬24日將就以方擔憂與內塔尼亞胡通話。克里則稱,伊核協議同樣令以色列更為安全。他認為,美以暫時的分歧只是「判斷」和「計算」上的差別,雙方的最終目標一致無二,即「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

Ⅸ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Ⅹ 第四次中東戰爭,伊朗對伊拉克先後發動了哪幾次戰役

推翻或動搖薩達姆政權,伊朗出動10萬兵力發起」齋月」戰役,首次進入伊拉克境內作戰,佔領巴士拉地區約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後發動」穆斯林·本·阿格勒」、」回歷一月」、」曙光」和」曙光」1-6號等9次戰役,佔領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約300多平方公里領土。1984年2月22日,伊朗發起」海巴爾」戰役,攻佔伊拉克南部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及其周圍地區共約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多次要求停戰,均遭拒絕。

閱讀全文

與伊朗和中東六國聯合發生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越南點外賣多少錢 瀏覽:817
中國男籃勝日本哪個台直播 瀏覽:530
中國人印尼吃什麼 瀏覽:267
在印尼打工一月多少錢 瀏覽:903
中國和美國哪個省界多 瀏覽:220
印尼虎魚一個月長多少 瀏覽:111
中國哪個城市最早有的 瀏覽:153
伊朗平安夜怎麼過 瀏覽:63
給印尼bca銀行匯款怎麼匯 瀏覽:160
印度為什麼高溫死亡這么多人 瀏覽:617
今天伊朗的日歷是什麼 瀏覽:623
伊朗為什麼宣布大油田 瀏覽:649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手錶 瀏覽:806
義大利普拉托怎麼去 瀏覽:851
越南的青菜為什麼好吃 瀏覽:230
美國在伊朗軍事耗費多少美元 瀏覽:45
伊朗煤礦怎麼樣 瀏覽:410
中國血管瘤哪個醫院更好 瀏覽:395
伊朗的什麼動物最出名 瀏覽:491
中國銀行多少位數字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