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人有什麼習俗和忌諱的話題或東西嗎
這個月是伊斯蘭的齋月 太陽下山前是不能吃東西 不能喝水的 不過我在飯店吃飯的時候 照樣有伊朗人進來吃飯 不過飯店們都是關著的 不太虔誠的也得低調一些的。
伊朗女人嘛 頭巾肯定是要包的,不過絕大部分臉都是露出來的,現在年輕的那頭巾戴的跟沒戴似的頭發已經露出2分之1差不多了。
關於豬肉 伊朗人不吃豬肉並不是像印度人因為將牛視為神才不吃牛肉的 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豬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動物,吃自己的屎覺得惡心才不吃的(這個是問我的同事說的)。
伊朗國內是禁酒的。
以前從伊朗回國 看到好多伊朗女人上了飛機就脫掉頭巾,酒照喝。
伊朗人比較自大什麼都覺得自己最牛逼 什麼都要用好的 又他媽的捨不得花錢。
吹牛逼么 不能誇人家老婆漂亮 不能豎大拇指(在伊朗這個和中指一個意思)。
2. 伊朗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伊朗風俗習慣為:
1.在齋月來臨前,即在伊歷8月下旬,伊朗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庭院、房間,徹底打掃衛生,有的自動到清真寺和公共場所打掃衛生,以清潔明亮的環境迎接尊貴的齋月的到來。
2.伊朗幸運的數字「7」對伊朗人來說是吉利的象徵:伊朗春節之際要在餐桌上擺上7種由字母s開頭的食物,婦女化妝品有7種顏色,結婚時給新娘腰帶上打7個。
3.如果無意中將5隻茶杯或5隻茶碟放成一排,這表明今有客人來訪。家裡人要為出門3天的人做面條,以求平安
3. 伊朗2022雅爾達是哪一天
12月21日。根據查詢相關信息,12月21日,伊朗迎來冬至節的雅爾達」之夜,慶祝這個一年中最長的夜晚。按照節日習俗,伊朗人會在這一天白天為慶祝活動進行采購,晚上與家人聚在一起,徹夜舉行講故事、讀詩歌等活動。
4. 世界各國分別是怎麼樣過年的
各個國家有他們的民俗,所以過年的方式也不一樣!
泰國---宋干節
美國---元旦節(New Year's Day), 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到處可以聽到"辭舊迎新"的鍾聲, 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丹麥
1,新年
1月1日,丹麥人與世界各國人民一樣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新年前夜,丹麥人喜歡在自家門前燃放煙花。有趣的是,丹麥人把煙花稱做「中國人」,因為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製作煙花的技術也是從中國傳到丹麥的。除夕夜裡,一簇簇煙花飛上夜空,五彩繽紛,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德國
1。聖誕節(weihnachten)
聖誕節是德國最終要得節日。就像中國的春節,聖誕節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的企業和政府機關都從12月24放到元月2,3號的。
5. 伊朗人的禮儀,(急需)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著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以防風沙進入。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准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言談舉止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的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在接觸取物時不能用左手。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個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較多,如馬哈穆德,拉蘇爾,阿里等。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法拉赫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用丈夫的姓。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為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為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在另一方面前為禮。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麵食,也吃米飯。對中國的大餅等比較喜愛。游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為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面餅、米飯等。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喜喪禮儀
根據穆斯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十幾道程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庫曼民族,定親時,男方要用30隻羊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周後,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夫家。伊朗伊斯蘭教徒去世後,人們將其屍體移入清真寺的停屍房。在埋葬過程中,人們又為死者祈禱,埋葬後人們要為死者定期舉行各種儀式,以示悼念。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著大掃除。除夕到來,合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上面跳過去,意為免災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這時大小公園里遊客如雲。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不要以洋娃娃作為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旅遊禮儀
在公歷3月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裡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護,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也應給老人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
主要禁忌
伊朗人嬰兒的眼睛特別第三,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為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吃無鱗的魚。
6. 冬至是什麼如何慶祝呢
夏比耶爾達——波斯人慶祝冬至的節日Yalda晚上Shabe Yalda(「Yalda之夜」波斯:Ŝ安倍的庭院ā)是這一節日的「最長和最黑暗的近……| Yalda晚上,波斯食物,晚上
太陽年的開始是為了慶祝光明戰勝黑暗和太陽的更新。伊朗的一個月的最後一天「Āzar」(12月21日)是最長的晚上,當惡靈的力量(黑暗)被認為是在峰值。[4]在第二天,這個月的第一天的「總督」稱為「Khorram rūz」或「Khur rūz」(太陽的天,12月22日)象徵著創造者,阿胡瑪茲達(智慧的主)。
因為白天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這一天標志著太陽戰勝了黑暗,善良戰勝了邪惡。節日的慶祝場合「Deygān」致力於阿胡瑪茲達,在每月的第一天的「總督」(辛普森)。[6]
篝火將徹夜燃燒以確保擊敗阿里曼的軍隊。會有宴會,慈善行為和一些拜火教的神的榮譽和祈禱,以確保太陽的全面勝利,這是保護冬季作物的必要條件。會有禱告神密特拉(Mithr /英里小時/ Mehr)和宴會在他的榮譽,因為密特拉是一個īzad (av Yazata)和負責保護「清晨的光」,被稱為「Hā穩索āH」。人們也相信阿胡瑪茲達會在那一天實現人們的願望。
7. 全球各地的新年習俗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也有來年節節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飯、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裡打掃干凈,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么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面團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盡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歷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會在這一天下凡送福。這一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中國大陸
北方地區 除夕晚上傳統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准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因為其節目質量下降以及其他娛樂節目增多,現在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香港
農村有「飄色」活動。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初一:在廟宇上完頭炷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杯足球賽初賽、煙火晚會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到沙田車公廟祈褔
初四:賀歲杯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也會吃湯丸像征團圓。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於拜年,除了初三因為是「赤口」,傳統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會在初一至初五間任意進行,此外,若農歷年假撞正周日,基督及天主教會會於禮堂進行宗教活動。
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大陸(北方)還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新年
革命化的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北京政府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數民族習俗
雲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綉球」的活動。 東北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台灣
冬至:台灣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只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准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准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只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除夕:依農歷十二月大小月,台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稱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咸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台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厘」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台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歷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台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今台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
十五:元宵節,台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台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蹦龍、台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台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台灣年俗念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馬來西亞、新加坡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初九: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拋香蕉),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8. 伊朗文化的節日
除了伊斯蘭教的節日以外,伊朗人還過陽歷的節日,如: I
伊朗歷新年(Norouz)
自然節 (Sizdah 新年後第十三日)
雨水節 (Tirgan|Jashn-e-Tirgan 7月1日)
火節 (Sadeh|Jashn-e-Sadeh 3月21日)
秋節(Mehregan|Jashn-e-Mehregan 10月2日)
冬節 (Shab-e-Yalda 冬至日)
光明節 (Charshanbeh Suri 一年最後的星期三夜晚)
9. 伊朗人的習俗有哪些
一、衣著:女士(學前兒童除外)須戴頭巾。穿長袖、蓋過臀部、寬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及腳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
二、飲食:禁酒,忌食豬肉、狗肉。穆斯林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後至日落前)在公開場合進行飲食或吸煙。
三、伊朗禁止賭博、賣淫,婦女不得從事唱歌、跳舞等職業。偷竊他人財物者將被依照伊斯蘭法進行處罰。犯持槍搶劫、強奸罪將被處以死刑。
四、男士不可主動與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動與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動握手,男士亦應禮貌回應。
五、伊朗人不喜歡與外國人有身體上的密切接觸,勿與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時)。不得用手觸摸小孩子的頭部。稱好時不能豎大拇指。說話時忌用食指指向他人和大聲喧嘩。伊朗人很講究衛生,隨地吐痰、扔雜物現象更是少見,口中異味較重會引起反感,會被認為缺乏修養。
(9)伊朗人怎麼迎接冬至擴展閱讀
前往伊朗旅遊注意事項:
一、旅客可正常帶入個人財物,有些價值昂貴的物品需要申報,由海關官員記錄到個人護照里,被記錄下的物品不能出售,離境時須向海關官員出示,如上述物品在伊遺失,應出示有關報失證明。
二、不準攜帶出入境的物品包括:含酒精的飲料、豬肉及相關製品、賭具、迷幻葯物、武器、彈葯、爆炸品、色情書刊、詆毀伊斯蘭教和伊朗國家形象的一切書籍和音像製品及其他被伊朗法律禁止攜帶的物品。伊朗對出境旅客最多可攜帶的藏紅花數量有限制規定。
三、入境後如需延期簽證,須在停留期屆滿前向伊當地外事警察局提出申請。逾期居留將被處以45萬里亞爾/天的罰款。如被懷疑非法經商或勞務,則要另受到勞工部門、財政部門的巨額罰款後才許離境。
10. 外國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日子是不是和中國同一天還是差幾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中特有的,國外沒有這個說法,也有國家可能有相似的節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日子是根據太陽直射的位置決定的,只要是在北半球,就是同一天。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以後地面射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智伴晚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