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有死刑嗎
有啊1、 死刑執行方式多樣化 伊朗的死刑執行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槍決、絞刑、斬首乃至石刑。對於通常適用於死刑的犯罪以槍決執行;對於諸如謀殺、強奸、通姦、販毒等嚴重損害了伊斯蘭法的行為,則適用於絞刑等刑罰。不過,具體的死刑執行方式往往以法院判決為准,法院在對每個死刑案件進行判決的時候,對死刑的執行方式也在判決中列明。2011年1月3日,伊朗對4名被控綁架勒索的罪犯執行了絞刑。此外,伊朗對間諜和強奸犯等嚴重犯罪分子實施過絞刑。2007年5月27日,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涉嫌通姦和謀殺親夫等罪名的伊朗女士阿什蒂亞尼,被伊朗最高法院核准死刑,判處石刑,但是並沒有明確執行日期。為了營救自己的母親,阿什蒂亞尼的兩個兒子在伊朗發起了「釋放阿什蒂亞尼運動」,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名為「阿瓦茲」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巴西總統盧拉等都表示了呼籲和關注。伊朗嚴厲判處毒販死刑2009年12月,伊朗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認定攜帶或處理超過30克的毒品就應判處死刑。這是伊朗在今年初即大規模處死毒販的原因。自2011年以來,已有數十名毒販被處絞刑。伊朗媒體稱,許多民眾對官方嚴懲毒販表示支持。不過,此舉卻引起外國一些組織的不滿,他們認為伊朗司法系統的死刑判決過於嚴厲,而伊朗官方卻辯駁稱,這些組織的言論是干涉伊朗內政,伊朗對待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就要施以嚴法。2011年1月19日,伊朗絞死10名毒販。絞刑地點安排在該國西部城市拉卡吉的一所監獄內。伊朗媒體並未透露此次絞刑的具體細節,只是稱這些人嚴重違反伊斯蘭教義,給社會帶來混亂,因此應該依法嚴懲。1月13日,在西部城市庫拉馬巴德的監獄內,伊朗的執法人員將5名毒販處以絞刑。本月初,有15人被推上絞刑架。伊朗官方指責他們販運5公斤到100公斤的海洛因或者其他類型毒品。2、伊朗是世界上少數仍維持神權至上的國家,伊朗女性的處境也始終無法伴隨著西方數波的婦女運動而獲得解放。
《以色列人》報道,伊朗法律規定不得處決年輕處女,但解決之道並非讓處女獲取死刑的豁免權,而是在處決前先行派獄卒破身。
一名不便曝光的伊朗動員窮人組織成員透露,伊朗規定不得處決年輕處女,因此監獄會在行刑前晚,舉行「臨時結婚」的儀式,這種儀式說穿了,就是讓扮演「丈夫」的獄卒將處女破身,解除不得處決處女的障礙。
這名成員指出,他16歲加入組織,因表現受長官肯定,18歲被委以運行「臨時結婚」的「光榮任務」。
他說年輕處女對「臨時結婚」的恐懼甚於隔天一早的處決,因此她們都會反抗,為使「婚禮」順利進行,有時得在她們的食物中摻安眠葯。
B.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2)伊朗監獄釋放多少人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C. 伊朗門的事出有因
里根政府為何竟同被他們稱為「邪惡之國」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欖枝?說來話長。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成了世界聞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組織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較量,炮戰,槍戰,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等恐怖事件層出不窮。矛盾的焦點是阿拉伯民族與以色列的激烈沖突,而美國長期執行一條縱容偏袒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擴張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自然,美國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進組織搞恐怖主義活動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一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此後一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里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綁架者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綁架者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人質危機引起了美國國內各界的嚴重關注。里根政府一方面聲稱要作出強硬反應,拒絕與恐怖主義者妥協;一方面又絞盡腦汁尋求人質獲釋的途徑,但收效甚微,時間越拖越久。綁架者似乎不耐煩了,他們說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綁架一年多後,巴克利的屍體出現在照片上。
里根總統在處理人質危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一些國會議員和新聞記者紛紛抨擊政府「遺棄」人質。此時美國正值中期選舉的前夕,執政的共和黨內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盡快想出辦法,以緩解輿論壓力,增強共和黨人的選舉資本。內外交困,里根寢食難安。
真是沒有辦法嗎?不是。在美國政府為人質釋放所作的種種努力中,他們發現,要找到一個既不答應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而又能使人質獲釋的辦法,那就不能不與美國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為伊朗對綁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響。這一發現使美國政府啼笑皆非。
正當里根政府苦惱之際,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一個派別的人對恢復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這一消息使白宮格外興奮,里根當即召集國務卿舒爾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防部長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等進行緊急磋商。里根認為,應該接住德黑蘭拋出的紅線,同伊朗談判不僅可以為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能著眼於今後,即寄希望於霍梅尼之後,使美國「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復關系,對於美國搞活它在整個中東地區的一盤棋是有巨大好處的。
而伊朗這方面,由於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國庫空虛,武器不足,經濟上處於困境,國際上處於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與美國做交易的願望。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議長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派的主張,並得到了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說:「如果我們走一步,大撒旦就會走100步!」
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興致勃勃的里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一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另有報道說,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麥克法蘭擬定的計劃,通過以色列向伊朗供應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關系,使伊朗幫助釋放美國人質。該項計劃由麥克法蘭和其助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諾思中校具體負責。
在這場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掮客的角色。「摩薩特」特務,軍人商雅各布・尼姆羅迪曾作為美國的代表,同伊朗實業家馬努赫爾・古爾巴尼薩爾商談具體交易辦法。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古爾巴尼薩爾。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員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一飛機軍火,伊朗將在一天內幫助釋放一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麥克法蘭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葯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嘗到了甜頭。9月14日,里根打電話給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就在此時,白宮幕僚們在是否繼續進行美伊交易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以舒爾茨,溫伯格為首的一方,主張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凱西和新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為首的另一方則認為,如果需要的話,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雙方毫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里根為調和雙方矛盾,表示暫時停止與伊朗的接觸。美伊一度回到互不來往的狀態。
但是,問題並未解決、人質危機又緊迫起來,並嚴重地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里根權衡再三,終於下令恢復美伊軍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國先後兩次給伊朗運送了軍火,美國人質詹森、雅各布森先後獲釋。參議員邦伯斯估計,美伊軍火交易總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
D. 全球最恐怖的監獄!
最可怕的5大軍事監獄
關塔納摩虐囚慘劇的曝光,將關塔納摩和美軍一起推上了道德的審判台。善良的人們也將這個地方視為人間煉獄。事實上,世界上還有不少監獄像關塔納摩一樣特殊,由於關押的都是軍隊犯人,因此那裡的情況很難對外公開。
1阿布格裡布監獄
本想關押美軍戰俘
巴格達以西40公里處的阿布格裡布監獄在薩達姆當政時期由伊拉克國防部控制。據美國官員稱,僅在1984年,阿布格裡布監獄便絞死了4000人,其中大多是害怕與伊朗軍隊作戰的逃兵。
阿布格裡布監獄佔地約280英畝(約1.1平方公里),單是四周的圍牆就有4公里長。圍牆外分布著24個警戒塔樓。監獄由5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被高牆包圍著,還有高高的塔樓負責警戒。薩達姆掌權後,這里主要關押反對他的政治犯、反叛軍官和庫爾德游擊隊戰俘。按照罪行輕重,犯人被分別關押在「開放監區」和「封閉監區」。「封閉監區」里的犯人不允許接受任何探視,斷絕與外界的一切接觸。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89年。監獄里的牢房都很小,長寬分別只有4米左右,就這樣16平方米的空間里卻關押著大約40名犯人。
2002年,薩達姆宣布為了防範可能發生的第二次美伊戰爭,決定翻修阿布格裡布監獄,以便美伊開戰後「有充足的地方關押美軍戰俘」。這項工程在次年春天便停下來,因為美軍只用20天就打垮了薩達姆政權,而伊拉克軍隊在戰爭期間所抓到的美國戰俘連一個排都沒有。隨後,美軍佔領當局便把該監獄變成巴格達中央囚禁中心。
2004年4月底,震驚世界的「美軍虐囚事件」就發生在這里。隨後全球媒體都揭露了這一丑惡行徑。該事件也成為美軍發生在伊拉克的最大丑聞。同年5月初,五角大樓承認美軍的審訊方式違反了《日內瓦公約》。不過美軍的行為是受到美國參議院默許的。此前美參議院專門下發過關於審訊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中規定審訊者可以剝掉犯人的衣服,強迫他們72小時不睡覺,可以擰他們的胳膊,可以往他們的頭上套口袋。這份文件就擺在時任駐伊美軍司令里卡多·桑切斯將軍的辦公桌上。
2興格—興格監獄
賺錢比坐牢還重要
在美軍歷史上,興格—興格監獄所承擔的職能並不只是關押犯人那麼簡單,它還承擔大量開礦和生產施工設備等經營性活動。1824年,為了對付軍隊中嚴重的嘩變及開小差現象,美國陸軍在紐約哈德遜河邊修建興格—興格監獄。據檔案記載,興格—興格監獄的位置正好是當時紐約銀礦的開采區。美軍高層顯然打好算盤,將來既可利用犯人開采礦石,賺取利潤,又能防止勞動力逃跑,實在是一舉兩得。
囚犯的無償勞動為美軍創造了巨額利潤,也遭到美國民間人權組織的抗議。他們抵制任何帶有「興格—興格」商標的產品。監獄巧作改動,於1903年注冊了新的「奧西寧」商標,結果取得了成功,商品照樣賣到全世界。
20世紀以後,興格—興格監獄條件得到改善,但囚犯們的內心恐懼反倒更嚴重了,因為監獄里多了一套極為恐怖的刑具—電椅。截至1963年底,興格—興格監獄用同一把電椅處死了613名男女囚犯。這些人中,最著名的當屬1953年處死的世界著名間諜羅森堡夫婦,他們被指控向蘇聯泄露了美國原子彈情報。據軍方稱,興格——興格監獄目前仍關押著約915名囚犯,其中有不少是近年來抓獲的「基地」恐怖分子。該監獄現有750名憲兵、150名保障人員和100名管理人員。
3利文奧特堡監獄
名氣不遜五角大樓
它是美國國防部的主要監獄,位於利文奧特城堡內。該城堡由美軍第3步兵團團長金利·利文奧特於1827年修建。在建成後的30年裡,這座城堡成為美軍抗擊印第安人的主要軍事基地。建成後,利文奧特城堡就成為美軍高級戰斗訓練中心之一,從這里走出了許多將軍,其中也包括後來的美軍參聯會主席科林·鮑威爾。
1871年,托馬斯·巴爾將軍致信美國軍事秘書長,要求建造一所專門的軍事監獄。1875年,美國政府出資在利文奧特城堡修建了第—座軍事監獄,專門用於關押陸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國民警衛隊的軍事犯人。監獄投入使用後,只有兩次關押過非軍事犯人。一次是1940年,當時這座監獄沒有完全處於五角大樓的控制之下。另一次在1998年10月,當時美軍在距離軍事監獄5公里處修建一座新工事,從事勞動的都是非軍事犯人,他們白天勞動,晚上被關在利文奧特堡監獄里,直到2002年工事建成。目前利文奧特堡監獄共關押著626名軍事犯人。
在美國,利文奧特堡監獄的名氣一點也不比五角大樓小。2001年,美國導演以這所監獄為背景拍攝了一部膾炙人口的影片《最後的城堡》,由羅伯特·雷德福擔任主演。由他飾演的艾文將軍是位昔日的英雄,他因遭長官陷害而入獄。在面對典獄長濫殺無辜的行為時,將軍率領所有犯人暴動,最終取得勝利。片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艾文將軍在鼓舞士氣時所說的:「雖然我們已不再是士兵,但我們要開始一場新的戰斗。」
4別爾馬爾什監獄
「冷血」的代名詞
位於倫敦郊區的別爾馬爾什監獄是英國國防部直屬的軍隊司法單位,自1921年建成以來就充當關押軍中不肖子弟和重要戰俘的場所。由於這里曾發生過許多違反人權的歷史事件,英國人普遍將這座監獄看成是「冷血殘忍」的代名詞。1921年,英國治下的愛爾蘭領地發生爭取自由的運動。為了鎮壓這場運動,英國政府特意修建這座監獄,用於對被俘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實施軍法處置。
別爾馬爾什監獄所在位置原本是一片沼澤地,因此這里總在「鬧鼠災」,衛生條件難以改善。監獄的牢房大樓分別坐落在院子的四個角上,中間是一個廣場。每棟監獄樓都極其堅固,監獄的大門由兩扇電子操控的重型鐵組成。
作為英國五大軍事監獄之首,別爾馬爾什監獄一直負責關押特別重要的囚犯。英國著名的「雙面間諜」湯姆林森因向前蘇聯泄露北約戰略情報而被捕,被關在這座監獄的4號樓1單元19室。考慮到該監獄的安全系數很高,英國政府也樂於將許多刑事犯送到這里服刑,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英國頭號搶劫犯畢格斯。1963年,畢格斯夥同其他14名犯罪分子,攜帶武器搶劫了約420萬美元,結果被判入獄30年。在被送到普通監獄服刑後,第二年他就逃跑了,隱居在巴西。誰料想這個傢伙等到2001年,以為沒有人會算老賬,便大模大樣地回到英國,結果被英國警方抓個正著。為防意外,英國政府乾脆將其送進別爾馬爾什監獄,估計畢格斯再想脫身可就困難了。
5列福爾托夫監獄
位於莫斯科「心臟」
如果問世界上哪所監獄所處的地段最值錢,那無疑是俄羅斯的列福爾托夫軍事監獄。這座監獄地處莫斯科市中心,步行不到15分鍾就能到達克里姆林官。長期以來,列福爾托夫軍事監獄的起源一直是個謎。
監獄共有4幢關押犯人的樓房。俯瞰這些樓房,造型如同大寫的字母「K」。這里的牢房多數是10平方米左右的雙人間,三人間很少,單人房間就更少了。每天早晨8點,囚犯們可以乘電梯到上邊放風。上世紀30年代末,蘇聯正處於「肅反」的高潮期,監獄里關押了很多蒙冤的紅軍將領。這些「將軍犯人」最害怕聽到地下室傳出拖拉機的馬達聲,因為馬達聲一響,就意味著有人要被槍斃了。列福爾托夫監獄從建立起就以極其嚴格的管理而著稱。在其歷史上只發生過一次越獄事件:兩名當過海軍陸戰隊員的囚犯藏在污穢不堪的泔水缸里溜走了。這一度使俄政府對軍隊管理監獄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如今,列福爾托夫監獄的每個入口處都安裝了攝像頭,值班員在顯示器上就可以看到過道里的一切,對出入人員進行監控。這所監獄在歷史上根本不允許外人進入,只有在1993年10月監獄召開新聞發布會時,獄方才允許俄羅斯記者進去過一次。
E. 為什麼伊朗監獄規定,處女死囚不能被執行死刑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指責伊朗政府違反國際法,處決少年罪犯。該機構說,他們最近處決兩名少年罪犯,另外兩名少虎緝港墾蕃舊歌馴攻沫年也即將被處決,該機構對此特別關注。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說,禮薩-赫加齊貝 赫納姆-扎雷於被處決。該辦公室說,據報導這些年青人犯罪的時候只有15和16歲。
F. 伊朗監獄為什麼規定處女不能被執行死刑
說起伊朗大家想起的肯定是古波斯,沒錯它的前身就是波斯古國。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伊朗,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中東國家,位於亞洲西部。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彷彿與這個世界相脫俗一樣,與世界格格不入。伊朗法律規定處女不能處死刑,但這難不倒聰明的伊朗公僕,對於想殺的處女,只要在行刑前夜由獄卒幫她破身,使她變成「非處女」,然後再行處決,這就繞過了法律上的難題。伊朗一個獄卒18歲時被選當破身人。據他說,這些處女對破身比行刑還怕,常拚命反抗,哀號慘叫,個別烈女需在食物中摻加催眠葯才能行事。
關於這個法律,跟伊朗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大家都知道,地位平等對伊朗婦女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根據伊斯蘭教法,她們並非成熟的國家公民,所有重要的決定必須由其父親或者是丈夫做出。作為成年人,伊朗婦女在做決定的時候經常是必須與自己的丈夫坐下來商量。婦女婚後能否出去工作,完全由其丈夫來決定。還有住在什麼地方,甚至連自己的妻子能否出國或者是離開某個城市,都取決於丈夫的態度。
G. 義大利多所監獄因疫情發生暴動,為何他們不效仿伊朗先釋放囚犯
義大利監獄裡面發生暴動,不是為別的,就是因為在這種特殊時期禁止探親。就因為這事兒監獄裡面的,和監獄外面的感覺就好像受到了莫大的侵犯,甚至因為這事還跟人權組織扯上了關系。
對於疫情,許多義大利人不以為然,他們還認為這個新型冠狀性病毒是跟流感一樣小事,不戴口罩都是小事,在這種大規模的疫情下,還在爭論犯罪人員的人權問題,不知該說佛系還是無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