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海戰役國軍總司令戰敗後,逃到此國當個職員,後來怎樣
在戰爭年代,我國出現了很多英勇善戰的將領,他們為了中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戰,將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隨後國內卻發生了內戰,結果很多抗日英雄都在這場戰爭中喪生了。尤其是國軍將領,更是遭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打擊,導致他們損失慘重,最終無力挽回敗局。不過也並非所有將領都是優秀的,比如國軍中有一位將軍卻不擅長打仗,反而一打仗就跑,因而被稱為「長腿將軍」。
結果劉峙不僅在當地出名了,就連遠在台灣的蔣介石也得知了他的下落,並勸他返回台灣。而劉峙聽從了蔣介石的安排,最終回到了台灣。
2. 江西近代史有哪些名人
作為革命老區和紅軍主要根據地之一,江西誕生了325名開國將帥,占據了新中國1614名開國將帥中的1/5之強,其中,江西還有興國縣、吉安縣和永新縣三個將軍縣,可見江西對於中國革命的貢獻。
開國將帥
而實際上,除了新中國江西籍的開國將帥,出身江西的國民黨將領也為數眾多,亦可堪稱將星璀璨。而我要說的,則是劉峙和李烈鈞。
劉峙
作為蔣介石的五虎將之首,劉峙擁有許多外號,有「福將」、「常勝將軍」,也有「長腿將軍」、「豬將軍」。無論是前期的美譽,還是後期的戲謔,卻都絲毫不影響劉峙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名氣。
劉峙
劉峙,字經扶,1892年生於江西吉安,1915年畢業於大名鼎鼎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出身普通,也沒有龐大的人脈的劉峙,先後在巡防營、粵軍、護國軍、滇軍、贛軍中任職。
1924年,劉峙終於時來運轉,經黃埔軍校的總教官何應欽介紹,劉峙進入黃埔軍校,擔任了教術教官,也開始結識了他的貴人——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
黃埔軍校
在廣東國民政府和北伐期間中,屢立戰功的劉峙成就了他「福將」的美譽,並成為蔣介石的心腹,曾擔任第一軍軍長。在隨後的軍閥混戰中,無論是蔣桂戰爭,還是中原大戰,劉峙均表現出色,為蔣介石的「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峙
應該說,劉峙能夠身居國民黨高位,不僅僅只有蔣介石的信任,自身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935年4月,劉峙達到了他最風光的時刻,他被晉升為二級陸軍上將,還兼任了河南省政府主席。
劉峙
然而,當抗戰爆發後,劉峙卻一反常態,表現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面對日軍,劉峙率部一潰千里,因此也被人稱為「長腿將軍」。而在解放戰爭期間,劉峙更是屢戰屢敗,尤其在淮海戰役中,劉峙擔任了徐州「剿總」司令,而淮海戰役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最後的一支精銳部隊,55萬大軍被殲滅。
傅作義、蔣介石、劉峙
雖然淮海戰役的慘敗,全部歸咎於劉峙並不公平,但作為「剿總」司令,劉峙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葬送了蔣介石最精銳的黃埔系軍事力量後,劉峙也因此被蔣介石徹底放棄,「豬將軍」最慘時,曾流落印尼,以當小學教員為生。1971年,劉峙在台灣落寞去世。
黃埔軍校時期的劉峙
李烈鈞
李烈鈞,字俠如,1882年生於江西九江。李烈鈞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7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李烈鈞推認為安徽都督、江西都督,海陸軍總司令等職。
李烈鈞
北洋軍閥時代,孫中山曾多次領導反對北洋軍閥及袁世凱的革命活動,如護法戰爭、護國戰爭、二次革命等等。而在這些革命活動中,李烈鈞均作為革命黨的主要人員參與其中。
李烈鈞
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曾經擔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鈞被推舉為江西討袁總司令,作為討袁軍的主力,率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作戰。
而在1915年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中,李烈鈞擔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進軍兩廣,並最終取得了護國戰爭的勝利。而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李烈鈞以大元帥府參謀總長的職位,率軍在廣東作戰。
李烈鈞和孫中山等人合影
南京國民政府時代,李烈鈞失去了兵權,作為國民黨元老,歷任江西省主席、國民黨中央委員等職。抗戰爆發後,心系國家和民族的李烈鈞,將自己七個兒子中的五個送到了抗日前線。因此也有了「黨國元老,五子從戎」的美譽。1946年,李烈鈞因病在重慶去世,享年64歲。
3. 劉峙的人物軼事
1936年12月8日,蔣介石飛抵河南洛陽,做50大壽,劉峙、商震、張學良等紛紛前往拜壽。張學良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蔣介石非但不聽,還對張學良大加訓斥。接著,蔣介石飛抵西安,在臨潼紮下行營,准備對東北軍、西北軍督戰,實施對陝北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圍剿」。
12月12 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率兵包圍華清池,扣押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其時,劉峙正在江蘇贛榆檢閱部隊,聞變後星夜返回徐州。軍政部長何應欽通知劉峙,迅速回洛陽,集結部隊,准備西進。接令後,劉峙迅速急電第七十軍軍長樊崧甫,搶占潼關,又命洛陽警備司令祝紹周,將駐洛東北軍重炮旅繳械,並令所轄各軍,嚴密戒備,整裝待發。14日,他又派飛機飛臨西安上空,散發傳單、標語。16日,國民黨中常委決定何應欽任「討逆軍總司令」,令劉峙為東路集團軍總司令。劉峙在防地立即就職,派徐庭瑤為前敵總指揮,兵分六路,進逼西安。這完全是緊跟何應欽,與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顧祝同等人的意見相反,明顯地要置蔣介石於死地。
25 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宋美齡乘專機飛抵洛陽。劉峙忙帶高級軍官到機場迎接,並命人揮舞小旗:「歡迎校長勝利歸來!」、「蔣主席萬歲!」、「打倒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下機後,馬上把劉峙喊來,臉色陰沉地命令:「馬上把旗子放下,不準喊口號,漢卿馬上就到。」劉峙自討沒趣,只好自認倒霉。從此,他江河日下,「福星」的稱號不再屬於他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8月12日,劉峙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部由開封進駐保定,防守平漢路沿線。同時防守這一地區的還有衛立煌的第十四集團軍,商震的第二十集團軍,萬福麟的第五十三軍等。平津失陷後,日軍氣焰囂張,從北平、天津分三路展開攻勢,一路沿平漢線南犯,襲擊涿縣、保定、石家莊;一路由津浦線南侵,直取滄縣、德州;另一路沿平綏線西出南口,向晉察綏進攻。劉峙以主力固守涿州,以孫連仲軍守平漢路上的良鄉,以萬福麟軍守固安,以孫殿英軍守門頭溝,布成三道防線,他自己坐鎮保定指揮。8月上旬,孫連仲部馮安邦師即在良鄉西南竇家店與日軍河邊旅團對峙。自8月21日起,兩軍炮火猛烈,但孫軍終因兵力薄弱而不支,良鄉及房山均陷敵手。
同時,日軍從固安偷渡永定河,以飛機、大炮猛轟右翼萬福麟陣地,只用一天,便把萬部擊潰,直插保定。劉峙驚慌失措,率總部沿平漢線南逃,一口氣逃到石家莊,忙將兵權移交商震、黃紹竑。劉峙不戰而逃,把華北的大地拱手讓給日寇,時人送他一個外號「長跑將軍」。 1939年春,劉峙被調到當時國民黨的陪都重慶任衛戍司令兼防空司令。劉身兼二職,增加了撈錢的機會。他借口重慶防空的重要,要求成立防空部隊,直屬防空司令部。先後成立了通訊隊,防護大隊,擔架營,工程大隊,機踏車排,警報球台,對空聯絡哨,情報傳遞哨等單位。實際上,這些部隊大部分是由原衛戍總部的部隊頂替,如通訊隊由衛戍司令部通信連頂替,擔架營由衛戍總部勞動隊犯人組成。這些人都是些扒手慣賊,他們平時穿著便衣或軍服在街上進行偷盜,所盜錢物分給勞動總隊和防空司令部長官,劉司令自然也進賬了不少。一有警報這些人就到指定地點集合,准備抬擔架。這些單位造名冊領到的雙份軍餉,也大部分進了劉峙的腰包。
1942年初的一天,日本飛機以3—5架一批輪番不斷飛入重慶上空,進行所謂的「疲勞轟炸」。發生了當時轟動全國的重慶隧道慘案。
隧道慘案的發生,社會輿論對劉峙進行了強烈譴責,使他一時間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國民黨軍委會無奈,只好組成由吳鐵城、何成浚主持的特別軍事法庭對該案進行審問。開始,通知劉峙坐在下面聽審,使劉非常難堪。何應欽、錢大鈞等一班高級將領得知後,打電話給吳鐵成:「劉峙是二級上將,請你們不要胡來。」劉峙本人也通過當時的衛戍司令賀國光給吳、何送去大批禮物。吳、何本來就是例行公事,並不想真審劉峙,更不敢得罪劉的後 台老闆何應欽。收受劉送的大量賄賂後,庭審的事就不再提起,只是撤掉其防空司令職務,而由賀國光接任了事。
4. 常勝將軍劉峙為什麼稱著逃跑將軍
劉峙的逃跑將軍,主要指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在與日軍作戰的糟糕。全面抗戰爆發後,劉峙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坐鎮保定,防守平漢路沿線。當時,劉峙加緊構築工事,准備阻攔日軍,但由於戰術上沒有創新,消極防禦,結果,日軍避開正面守軍,直插保定,當劉峙准備阻擊日軍時,又由於決策失誤,坐失戰機,直接導致保定失守。隨後,劉峙率部沿平漢線向西南狂逃,先逃到石家莊,後逃到開封,因此落下「逃跑將軍」的綽號。
5. 劉峙有「逃跑將軍」之稱,為何蔣仍重用他
老蔣手下的幾個老將之中,無能之輩真的不多,被稱為“豬”一樣的將領的大概只有劉峙一人了。當年他出任徐州剿總的時候,有人笑稱,蔣介石在應該派一名虎將的時候派了一名豬將,連一個看門狗都不如。從此以後劉峙也有了豬將這一“雅號”。
但劉峙此人並非剛開始就是個蠢材,甚至有一段時間他是蔣介石十分重用的福將。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劉峙已經是老蔣的部下,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是蔣介石的嫡系猛將,和顧祝同並稱為哼哈二將。
而淮海戰役最終失敗,國民黨精銳主力消弭殆盡,雖然劉峙在這場戰役之中並沒有太大的過失,還是再次被撤銷了所有的職務。被撤官的劉峙再也不再妄想打仗了,於是帶著一家老小去往香港,在印尼教學糊口。1953年,蔣介石念及舊情將他接回了台灣,給了他一些閑職養老。
6. 劉峙是如何成為「徐蚌會戰」總指揮的
劉峙之所以能夠成為徐蚌會戰的總指揮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1個原因,當時的蔣介石是想利用劉峙去分薄白崇熹的兵權。因為在1948年的時候,蔣介石撤銷了徐州司令部,當時的人選是白崇禧,由他去統一指揮華東和華中的戰爭。但是蔣介石並不放心白崇禧,因為白崇禧是屬於桂系的人。所以他就想到了這樣一個辦法。
蔣介石也了解到了問題,改變了主意,想直接讓白崇禧直接統一指揮,當時的白崇禧也同意了這個事情,並且還主動的提出調動自己的部隊去參與到徐蚌會戰,但是萬萬沒想到到了第2天卻突然改變了主意,堅決不肯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的部隊。但是當時的淮海戰役已經蓄勢待發,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哪怕知道劉峙指揮不了這場戰斗,也只得霸王硬上弓。
7.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誰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劉峙。
劉峙是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甚為得到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
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
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8. 國民黨將軍劉侍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
字經扶,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敗將」之稱。
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
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1]
9. 淮海戰役結束後 國府方面如何懲處指揮官劉峙
淮海戰役後的劉峙被免職,舉家去了香港,過起了隱居的生活,1950年,劉峙攜家帶口遠走印度尼西亞定居,沒過幾年在蔣介石的邀請下轉到台灣定居,於1971年病逝,享年79歲。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