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1、中國經濟發展遵循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經濟特區作為「點」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2、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如中國陸續建立的眾多國家級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乃至沿海開放城市,為中國利用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平台,成為中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
3、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帶來了旅遊業的繁榮。
中國旅遊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西班牙和美國。中國的發展與旅遊是雙向互動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增長的旅遊業又促進了相關領域更好地發展,如機場、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
4、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如今,中國正在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
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的報道更加多樣化,調查報道也不斷增加。
互聯網的發展更是給中國媒體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7.88億。隨著互聯網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更加暢通,內容更加多元,個人也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展現自己的才華。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有哪些變化
第一,通過改革開放,經濟有了快速發展,這是改革開放前無法想像的。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相比改革開放前,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第三,相比改革開放前,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十一屆三中全會吹向改革開放的號角之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先行,從農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進,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再到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前進的改革。
逐步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與開放兩個輪子同時推進,相互促進,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2、廣大農民群眾煥發出空前勞動積極性。僵化的經濟體制被沖破了,國有企業從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和法律,現代企業制度陸續建立。這些大大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競爭力。
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市場機制的引進,使經濟日趨活躍、市場逐步繁榮、人民群眾不斷受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結合了起來,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使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從經濟特區的創建開始,到加入WTO,我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3、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26269億美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我國連續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的新奇跡,刷新了世界記錄。
4、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前不久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表明,在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各類商品豐富多彩、應有盡有的時代取代了商品匱乏的短缺經濟時代。我國人民千百年來衣食無虞的夢想變成現實,實現了由貧困——溫飽——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現象早已銷聲匿跡,並出現迴流的現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
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4. 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哪些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生活水平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受惠於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中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