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軟實力的百科名詞解釋
什麼是經濟軟實力
經濟軟實力是影響經濟發展或與經濟發展相關聯的軟實力。經濟軟實力是軟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之一,而軟實力是指文化、教育、科技等隱性實力,其是決定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
[編輯]
經濟軟實力的要素[1]
一、生態軟實力: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理所當然地會吸引人們在這里工作、生活和投資創業。一個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就很難具備生態軟實力:增城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較早較好地發展了生態文明。
二、健康發展軟實力:可持續發展除需要一個好的生態環境,還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綜合基礎,即合理的產業結構,平穩的發展速度,最佳的發展效益,有較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有較大的發展後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實現生態基礎、結構、速度、效益的統一。
三、科技軟實力:技術的含量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前沿技術的掌控能力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四、文明軟實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更新,現代文明的接納與融合,文化理念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潮流,都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文明軟實力還體現在人的群體對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認知度,人的群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人的群體的文明程度、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信息軟實力:物質、能源、信息是構成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是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是社會進步的先導,信息的流動決定著資金流動、物資流動、人才的流動。信息軟實力的根本,還體現在信息安全、經濟話語權等。
六、創新軟實力: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創新中與時俱進的,創新是發展最本質的表現形式,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也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創新,還包括體制的創新、制度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等。一切進步無不源於創新。
七、品牌軟實力:品牌是一個地區、一個實體、一個產品、一個自然人的公眾形象,也是其綜合價值的集中反映,是無形資產,是信譽度。歷史已進入品牌時代。現實社會中,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實體、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人都在打造著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品牌具有不同的本質屬性,也帶來不同的效益,決定著不同的命運。
八、人才軟實力:人才決定輸贏,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取決於人才的競爭。
九、金融市場軟實力: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有充滿活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體系,必須有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為支撐。沒有完善的資本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和活力:沒有資本市場這個神奇的魔方,就無法創造豐富多彩的世界。
十、社會軟實力:包括效率與公平、民主與法制、投資環境與制度建設,表現為社會的有序、人的全面發展的狀態、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等等,一句話,就是社會的和諧程度。
⑵ 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是指什麼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哈佛大學教授 首創「軟實力」 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
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是指一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說硬實力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
硬實力是有形的載體,軟實力是無形的延伸。強盛的軟實力,恰是一種硬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提升軟實力比提升硬實力更為困難。經濟硬實力的提升,有市場的「無形之手」就能強勁發展。
⑶ 中國有哪些很強的軟實力
中國相當成功地通過其經濟的迅猛發展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中國解決了成千上萬人的貧困問題,這是中國軟實力增長的原因之一。
中國一直以來以擁有悠久的傳統文化而著稱,這也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這也是中國軟實力的資源之一。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幾百所孔子學院,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朝正面的方向發展,專注於多邊合作。此外,中國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援助項目也增強了吸引力,所以,從中國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等所具有的吸引力的角度而言,中國是擁有很強軟實力的。
「中國製造」已成為一種強大的軟實力。
中國的經濟實力一直穩步增長,「中國製造」已經真正成為了不起的字樣並在全球引起共鳴。然而,通過一系列科技、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全球主要市場提升品牌形象對中國企業來說同樣重要。
「中國製造」已成為一種強大的軟實力。從A到Z,比如從阿里巴巴(Alibaba)、網路(Bai)、華為(Huawei),毫無疑問,許多中國企業和品牌已經真正成為全球領導者,」阿里巴巴、網路、奇瑞(Chery)、華為、聯想(Lenovo)、騰訊(Tencent)和中興通訊(ZTE)等公司。
⑷ 中國軟實力是什麼意思
軟實力的概念誕生於國際關系領域,原來指的是某個國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來獲得影響力的能力。
軟實力,實際上就是講文化實力,講一個國家除了單一經濟實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種力量。這種影響力,這種對外界的形象,都構成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概念。具體軟實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環境、制度建設、國家的執政能力、管理能力、國民的心態、國民的形象、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和來自文化傳統持久的一種對國民的影響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國的文化產品,比如說出版物、報紙電影、電視事業,等這些東西的影響。甚至是語言,比如說語言表達的一種影響力。一種美感,一種魅力,都應該是包括其中。
⑸ 國家軟實力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呢
國家軟實力的具體內容有:文化、教育、法律環境、制度建設、國家的執政能力、管理能力、國民的心態、國民的形象、民族精神和來自文化傳統持久的一種對國民的影響感、凝聚力。
國家軟實力,實際上就是講文化實力,講一個國家除了單一經濟實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種力量。這種影響力,這種對外界的形象,都構成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概念。也包括中國的文化產品,比如說出版物、報紙電影、電視事業,等這些東西的影響。甚至是語言,比如說語言表達的一種影響力。一種美感,一種魅力,都應該是包括其中。
(5)中國經濟治理的軟實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按照他的觀點,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
中央第十七次黨的代表大會提出了,有關於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這樣的一些重要的問題。裡面提到,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⑹ 中國軟實力有哪些
在2019年的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率,中國人總體受教育水平都已經在全球處於比較高的水平,中國人的總體素質水平比絕大多數外國都好。
最為簡單的,2018年全國高校錄取人數已經達到791萬人,這意味著中國的年輕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接近45%,這已經是全球一流水平了。
中國人不搞恐怖襲擊,勤奮的工作不懶惰,極低的犯罪率,重視子女教育,都是全世界罕有的優點,是絕對的高素質國民。
實事求是的說,引進國外移民必須要保持極高的標准才行,全球絕大多數的普通國民,到了中國會根本跟不上中國人的勤奮節奏,會導致外國移民在社會競爭中處於中國社會的後半段,反而會成為不穩定因素,需要處於前半段的人群供給福利,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中國綠卡,保持高標准非常非常重要。
這不是我的臆想,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全世界一兩百個國家都有中國人分布,華人移民的生活水平基本都在當地外國人之上,華人群體生活在當地外國人生活水平之下的情況極少發生,哪怕是幾乎沒有國家給予華人移民各種補貼和優惠,中國人一樣能夠在逆境中,超越當地社會外國人的平均水平。
我們能夠從新聞上看到很多關於中國國民素質的新聞,這些新聞總是讓我們痛心疾首於為什麼有的中國人素質這么差,
其實很多關於國人素質的新聞,其實更多是法制問題,而我們往往一昧把重心放在探討國人素質方面,總是沒事把國人素質拿出來批判一番,這就模糊了方向。
⑺ 什麼是軟實力
■「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 ■中國的文化感召力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中國人」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 ■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問題 當我們探討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時,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軟實力」相對落後這一現實。在過去考慮「綜合國力」這一概念時,我們很少包括「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在衡量中國綜合國力時,幾乎所有的參數都來自於「硬實力」,如經濟規模、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等。有專家認為,按純的「硬實力」指標,中國的綜合國力可能僅次於美國,但如果把所謂的「軟實力」也考慮進去,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差距就顯得更大了。 「軟實力」的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按照奈的觀點,「軟實力」和「硬實力」同樣重要。在國際政治中,如果「硬實力」是強迫其他國家就範的必要工具的話,那麼「軟實力」就是一種吸引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盟友和夥伴的「隱性資源」。 具體來說,「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國際政治中的結盟能力、利用現有國際組織的能力等。很明顯,「軟實力」需要一定的「硬實力」作為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經濟落後和缺乏國際地位的國家會擁有可觀的「軟實力」。在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印度。雖然印度人很聰明,但印度綜合「硬實力」不強一直使其國際影響受到限制。從「軟實力」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和民主都應該是幫它「加分」的因素,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硬實力」,可以說印度沒有多少實質上能影響國際政治的「軟實力」。 「軟硬失衡」會造成國家的影響力下降 對「硬實力」很強的國家來說,如果「軟實力」跟不上,它們的國際影響亦要被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是一個「硬軟實力不平衡」的典型。當時日本的「硬實力」(除軍事之外)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但是,盡管當時日本在許多行業(像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都領先於美國,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沒有相應的地位和影響。更具體地說,日本沒有政治價值上的感召力。日本的通俗文化無法和美國競爭。日本社會的自我封閉及排外的特徵與美國社會的開放性質相比較,就顯得毫無吸引力。在國際的政治社會中,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有很沉重的歷史包袱,再加上對二戰歷史的「賴賬」,日本沒有國際道德權威來施展其影響。美日軍事同盟又使日本喪失了極大的外交主動權,因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只能靠「經援外交」來支撐。這種僅靠金錢來維持的國際影響力是不能長久的。果然,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停滯不前時,它不得不削減「經援外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也因此而下降。 和「硬實力」一樣,「軟實力」也會因政策失誤而受損害。在布希領導下的美國是一個典型。不言而喻,美國一直是一個「軟硬實力」相對平衡的超級大國,因此它在國際社會中擁有無比的影響力。但是,在小布希入主白宮後,他採用的外交政策過分強調了美國的「硬實力」。這一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單邊主義和強硬路線。用中國成語來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對伊拉克開戰的決策過程中,這種「硬思維」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現在看來,布希的政策不僅在近中期內大大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對美國的「軟實力」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長期負面影響。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如果我們用這一角度來看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所犯的戰略錯誤,不難體會到他的所有政策和舉動,從越過聯合國安理會,誇大薩達姆政權的威脅,到對反戰國家的報復,都重創了美國自己的「軟實力」。美國因此國際聲望大跌,無法組織一個有效的國際同盟來穩定和重建伊拉克,只能獨自挑大樑,自嘗苦果。 中國有相當的「軟實力」條件 上述這些對「軟實力」因素的概念和其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的討論旨在引起我們對中國自身創造和積累「軟實力」的重視。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綜合國力中「軟硬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當然,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及前蘇聯相比,中國的「軟實力」可能相對強一點。首先,中國的文化感召力要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和日本相比,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對內,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這和純靠官僚機器控制的前蘇聯很不一樣。在前蘇聯,「蘇聯人」是一個人工創造的概念;在中國,「中國人」的認同則是自然形成的。 另外,中國「軟實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遍布全球的華人網路。在目前中國的轉型和發展中,這一網路起了巨大的經濟作用。但是,由於海外華人仍受各種歧視和缺乏同他們經濟能力相對稱的政治地位,這一網路的政治影響力極為有限。 最後,中國政府最近幾年來已經開始利用逐漸增長的「硬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獲取「軟實力」。這在推動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正是由於中國利用自己的實力,主動外交出擊,和東南亞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議,大大改善了中國在該地區的形象和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中國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的處理過程中起的積極作用亦是展現和積累「軟實力」的一例。 中國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尚待建設 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的「軟實力」比較薄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但中國仍需要充實並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識形態價值和感召力,來平衡西方社會的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顯然,這一事實和中國的歷史和政治現實密切相關。但沒有這種現代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對內的凝聚力勢必受到影響,對外則很難佔領所謂「道德制高點」。沒有一個富有競爭性的政治價值體系,在國際上很難得到全面的正尊重。其他國家只是根據他們是否可以在經濟、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處來決定他們的對華政策,而不是出於他們對中國政治價值的認同。 第二,中國體制內的官僚主義現象是限制中國發揮「軟實力」的重要障礙。盡管幹部的年輕化和專業化已大大改善了中國的行政體制,但中國缺乏體制內活力的病灶並未根除。這從信息不暢、決策緩慢、「扯皮」無休止這一系列症狀中可以看出。由於官僚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推卸責任和低效率,這一問題嚴重的國家不可能獲得和發揮「軟實力」。根據作者本人對美國的長期觀察,美國最大的特徵是其驚人的社會和經濟活力。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內官僚主義不嚴重,而是說,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實施「小政府、大社會」的基本國策,因此社會本身的活力彌補了政府官僚主義的缺陷。對中國來說,如果要提高軟實力,必須進一步實行社會開放的政策。 最後,中國缺乏自己的創新體制。從科技到大眾文化,中國仍主要是實行「拿來主義」。當然「拿來主義」對一個經濟剛起飛的國家來說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在「全球化」的時代,「拿來主義」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仔細分析觀察中國自身的總體創新能力和機制,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和西方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而創新能力和機制的滯後又可歸結到其他體制因素,如人才管理、資本市場、高等教育體制等。 總之,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高儲蓄率、大量的外商投資、足夠的技術轉讓,以及合理的經濟政策都會提高中國的「硬實力」。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的問題,如體制、觀念等方面的改革等。從日本和前蘇聯的教訓來看,不進行這樣的改革,「硬」「軟」不平衡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對中國來說,要正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則將是必不可少的資源。
⑻ 什麼是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硬實力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是指一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說硬實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
硬實力是有形的載體,軟實力是無形的延伸。強盛的軟實力,恰是一種硬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提升軟實力比提升硬實力更為困難。經濟硬實力的提升,有市場的「無形之手」就能強勁發展。
⑼ 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是指什麼
軟實力是指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硬實力主要是指軍事實力
⑽ 國家軟實力指的是什麼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系的看法。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
1、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
3、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
4、處理國家間關系時的親和力。
5、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6、對國際規范、國際標准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7、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贊賞和認可程度。
(10)中國經濟治理的軟實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 Soft Power )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按照他的觀點,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
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言,「 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圍繞「軟實力」的一系列研究, 明示人們以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 ,在提升各級主體綜合實力問題上啟迪著人們的新思維。
中央第十七次黨的代表大會提出了,有關於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這樣的一些重要的問題。裡面提到,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在當今時代,文化確實是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過去在講到國力的時候,通常都是從經濟實力上來加以衡量。比如說GDP多少,科技水平如何,有多少重要的基礎設施。
軍事實力如何等這樣一切東西。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對世界、對國內都會有很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越來越被大家認識到,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