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會成為大統一的國家,而歐洲卻是分裂成許多小國
其一、中國歷史上最早王朝——夏朝曾給華夏民族子孫後代烙上了「四海即一家」的文化傳承。其二、中國的眾多遼闊的大平原就決定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百姓都渴望國家統一和穩定,渴望國強民富。
唯物主義哲學認為:客觀決定主觀,經濟決定政治,這就是其中一例。
中國的歷史。華夏民族的原始人類從樹林里來到了廣闊的平地上來生活(由於地震、山火或其他天然災害),他們逐漸適應平地上行走,也習慣了在平地上耕種和飼養野生動物,學會製造簡單工具,也學會有簡單的語言進行交流,他們逐漸聚居在一起,互相協作農業生產,互相交換勞動成果,共同對付外敵侵犯。
農業的勞動,不但促進原始人類的大腦發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創造出比以前打獵更多的食物(糧食),養活了更多的人口,這時,華夏族人口得到第一次迅速膨脹,在黃河流域中部(現河南大部分地區,這里有大片的松軟的沙土平原,最適合耕種),就形成許多個原始部落。
l此時,中國大概正處於新、舊石器的兩個時期,史稱「夏朝」。夏朝各原始部落各占據一地,各自善於生產各種農產品,如:甲部落適宜生產小麥,乙部落善於種植水果,丙部落能製作草繩,丁部落能生產大量蔬菜等等。部落之間關系有點像前蘇聯的聯邦制,各部落平等相處,互相通商通婚,並且他們協商產生一個有能力的部落聯盟酋長,處理各部之間的矛盾。這個聯盟酋長必須是身先士卒,英武雄壯,智勇雙全,他必須得到各部落首領的認可。這樣更換領導人的方
堯、舜、禹都做過聯盟酋長,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特別是禹,為了治理黃河泛濫,為了各部落百姓能安居樂業,他三過家而入,任勞任怨,克已奉公,經長期的艱苦努力,終於治理好洪水。此時,華夏族的農業生產進一步擴大,農作品日益豐富,人口數量進一步增長,河南地區就形成大大小小城鎮。
禹的兒子啟由於私慾膨脹,廢除禪讓制,殺掉繼承人,獨占整個河南平原的經濟利益,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用武力統治各部落,實行「家天下」的世襲制。其實此時,夏朝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家,夏啟就是夏朝第一個的大王,皇城就在河南省內。
朝的建立,使華夏民族第一次在潛意識里有了「各部落是一個大家庭」的概念,每個人認為了自己正處於世界的中心。這種潛意識就像華夏民族的血液,流盪於歷朝歷代的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身體里,代代相傳,源源不斷。不論以後的朝代如何分裂和混亂,當亂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有眾多英雄豪傑涌現,去實現國家的統一,去實現祖先的共同願望。
就算到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爭霸時期、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和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等黑暗的歲月里,那些亂世英雄都有一個願望,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統一全中國,偏安一地終究是自認為窩囊。
中國夏朝,為後世樹立一個典範、一個理念,就是四海即一家,分裂了就不完整,就有遺憾,會不甘心。經過數千年的歷史征程,中國人已經形成國家「大一統」的民族心理。
因為中國有大量的平原,華夏民族就能在上面耕種,生產大量的糧食產品,漢族人口得迅速的增長。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可是大寶貝呀!哪個帝王不喜歡,哪個梟雄會任意拋棄呢?
所以,上到帝王,下到平常百姓,都視土地資源為珍寶,那麼國家的「統一」,就成了民族的共同的願望,就成了國家穩定和繁榮的標志。
現在,我們來看看歐洲情況。歐洲的地理面貌特徵是丘陵和山區為主,很少有大平原,加上歐洲處於北回歸線以上位置,冬天經常冰封,異常寒冷。這種的地理面貌和氣候條件,就決定了歐洲不適宜大面積的農業耕種,不能生產大量的農作物,從而決定了歐洲的必然是地廣人稀的狀況。古歐洲人沒有大平原來耕種,主要靠游牧和山區種植為生,他們主要吃的是肉類和奶製品,民族性格也比較強悍,喜歡逞強鬥狠。
早期的歐洲,城與城之間的戰爭,戰爭勝利者大多數都是把戰敗方實施屠城,不但把國王和王室趕盡殺絕,普通民眾也不放過,整座城沒有一個活口,就是一座死城。
為什麼歐洲有這種情況?中國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歐洲勝利者只限強盜思維,他們只要一次性搶奪財寶,從來沒有想過要統治敗國的民眾。況且敗國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大量的糧食,所以百姓就沒有被活下去的理由。
這里就不得不提歐洲那眾多消失的、曾創造出燦爛文眀的古國,如古巴比倫等。那些古國從此從地球上銷聲匿跡,其創造的文化也隨之滅絕,就算現在發掘出這些古國的文字,人們已無從破譯。為什麼?因為古國的傳承人一個不留下,統統被侵略者屠殺了,又怎麼可能不出現文化斷層呢?
在古歐洲大陸上,亂世英雄就像一群土匪,打敗一個城,就搶一城的寶物,就殺一城的百姓,在這些強盜的意識里認為:這些城,這些國我不要,我們要的是財寶,不是城池和百姓。他們燒殺搶掠之後常常就溜之大吉,根本不會留下來經營國家,也不會去治理異族百姓。
歐洲人的這種文化心理,歸根到底是由歐洲的地理面貌特別所決定的。因為歐洲沒有大平原,就沒有大量的糧食儲存,就沒有大量的人口創造更多的財寶,戰爭勝利者只要財寶和糧食,而百姓沒有大量的糧食可搶,那就只有屠城了。
中國的人口為什麼是世界最多?為什麼歐洲人口那麼少,也不願意生育?為什麼眾多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沒有出現文化斷層,而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古巴比倫等國都出現文化斷層?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中國特有的地理面貌去解答。
現在,有些人認為因為中國文字具有很好傳承性,才使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沒有被外族滅絕,我是不認同的,他們沒有從中國的客觀地理現狀去分析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所以有失偏差。
Ⅱ 為什麼中國那麼大,卻從來都是統一的,不能各
1.中國封建經濟的分散性。小農經濟非常脆弱,經不起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的沖擊,要維持生產和再生產的正常運行,就必須依賴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秩序的穩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體適應了這一要求,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封建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封建地主有著極強的割據性。割據局面一旦出現,必然引起社會的動亂,嚴重威脅封建政權基礎的穩固。因而,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以防止割據勢力的膨脹。
3.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強有力的政權以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階級的反抗,鞏固本階級的統治地位。
二、其思想根源:法家的「集權」理論。
三、其歷史根源:華夏族共同的社會文化傳統。從「君權神授」「天子以四海為家」「家天下」到春秋戰國後的「大一統」,都為其形成提供了社會文化的來源。
四、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是促進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中國起源於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患的需要。
2.抗拒自然災害,救濟災荒的需要。需要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協調組織。
參考資料:《高考調研》
照歷史課本來講,多因為中國深居內陸,如果四周臨海,海上貿易頻繁,人的自由平等意識建立,就是聯邦制,君主立憲制等憲政了,類似英國,古希臘古羅馬,你看它們四周都臨海
Ⅲ 中國為什麼要統一可以從歷史來談談嗎
統一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統一管理,這是也是一個國家機器所要產生的作用。也是中國人的特性所在,因為中國人在本質上是希望和平的,只有在一定的程度上達到了統一,那麼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危險和麻煩,也事居安思危的一種體現。但是要統一就就有反對的本原,體現人性的叛逆本性。
Ⅳ 為什麼中國是統一的國家相應素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在遠古時代,活動於黃河流域的主要有夏族,在北方主要有肅慎,在東部主要有東夷,在南方長江流域主要有三苗,在西北主要有羌族。約在公元前27世紀,黃河流域的各部落族群,就為活動於今陝西境內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所合並,逐步奠定漢族祖先華夏(或稱華、夏、諸夏)的基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當華夏族開拓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也在遼闊的邊疆地區進行開拓而作出巨大的貢獻。如肅慎、東胡等族開發了東北地區,「鬼方」、「獫狁」、「狄」、匈奴、鮮卑等族開發了包括蒙古大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的一些地區,羌、氐、戎等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南方的三苗、濮、「南蠻」諸族開發了長江流域和川滇等廣大地區,東夷諸族開發了江淮流域,島夷開發了今沿海地區諸島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秦朝以後,2000多年來,特別是經過漢、唐、元、明、清幾朝的努力,統一不但繼續維持,而且不斷地發展和鞏固。從秦朝統一到清朝結束,在這漫長的2000多年的歷史上固然存在過幾次分裂,但分裂時期總共不過六七百年,國家統一時期共約1300多年,統一的時間大大長於分裂時間。而且,即使在分裂時期,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認同自身是炎黃裔胄或中國境內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所建立的王朝制度,均以繼承秦漢制度為基礎,實現農牧民族「胡漢分治」,以漢人農業經濟為立國之本,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農牧文化相結合;都以中國分裂為變態,統一為常態,各種政治勢力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並確實醞釀著更高層次的統一。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規模也越來越小;而統一的時間則越來越長,范圍也越來越大,制度越來越完善,參與統一事業的民族越來越多。元明清3個朝代的連續大統一就足以說明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Ⅳ 為什麼中國必須統一,歐洲習慣分裂
中國統一的關鍵是中國有且只有一個核心民族――漢族,中國有且只有一個核心文化――漢語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對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的認同把中國人牢牢地凝聚在一起;而歐洲的核心民族太多,語言文化圈也太多。歐洲統一沒有凝聚的核心。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這是中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造成的。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文明之初,黃河流域上出現了很多人類定居點,慢慢地鄰近的定居點開始融合,定居點變成了小部落。小部落之間經常爆發戰爭,這和西方是一樣的。但黃河流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就註定了這些小部落早晚會融合在一起。傳說中,黃帝部落打敗並吞並了炎帝部落,漢族的前身—華夏民族開始萌芽。夏、商時期,華夏民族開始成形。周朝時,集華夏制度、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形成,華夏民族最終形成。以上是中國核心民族漢族的形成過程,再看看核心文化漢語文化的形成過程。核心民族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核心文化形成的過程。從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到夏商周,華夏民族共同創造了漢語漢字。當然了,各地會有自己的方言,各地對某些字的寫法也會有差異,比如有的地方多一撇,有的地方少一捺。但這種差異並不是特別懸殊,大部分的字是可以「猜」出它的意思來的,這有點兒象我們今天的「書簡識繁」。所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書同文」的難度並不是特別大。對同一個中國的認同也使得原六國的人們對「書同文」沒有太大的抵觸。秦始皇「書同文」之後,漢語文化圈正式確立。
再看西方,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是群島,島嶼易守難攻,島嶼之間的交通也遠不如陸地上便利、頻繁。因此,島嶼天生就有自治的傳統。所以,與中國「大一統」不同,古希臘是由許多城邦組成的「邦聯」,城邦之間是平等的鄰邦關系。地形同樣保護了古希臘不被別國侵略,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帝國兩次試圖吞並古希臘。古希臘都憑借地形(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趕跑了侵略者――小小的希臘都不能「統一」,更何況整個歐洲。從整個歐洲看,歐洲被阿爾卑斯山脈隔離成幾個區域,在落後的古代,它成為歐洲「統一」的障礙。它也直接導致了歐洲有近30種語言。
中國統一的關鍵在於有且只有一個核心民族,有且只有一個核心民族的關鍵在於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當然是語言、文字一致。而要想讓語言、文字一致只有在其還沒有成形以前就「書同文」才有可能。換句話說,要麼早早統一,要麼永遠別想統一!
Ⅵ 為什麼中國總是會走向統一理由
長期的殺戮會讓人產生厭煩感,這就好比你天天吃同樣的飯菜,日子久了就想換口味一樣。而且統一的話對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人是有享受心理的,而統一的和平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那麼人們就可以享受更多在戰爭期間無法得到的事物,所以人們就樂意統一
Ⅶ 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潮流必定是統一
我只說一點:文化因素,尤其是漢語、漢字和漢文化強大的紐帶因素。
柏楊說過:是漢字統一了中國。你看,漢字是表意文字,不管哪個地區,不管它的方言如何難懂,像閩南語、粵語對於北方人來說就如同外語一樣,但是寫出來的字誰都能看懂,從而產生認同感,就是我們中國人看到日語里有那麼多漢字也會有親切感的,雖然日本對中國人民幹了那麼多壞事,這就是漢字強大的凝聚力量,它會導致在中國分久必合,統一是大勢。
而歐洲國家使用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大部分源於拉丁文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化的,當年很多地區開始都是用拉丁文的,後來稍加改變就作為本地區或本國的專有語言,所以很多歐洲語言是很相近的,時間長了就分成了很多國家和地區。
這也和歐洲國家人民的性格有關:他們喜歡自由個性,顯示獨特之處。東方國家人民喜歡集體行為,叛逆者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就遵從統一的事物和規定。
Ⅷ 中國人為何執著統一
中國人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善於合作,不張揚,所以執著統一。
Ⅸ 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哪怕經歷了外族的朝代更迭
答:我們老祖宗從春秋時期就總結了一個經驗,想要和平,想要不被別人打,就得統一,也只有團結統一,才有力量。
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有多年輕呢?上下五千年而已。在這五千年當中,我們也經歷過戰亂分裂,但是俗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可不是空穴來風。從夏商周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一直到現在,我們經歷過比較大的分裂有兩晉時期的五胡亂華,然後南北朝對峙。這一段歷史中國分裂了一百五十多年但是最後還是被楊堅統一。唐朝滅亡後代五代十國也是朝代平凡更迭的時代,又是一百多年的分裂最後依舊是大一統了。
而有西方學者提出一個問題,說:「在五世紀時期,中國與羅馬帝國同樣都被游牧民族侵略過,為什麼中國統一了,而歐洲卻分裂成了很多小的國家呢?」而我們中國能完成統一,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最讓我們有歸屬感的是家,個人的小家,然後是民族,政府,其次才是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掌權者,他的名字叫「皇帝」還有就是中國人厲害,他想的是如何打一統天下,而歐洲一個人強大,他想的是如何去單干。
其次,相比於外國的國家大於人民來說,中國是正好相反的。在外國,如果你國滅了,那麼裡面的國民該殺殺該幹嘛幹嘛,因為國一滅他們就不是本國的人了。而中國卻是人民大於國家,也就是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是中國,就算國家朝代的更迭,中國的百姓依舊是中國的百姓,看當權者不順眼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呼籲而出,也能將當權者推翻。
還有就是在古代中國,漢族是一個主體民族。而且,漢族具有很強的同化能力,在統一的非戰爭年代裡,可以呈現出對其他民族非常強大的包容性。這一點,在唐朝時達到了頂峰。甚至在被統治的時期,漢族也可以憑借先進的文明和幾千年來積累的統治管理能力,迅速逆襲統治民族。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也正是各族領袖通過了層層敵人的阻礙,來到了北京天安門,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再一次統一,從西漢時期開始,儒家開始慢慢地走上政治之中,將天下統一看做了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畢生目標,其實,始皇帝對中國的統一起著重大的意義,再加上儒家的作用,將統一深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
Ⅹ 為什麼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分裂的,這
主要源於文字和文化,中國的統一,最大的功臣是漢字。
一個國家,民族是否統一,文化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文字就是文化的載體。
中國使用的是漢字,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而歐洲國家普遍使用的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屬於表音文字。就文字本身而言,表音的字母文字,比漢字更加的簡單,但漢字也有其獨有的優點。
對於表音的字母文字,一個單詞,你可以比較容易的將它拼出來讀音,但你未必清楚這個詞的意思。而對於表意的漢字來說,他的讀音可能不同,但並不影響他的意思。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各地方言無數,對於同一個漢字,各地有不同的讀法,在某些方言和方言之間,聽起來和外語也差不了多少。但如果兩個人走到一起,彼此方言聽不懂,他們如何溝通,那就可以用漢字,不管同一句話漢字寫出來他們彼此怎麼讀,但他們都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於是文化就統一了,思想就統一了,溝通就順暢了。
但表音文字就不同了,因為表音文字就是字母組成,只有幾十個字母,比較簡單,所以創立簡單。你可以假設現在的拼音也是一種表音文字。如果以拼音全面取代漢字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了。開始也許不會有問題,但漸漸的隨著習慣和口音的不同,比如四川話和粵語對於一些詞語的叫法不同,於是開始有代表方言的新詞出現,一個說四川話的,能拼出說粵語的新詞怎麼發音,但他還是不明白這個發音代表什麼意思。而且各地的發音規律,甚至說話方式發音都有不同,一開始一樣的拼音也會出現演變,以適應自己的特點,於是統一的拼音會慢慢變成不同的文字。一段時間之後,新的文字就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必然造成使用人群之間的區隔,那麼就會形成不同的種族與國家,分裂就產生了。
所以為何秦始皇大一統,第一點就是書同文,就是這個原因,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