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佤邦族和中國的關系
佤邦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但多數時期為分散在各地的眾多頭人部落,未有統一的政權出現。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聯邦政府,使政府對這一地區的行政管理權失控。從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後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
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State)這一名稱。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 ,其中 「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B. 如果緬甸攻打佤邦中國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如果與佤聯軍發生戰爭!那不是現在果敢之爭的效果!佤邦號稱緬甸實力最為強大的民地武!那最低也算一場低烈度的戰爭了!那將產生巨多的難民!人道主義壓力將緊緊壓迫中國政府!可能出手制止沖突雙方!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自治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通用漢語與中文,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溫高縣、勐波縣、勐元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 ,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佤邦脫離緬共後,1989年5月18日與緬甸政府軍隊代表談判,達成停戰協議。佤邦在和平發展建設中得到緬甸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緬甸中央政府給佤邦在商貿發展、珠寶玉石開采給予優惠條件,鼓勵佤邦到緬甸的大中城市發展經濟投資建設。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購置了商用大樓,辦了軋鋼廠等企業。在其他大中城市也進行了部分投資,開展商貿活動。
緬中兩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C. 中國跟緬甸佤邦是什麼關系
佤邦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但多數時期為分散在各地的眾多頭人部落,未有統一的政權出現。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聯邦政府,使政府對這一地區的行政管理權失控。從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後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
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State)這一名稱。
D. 佤邦和中國的關系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按照官方統計,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和克欽族等135個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
1948年,緬甸獨立後,全國分為7個省、7個邦和聯邦區,緬族佔多數的省級行政區稱為「省」,為中央直管,少數民族聚居的省級行政區稱為「邦」,擁有較大程度的自治權,甚至有的邦還擁有軍隊,一定程度上成了「國中之國」。
▲緬甸的一級行政區為「省+邦」的形式
而由於緬甸東北部和中國接壤,長期以來中國的中原王朝對這里實行直接或者間接的管理,導致緬甸現在不少民族都和中國有淵源,出現了很多跨國民族,其中有佤族、傈僳族等。其中,佤族在中國的人口約43萬,在緬甸的人口超過60萬。
緬甸佤族人將其聚居地區稱為「佤邦」,當地官方語言為漢語的西南官話,法定貨幣為人民幣,連學校教材都是使用人教版的書。因為和中國有極高的相似度,因此被稱為「緬甸小中華」。
但仔細看地圖就會發現,佤邦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被一分為二,中間不相連。而且佤邦這個「邦」並不是官方7邦之一,而是隸屬於7邦中的撣邦,緬甸官方將其稱為「撣邦第二特區」(「撣邦第一特區」為果敢地區)。
▲分成南北兩塊地區的佤邦
佤族卻認為自治區和撣邦是平行關系,一直向緬甸中央政府申請將其升級為與撣邦同級別的一級行政區。佤邦為何自認為是和撣邦平起平坐的關系,且被分為南北兩部分呢?
一、逐步發展壯大的緬族和泰族
緬甸面積約67.7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40位,屬「大型國家」之列,其形狀宛如一顆鑽石,又像一個倒U字形。
北部的野人山、東部的撣邦高原和西部的那加丘陵、若開山脈,將中部和南部的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細心地呵護起來。
▲緬甸最精華的部分在於中間的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
緬甸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域,就是中部和南部肥沃的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海權意義重大的馬來半島的突出部,這些地區分布著緬甸的7個省,是緬族人聚居的地方。
而緬甸的7個邦,即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欽邦、孟邦、若開邦、撣邦則分別聚居著7個緬甸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克欽族、克耶族、克倫族、欽族、孟族、若開族、撣族,其他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則主要混居在7個邦中。
占據了最好的地盤、從事農業耕種的緬族人顯然發展出比山區少數民族更加發達的文明和更加強大的實力,這也使得他們長久以來一直能夠守住地盤並開展對外擴展。
然而,實力最強的緬族其實並不是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而是居於北方的古羌人中叫做白狼羌的一支發展而來。自有史記載以來,自然條件最好的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為驃人所控制,於公元7世紀建立驃國。
▲驃人城邦的分布
到中國唐代時,驃國國勢達到極盛,《舊唐書》和《新唐書》均有 「驃國」 專條。7世紀中葉,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白狼羌被松贊干布領導的吐蕃所滅,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其中一支沿伊洛瓦底江南遷到了今緬甸中部。
長期以來,中國西南地區和中緬邊境的山區都處於秦漢等中原王朝的勢力范圍之外,當地的大民族不斷兼並小民族,形成了一些獨立的國家,秦漢時期為哀牢國、唐朝為南詔國,均為泰族人的祖先在內的眾多民族建立的國家,范圍包括佤族人聚居的阿佤山區。
▲南詔國與唐、吐蕃、驃國等國為鄰
公元832年,驃國被南詔國所滅,白狼羌趁機收編周邊驃人,在不斷擴張中與驃人、孟人逐漸融合形成緬族,並牢牢占據了伊洛瓦底江下游最肥沃的土地。
公元849年,在很好自然條件基礎上發展壯大的緬族人建立了蒲甘王朝,1057年,國王阿奴律陀從平原地區向周邊山區擴張,不斷收服周邊的小民族,形成了緬族人為主體、周邊小民族稱臣納貢的「統一形勢」。
▲蒲甘王朝是緬甸的第一個統一王朝
在緬甸東北方的南詔國先是臣服於唐朝,後又因長期與中原王朝唐朝戰爭,國力日趨衰弱,「屢覆眾,國耗虛」,公元902年,權臣篡位,南詔正式滅亡。
失勢的泰族人開始南遷西徙,在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建立泰族政權。公元13世紀,蒙古人突然崛起,席捲歐亞大陸,泰族政權被蒙古大軍佔領,元朝擊敗大理國,正式將雲貴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雲南正式被中原王朝直管,但在雲南和緬甸邊境少數民族眾多邊遠地區,則實行「土司制度」。
大量泰族再一次南遷西進,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其中,遷徙到湄南河流域的泰族人逐步強大起來。佤族由於較為弱小,人口也少,很大程度上是隨著泰族這樣的大民族一起發展和遷徙。
元、明兩代,泰(傣)族地區先後進入了封建領主制社會,中原王朝在這里設置的土司管理制度,是一種比較鬆散的治理關系,土司類似於獨立的地方政府。
由於佤族人聚居的地區屬於泰(傣)族世襲土官封地的一部分,加上緬甸長期以來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因此滇緬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也未簽訂邊界條約。
二、緬泰大戰300年與現代國家形成
14世紀,泰族人烏通王實現了對泰人各政權的統一,定都阿瑜陀耶,史稱阿瑜陀耶王國。阿瑜陀耶王國的疆域曾覆蓋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
▲鼎盛時的阿瑜陀耶帝國
16世紀,緬甸的東吁王朝強大起來,在國王莽瑞體領導下統一了緬甸,開始挑戰中南半島泰族國家一家獨大的局面。這一時期,緬族人和泰族人的政權都是中南半島上的強大勢力。
從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緬族人和泰族人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斷斷續續交手近三百年,泰國總體處於劣勢,強大的緬甸東吁王朝曾一度在泰國建立起傀儡政權,將泰國變成了自己的附庸,此後泰國趁緬甸內亂開展反擊,雙方實力此消彼長,誰也無法真正控制誰。雙方國力逐漸變得均衡,大規模沖突也就逐漸演變為局部的邊境沖突。
▲1575年緬甸(東吁帝國)的疆域
18世紀後期,英法兩國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爭奪殖民地。1858年,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法國不甘心喪失在這個地區的特權,而從越南入侵中南半島。英國既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也為了阻止法國獨佔中南半島,開始從印度入侵中南半島。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緬泰三百年的世紀大戰宣告結束。
英法兩國在中南半島激烈爭奪,但是又不想爆發戰爭,而泰國正好位於英法殖民地之間,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緩沖地帶
E. 中國為何放棄果敢和佤邦
在中緬雙方多次的交涉、談判,在雙方互諒互讓中於1960年1月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其中,中國方面同意把果敢和佤邦地區移交給緬甸撣邦管轄。
(5)中國政府如何對待佤邦擴展閱讀:
196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兩國「一致認為,兩國間久懸未決的邊界問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
兩國政府「根據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順利地全面地解決了兩國邊界問題」。該條約是中國與鄰國第一個領土協議,並成為之後領土談判和協議的範例。著名外交家厲聲教對於該條約的談判與起草作出了重要貢獻。
F. 佤邦的外交
佤邦政策路線
佤邦脫離緬共錯誤領導後,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擺在佤邦全黨全軍全體人民的面前。當時,世界形勢已發生變化,根據佤邦幾十年戰爭造成的災難的狀況及世界上由對抗轉為對話,戰爭趨於和平的形勢,佤邦聯合黨中央及時地制定了「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爭取民族區域自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策略路線。
在經濟建設和商貿活動中,佤邦制定了「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政策。
根據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和睦,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國家,不分裂佤邦,不分裂民族,不幹與政權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對外關系政策。
與緬甸政府的關系
佤邦脫離緬共後,1989年5月18日與政府軍隊代表談判,達成了停戰協議。由於幾十年的戰爭對抗造成的隔閡及成見,初期雙方互相都存有戒心。從1990年起,佤邦領導人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肖明亮等多次到仰光參觀,與中央政府官員會晤,中央政府官員也多次到佤邦視察,促進了雙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佤邦開始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佤邦在和平發展建設中得到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中央政府還給佤邦在商貿發展、珠寶玉石開采給了許多優惠條件。同時中央還鼓勵佤邦到緬甸的大中城市發展經濟投資建設。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購置了商用大樓,辦了軋鋼廠等企業。在其他大中城市也進行了部分投資,開展商貿活動。通過十年的努力,佤邦在地方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央政府不斷的給予支持和肯定,認為這是緬甸聯邦精神的體現,是緬甸各民族團結實現和平發展取得的成就。
與中國關系
緬中兩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尤其是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更是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脫離緬共時,外界對佤邦的義舉不了解,在佤邦處境十分困難的時候,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給了佤邦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幫助佤邦度過了難關。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佤邦政府鮑有祥主席多次強調:「搞好和中國的關系是佤邦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佤邦政府決心為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繁榮友好的中緬邊界環境不斷作出努力。
G. 佤邦族和中國的關系是什麼
佤邦族和中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
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
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7)中國政府如何對待佤邦擴展閱讀
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是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總兵力約4萬人,有3個正規師和1個軍區(或說5個師級部隊),另外有民兵約6萬人。在轄區內,佤聯軍實行自管自營,高度自治,未經佤聯軍允許,政府軍不得擅自進入佤聯軍轄區。
同時政府方面承諾向佤聯軍提供每月42萬緬元的經費以及一定數量的大米、汽油等物資。作為交換條件,佤聯軍不得與全國民主聯盟(NLD)等反對派接觸,不得退出緬甸聯邦。緬甸政府軍曾與佤聯軍於2000年在緬泰邊境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
H. 佤邦和中國的關系是什麼
佤邦族和中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該特區分為「北佤」和「南佤」兩部分,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南部地區。佤邦的總人口約60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時期
1989年3月11日,果敢的彭家聲宣布歸順緬甸軍政府,脫離緬共。
1989年4月11日,鮑有祥的部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並成立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隨後更名為佤邦聯合黨,武裝部隊命名為佤邦聯合軍。同年5月18日,佤邦與緬甸軍政府逹成停戰協議。
1996年,佤邦聯合軍戰勝坤沙集團以後,控制了原屬於坤沙的位於泰緬邊境的一片區域,成為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集團。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佤邦
I. 為什麼中國不收回佤邦
有中國的軍事戰略
緬甸作為中國一個鄰國,與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關系。歷史上緬甸也很強大,歷時7年的清緬戰爭,清朝並沒有佔到便宜,這是乾隆皇帝臨死前很遺憾的一件戰事。近現代以來,緬甸也是世界上內部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該國獨立前及獨立後,內戰就從沒有停止過。有時短暫停止是下一場大的沖突醞釀。
緬甸之所以內戰沖突不斷,主要還是緬甸特殊情況所造成的,因為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歷史上原因,加上英國殖民統治造成的「後遺症」,分布在緬甸邊境的地區民族反抗意識很強烈。為了平定緬甸國內民族武裝,緬甸也想了很多辦法,招撫打壓都用了不好使。有些民族武裝表面上服從緬甸政府,但不久蓄積能量後又會鬧出亂子,因此讓緬甸政府很頭疼。不過近幾年,緬甸政府基本平定了國內民族武裝,很多武裝勢力被收編或者招撫。比如2009年,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果敢同盟軍,就在緬甸政府的分化打擊下解體,之後果敢同盟軍的領導人彭家聲雖然露過面,但只是反抗一陣,還沒有招撫果敢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次蓄積實力。
從緬甸這些民族武裝勢力來看,當初實力都很強,他們擁有先進武器,能與緬甸政府直接對抗,但後來剩下為數不多武裝勢力,比如佤邦聯合軍就是一支很強大的武裝,至今仍獨立存在,是佤邦自治特區武裝力量。雖然名義上與緬甸政府和解,也歸附了緬政府,但佤邦聯合軍至今拒絕被緬甸政府收編整編。為何佤邦聯合軍敢於拒絕緬甸政府,不僅僅因為佤邦力量強大,主要還有以下這幾個因素:
第一,身份認同感不同。
無論是果敢還是佤邦,在古代都是中國領土。佤邦的形成只有70多年。抗戰時,英國為了討價還價打擊日本,要求中國在雲南把佤邦劃為英國在緬甸殖民的土地。而果敢本是中國地盤,後來給了緬甸。佤邦與果敢同屬我國西南邊疆的漢文化圈,這些地區都有共同漢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是果敢無論族源血統與中國最為密切,但近一百年來的果敢地區戰爭來看,此地被稱為「九反之地」,大大小小戰爭不斷,即使到現在還偶爾還有沖突。從歷史上戰爭來看,果敢人內部構成來源復雜,在戰爭中有時是敵,有時是友,有時敵友不分。因此,果敢人在主觀上的民族身份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來。現在果敢人雖然都是漢族,而且對中國都有共同認同感,但並沒有法律身份,果敢人對緬甸給的法律身份又不認可,因此就沒有一種族群共同認可。
而佤邦中佤族也有過血緣、歷史、文化等身份與中國分離狀態。古代佤邦實行的部落制度,大大小小的幾十個部落,部落中的土官、頭人都是世襲統治,歷史上就屬於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比如明朝屬於孟定府、孟璉司及孟奶府土司,清朝時有些地區脫離土司控制,成甌脫地。佤邦在歷史和文化認同上也深受中國的影響。英國強迫中國把佤邦劃為英屬緬甸區域,但這種血緣、歷史及傳統關系沒斷。只是形式上分開了,但現在佤邦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很強,也很明確,他們認為不是緬甸人。
另外,佤族族群認同感也強,因為佤族占總人口的70%,其他小民族也都能團結在一起,他們平等互助,而且也認為是大家庭中一員。
第二,具有堅定的信念。
佤邦聯合軍自從1989年在鮑有祥的重新組織下,該武裝力量延續了1989年前的信念,鮑有祥在這支部隊中師、團、營、連、排等各級都建立相同的D組織,而且制定了聯合黨章程及法律。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一樣,基本上保持全民皆兵狀態,但這支軍隊中無論佤族還其他民族的將士都有著共同信念和理想,基層組織基礎牢固。而且在鮑有祥的帶領下,聯合軍還有崇高理想與目標,這些東西並不是虛化的事物,有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種領導模式得到聯合軍上下擁護。有句俗話叫「強大信念很難戰勝」,聯合軍這種團結一致的合力,緬甸軍想完全戰勝很難,因此,緬甸政在歷次想收編該武裝時,都被拒絕。
第三,既民主又堅強的領導。
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雖然都於1989從緬北脫離出來,但兩者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從果敢同盟軍內部來看,雖然有號召力較強的彭家聲領導,但彭家聲在統治中,卻採取任人唯親的統治,他的兄弟及兒子都在政府及果敢軍中任要職,這種家族式統治並不牢靠。而鮑有祥接管聯合軍後,既採取堅強的統治,也實行民主式管理,不僅有佤族領導,也有其他族的領導。而且各個民族的領導都有著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的下的武裝很穩固,緬甸政府軍不敢打這樣「鐵板一塊」的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