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什麼時間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
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馱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
延伸:
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
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
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② 佛教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廣泛流傳的
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受到了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的抵制,受到儒、道兩家猛烈攻擊,歷經多次劫難。
漢代以後,由於絲綢之路的開辟,佛教開始從印度來到中國。剛到中國,佛教沒有漢文佛經為依據,更沒有華人僧徒做內援,力量非常弱小,只得依靠黃老道術以圖立足,於是便把佛陀釋迦牟尼的神跡全都放在老子頭上,產生了老子化胡說。
由於佛門對這一說法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所以人們對此也未介意,只是糊里糊塗地將二者視為一體共同祭祀。至此,佛教廣泛流傳,勢力膨脹,西晉末年與道教產生矛盾。道教又提出了老子化胡說,佛教已經羽翼豐滿,不再承認這一說法。於是道土王浮根據以往傳說,作成《老子化胡經》貶斥佛教。《化胡經》使佛教在道教面前大為難堪,引得僧人群起而爭論,紛紛指責此書,並竭力證明佛在道先。從此,《化胡經》的真偽成了歷代僧道長期爭執的焦點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採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由於佛教的學說經義,常令人五體投地,深信不疑。特別是那些貪戀富貴的帝王們,很容易成為佛門說教的信徒,南朝梁武帝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梁武帝蕭衍,是十足的佛教迷,他曾親自註解佛經,撰寫論文,參加佛事,甚至還先後三次捨身佛門。
佛教在隋朝奠定復興的基礎,唐高祖統一全國後,由於帝王對佛教的護持,使得中國佛教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各宗爭鳴,百花齊放,高僧輩出,隨著國家的威勢,將佛法傳播到東亞各地區。世稱貞觀之治時期,太宗護持佛教,崇敬三寶,歷代罕見,因此在大唐盛世,高僧碩學輩出,譯經事業空前大盛,尤其佛教寺院林立,佛畫推陳出新,諸宗並弘,文物燦然大備,為中國佛教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佛教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成熟期,呈現完全的「中國佛教」,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文學上都有很深的影響與成就。
在歷代信奉佛教皇帝的支持下,僧尼寺院開始泛濫,直接危害國家財政,威脅王權統治,加之道教從中作梗,於是便發生了幾次大規模以政權力量直接打擊佛教的滅佛活動。「三武一宗之難」就是佛門的極大災難。
所謂「三武一宗之難」,即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四人採取措施打擊佛教的活動。
佛教在沉浮興衰和儒道圍攻的漫長過程中逐漸變得圓滑變通,開始與儒道溝通以改造自身學說,以求更力口適應中國統治者的要求。佛教吸取他家之長,逐漸中國化,逐漸儒學化,從而也就在中國文化中深深紮根,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中國佛教。
③ 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什麼時間
佛教起源於公歷紀元前後,公元前67年左右(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佛教史開始於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
④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關於佛教到底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其實並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大多數人都認為佛教是在東漢漢明帝劉庄時傳入的,但是缺乏確切的考證,在學界上主要有5種說法,第1種是認為在秦始皇時期傳入的,第2種是認為在戰國燕昭王時傳入的,第3種就是在漢武帝時,第4種是兩漢之交是傳入的,第5種就是東漢漢明帝時傳入。傳說在永平7年的時候,漢明帝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他的夢中夢到有一個頭頂發光的金人從西方飛來,於是第2天上朝的時候,他將自己的這個夢將書給大臣們聽,有一味博士聽見之後惶然大悟,告訴漢明帝說您夢到的西方的神名字叫做佛,於是漢明帝非常高興地派遣使者去印度求得佛法了。
⑤ 佛教是在什麼時期傳入中國
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而這個時候恰恰也是儒家獨尊後,儒家文化盛行的時間。佛教傳入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急於宣傳佛教,而是選擇翻譯佛經,之後就不斷的有高僧來到中原加入到翻譯佛經的隊伍之中。
早期的佛家傳播主要是以翻譯佛經為主。翻譯佛經的高僧代表,東漢時期的安世高和支讖,三國西晉時期的支謙和康僧會。早期的佛經翻譯也有一些問題,早期的一些高僧有些是憑記憶來背誦佛經的,有些帶來了梵語或者是西域不同地區語言的佛經,但往往肯定有記憶不全的地方,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就是翻譯不全面。
⑥ 佛教最早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佛教傳入中國內地最早的時間應在秦始皇時代。
根據多年考古實踐與文獻研究,中國有考古學家認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斷佛教傳入中國內地最早的時間應在秦始皇時代。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6)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⑦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佛教是中國人比較喜聞樂見的教派,其是東漢明帝的時候傳入了中國,傳言是漢明帝在夢中看到一個頭頂上帶有白光的人金甲神人現身西方,第二天,漢明帝便召集群臣,將這個奇怪的夢說給了他們聽,大臣分析這個神人應該是西方印度國家的一個聖人,所以漢明帝就派人去西方尋找這個神人的原型,最後,大官帶著佛畫回來,佛教自此在中國流程開來。
明帝夢中的那個金甲神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祖的原型,明帝後來開始建立寺廟,並將第一所佛教寺廟成為白馬寺,可見明帝對這個金甲神人教派的推崇,當然,這之後,佛教逐漸在中國播散開來,很多帝王都將佛教終生的信仰,直至現今,佛教的發展也是非常好的。
⑧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由誰傳入的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三、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四、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弛,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
七、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1953年(癸巳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使中國佛教獲得新的發展。
(8)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佛教觀點
一、否定宿命論
1、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緣起論
1、《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4、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里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5、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三、反對自殺
1、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2、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四、反對末日邪說
1、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⑨ 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入則更要早一些。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已有定論。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先秦說。認為早在先秦時期,佛教就已經傳入我國。如「周世佛法已來」說,把佛教的傳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的周昭王、穆王之世(《漢法本內傳》《周書異記》)。又有人說孔子已聞「西方有聖者焉」。而據史料推算,孔子和釋迦牟尼屬同時代人,當時儒家、佛教均處初創階段,中國和印度兩國尚無交通關系,所以孔子和釋迦牟尼相互知曉的可能性很小。
(9)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漢魏之際,佛教雖已傳入中原,可在史料中,關於佛像的記載卻極為鮮見。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樂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內發現的陶制佛像,這些據考證都是漢代的作品。但是這時的佛教文物遺留下來的為數極少。
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個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據說可容三千餘人,其中還安置了身穿錦綵衣物、銅質塗金的佛像,這是中國的造像立寺首次見於正史記載。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
漢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張騫出使西域期間,曾在大夏見到從鯿販運去的蜀布、邛竹杖,說明當時中印之間已有民間往來,可能佛教也隨之傳入漢地。
漢武帝還開辟了海上航道與印度東海岸的黃支等地建立聯系。近年考古發現,東漢時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證實也屬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於永平八年(65)賜楚王英詔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當時已有佛教傳入。
⑩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多久
佛教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我國。關於佛教具體傳入我國的時間,歷來存在很多不同說法而沒有定論,上述漢明帝夜夢金人而後佛教傳入的說法,只是其中流傳較廣的一種。
此外,甚至還有專家學者考證秦始皇時期已經有印度僧人來華,從而論定在秦朝統一前後佛教已經傳入。實際上,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一種宗教思想或信仰的傳播,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一種突如其來、一蹴而就的驟然現象,
思想與信仰對於人的影響,尤其是對異鄉異國的人的影響,是通過人類遷徙、通婚、戰爭、貿易等方式,在彼此的交往與交流中實現的,無形的思想與信仰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傳播。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
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