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為何要探索月球月球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
「月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倉庫」——幾乎所有發布了登月計劃的國家都這么對公眾宣傳——通過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種新型核聚變燃料,存量夠人類用上近萬年,看起來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聯合國月球條約里都說了,誰有能力誰先佔有嘛。且慢,這等好事,30年來為啥美國不肯再上月球把這又便宜又清潔的氦 -3帶回來幾百噸用上幾十年,卻大費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爭石油?很簡單,兩個原因:一是用不起。人類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羅」共帶回岩石樣品不到半噸,里頭能不能提煉得出來1克氦-3,誰也不知道,為此卻花了300億美元。第二個是不會用。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將氦-3蘊含的聚變能量轉化為能源的技術。
那這么折騰跑到那個38萬公里遠的月球到底有什麼用?讓我們看看「阿波羅計劃」:
當年「阿波羅」的多重目標里,最重要的當然是奔月,順便達到軍事目的。有句中國老話:站得高,看得遠。月球高於任何太空站,加上它從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誰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導彈基地,裝備各種武器,就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地球。再說了,38萬公里外這個沒有大氣層的巨大衛星,可是檢驗航天技術的最好「靶場」呢。
就在不久前,美國宣布有權打擊被「疑為」從太空發射武器的衛星,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發展用來打擊或保衛軌道衛星的技術——這可是現代軍事的「眼睛」,一個人瞎了,還能跟人打架嗎?看看剛剛挨打的伊拉克,因為失去了衛星導航和電子信號,軍隊成了無頭蒼蠅,而對手美國則調用了100顆衛星「參戰」,織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羅地網」。
再看看「阿波羅」還做了什麼?發展「阿波羅」促成了4000項專利的實現,成果擴展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人類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5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經由「阿波羅」工程得以引發: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後來,這些技術向民用轉移,有人作過統計,每花在「阿波羅」上面的1美元,就能「賺」回來5美元!紀念登月35周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於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製登月靴積累的技術。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技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於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麼關系的項目。
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約翰遜。弗里茲也巧妙地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 技術引擎」:「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會使大批中國人獲得就業機會,而促進就業對當前中國來說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勁中國就能登月?
既然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來了,「再加把勁兒不就到月球了嗎?」很多人都這么想。得加多大勁?咱們不妨比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們還有多少「艱難的台階」要去登——四個台階,還有「發射場」的問題。
第一個艱難台階就是火箭運載能力。咱們的火箭送幾噸重的東西到太空沒問題,長征系列火箭現在最大能送20噸( 同期美國宇航局製造中的阿瑞斯一號火箭計劃運載力125噸),目前能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萬公里。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必須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動力,光抵達月球軌道就需要好幾級火箭,如果要登月,還必須考慮返回……以「長征3號」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務。正在研製的「長征5號」目標是70噸「貨物 」,那個時候,也許才能說我們距離月球更近了一些。
❷ 我國登月計劃的主要目的是
登月計劃兩個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為後者作為"執行計劃"而開始的鋪墊以及准備工作。而後者就是一個單純意義的登月計劃。依據目前中國政府公開對歐洲介紹的資料來看,此次登月計劃主要目的第一是告訴世界中國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登上月球。第二藉此來快速提升中國在國際地位的影響力度。同時為中國民用運載火箭技術拓展更多市場空間。其三,可以協助有效幫助"北斗"全套計劃輔助建立中國規格的C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其四可能會用來建立太空半永久空間站。主要用於太空科研試驗。可以說中國嫦娥計劃起家定位,就沒有立足於"主要軍事目的"而是依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半民用,半軍用計劃。同時中國希望藉此吸收更多的加盟國家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但是目前情況下中國依舊屬於一個"被制裁國家"。因此中國被迫消減了部分軍事與軍隊控制。
❸ 中國為什麼要登陸月球
因為這屬於科技進步的一個體現,也屬於人類擴展他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可能的一個考究,展示了中國的科技的能量
❹ 中國2018年登月有什麼意義
中國將成首個登月遠端國家。
2018年登月的主要任務就是登陸月球遠端。但是在宇宙飛船起飛之前,需要先將一顆通信衛星送到月球遠端上空,並將信號傳回地球,由於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這意味著面向地球的永遠是月球的同一面。
1959年,俄羅斯探月任務將首張月球遠端的照片傳回地球,人類才得以目睹月球背面的樣子。從未有國家在月球遠端登陸,在背面登陸遠比在面向地球的這面登陸困難的多。
(4)中國為什麼要登月擴展閱讀
登陸月球遠端困難的原因
1、地形
月球遠端的地形對於登陸來講是非常危險的,登陸車需更加先進才能安全著陸。一個可能的登陸地點是南極-艾特肯盆地,這是月球表面最大的坑。
2、通信
形並不是唯一的問題,通信也是個問題。其他的探月任務可以很容易地與地球方面對話,但對於登陸月球遠端的機器人來說,中間擋著很多岩石。
❺ 為什麼中國要登陸月球價值在哪裡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古人望向月亮時,展開對於宇宙起源和人類來自何方的聯想。可以說古今中外,人類對於月亮總是懷著無限的嚮往。隨著中國屢次登月,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中國要登陸月球,價值又在哪裡。
我個人分析一下哈,可能比較淺薄,大家湊合看吧。
美蘇兩國冷戰時期登月對中國的影響
從上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導致深空探索熱潮的出現,人類想近距離看看月球或者登上月球,都變成了能夠實現的事情。在兩國焦灼的對抗之下,美國與蘇聯前後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共計100餘次,卻沒有一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正常人都會非常好奇,為什麼這兩個超級大國對月球耿耿於懷,世界范圍內有記錄的探月活動總計123次。在這當中蘇聯發射了64個月球探測器,美國稍微遜色只發射了56個,除此之外還有日本和歐洲航空航天局參與發射,共計成功60次,成功率約為49%。
背後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美蘇兩國在月球建軍事基地了,還有說月球背面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幾乎把月球神話了,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登上月球沒有什麼壞處。
中國在幾百年前遭受到的打擊,正一點點的讓自己復甦,百年的恥辱終究會在將來一雪前恥,所以,中國的登月我支持到底。現在只希望自己能活到那天。
❻ 為什麼我們要登月
在2005年參加了一次空間學術會議,一會專家的介紹了深空探測的內容後,討論民眾對深空探測的反應。
對於民眾而言,大多不關心深空探測,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美國許多人認為沒有必要登月,那500多億的錢可以用來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航天事業作為一個高科技產業,具有較高的回報比,直接回報是1:7,這是比股票市場更有利的事業。
如果股票市場能保證高額回報,那麼大家就不用從事科研和生產了。事實上,英國、西班牙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衰弱就是因為太注重眼前利益了,當時他們有很多海外殖民地,許多人把錢投到國外就能獲得豐富的回報,形成食利階層,於是國內沒有足夠的錢從事技術改進,被後來的法國和德國超過。
如果將航天的錢用於改善人民的生活,畢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而從事技術創新,有助於做大蛋糕。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壟斷了中東的石油,威脅了中國的能源安全,全方位遏制中國。中國不能坐以待斃,需要開拓新的領域。
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遭遇阿拉伯的陸上阻力後,另尋道路,開辟了海上資源。現在海上和空中優勢都被美國所佔據。中國只有發展外層空間,才能為將來的民族復興奠定基礎。
中國怎樣才能和平崛起,和諧發展,只能不斷開辟前人未走過的道路,採取藍海策略,避免在你死我活的紅海中打拚。
登月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中取得實質性的一步,在這片廣闊的空間中,美國難以一手遮天,這是將是中華民族興盛的源泉。
❼ 中國為什麼要登月
登月體現了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能力的提升,體現我國是科技大國的重要的一面。
❽ 人類為什麼要登月
因為人類要探索宇宙,所以登月,對人類以後發展有幫助吧,所以要登月,而且登月的話也是說人類科技發展進步的一個象徵嘛,現在中國等於要完成的比較成功,所以我認為,對人類發展來說的話,完全有必要。
❾ 為什麼中國要實現載人登月呢載人登月對人類來說,有什麼價值呢
載人登月還真沒有科學價值,只是有歷史性意義。
那麼既然這樣美國上世紀為什麼還花巨額資金載人登月呢?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最重要的。在美蘇太空爭霸中勝過蘇聯,另一個是美國非常沉迷太空。
那麼美國又為什麼不進行載人登月了呢?
前面我也說花了巨額資金,那麼是多少呢?250億美元。250億美元在當時是什麼概念?美國當年GDP的2%,所有科研預算的近七成。
因為國會把太多錢都投給了載人登月,導致其它科研因為經費不足停止不前。
那麼載人登月的回報是什麼呢?
一個是贏過了蘇聯,二是完成了歷史性意義,沒了。
因為當時的科技根本研究不了月樣,所以也是最近十幾年美國才開始打開當年封存的月樣。
❿ 為什麼要登月
首先登月是證明國家的航天實力
其次是月球的資源,月球有很多地球沒有的稀有或純度及高的礦藏。
第三,建立月球基地,達到軍事或政治的籌碼
第四,科學實驗,月球許多神秘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空心說等等,還有在月球表面建立大型望遠鏡等等
總之,月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