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禪意大師有哪些

中國禪意大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6 00:01:51

『壹』 當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有哪些

最有名的,當是虛雲老和尚的衣銥傳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凈慧法師,承接虛雲老和尚法脈,為禪宗五家七宗之嗣法傳人。他的弟子有名的如柏林禪寺的主持釋明海法師、提倡網路禪堂的明一法師等等,更多的修行有證的弟子難為我們所知。
一誠法師,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溈仰、臨濟法脈。
傳印法師,溈仰宗法系第九代傳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台灣的星雲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弘法寺的本煥老和尚的傳法弟子印順大和尚,。
還有山東博山正覺寺的能行長老、主持仁炟法師等,還有更多的,為我們所不知。

『貳』 禪宗創始人是誰

禪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 ,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2)中國禪意大師有哪些擴展閱讀:

菩提達摩生平:

菩提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二、禪宗起源

釋迦摩尼佛和大眾弟子在靈鷲峰上,釋迦摩尼佛不像平時說法一樣,這一次他手中拈起一支花,大眾中都不解他的意思,唯獨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顏一笑,釋迦摩尼佛看到了,在大眾中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勿令斷絕」,這是禪宗的來源,從西土迦葉尊者到達摩祖師,一共在西土傳了二十八代,傳到菩提達摩之後,大乘運勢東轉,所以達摩東渡傳法,禪宗落地中國,在中國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禪宗

『叄』 中國的禪宗比較出名的有那幾位

中國佛教宗派。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惠能的《六祖壇經》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皆有重大影響。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荷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政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系。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的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的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並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自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梁。
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統據考證是後人捏造的(譯才按,胡適博士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的音譯變來的,但其間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禪�」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了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的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了禪的精神。
胡適博士曾發揮說:
「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禪�的一種革命。」
也許這不是一種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轉變,但無論是革命或是轉變,「禪」不則於「禪那」卻是事實。鈴木大拙博士曾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以筆者的看法,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否則單靠老莊等道家思想的復興,實不足以構成禪宗那種生龍活虎般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好像是矛盾的,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湯姆士默燈(Thomas Merton)先生曾極有見地的說:「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
我們也可以說,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至於禪和莊子的關系,鈴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如果這種說法不錯,那麼莊子的根本精神是禪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莊子仍然停留在純粹的悟力中,而禪則發展為一種導致開悟的訓練;這種訓練也是今天日本禪的特殊貢獻。
因此懂得莊子心齋,坐忘,朝徹的境界後,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禪的本質,下面筆才將分別予以說明。
①心齋: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游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一身的功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冒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②坐忘:
「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濟(Legge)翻為「我坐著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翻為「我坐著而忘了自己」,馮友蘭翻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翻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③朝徹
「朝徹」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落千丈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上面,筆者之所以冗長的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乃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種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展。
此外,莊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的禪師,最顯著的是臨濟義玄,和他開展出來的臨濟宗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強調存在先於知,這也是禪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後能知。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最近美國佛吉尼亞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個為期三日的各大學學生會議,討論目前大學青年緊張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麼使他們煩惱」一文中簡述會議的經過說:
「當一切可能的緊張因素都列舉出來後,一位學生說:「這些原因統統是,又統統都不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加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說:「我也覺得有那麼一個說不出的東西使我煩惱」?又有一位說:「這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好像是虛空無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寫這個虛空呢」?還有些認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狀,最後有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作了如下的結論,他說:「在我們的心靈中,總覺得欠缺空間,使我們透不過氣來」」。
墨教授接著發揮說:
「人類心靈的不安由來已,他們尋求絕對,尋求不朽,尋求永恆,尋求無限。但事實上這個絕對既然是無限的,那麼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種類似虛空無物的東西。這個無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話,那就不再是無限了。
這位作者並沒有想到禪和道家。但他卻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看法,使我們了解為什麼禪和道家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們希望從禪和道家中去尋求那個使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已厭倦那些既定的觀念以及傳統的宗教信條。傳統的禪學對他們來說,好像幾何學一樣,只強調那些可以傳達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傳達的。這個不能傳達的東西就是禪和道家探討的天地。禪和道家並不是真能傳達那個不能傳達的東西,而是他們有方法把它引托出來,使我們的心境開闊,有更多呼吸的空間。
中國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系統的觀念說明,我們最動人的詩,就是那些「言有窮而意無盡」的絕句,能夠用字,聲色所表現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中國精神是超越了字,聲、色之上,它是借字以寫無限,借聲以說無響,借色以明無形,也就是借物質以烘托精神。
斯曲蘭催(Lytton Strachey)讀了伽爾斯所翻的中國詩後,曾比較希臘和中國詩的差別說:「希臘的藝術,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遠的尋求最好的表現,在希臘詩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詩,實質上都是格言式的,這和中國的抒情詩大不相同。中國詩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不是終結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呈現在一種不可思議,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絕句: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峨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斯曲蘭催會評贊這首詩說:
「突然的,簾子捲起來了,一剎那間,呈現出一幅動人的圖畫。使我們的心靈化作一隻遊艇,在不可思議的,愈流愈廣的想像之河上飄盪。這一類的詩,富於寫意,但並不是一個攝影式的記錄,而是對於切身體會到的經驗,用微妙的筆觸表達了出來。」
這就是中國的詩畫和生活藝術的風格,這也就是禪的風格,在這方面,禪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象徵。
西方文明,可說是希臘精神的產物,在目前已發達到飽和狀態,所以西方的好學深思之士,反而感覺不足,也就在這時,認識到東方的偉大。由於東方人都反注意力集中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因此禪的那種兩難的論法對西方人的吸引力遠勝過東方人,事實上,今天禪的精神已滲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鋒,將來又會反轉來影響東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東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東西,才能綜合東西,假如我要作個預言的話,我將說這種綜合必先成熟於西方,然後再散布到全世界。
東方人最好記得愛倫維物(Alan Watts)所說:作為禪學源頭的莊子哲學是和現代人的境遇息息相關的。維特認為莊子和恰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化,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另一方面,西方人也應認為清禪並不是完全沒有理性和節奏的,它的瘋狂中自有法則,默燈說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裡所流行的禪只是適合於精神上的混亂而已。它表現了他們對習俗,倫理,和宗教的一種不可理解的不滿。它象徵了他們在機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復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於只恢復意識經驗,使西方的禪學帶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國和日本禪宗那種嚴格的訓練和嚴肅的傳統。莊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誤作放誕不羈,其實莊子早就強調不要勸別人去做他們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們要了解莊子對儒家的批評是懷疑的,也是很實際的。莊子的哲學在本質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種絕對圓滿的境界」。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繪出禪的真面目。本書之所以只寫唐代的大禪師,乃是因為由於他們的真知徹悟,和特出的個性才創造了禪宗。
在六祖慧能手中,才形成了中國的禪宗,自他以後的大禪師像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石頭布遷,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趙州從稔,葯山惟儼,和黃檗希運等都把禪宗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而演化為禪宗的五家。其實這五家都是源流共沐的。雖然有他們各自的宗風,但都來自於慧能,而植根於老莊。
溈爺宗強調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是和莊子完全相同的。
曹洞宗以自忘來完成自我的實現。
臨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
雲門宗一面逍遙於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
法眼宗完全奠基於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肆』 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

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曇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4)中國禪意大師有哪些擴展閱讀:

禪宗提倡「見心見性」,把禪定作為主要的修行手段。這個習慣最早來源於達摩。

據傳,達摩來到嵩山後,整日面壁靜坐,就連鳥兒飛到他的肩膀也不以為意,他的心早就已經進入了大徹大悟的極樂世界。這樣過了九年,直到慧可前來拜師才打破了這片寧靜。

剛開始時,慧可站立在大雪之中,可是達摩並不理會他,只對他說:「除非天降紅雪,我才為你傳法」。

慧可意識到這是達摩祖師在以禪語指點他,於是就飛快地用刀斬下了自己的左臂,於是殷紅的鮮血染紅了雪地。

達摩知道慧可有求於自己,原本驕傲自滿的心態已經克服了,就答應收他為徒弟,從此師徒之間心心相印,達摩的禪法也得以傳承下來。

後世的禪僧不管是修行方式,還是傳承佛法,基本上都貫徹了達摩禪定見心見性的特點,因此,達摩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禪門尊其為「達摩祖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菩提達摩

『伍』 禪宗六祖是誰,有什麼事跡

慧能,是中國禪宗的第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范陽(今涿縣)惠能
惠能
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唐貞觀十二年(638)生慧能,遂為廣東新州人。慧能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禪師受持此經。他因之有尋師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志略,引其出家之姑無盡藏尼,持《涅盤經》來問字。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了解其義。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聞其言,深為驚異,遂告鄉里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於當地寶林古寺,稱他為盧行者。
六祖的法號,歷來志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但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准,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惠能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惠能,唐貞觀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圓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後因過失而被謫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惠能出生時,父親已病逝,他靠賣柴養母為生活。後因自感與佛教有緣,遂於唐咸亨三年(672)離開廣東北上,到湖北黃梅縣東山寺拜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後在弘忍命門徒作偈呈驗以選拔傳法繼承人時,他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後為逃避爭奪繼位權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流徙於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著隱居生活。儀鳳元年(676),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為師,並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並在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為其後開辟:「南宗」奠定了基礎。惠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後,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該書反映出惠能對傳統佛教教義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志,從而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惠能於延和元年(712)返歸新興定居,翌年圓寂於國恩寺。今南華寺內所供六祖像,相傳為惠能的真身。
2 生平經歷
2.1 早年
惠能父親名盧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賣柴為生。《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籍貫為范陽(今河北涿州),其父為范陽盧氏,後貶於嶺南,故惠能為范陽盧氏後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
2.2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打柴回家的路惠能
惠能
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便心有所悟。於是萌發他去黃梅雙峰山拜謁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偈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和尚們的談論,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惠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子,惠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偈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偈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惠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於是惠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5年之後在曹溪寶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在第二天眾人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護國法師,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2.3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 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號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陸』 求禪宗六個祖師的介紹

一.達摩初祖
『達摩祖師』也稱作『達摩大師』,系『釋迦牟尼佛』下傳的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而『達摩祖師』之名,卻是本國 善信一般的稱呼。

『達摩祖師』,俗家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改號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得道祖師的密跡,因而說:『汝於諸法,已經得到通量,要知達摩的意義,為通為大,宜名達摩;』此後,祖師便改名為菩提達摩了。十八羅漢中,排名第二的達摩祖師,姓剎帝利,初名菩提多羅,後來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而改名為菩提達摩。 是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於梁普通元年來到中國,受到廣州刺吏的禮遇,並上表奏文武帝。有一次與梁武帝問答之間,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後就北渡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後五乳峰找到一天然石洞,終日面壁苦修,長達九年之久,後來感動慧可法師,才得傳法師衣缽。因為他面壁這么久,故人們又稱他為「面壁達摩」。 二.禪宗二祖 - 慧可大師 慧可是中國嫡傳達摩心法的禪宗二祖。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滎陽縣),生於公元487年至公元593年。唐.道宣的《續高僧傳》及《景德傳燈錄》等記載,慧可早年博覽老莊易學,後覽佛書超然自得,至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遍學大小乘義,精研三藏後於香山坐禪八載,寶靜禪師囑其往嵩山少林寺受教於達摩,時慧可約四十歲。慧可於達摩處從學六年,嫡傳達摩心法。達摩入寂後,慧可亦到黃河流域一帶隱跡埋名,但由於"昔懷嘉譽,傳檄邦畿",許多道俗仍然尋跡前往問道,慧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其後到東魏京城鄴都(河南省安陽縣)大弘達摩禪法。當時北方佛教學風保守,鄴都有道恆禪師, 密遣弟子非難慧可不遂,乃至賄賂官吏,企圖加害,慧可流離於鄴、衛之間(河南省安陽、汲縣)。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滅佛, 公元577年亡北齊,並把滅佛行動擴大,慧可和同門曇林"共護經像"遁隱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潛山縣)。在這里度僧璨出家並傳以心法咐囑,是為禪宗三祖。公元579年北周宣帝恢復佛教,慧可重還鄴都,至隋.開皇13年(公元593年)圓寂。
慧可嫡傳達摩禪法,有"立雪斷臂"的求法故事。據唐.法琳撰<慧可碑>相傳慧可求法時,達摩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方可得也。慧可乃雪立數宵, 斷臂而無顧,獲達摩安心法門。此段公案,道宣之《續高僧傳》則說為遇賊被斫一臂,但後人皆多采前說。慧可所傳禪法精神可見於《傳燈錄》、《楞伽師資記》、《傳法寶記》等多種史傳記錄,最膾炙人口的是向達摩求法及向僧璨傳法的兩則公案,皆可見於《景德傳燈錄》:
光曰(慧可):"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達摩):"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其次為慧可度剃僧璨一則公案:僧璨本為一居士,年逾四十,設禮而問師(慧可)曰: "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師曰:"將罪來與汝懺!" 居士良久雲:"覓罪不可得。" 師曰: "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大師深器之,即為剃發,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另外, 據《續高僧傳》唐代時似有慧可的文集傳世,後來失傳了。慧可曾有詩答向居士問佛法事:"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

三.禪宗三祖 - 僧璨大師 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禮二祖慧可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疾,請和尚懺罪。」
師曰:「將罪來,與汝懺。」
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
師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師深器之,即為剃發,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三祖僧璨大師,生平、籍貫不詳,一說是徐州人氏。北齊天平二年披剃於慧可大師座下;同年三月,於光福寺受具足戒,所患的疾病也日漸痊癒,只是頭發脫落殆盡,當時人稱為「赤頭璨」。

為感念二祖慧可大師的恩德,從此隨侍二祖,執弟子禮。兩年之後,二祖告訴僧璨大師:「菩提達磨祖師將正法眼藏攜至中土,付囑於我,今天我將此衣法傳授予你,你要盡心守護,不要令此心法斷絕。現在我送你一首偈,你仔細聽好:『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又叮囑道:「往後將有國難來臨,最好先隱居山林,不必急著弘法行化。」僧璨大師問道:「和尚既然能夠預知未來,懇請慈悲誨示。」二祖回答:「並非是我有先見之明,而是達磨大師所傳的《般若多羅懸記》中記載:『心中雖吉外頭凶』,我核算時間,應在此時。你要牢記教誡,切勿弘化,須待時機成熟,以免遭此世難。我有宿債需償還,你好自為之,等待因緣傳法。」

慧可大師傳法之後,即游化於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城中,隨緣說法,達卅四年。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受人譏謗,遭受迫害,乃於三月十六日示寂,葬於磁州(今河北省),唐德宗追謚為「大祖禪師」。

北周建德三年(西元五七四年),武帝下詔廢佛、道二教,破毀寺塔,焚燒經像,敕令僧、道還俗,將境內佛法誅除殆盡。建德六年,進兵北齊,攻佔鄴都,再度下詔毀滅經像,一時之間,北地佛教聲跡俱絕,史稱「周武法難」。

在這政權急劇交替、人心紛亂的時代,不僅佛教受到空前的壓迫,中原整個政局也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下。僧璨大師,適逢法難,隱跡於山岩水澤,避難於舒州(今安徽省)皖公山與太湖縣司空山之間,潛心靜修,等待因緣。

隨開皇十二年間,一名年僅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因仰慕僧璨大師道風,前往皖公山參禮請益,深得佛法玄旨。之後,便於僧璨大師座下奉侍九年。道信禪師受具足戒後,三祖屢次堪驗,確認他已得諸佛心印,遂為其傳法付衣,其傳法之偈為: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神下種華地盡無生」

傳法之後,僧璨大師即隨同寶月禪師、神定禪師等,南遊至羅浮山(今廣東省境內)隱居,隨緣度化。二年之後返回舒州,遠近士庶紛紛前來供養、聽法,僧璨大師在此闡揚禪理,廣宣心要,並重修山谷寺,當時四方前來參禮者不絕於途。

隋煬帝大業二年(西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師為四眾弟子說法畢,便立於屋前的大樹下,雙手合掌而逝。其對生死的解脫自在與任運自如的示現,令在場大眾莫不稱嘆信受,廣為供養,並於立化之地啟建「立化亭」,以紀念僧璨大師之高風亮節。大師後被尊為禪宗三祖,唐玄宗賜謚為「鑒智禪師」。

四百多年以後,初唐河南尹李常,平素景仰僧璨大師,因為僧璨大師所葬之地眾說紛紜,李常便詢問荷澤神會禪師:「僧璨大師所葬之處,有羅浮山與皖公山兩種說法,到底那一個才是正確的?」神會大師回答:「僧璨大師自羅浮山回到皖公山後,經一月余才示寂。現在皖公山中即有三祖古墓。」李常聽說,仍是半信半疑;恰逢此時被貶謫為舒州別駕,便特地前往皖公山山谷寺求證。結果,不但證實三祖墓穴所在,更在瞻禮啟壙時,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李常便將其中一百顆以自己的薪俸,於山谷寺中起塔供養;再將一百顆分送予神會禪師,以證明其所言不虛;最後一百顆則隨身供養,設長齋供奉於洛陽自宅中。 四.禪宗四祖 - 道信大師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中國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於唐高宗永徽辛亥歲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對門人如是垂示教誡。
四祖道信大師,生於陳國太建十二年(隋朝開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後遷徙至蘄州廣濟縣。在魏晉南北朝歷史里,隨著政變復雜,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態紛亂無常,道信大師,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里成長。
雖說南朝佛教發展隆盛,據史書上記載:陳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萬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學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當時許多道場景象式微,僧團規矩盪然無存,僧眾們奔波忙碌也僅是為求三餐溫飽,說不上了脫生死的修行,更談不上弘法利生的度眾願行。
道信大師,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異常人,對佛法信解表現,更是猶如宿世薰習。初出家修行之際,並未有善知識引導,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卻保持著潔身自愛的行誼,密懷齋檢,庄嚴戒行,清凈的行者風范,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隋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師年僅十四歲,來到舒州皖公山禮拜三祖僧璨大師,說道:「願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
三祖說道:「什麼綁縛了你?」
道信大師回答:「沒有人綁縛我。」
祖曰:「那麼何必更求解脫呢?」
在三祖幾句話的啟發下,道信大師豁然大悟,從此隨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風,收攝心念專注修行,脅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屢次加以勘驗,知道道信大師的根器因緣已成熟,便傳付他衣缽,說偈道:「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從此以後道信大師,接引群品,廣開禪門,是為禪宗四祖。
當時隋朝,出家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國家規定,必須先經國家定期舉行考選,由僧眾選舉人員考核,通過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國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師初入僧門,正值國家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因緣際會下並沒有得到國家剃度之允許,未能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與世同存,化樂有情。所以參與考試,於吉州受戒,依國家分配,住於吉州。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師領眾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歷經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內泉井乾涸,兵糧已經盡絕,大眾皆感到憂懼,四祖便教導大眾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此時城中群眾人人一心,意志堅誠持誦。城外的盜賊這時遙望城中,看到城上彷彿有神兵守護,心生畏懼,互相告誡說:「城當中一定有異人,我們不可以冒然進攻!」便解圍而去。
四祖道信大師游學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觸三論宗、天台宗,更能將諸多教法融合無礙,運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蘄州,住破頭山(即蘄州黃梅縣雙峰山)。在往黃梅縣的路上,遇到一個小孩,觀察這個孩童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便問他:「你姓什麼?」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問:「是什麼姓?」回答說:「是佛性。」四祖又問他:「你沒有姓嗎?」回答:「性空,故無。」
四祖默識這個孩童是個法器,宿世有因緣,便收為弟子,最後付法傳衣,說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這個孩童就是中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四祖弘揚禪法期間,向大師求法的學者、僧侶如雲,大師隨機度化,為四眾弟子解諸迷津,無有疲厭。一天告訴大眾說:「我在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時,望向破頭山,見到紫雲如蓋,下有白氣,向橫分成六道,你們知道代表了什麼嗎?」大眾皆默然,唯獨弘忍說道:「難道是和尚日後會旁生一支法脈嗎?」四祖說:「對。」四祖知道因緣到了,便親自尋訪,此即後來牛頭山法融禪師,別立「牛頭禪」。
法融禪師初見四祖問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說:「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法融禪師說:「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四祖又說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我受僧璨大師頓教法門,今日付囑於你。諦當信受我的叮囑,只住此山。日後當有五人紹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後,便返回破頭山(即雙峰山)終老,壽七十有二,建塔於東山黃梅寺。
四祖道信大師盡其一生以禪為本,以戒嚴身,性德超然,因之後五祖弘忍大師於黃梅東山弘傳佛法,世人稱其「東山法門」,尊稱四祖為東山法門之初祖。唐大歷年中,唐代宗敕謚「大醫禪師」,塔銘號「慈雲」,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五.禪宗五祖 - 弘忍大師 弘忍大滿禪師
(西天卅二祖,東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蘄州(湖北蘄春)黃梅人,俗姓周,本為破頭山中之栽松道者,嘗向四祖道信請法,四祖言其已老,縱使得法,亦不能弘傳。師聽即去,至一水邊,見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師曰仍須父兄應允使可行,師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師即回,女歸輒孕,女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佣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後生一子,即師,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遂舉之。成童後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

七歲時隨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窮研頓漸之旨,得其心傳。師之法相庄嚴,曾有智者見之,嘆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足見師已具足如來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師承法席,世稱「五祖黃梅」,咸亨二年(671)傳法於六祖慧能。

本來禪宗自達磨祖師東來,向以楞伽經為弘法之依歸,自五祖始,乃以金剛經弘傳世人,六祖慧能更因聽聞金剛經而有省。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至五祖之傳承,為後世禪宗各宗派所承認,弘忍繼之發揚而更興盛,時人謂其禪風為「東山法門」,以徹悟心性本源為宗,守本真心為參學之要。

師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師,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後稱「北神秀,南慧能」。禪宗並自慧能起走向普傳期。

師於上元二年忽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於黃梅之東山。代宗謚大滿禪師、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一卷傳世。
無姓兒 師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佣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嘆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即師,祖見師骨相奇秀,異乎常童即問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祖曰:「汝無姓邪?」
答曰:「性空,故無。」
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師母所,乞令出家。師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為弟子,付法傳衣。輪刀上陣 咸亨中有居士盧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知是異人,乃著槽廠去。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菩提本無樹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於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師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盧在碓坊,忽聆誦偈,知未了,因請張別駕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見此偈,於夜潛為慧能說金剛經。能言下大悟,遂傳頓教及衣缽。師頌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法語節錄
十四問答 五祖弘忍大師以問答之方式顯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計有十四問答:
1.何知自心本來清凈?
2.何知自心本不生滅?
3.何名自心為本師?
4.何名自心勝念彼佛?
5.既是生佛體同,為何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樂,眾生生死受種種苦?
6.真如法性同一無二,迷應俱迷,悟應俱悟;何故佛覺而眾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門?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
11.何名無記心?
12.雲何是我所心滅?
13.請示真心
14.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 六.禪宗六祖 - 慧能大師 於公元638年,六祖慧能大師誕生於現
在的廣東梅縣。慧能約到22歲時,他的父
親過世。母子兩人搬到廣東省的南海,相依
為命,慧能以砍柴維生來供養母親。到了2
4歲時,有一天他把所砍的柴拿到一家客棧
去賣,正要離開時,聽到客棧里有人在朗誦
金剛經,他就被金剛經吸引住了。於是他前
去請教朗誦的先生說:「您所朗誦的這些
話,聽了讓我身心非常舒暢,不曉得這是從
哪裡學來的?」這位先生告訴他:「這是金
剛經,現在湖北省的東禪寺有位弘忍大師在
講金剛經。聽說聽了金剛經以後可以解除人
間一切的災難,可以得到智慧,可以以清凈
的心直接到佛國。」他聽了非常嚮往,但是
苦惱母親沒有人供養。這時有位先生很好心
地給了他白銀�9�8兩,讓他安頓好母親後,專
心地去學佛。而他的母親也很鼓勵慧能去向
弘忍大師學法。於是他離開母親,從廣東走
了一個多月到湖北東禪寺。
「只求成佛,不求余物」
到了東禪寺見到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問
他:「你是哪裡人?來做什麽?」慧能回答:
「我從廣東來的,是沒有讀過書的鄉下人。
我是來求佛法的,我只求成佛,其他什麽都
不要。」五祖故意試探他說:「你這個鄉下
的南方人,哪有資格修佛法呢?」慧能回
答:「人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都是一樣的。
就像大師是和尚,我是鄉下人,但是佛性並
沒有差別。」由此五祖得知慧能具有大根
器,但因為旁邊有許多修行人忌妒心很大,
五祖不方便多說,就說:「鄉下人懂什麽!
到後面做工去。」慧能就去做舂米的工作。
菩提本無樹
五祖跟一千位弟子說:「你們來這里修佛
法都只是求人間的福報。看看有沒有人能真
正懂得自己的本心、見到本性,你們寫一首
偈語給我看,如果我認為已經見性的,我就傳承給他,立為六祖。」當時的教授師是神
秀,大家都認為他才有資格,應該由他來寫
這個偈語。因此神秀寫了「身是菩提樹,心
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
秀自己並不滿意,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句
子,擺了三四天才偷偷貼在走廊的牆壁上。
五祖問他這偈是不是你寫的?神秀回答
是。五祖說很好,要大家照著這個偈去做,
就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餓鬼、地獄這三
個法界)。
過了幾天,慧能聽到有人在朗誦神秀的偈
語,問了來龍去脈,最後走到寫偈語的牆壁
前面,因為不識字而請人代寫了一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慧能的見解是直接見性的,
自性根本沒有塵埃,哪裡需要「時時勤拂拭」
呢?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做舂米的工作大約八個多月,五祖才
去看慧能,並問他說:「米熟了沒?」慧能
回答:「米早已熟了,但還沒有篩。」五祖
拿著手杖在地面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了解
五祖的含義,便在夜晚三更時去拜見五祖。
五祖便為慧能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時,慧能恍然大悟,說:「何期
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講完金剛經後五祖弘忍便把衣缽傳給六
祖慧能。為了避免六祖遭到傷害,五祖便悄
悄地送走了六祖。在渡河時,五祖說:「我
來送你一程,就由我來渡你過河吧。」六祖
回答:「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之後六祖
在獵人隊中躲了16年,到因緣成熟時才出
來弘法,將禪宗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發
展成臨濟、曹洞、法眼、溈仰、雲門五個宗
派,成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
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悟覺妙天師父便是臨
濟宗的第48代宗師。

『柒』 中國近代已逝聞名禪者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弘一大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近代最具名氣的大師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他年少時是津門公子哥,還是上海灘大亨,還是著名的音樂家,在出家後又在佛學方面有了極高的造詣。弘一法師威望很高,當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揚言要驅除佛教,屠殺僧眾,弘一法師李叔同將國民革命軍將領召集到一塊,給他們講了一堂課,那些將領們有的本就是李叔同的學生,有的更對李叔同的威望十分畏懼,一堂課聽下來,將領們個個汗流浹背,再也沒有人敢提驅除佛教的事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求採納
哦,對了還有,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別》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這首歌也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

『捌』 禪宗的祖師跟創始人是誰

這個問題,所有佛教宗派的祖師和創始人都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靈山法會拈花傳法迦葉,所以迦葉是西天禪宗初組,二組是阿難尊者。
而後傳到西天28祖達摩大師,達摩梁朝來中國傳法,所以中國禪宗初祖是達摩,二祖神光大師,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以後漸漸開了5派的流傳,傳承到現在有臨濟和曹洞二宗。
手打,望採納。

『玖』 禪學大師有哪些

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拾』 中國現在禪宗大師有誰

網路知道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釋)一誠長老,是禪宗臨濟正宗龍池系四十五世傳人(一誠常妙),從禪宗臨濟正宗四十三世傳人虛雲性徹禪師(代其法子禪宗臨濟正宗四十四世傳人明一觀本禪師)處受法;也是禪宗溈仰派第十世傳人(一誠衍心),從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受法。

當代禪宗大德體光法師
光法師
體光法師,俗姓袁,河南項城人,一九二四年四月出生;十六歲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雲台寺海山法師座下披剃出家;十九歲在湖北武漢寶通寺傳宗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先後遍歷河南洛陽白馬寺、蘇州靈岩山寺、揚州高 寺、寧波天童寺、廣東雲門寺等大叢林參學,曾親近過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來果禪師等近代高僧,常住雲居山真如寺三十餘年;一九九○年起,應江西吉安信眾邀請,住持青元寺凈居禪寺,直至圓寂。
體光法師一生堅持以戒為師,農禪並重,終年一領破衲衣,過午不食;體老禪堂規矩嫻熟,多年用功於禪修,頗有心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住持青原山凈居寺,親率大眾,身體力行,質朴地繼承了中國佛教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使行思祖庭名重禪林,四方衲子聞風而歸。體老座下英才濟濟,蒙其剃度者,出家眾有妙安、妙心等百餘名,曾親近得開示者數以千計,攝受皈依弟子不可計數,晚年主持修復資國寺。

體光法師於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點三十八分在江西省南昌市圓寂,享年八十一歲,戒臘六十二夏。

當代佛教大德母音老人
母音老人
母音老人,安徽人,少年學佛,本意出家,因遵母命而未成。雖在家,但終身未娶,孑然度日。上人修持之成就,早就被藏地大活佛們公認是漢地真實成就之大善知識,漢人多於上人處依止修學。上人在世時,常有許多不可思議功德之事,皆不準弟子外傳,可見上人不喜名聞,密行修證。
上人生前之灑脫,於2千年2月5日圓寂時之自在,並於2千年4月6日在普陀山普濟寺由方丈道生法師為上人法體荼毗時之端相,獲數萬之舍利,實為希有罕見。這證實了雖是末法時代,亦有修證成就之大善知識住世,真可謂"法不沒而人自末"。
修學佛法,只要具正知正見,依善知識,精進修行,一定即身就可成就,得大自在,真實不虛。
無相密心中心法三祖母音大阿闍黎於今年(2000年)二月五日(農歷正月初一)下午八點十五分坐脫立亡,享年九十六歲。

母音阿闍黎法體荼毗總獲數萬之舍利,猶令人稱奇者是心臟久焚不壞,實為希有罕見。

慧律禪師 健在。有慧律禪師網。
宣化上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禪意大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怎麼評論他們的芒果乾 瀏覽:614
和印度人做生意什麼感覺 瀏覽:996
去伊朗開店辦理什麼簽證 瀏覽:738
華人在伊朗工作怎麼樣 瀏覽:935
義大利語英語哪個好 瀏覽:607
印尼選票有多少 瀏覽:929
中國到盧安達空運多少一噸 瀏覽:271
中國新歌聲前身是什麼 瀏覽:358
跟義大利人吃飯有哪些禮儀 瀏覽:534
義大利黃油怎麼做 瀏覽:840
伊朗眼鏡怎麼樣 瀏覽:557
中國政界名人有哪些人 瀏覽:315
義大利人眼睛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178
伊朗玫瑰純露怎麼樣 瀏覽:208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3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5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9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