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時間古代的叫法
一,白天與夜晚
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鍾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鍾樓鼓樓,晨起要撞鍾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鍾」。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鍾暮鼓」也是源自這里。
二,時間
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如,1點至3點在古時稱為:丑時,3點至5點稱為寅時。
三,年月日
某年某月某日是現今世界陽歷的通用叫法,不過在古時,也是按干支來區別歲月的, 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後面不跟「日」字,如陰歷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1)中國古代如何稱日期擴展閱讀: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一,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三更)。
二,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四更)。
三,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五更)。
四,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五,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六,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七,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八,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九,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食至17時)。
十,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是至19時)。
十一,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一更)。
十二,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二更)。
『貳』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2)中國古代如何稱日期擴展閱讀: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么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叄』 古代怎麼說時辰及日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分為三個部分,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半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其餘類推。由此可見,中國傳統上新一天的分界線是午夜十一點,而不是現行公歷使用的十二點(零點)。 23-1 子時 屬於 水 1-3 丑時 屬於 土 3-5 寅時 屬於 木 5-7 卯時 屬於 木 7-9 辰時 屬於 土 9-11 巳時 屬於 火 11-13午時 屬於 火 13-15 未時 屬於 土 15-17申時 屬於 金 17-19 酉時 屬於 金 19-21 戌時 屬於 土 21-23 亥時 屬於 水天乾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 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乾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乾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乾地支之由來。
『肆』 古代的時間怎麼表達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 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4)中國古代如何稱日期擴展閱讀
具體時間的計算
古代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半秒鍾。早在西周時就開始使用。
其中的十二個時辰,就是我們常 常 聽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所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根據太陽的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作息的。
『伍』 古代時間段的叫法
1、日
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單位。口語中常俗稱天。
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
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
2、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
現氣象學上仍沿用:~溫(每五天的平均溫度);
全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
3、周
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系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4、旬
旬 ,本義是十日。旬的概念從夏朝開始已經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稱一旬。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時間概念。
中國人仍然使用旬來表示十天這個時間。一月可以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時旬也可以作為十歲講。如:八旬老者等。
5、月
月是歷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
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6、度
人們俗稱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一年可以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歷時3個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7、年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
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近點年=365.25964日
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貝塞爾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不可和歷法上的儒略歷相混淆)作為統一的年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每3000年誤差1日。
現代公歷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8、年代
我們把一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同時年代也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9、世紀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
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10、千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在陽歷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慶祝新千年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開始的爭論。
一派觀點認為,由於陽歷歷法從公元1年開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個千年,而第二個千年開始於1001年,這樣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開始。
『陸』 古時候的幾月份多少號怎麼說的別說那些文縐縐的,直接說幾月份對應哪個,多少號對應哪個就行了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來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應該是「幾月初幾」,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農歷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一樣的。
時間表示的方式為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乾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歷法。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干支紀年,是指中國紀年歷法,自上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干支紀年以每年以立春進入下一年。
注意:不是以春節為進入下一年,也不是以每年的陽歷一月一號進入下一年的,而是以立春進入下一年。
干支紀月是指用干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只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近似農歷十一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近似農歷十二月),以此類推。故古歷中的《夏歷》以「寅月」為正月,又稱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干支紀月以每月交節日作為分界點,並不是陰歷中的初一為分界點。以立春為寅月開始。
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也是歷代歷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
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與干支紀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紀日是「地道」五行!
古代漢族人民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柒』 古代年月日的時是如何的叫法
干支計時
串聯中國歷史年月的線條——干支計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共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順序搭配,就構成了60個干支,俗稱「六十花甲子」。
中國傳統歷法中的干支紀時制就是用這「六十花甲子」。來依次、循環地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這里,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早先,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辰,共需四個干支來表達。例如,某人生於「庚午」年、「壬午」月、「戊申」日、「辛酉」時,這加引號的八個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
『捌』 中國古代 是怎麼說年月(年月的叫法)的啊 謝謝
我國古代是用干支紀年、月、日,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個分配到的干支。
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干支紀月推排方法的口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8)中國古代如何稱日期擴展閱讀
1、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2+月份數(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如果已知2008年是戊子年,那麼申月是7月,月份數是7,所以申月干=戊*2+7=5*2+7=17,個位為7,7=庚,戊子年申月天干為庚。
2、年支公式:
(公元年末二位數-1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
(公元年末二位數+5)-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如2030年干=0-3+10=7=庚,2030年支=30+5-12*N=35-12*2=11=戌,2030年干支為庚戌
『玖』 古代怎麼說日期
答:古代的時間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拾』 古人如何表示年月日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來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應該是「幾月初幾」,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農歷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一樣的。
時間表示的方式為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乾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歷法。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10)中國古代如何稱日期擴展閱讀
1、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以天乾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干支紀年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回。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
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歷和干支歷是不同的歷法,年份起點不同。
2、干支紀月
干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由此知干支發明之初就是:干用於紀日,支用於紀月。
3、干支計時
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晨子)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