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造成景觀差異的原因
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南方的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獲得的光熱多,氣溫高;我國北方的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獲得的光熱少,氣溫低.所以,造成這兩種景觀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
我國跨經度廣,我國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由此可知東西跨經度大約60度,跨5個時區,是造成東西部晨昏差異的原因.
故答案為:
(1)晨昏;跨經度廣;
(2)冬季景觀;跨緯度廣.
Ⅱ 我國南方,北方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不是緯度差異,
哈爾濱的緯度和巴黎差不多,但是巴黎的氣候和上海差不多,為什麼?
歐洲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所以並不冷,而我國從緯度上來看應該都是比較熱的,夏天的中國就是這樣的,而冬天由於北方沒有山脈阻擋,西伯利亞冷空氣對中國影響非常直接,導致了中國北方比北歐還寒冷
Ⅲ 南北景色差異的自然原因
中國南北景色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的不同在中國南面一般是熱帶季風氣候北面是溫帶季風氣候然後中國的中西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所以也導致了它的自然景觀也有所不同
Ⅳ 中國古代園林,北方和南方的差異性究竟在哪裡
我國古代南北方差異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甚至在建築園藝方面都有大不同。北方的園藝給人威嚴莊重的氣息,而南方的建築給人青蔥婉約的形象。除此之外,在結構方面,北方的建築結構嚴謹,對稱為美。而南方則是建築與風景巧妙的結合,精緻細致。顏色方面,南方一般都是綠色與土色相結合,北方則是以金色紅色為主。
南北方園林藝術的差異更深層次的是我國南北方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差異,這些因素體現在南北的園林中,所以南北方的園林也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下而逐漸形成現代這樣的差異,所以我國的南北方園林不僅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Ⅳ 初二地理:造成中國南北方差異的原因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這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1、南澇北旱:我國屬於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2、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3、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利於排水,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6、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7、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8、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9、南拳北腿:南方由於緯度偏低,地處亞熱帶、熱帶區域,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最高氣溫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發育較早。根據人體生理發育的規律,發育提前,生長發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長得小巧玲瓏,下肢較短,用腿踢人在搏擊中是其所短,而手的運用則是南方人的優勢。此外,上肢運動時能量消耗比下肢少,產熱少,符合南方人耐熱的特點,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則相反,發育年齡偏遲,發育期長,因此身體高大。而且北方人以雜糧、肉類為主,這就給北方人長得高大粗壯提供了物質基礎。又因為氣溫低,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多用產熱多的下肢運動。
地形特徵 南方以舟為主要交通工具。因為船上的活動范圍有限,加上船的顛簸,在格鬥中立足不穩,就有被擊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險,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學工夫先扎馬」之說。再由於地面區域相對較小,小范圍的上肢搏擊更利於擊敗對方。
而北方平地面積廣大,外出主要靠兩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質。
10、南甜北咸:的飲食習慣一則與物產有關,再則與氣候有關。南方產糖,濕度大,使人體蒸騰小,因而喜歡吃糖,而不需要吃過多的鹽,如粵菜和蘇錫菜等用糖就比較多。北方地區的相對濕度小,人體蒸騰量大,需要消耗較多鹽分,故口味偏咸。
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Ⅵ 造成南北景觀差異的原因
造成南北景觀差異的有這些:
1.緯度因素,南北日照時間長短不同
2.季風影響,北方受冬季風的巨大影響加劇了南北差異
3.地形影響,重重山脈的阻隔使冬季風、夏季風不能長驅直入
Ⅶ 為什麼中國南北兩端和東西兩端的景觀有較大的差異
中國南北緯度差異大,南方緯度低日照充足,靠近赤道,所以氣溫高植被茂盛。北方緯度高,靠近北極圈日照不如南方充足,所以溫度低植被少。中國東西就是離海岸的距離問題了,東部挨著海洋,雨水充足,西部遠離海洋,乾旱少雨。這些情況就導致了景觀的較大差異。
Ⅷ 中國南北景觀的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南北景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自然景觀的差異和人文景觀的差異上
自然景觀不同:
1、氣溫差異: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南方地區緯度較低,太陽輻射量大,但北方日照時間長,所以南北溫差不大(青藏地區除外),而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南方離直射點近,北方日照時間短,且冬季受西北來的冬季風影響,北方氣溫下降,冬季氣溫低,而由於祁連山脈,秦嶺等一系列山脈阻擋,南方受冬季風影響小,故冬季氣溫比北方高所以南方氣溫高於北方,所以南方氣溫年較差比北方小,南方為亞熱帶氣候,北方為溫帶氣候(亞熱帶是中國自己分出來的)
2、降水差異:我國位於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很大,氣候也就受季風的影響很大,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帶來充沛的降水,南方降水多(而且我國西南部地區還會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帶來降水),同樣是山脈阻擋原因,因為我國地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隨著季風攜帶水汽深入內陸,水汽消耗大(山地迎風坡會形成地形雨),所以到北方後季風的降水作用減弱,尤其是西北地內陸區,使北方降水比南方少,而季風退回的時候會在南方再形成降水,所以南方雨季比北方長,故而南方降水也就比北方多
3、青藏地區為高寒山地氣候,受地形影響,海拔高,年均溫較低且氣溫日較差大
綜上,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形成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北方形成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青藏地區則是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
(其實可以不討論青藏地區吧。。。。)
人文景觀不同:主要是建築風格不同
1、南方降水多,為了排水所以屋頂大多是斜的,北方熱量不如南方,為了加強光照,屋頂大多是平的(尤其西北地區)
2、北方受冬季風影響大,所以牆體比南方厚
3、南方太陽高度比北方大,所以北方的樓間距比南方大,也是為了增加光照
4、歷史因素和思想觀念影響,如北方的四合院,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觀念影響,四合院的屋頂都是向院內斜的
Ⅸ 中國南北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南北差異是指我國南方北方之間的差異。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氣候差異
編輯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編輯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古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工業差異
編輯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中國南方多稀有金屬、貴重金屬和有色金屬等高端工業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礎工業原材料,而南方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選擇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交通差異
編輯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編輯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編輯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編輯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體質差異
編輯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Ⅹ 中國南北方自然環境和人文方面的差異
1、南北氣候差異
中國的西北部深居內陸,東南方地區臨海,所以南方地區的氣候想對北方濕潤,南方有熱帶亞熱帶氣候,北方主要是溫帶氣候,南方降水多。
2、南北房屋建築差異
南方的建築大多是瓦」屋,屋頂傾斜,依山傍水而建,因為南方降水多,這樣的屋頂,可以防止積水。北方則不同,北方多平頂方,降水又少,平頂房也利於儲水。屋頂也可以曬糧食,很方便。
3、南北服飾差異
南方地區多水鄉,南方人要比北方人長得較嬌小,衣服做得比較偏小號或是短裝較多。加上天氣差別,南方夏季較長,樣式要比北方略多、豐富。冬季的衣服北方就以羽絨服為主,而南方穿羽絨服的時間很少都以單薄的外套和毛衣為主。
4、南北飲食差異
南方以米飯為主食,北方以麵食為主,而且南方的菜式比較多樣,精緻。北方菜式注重食品本來的味道。
(10)中國南北景觀的差異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參考資料:網路-南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