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俄羅斯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系,請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不用書面化.OK
中國—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還是潛在的敵人 自2001年7月中俄兩國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來,兩國關系呈現出穩步向前發展的良好態勢,被雙方領導人稱之為「歷史最好和最有成效的時期」與「非常良好的時期」。1此間,雙方高層互訪不斷,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得了巨大成績。與此同時,中俄兩國以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所規定的原則為基礎,以不針對第三國為宗旨,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相互協調、密切合作,令當代國際社會所矚目。 但當我們為當前中俄關系現狀感到由衷欣慰的同時,靜觀兩國關系的各個層面,卻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中俄關系發展過程中,兩國政府間、領導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即兩國的民眾情緒。中國—俄羅斯,究竟是戰略協作夥伴,還是潛在的敵人?這是令兩國諸多民眾所感到困惑的問題。 對中國民眾而言,自近代以來,沙皇俄國侵華的歷史是一個在心理上很難抹去的陰影。許多具有一定歷史知識,但對中俄關系歷史沿革缺乏了解的中國人,頭腦中始終有一種何時收回15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潛意識。2 同樣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俄關系的發展和兩國民間交往的增加,促使俄羅斯國內少數「右翼」勢力的排華情緒嚴重。部分政治家、學者歪曲中俄關系的客觀歷史和現實,散布和鼓吹「中國威脅論」;毫無根據的指責「中國覬覦俄羅斯遠東的領土」;「中國對俄羅斯進行人口侵略」等。3盡管這些言論在俄羅斯主流媒體中不佔有絕對地位,但其潛在的影響深遠、巨大。如果我們在發展新世紀中俄關系中,只強調其政治意義,重視其經濟利益,而忽視兩國民眾的情緒,勢必會影響兩國睦鄰友好關系的穩固性。
②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怎樣
中國建國初,由於中國和前蘇聯同為共產主義國家,確實當時的關系很好,近乎同盟,但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除想過一段時間俄危機。
91年蘇聯解體,中國也是在那時候開始進口蘇霍伊設計局的車位系列戰機,也是那時候,俄羅斯依靠中國的經濟,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形成了比較堅固的夥伴關系。但是之間因為是鄰國,還是有一些小摩擦。但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一直像是刺蝟一樣,遠不遠,近不近。
③ 歷史上俄羅斯和中國有哪些關系
歷史上俄羅斯和中國一直是友好互助的關系。
中俄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1年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14年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進入新階段。
當前,中俄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形成了元首年度互訪的慣例,建立了總理定期會晤、議會合作委員會以及能源、投資、人文、經貿、地方、執法安全、戰略安全等完備的各級別交往與合作機制。
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發展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積極開展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和「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務實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兩國人文交流蓬勃發展,世代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不斷加深。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戰略協作,有力維護了地區及世界的和平穩定。
蘇聯解體後,1991年12月27日,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確認俄繼承蘇聯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中俄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1年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14年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進入新階段。
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形成了元首年度互訪的慣例,建立了總理定期會晤、議會合作委員會以及能源、投資、人文、經貿、地方、執法安全、戰略安全等各級別交往與合作機制。
雙方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發展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積極開展兩國發展戰略對接和「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務實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2019年6月5日,中俄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④ 中國和俄羅斯是軍事戰略合作夥伴嗎
中國和俄羅斯是軍事戰略協作夥伴,因為國際政治關系總體來講是錯綜復雜的,總體來講是要保持平衡,自冷戰以後,國際社會成為了以美國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國際體系,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國際力量平衡,要使國際事物不完全北美國所左右,就務必會形成多個國家的聯盟以抗衡美國的影響,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的。中國與俄羅斯為鄰國,如果兩國處於對立狀態,務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因此,維持友好關系甚至夥伴關系都是利大於弊的。並且,兩國的社會形態都與西方國家的民主社會不同,都不會融入到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行列當中去,因此兩國之間的合作也是被西方國家推到了一起。如果大家看過三國的話就會比較能理解現在的情況,美國就是當年那個較為強大的魏國,其他兩國如不聯盟就會被吞並。
⑤ 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什麼關系
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9月12日在接受俄《勞動報》采訪時稱,俄中兩國外交部早已形成了富有建設性、相互信任的同志式關系,能夠高質高效完成兩國元首交辦的各項工作。拉夫羅夫表示,中俄兩國建立了如此緊密堅實的國際戰略協作架構,任何第三方即使想在俄中之間「打楔子」,他們也會發現無處下手,也根本打不進去。
關系展望
俄羅斯科學院安全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康斯坦丁·布洛欣, 說:盡管美國政治學家開始談論俄美大交易,即美國用放棄干涉烏克蘭事務交換在中國方面放開手腳。沒有俄羅斯的支持,美國在對抗中國上什麼也做不成,但這位專家認為,莫斯科不會妥協。他總結說:不會親手把自己的戰略夥伴——中國——變成敵人。
⑥ 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什麼關系
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望採納我的回答。
⑦ 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俄之間,現在是戰略性合作夥伴關系。目前兩國關系發展很好。
中俄開展戰略協作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兩國由冷戰時期的對手變成了朋友和夥伴,兩國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資源防備對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設、發展自己。同時,兩國在國際舞台彼此多了一個有利的支持者;兩國在一些重要的具體領域實現了優勢互補,兩全其美;中俄戰略協作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帶動了兩國各自與有關國家關系的發展。另外敘利亞問題,集中體現了中俄戰略協作是當今世界重要的和平與穩定因素。
但很多人一提到中俄關系,就會想到兩國互相靠近取暖,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敵人美國,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 我們先來看看中俄關系的現狀:
(一)兩國建立起完善的高層定期會晤及其他各級別交流與會晤機制
1996年4月,雙方決定建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定期會晤機制以及戰略安全磋商等高層次的合作機制。基本覆蓋中俄合作的所有領域,是中國對外合作中規格最高、組織結構最全、涉及領域最廣的磋商機制。如此完備的大國合作機制,對中國來說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少見的,它為中俄雙方開展合作提供了一個穩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兩國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三)兩國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相互支持
俄在台灣、西藏、「東突」等問題上堅定地支持中方立場。中方還在俄維護二戰歷史榮譽、反對改寫二戰史觀等問題上堅決地站在俄一邊。
(四)兩國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軍事合作
中俄軍事合作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說明,雙方已不再相互視為潛在的軍事對手或軍事威脅,兩國間的互信程度已發展到很高水平。
(五)兩國經濟合作穩步上升,經濟合作長期滯後的局面逐漸有所改觀,中俄關系的物質基礎開始增強
中俄能源合作穩步發展。兩國天然氣、核電等領域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六)邊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為兩國合作的新增長點
(七)兩國民間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躍
(八)兩國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⑧ 中國與俄羅斯是盟友嗎
中國與俄羅斯不是盟友,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時間2015年5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莫斯科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雙方強調,中俄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將堅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反對否認、歪曲和篡改二戰歷史圖謀,維護聯合國權威,堅決譴責美化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及其幫凶、抹黑解放者的行徑,將盡一切努力阻止世界大戰的悲劇重演。
參考:中俄發布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聯合聲明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09/7264051.shtml
⑨ 中國和俄羅斯是什麼關系
合作而又對抗。現階段的中俄其實是唇亡齒寒的關系。中國不希望看到美國放倒俄羅斯,俄羅斯也不希望美國放倒中國。因為中俄都無實力單獨對抗美國。所以現階段中俄步調基本一致。更何況中俄同屬金磚五國,又是上合框架的重要成員,在經濟、能源、軍事和國家安全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個人認為現階段的中俄是合作為主。但是回顧歷史,俄羅斯絕對不是一盞省油燈,普京的目標也是讓北極熊重新威震全球。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俄羅斯不希望中國太強大而威脅它本國利益,中國也不想俄羅斯成為威脅。這都是地緣政治的考慮。國家之間,無永遠朋友,只有永恆關系。這是也是雖然中俄雖能在貿易、邊境、外交有共同點,但是軍事、能源方面又相互對抗的原因。當然國際關系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並非寥寥數語能夠說清的。總而言之,冷戰之後,全球化趨勢更猛,無可抵擋。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歐盟之間關系都是在對抗中發展,在發展中對抗。
⑩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
對於許多俄羅斯人而言
,他們一方面希望藉助中國這條巨龍的神力為自己插上騰飛的翅膀,另一方面卻又缺乏「與龍共舞」的勇氣與胸懷。
片面誇大中國威脅專家稱是無稽之談
俄羅斯官員說,與中國友好相處只會讓俄獲利
「俄羅斯將淪為中國的能源工廠」;「遠東地區的中國移民將在15年後超過當地的俄羅斯人,成為第一大民族」;「中國從俄羅斯購進的大量先進武器足以很快削弱俄羅斯的軍事優勢」;「俄羅斯的汽車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來自中國的威脅」。
這些聳人聽聞的說法並不是哪個別有用心者散布的謠言,而是目前俄羅斯國內不少學者、政客、媒體乃至普通民眾的真實想法。在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順利發展的今天,俄羅斯國內的「中國威脅論」仍是中俄關系中一段不和諧的雜音。
俄羅斯人的種種擔心
據統計,近年來,俄羅斯媒體對中國報道的比重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在街頭的報攤上,不用刻意尋找,就很容易找到「中國」、「東方」、「天下」(俄羅斯人對中國的習慣稱謂)等字樣。這一切,主要源於中國近年來在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引人矚目的表現。然而,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讓不少俄羅斯人感到危機甚至是恐慌,於是「中國威脅論」便找到了市場。
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中國威脅論」者認為,中國除了煤炭,什麼自然資源都需要進口。如果俄遠東石油管道通往中國,最終將導致中國以「惟一買主」的身份壓低原油價格,損害俄利益。總之,同中國進行能源交易必須慎之又慎,否則,俄羅斯將淪為中國的「能源工廠」。
在貿易領域,「中國威脅論」者認為,大量質量一般但卻價格低廉的中國商品,會嚴重打擊俄羅斯的民族工業。
在軍事領域,「中國威脅論」者認為,向中國出售高科技武器將使俄羅斯喪失軍工技術的領先優勢,最終會把中國培養成自己的「潛在對手」。
最讓「中國威脅論」者樂此不疲的,還是遠東地區的中國移民問題。他們總是片面誇大中國移民的數量,歪曲中國人的形象,將十幾萬中國人說成幾百萬,進而得出本文開頭中列出的結論。
媒體的報道推波助瀾
在「中國威脅論」的散布過程中,俄羅斯媒體的力量不可小視。普通俄羅斯人對中國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而不少媒體也對歪曲中國形象樂此不疲。
記者在國內工作時,認識不少俄羅斯媒體駐北京的記者。一次,記者在大連市結識了一位收藏家。他用近20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在華作戰時使用過的物品,建成了一個私人博物館。為此,他付出了自己幾乎全部的家產。後來,當記者向一位俄羅斯某電視台的駐京記者談起這位收藏家時,這名俄羅斯同行馬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專門趕往大連,采訪了收藏家,並拍攝了一個電視短片。
然而,當記者看到這部短片時卻感到十分意外:片子的題目叫做《中國男子想靠倒賣蘇聯紅軍物品成為富翁》。片中將那位家徒四壁的收藏家,變成了一個「倒爺」。現實中,收藏家拒絕了別人10萬美金求購蘇聯海軍軍旗的事情,居然也被篡改成了「想再等個更好的價錢」。
後來,記者曾經向這名俄羅斯同行談起自己的不解與意外時,對方不好意思地一笑,隨即一語道破:「我不是報道自己親眼看到的中國,而是報道俄羅斯人印象中的那個中國」。
有識之士開始痛定思痛
俄羅斯民眾中對中國的諸多誤解,不但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嚴重影響到中俄兩國的雙邊交往,特別是經貿合作。對此,不少俄羅斯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中國威脅論」的危害性。
近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在接受《莫斯科共青團員報》采訪時,對「中國威脅論」的種種論調進行了批駁,並表示,如果克里姆林宮明智行事,那麼與中國友好相處只會令俄羅斯獲利。
科薩切夫認為,俄羅斯今天的落後,不應該怪罪於中國。與中國相比,俄羅斯在經濟上處於弱勢,而且,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開發力度也取決於同中國的友好關系,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發展,對於俄羅斯是難得的機遇。
至於移民問題,科薩切夫表示,所有中國會向俄羅斯擴張的言論都是「無稽之談」。目前在俄羅斯境內居住的中國公民只有30萬,而不是有些人說的數百萬。而且,這些中國人的存在,對促進遠東地區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對於許多俄羅斯人而言,他們一方面希望藉助中國這條巨龍的神力為自己插上騰飛的翅膀,另一方面卻又缺乏「與龍共舞」的勇氣與胸懷。如今,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和良好政治形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俄羅斯唯有對中國以誠相待、消除誤解,方能走出誤區,與龍共舞,共同繁榮。
俄羅斯人看中國的三個階段
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一百多年來,中國在俄羅斯人眼中的形象,經歷了「沙皇時期」、「蘇聯時期」和「後蘇聯時期」三個階段。
上述三個階段的特點分別是:沙皇時期,俄羅斯人眼中的中國是「富庶而神秘的巨人」;蘇聯時期,中國的形象則變成了「叛逆且需要幫助的小兄弟」;到了後蘇聯時期,中國在俄羅斯人眼中又一下子成了一個「手腳不太干凈的暴發戶」。昔日的「小弟」搖身一變成了「大款」,也讓一些俄羅斯人心裡產生一種十分復雜的心情:一方面,他們希望從「大款」身上撈點油水;另一方面,又恨不得「大款」明天就賠個精光。復雜而矛盾的心態,導致了目前俄羅斯民眾和媒體對中國的諸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