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改革要改變什麼

中國改革要改變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3 23:15:23

A. 中國改革開放,改革的什麼開放的什麼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1] ,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必經之路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在哪裡?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B.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另一方面,民主與法制基礎比較薄弱,政治文明發展起步較晚;長期形成的階級斗爭的定性思維,以及人們通常將「西方」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實踐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給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給政治改革帶來一定的阻力。

面對上述形勢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國國情,又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

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人民民主的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深化。同時,健全法律體系和法制制度,開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實施依法治國。

三、改革開放使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煥發了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化建設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嚴重摧殘,人們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簡單地以「政治」畫線,排斥外來文化、鄙視傳統文化的觀念,知識和文化處於貶值狀態。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被沖破,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實干興邦精神被激發,人類創造的先進思想文化、思維方式被我們所接受。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優秀文化蔚然成風。

總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的發展進步。鴉片戰爭以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頻遭西方列強侵略的中華民族,已經走向振興。神州大地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C.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巨大改變(用事例,數據)

改革開放40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

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更加鞏固,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更加豐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樣,掌握著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展現出氣吞山河的強大力量!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

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

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跡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3)中國改革要改變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在哪裡?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D.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1、中國經濟發展遵循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經濟特區作為「點」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2、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如中國陸續建立的眾多國家級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乃至沿海開放城市,為中國利用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平台,成為中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

3、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帶來了旅遊業的繁榮。

中國旅遊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西班牙和美國。中國的發展與旅遊是雙向互動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增長的旅遊業又促進了相關領域更好地發展,如機場、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

4、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如今,中國正在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

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的報道更加多樣化,調查報道也不斷增加。

互聯網的發展更是給中國媒體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7.88億。隨著互聯網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更加暢通,內容更加多元,個人也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展現自己的才華。

E. 改革開放改的是什麼

改革開放改的是以下內容: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 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F. 改革後 中國會有哪些變化,改革,到什麼時候結束,能改成什麼樣

改革沒有終點。 實際上我們一般理解的改革包含經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經濟改革基本上是最大限度地壓縮國有企業,發展私有制企業,現在的經濟改革還要進一步深化。 至於政治體制改革,目前沒有什麼太大的共識,只能說是加強法制建設,加強廉政建設。至於最終什麼樣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為正義而奮斗者
來自科學教育類芝麻團 2016-02-15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 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出現爆發式增長,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綜合國力躍入世界前列。按照GDP來算,中國在世界上占第二位。而從人民生活看,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大富足,高考改革也使很多農村孩子實現了城市夢。但改革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國企被管理者收購,從而導致大量工人下崗;貧富差距拉大;土地財政;房價暴漲、部分人拜金主義、信仰迷失等消極現象。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國家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國家將永遠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

改革的設計師早就說了,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只要能最大限度的解放生產力,改革就永不停止,直至國人過上富足,祥和,和諧的生活

G. 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哪些改革

一、商鞅變法(戰國)
1、目的:富國強兵。
2、時間:第一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6年
內容:①實行什伍、連坐制度。
②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③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時間:第二次改革始於公元前350年
內容:①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所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把全國分為41個縣,設縣令主持縣政,丞為副縣令,
尉負責軍事。
③統一度量衡。
④「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以刺激小農戶數量的增加及其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二個廢除:)廢世卿世祿制、廢井田制
(二個獎勵:)獎勵軍功、獎勵耕織
(二個制度:)什伍制、縣制
(二項法律:)連坐、輕罪重罰
(最後全燒了:)焚燒詩書
3、作用:秦國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經過一百多年的
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了。
4、評價: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
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施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
2、內容:①把全國田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貴族、官僚和大地
主佔有者反對,農民不滿意,土地、奴婢買賣照舊進行。
②多次改變幣制,變五銖錢為大錢。--掠奪財產,很多人傾家盪產
3、結果:加劇了矛盾,終於失敗。引發農民起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2、內容: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①把國家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②受田農民納租、納調;
③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遷都洛陽;
②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上漢化政策:①採用漢姓;②改穿漢服;③學說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范仲淹改革(慶歷新政)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1、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
①中央積貧積弱
②慶歷新政,革除弊端(改新除弊)
2、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封建統治危機。
3、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4、內容:(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陞官的途徑。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
(四)擇長官。
(五)均公田。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
(十)減徭役。
5、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
3、改革過於激進。
6、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五、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背景:積貧積弱的北宋――――根源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積弱:原因:(1)集中軍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權,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3)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4)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原因:三冗(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恩
蔭法授官多
2、目的: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3、指導思想開源、富國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4、措施
(一)富國(農業和商業)
農業:A、青苗法(最有矛盾)作用:保證農業生產、免受高利貸盤剝、擴大政府收入。
B、農田水利法(最沒有爭議)作用:促進農業生產。
C、免役法 作用:保障農時,擴大政府的收入、打擊官僚地主利益。
D、方田均稅法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商業:A、市易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平衡物價、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B、均輸法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增加政府收入、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
(二)強兵
A、保甲法 作用:保證兵源、維護基層社會治安。
B、保馬法作用:保證軍需,節約財政。
C、將兵法(重點)作用:改變兵將分離的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
D、設軍器監 作用:提高武器質量
(三)取士
A、改革科舉制(考試內容的改變)
B、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
C、惟才是用
5、評價:
(1)進步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
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
(2)局限性: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法以開源為指
導思想,利用國家行政強制進行收購、運銷。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新法
過於急進。
(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
(4)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強烈反對;指導思想有誤(偏重理財、違
背經濟規律);宋神宗後期的動搖;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沒有觸及社會
根本問題(根本原因)。
拓展1、王安石變法和梭倫改革的比較:
同:(1)背景社會矛盾激化,威脅統治;目的:緩和矛盾,維護統治。
(2)內容比較全面,以經濟措施為核心。
異:(1)梭倫:平民與貴族,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矛盾。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2)指導思想:
(3)梭:債務問題;政治經濟改革。王:財政問題、經濟、軍事、教育改革。
(4)性質:梭倫隸主階級;王:地主階級。
(5)影響:梭成功(經濟和政治,漸進,廣泛支持)王失敗:急進大地主、
大官僚和農民的反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分調整
生產關系。
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H.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哪些改變改革開放究竟做了些什麼

粉碎「四人幫」後,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面,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這個時期,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內外發展大勢要求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這次會議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與接續發展的征程。第一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國民經濟的調整針對1977年至1978年出現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情況,1979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堅決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認真清理過去在這方面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

國防戰略的改變,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根據基本國情,軍事戰略方針由積極防禦,誘敵深入改為積極防禦。

I.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十一屆三中全會吹向改革開放的號角之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先行,從農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進,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再到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前進的改革。

逐步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與開放兩個輪子同時推進,相互促進,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2、廣大農民群眾煥發出空前勞動積極性。僵化的經濟體制被沖破了,國有企業從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和法律,現代企業制度陸續建立。這些大大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競爭力。

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市場機制的引進,使經濟日趨活躍、市場逐步繁榮、人民群眾不斷受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結合了起來,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科技、教育體制的改革,使科技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從經濟特區的創建開始,到加入WTO,我國已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3、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26269億美元,年均增長9.7%,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我國連續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的新奇跡,刷新了世界記錄。

4、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前不久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表明,在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各類商品豐富多彩、應有盡有的時代取代了商品匱乏的短缺經濟時代。我國人民千百年來衣食無虞的夢想變成現實,實現了由貧困——溫飽——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現象早已銷聲匿跡,並出現迴流的現象。

(9)中國改革要改變什麼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

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要改變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義大利哪些食物不能托運 瀏覽:111
中國哪個省份援助義大利 瀏覽:747
中國成熟光刻機能研究多久 瀏覽:413
移動打英國多少錢 瀏覽:942
中國的姓氏起源於哪個朝代 瀏覽:14
印度的食物是怎麼過冬的 瀏覽:983
伊朗的貨物有些什麼 瀏覽:140
印尼用什麼餌料 瀏覽:176
中興為什麼要賣晶元給伊朗 瀏覽:451
印度一九年gdp是多少 瀏覽:338
也想你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5
內閣制為什麼是英國的 瀏覽:338
越南什麼時候審批中國人過關 瀏覽:309
中國垃圾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瀏覽:359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2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6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