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舞蹈課上課的流程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舞蹈課的流程就是第一先向學生講。舞蹈中的。技巧。然後。避免怎麼樣才不會拉傷之類的。接下來就是開始教學生如何熱身。熱身之後進入舞蹈,重點教學生幾個標準的舞蹈動作,反復的練習練習然後練到後面,大家都有知道怎麼做了之後再進行音樂節奏的配合,然後開始教他們一系列的舞蹈動作。希望對你有幫助哦要有扎實的舞蹈功底。
老師也要有專攻,尤其是藝術類的課程。如果老師自己都舞不出幾個動作,你怎麼去給學員示範。
2、要有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
雖然,舞蹈課對老師的專業要求高,但作為老師,表達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學生如何跳舞,就得講清每一個動作要領,學生才能清楚明白,才能快速進入課堂。
3、要有較好的組織能力。
舞蹈老師和其它老師一樣,上課就要組織學員。只有組織好了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有效的開展。
4、要有豐富的舞蹈知識,要懂得學生的生理心理。
學習一個舞蹈,作為老師一定要知道這個舞蹈的來源、特點、精髓,這樣才能教好學生。同時,舞蹈是肢體語言,老師教跳舞,要遵循學員的身心特點,否則,容易讓學員的身體造成傷害舞蹈等級考試教材是我國第一套為在幼兒、兒童、少年和青少年中普及舞蹈教育而編寫的校外舞蹈素質教育系列教材,也是目前文化部批準的唯一全國性的舞蹈考級教材。它把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民族舞中一些基本舞姿、動作和舞步,按不同年齡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劃分為13個等級僅供參考哦
㈡ 該怎麼教中國舞呢
教成人還是小孩,如果是大人的話可以從主要動作,難的動作先教起,教舞蹈很辛苦呢,我也是舞蹈老師
㈢ 中國舞基本功訓練方法
中國古典舞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作為一個獨立的舞種,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產生的。它以舞蹈藝術特有的審美規律出發,借鑒中國戲曲舞蹈,吸收中華傳統武術精華,兼以融入新的時代精神,這使中國古典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時代特點和民族精神。中國古 典 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具備高度民族審美表現力的具有全面技巧的中國古典舞演員。這就要求舞蹈演員除了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技術技巧外,還須同時具有在中國古典舞特定的藝術規范和審美特徵要求下的重要表現手段— 身韻。身韻使古典舞突破了戲曲程式動作的限制,「變其形,揚其神」,從審美高度把握住了古典舞的核心審美特徵,達到了「神」與「形」的獨特結合,並在古典舞教學訓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 、身韻概念及形成特點
身韻是身法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體現。身韻具有相對獨立的教學目的,即以藝術形體上身的基本動律元素訓練為主,剖析了民族傳統中的動律元素,提出了提、沉、沖、靠、含、腆、移等基本元素,細致地整理了頭、眼、肩、手臂、腕、掌、指、軀干、腰、下肢、腳型及步伐等各種基本位置、姿態、造型、運動路線、各種步伐的訓練目的及訓練方法,吸收了武術、戲曲中的典型動作,並給予最大的變化、派生和變形,如風火輪、雲手等。身韻元素為動作的的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它的三「圓」運動翻U變和「動靜」、「點線」互含以及「形神兼備」、「以神領形」、「形止神馳」的審美原則,體現了古典舞最本質的特徵,實現了古典舞民族性的神與形的統一,從而抓住了傳統舞蹈中最美、最有表現力、最有民族特點的規律,使之成為貫穿在一切動作、技巧中的靈魂,成為一切技術轉化為藝術表現的關鍵要素。
二、 身韻— 民族化的神與形的熔鑄
1、身韻訓練— 內蘊與外勢的靈魂
舞蹈表演不僅注重動作規格與韻律,更重要的是把握人物特有的氣質神貌。中國的文學傳統、國畫宗旨、戲曲風格與詩詞雕塑等藝術門類共同的原則都是神似重子形似。藝術表現與表演抓住了神即抓住了魂。神即神 韻 、心意,是表達情感的手段,起主導支配作用。就本體意義而言,神韻是身韻訓練的本質所在,是中國古典舞在其形成、演變、發展過程中始終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其得以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神韻作 為 一個概念和訓練要義,它極富中國傳統審美形態的精要,而神又與氣相貫通,在身韻訓練中神韻與氣韻實質上是不可分割的,理解並區分兩者的內涵和不同效應是十分重要的。氣韻和 神 韻的關系:《辭海》中對氣韻的解釋是神氣和韻味;對神韻的解釋是神采氣度。在身韻訓練中,氣韻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體動態中的藝術化投射,而神韻是人體內傳達知覺運動組織中的心力、心思。
從身韻訓練中出發,人們普遍比較重視氣息的開發和應用,因為通過對氣韻的控制,可以使舞蹈演員的身體各組織部位與神經充分調動和協調,當這種協調達到完美的統一,便可舞台空間完全變成展現內在情感的外部空間,以此營造出意境,體現出作品的思想內涵。中國古 典 舞的身韻訓練首先從氣的訓練開始,的第一訓練步驟為盤腿坐地,使下半身固定在地面,通過人體內深呼吸而帶動的身體上下運動,使學員把全的注意力放置在對氣息的開發訓練上,強化訓練出駕馭氣息的制能力,這種最基本的一張一弛動作結構開發訓練,形成了一個對氣的循環圈,把一種無需意識操縱的自然行為,改變為一種有意識操縱的藝術呼吸行為,使人的自然形體成為富有表現力的藝術形體。肢體舞 動 過程中的神韻並不是玄虛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相反,它起著主導作用,支配藝術靈魂的主觀控制力。由內心情感因素牽引,始終運行在舞者的舉手投足之間。重神 似 乃藝術創造之根本。以身韻訓練中對眼神的要求為例,在表現眼睛聚、放、凝、收、合等藝術形式的時候,都通過內涵支配和心理節奏變化而形成外在的表現力。這種外在的風采與魅力,本質上就是神韻的體現。戲曲表演藝術大師李少春曾說過:「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不難看出,李少春先生對神韻的要求用的是線行動作解構法,他要求在完成動作時,都始終要用戲曲舞蹈中人物的內在神韻去統領形體並強調內氣導引,用神韻這一條線,像串珍珠一樣,把戲曲舞蹈中的個體動作符號串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一種較大的張力和較強韌性的動態化邏輯結構。正是這種邏輯結構,使它形成了一種世公認的中國式的戲曲藝術形象塑造方法,即表現生活、傳達I感的獨特手段,這種戲曲舞蹈中基本的神韻原則,其實也就是身韻訓練的動態顯現。總體 來 說 ,氣韻和神韻在身韻訓練中彼此依存、密切關聯,又有相對獨立的特性。以氣韻為支點,神韻為頂點,貫穿身韻訓練的全程。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大大增強了學生對神韻理解與把握的認知度,使身韻教學中技能與思維同步開發,以達到動作過程中形神統一的完美境界。
2、 形 — 神韻與氣韻的歸宿
形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即客觀存在的外部舞蹈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路線。形是 神 韻 與氣韻的歸宿,神韻的具體化。形是神的外延,神則貫穿形的始終。神、形二者的有機結合的滲透,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特有的韻律美感。我國民族具有的內向、收斂、中和、節制、安分、持久的特點,正是這種民族文化識,形成了我們古典舞身韻中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文化淵源。因此,光靠幾個外部動作無法替代中國古典舞身韻之形的真正涵義,而應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是所謂的神形兼備、內外合一。也就是說,身韻的形離不開「意」、「氣」、「力」,是靠這三者引動並綜合而成的。中國古 典 舞講究「舞以盡其意」。「意」是一切動作的先導,同時也貫穿形體運動的全過程。它既可以導致氣息自然貫通,使形的運動和表現有充實的基礎,又可引導形的活動范圍,達到形情溶匯、神態完美,舞蹈動作超群脫俗。身韻之 形 每時每刻也都是和呼吸聯系在一起。如身韻中「含」、「腆」「提」、「沉」呼吸必然要帶動肌肉的收縮與運動,動作與呼吸是緊密聯系,互為作用的。動作是呼吸狀態的擴大,呼吸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和表現力,從而產生適應的力,以達到支配動作所需要的力度。呼吸在動作達到完美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它在動作表現情感中也是舉足輕重的。呼吸的長短、緩急、輕重,可導致情感的變化,來區別各種人物__的性格和特點,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結」這種情感的變化都與呼吸密切聯系。
呼吸雖然看不到,摸不著,卻在人的精神受到外在刺激時,情感色彩會做出鮮明的反映,同時推動人體做出同步的形態,成為表情的內在核心。內凡呼吸的感覺還講究力發於腰而達於梢(肢體末端),必須從身休的中段開始一直貫穿到眼睛、手臂。舞蹈 藝 術 是人有意識的情感活動和人體表現,要達到形體與情感和諧統一,呼吸是中介,只有有意識的呼吸才能使二者完美的協調一致。所以正確的呼吸運行產生適宜形態、情感的力度;可以提高身體表現力,使動作更完善;可以擴大其特殊的表現情感的功能。身韻之形同樣也需要細致動作的力。所謂「力與形合」,就是要通過神韻的釋放使肢體動作產生出的力和表現力,去溶化、融匯身韻訓練中具體動作之形。根據動作的不同特點發出不同的力,做動作時發力的時間、部位、大小、輕重、快慢都要適時適量,才會氣力順隨,給人以輕松、自然協調、流暢的感覺;相反如發力不適時,不適位、不適量,就會將剛做成軟,將柔做成僵,將騰空做成下落,將下沉做成浮飄,形成氣不順,動作不協調,肢體僵硬笨拙的現象,影響動作完成的效果。由於傳 統 文化的影響,對宇宙運動循環論的觀念,導致了中國藝術具有的「給必須回到起點」的劃「圓」特徵。所以古典舞的動律以「劃圓」為基本原則。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教學任務中,要把已經成形的跳、轉、翻等技術、技巧和身韻訓練中的主幹動作,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組合動作的高、低、起、伏合理的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藝術語言的抒情t和技術語言的規范性有機合理的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身韻訓練的生命力。或按照身韻訓練的三圓運動軌跡,平圓、立圓、8字圓來融合技術、技巧。平圓可以和技術、技巧動作中的「轉」等平圓w',動作結合。立圓動作又可以和技術、技巧中的「翻身」、「跳躍」等立圓V'-1動作結合。8字圓更適合綜合性組合的運用,它的動作是由多元素組合而成,比其它動作更富於形象性。
綜上所述 ,身韻訓練體現了民族的神韻和風格,使藝術語言的抒情it和技術語言的規范性結合起來,以新的舞蹈形式培養了更高標準的中國古典舞演員,從而達到古典舞高度完美、高度統一的美學原則。身韻展現不僅體現了古典舞的風貌,凝結著古典舞神與形之精髓,而且滲浸著現代人的理解,溶入了中華民族舞韻之魂靈,願這朵絢爛之花在舞蹈藝術的肥沃土壤中結出更多碩果,為舞蹈藝術風景中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
㈣ 中國舞有哪些基本功
中國舞有壓腿、壓肩、推腳背等基本功。是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一個「泛稱」,被中、大專藝校用來指代還未細分前的舞蹈學科專業班統稱,多數時候被業余愛好者用來特指中國古典舞。
壓腿。壓腿是中國舞最基本的動作,包括壓前腿、旁腿以及後腿。壓腿的主要目的是打開舞者的關節和韌帶,矯正跨部。在壓腿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來執行,否則是沒有效果的。
壓肩。壓肩的目的是打開肩部的韌帶,在壓肩的時候,需要將雙手伸直防止在把桿上,然後將雙腿邁開,與肩同寬,利用腰部力量向下壓。
推腳背。中國舞對腳上的力量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推腳背,有些人天生腳背好,但是對於那些天生腳背不好的人來說就需要通過後天的訓練將腳背活動開。具體做法是將腳後跟抬起,腳尖綳直,往牆內推。
下腰。下腰又稱「下橋」,具體方法是兩腿分開站立與肩同寬,兩臂向上舉起,挺髖、上體後仰,直至頭朝下、兩手掌撐地,整個身體呈拱橋狀。其要求四肢盡量伸直,手腳的距離盡可能地靠近。
㈤ 17歲想學中國舞,用中國舞考級教材,前面都是少兒的示範,需要一步一步學嗎
我就是教這個教材的。不用從一級開始。那太簡單,而且不適合你,適合幼兒。主要是培養樂感和興趣。
其實你可以從四級開始看,四級上面開始就有一些基本內容了,比如中國舞的手位,腳位。基本動作名稱。這樣到再高的級別畫面里一說名稱你就知道是什麼動作了。基本四級也是很簡單的。小孩子從4歲左右開始按照教材一級一級的學,大約一歲一級。但是你就不需要一年一級了,你的理解能力比小孩子強,所以大概看一看,能學會就可以往下學了。
不管什麼教材也都是通往目的的途徑。就是學習舞蹈的方法。不用太可以在乎自己是否按照教材上說的一級一級學。
㈥ 中國舞基本功怎麼訓練
1.跪著下腰
雙腳分開跪在墊子上,與肩同寬,雙手後仰捏住耳朵,頭向後弓,頭向內卷,眼睛看著地面,腰部慢慢放下,雙手撐地,形成弧形身體。
2.跪下腰抓著你的腳
在雙膝跪下的基礎上,雙手抓住腳踝,胸部和腰部向上推,感受腰部肌肉的拉伸,保持放鬆,避免用腰椎支撐。
3.推動胸部和腰部
躺在地上,膝蓋打開,腳背拉伸,慢慢抬起頭找屁股,肩膀打開,向後推胸腰。
4.站下腰
雙手分開與肩同寬,向後彎曲直到雙手觸地,雙手盡量靠近雙腳,雙臂伸直,在臀部的基礎上抬起胸部和腰部,慢慢縮短雙手與雙腳的距離。
上半身的力量和重心不要完全放在雙手上,才能走在地面上,要有足夠的控制力。
㈦ 中國舞的基本功、技巧練習
舞蹈基本功包括壓腿、壓肩、推腳背組合、踢後退、劈腿跳、大踢腿、劈腿、小跳組合等。具體的練習方法如下:
壓腿:分別為壓前、旁、後腿。壓腿時要注意腿部關節的直立,腳背向外打開綳直,並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壓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間的沒有縫隙。特別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壓旁腿和後腿 的時候學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時矯正。在壓旁腿時,同側的手扶住把桿,另一隻手臂緊貼在耳邊,向腿上靠近並盡量向遠處伸展,拉長旁腰。壓後腿時,注意肩膀端平,頸部不要縮,撐住頭部別掉下去,並向後伸展。
壓肩:壓肩時,雙手臂伸直放在把桿上。兩腿之間的距離略等於肩寬。頭部和脊柱都要放鬆,向下壓時能夠感覺到肩部韌帶被拉長。
推腳背組合:在訓練之前,從腳尖到整個大腳背都要活動開;訓練時,雙手扶把桿,挺胸抬頭、收腹提臀,雙腳並攏站好,先從單腳背訓練開始。 1-2拍
單腳腳後跟抬起,五個腳趾緊扒地面 3-4拍 腳尖綳直,向牆內推,使整個腳背綳成月牙型 5-8拍 換另一隻腳,動作相同 雙腳背練習亦同。
踢後退:雙手扶把桿小八字部站好,膝蓋都要綳直,頭抬起來平視前方。在踢後退的過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動,不要側身回頭,胯不能松,腳背和膝蓋都要綳直
劈腿跳:打開過程中,綳直腳背,伸直膝蓋,跳躍越高,腿叉越開越好.著地時,雙腳快速收攏,兩腳並起來著地
大踢腿:不論是前腿還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夾緊,眼睛注視前方.踢腿的過程中,同樣要注意腳背和膝蓋的綳直.兩只手臂也不能忽視.在踢腿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手臂端平,不能放鬆下來。
劈腿:
左腳在前劈腿,雙手抱住左腳,控1-2分鍾,然後腿不動,身體向後仰.有基礎的學生可以讓右手撐住地面,左手抓住後腿控住.
左腳在前的豎叉不動,身體向右轉的同時變胯,變為橫叉.雙腳背不要趴倒在地面
.上半身和腳背都要立起來然後上半身趴倒在地面,雙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鍾.
橫叉不動,再向右轉,變為右腳在前 的豎叉.重復動作。
小跳組合:小跳過程中,雙膝直立,雙腳背向外推開.著地時,腳尖先落,落地要輕,上半身不能前後搖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綳緊向下,臀部夾緊。
㈧ 怎麼教好舞蹈
怎樣教好舞蹈基本功
——與青年老師的座談
一、制定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就是指在規定的時間段(比如三年制中專、四年制中專、五年制中專或二年制大專、二年制高職等)每學年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教授的主要內容、主要動作,包括一些動作或技術技巧要達到什麼程度的表述總綱。
越是正規的舞蹈(藝術)學校,對教學大綱的制定要求就越嚴,因為這是教學的具體任務和目標,也是上級主管對授課教師進行檢查、考核、驗收的標尺。當然,這也是授課老師自己隨時檢查教學進度的依據。
現在,在一些管理欠佳的舞蹈教育機構里,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教師授課想怎麼教就怎麼教,反正憑著自己以前在學校學得的那些知識,教起來再說。究竟在這個學期或這個學年,「我」教學的指導思想是什麼?要給學生練哪些動作?解決哪些問題?練到什麼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文字依據。
總之,缺乏「大綱」指引的舞蹈教學,問題會是很多的。
教學大綱怎樣制定呢?現在各個舞蹈(藝術)院校的辦法都大同小異。但我認為表述方式和書寫格式比較簡潔明白的還是北京舞蹈學院的。這里強調一下:「大綱」的格式是完全可以模仿、照搬的,不外乎就是把你想教的內容表述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關鍵是「大綱」的內容要切合你的教學對象的實際。學舞蹈必須講究選「材」。北京舞蹈學院集中了全國最好的學舞蹈有天賦者,他們附中四年可以完成的任務,你面對的學生可能就完成不了。這就需要作適當的調整。
「大綱」可以是授課老師自己制定、書寫,也可以是集體討論的產物。
二、擬定教學計劃
有了「大綱」,有了目標,怎樣分階段去實現這個目標呢?就必須制定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一般說來是每學期書寫一份,它應當包括以下一些內容:1、對教學對象基本情況的簡要分析。比如:這個班年齡是偏大還是偏小?身體條件如何?專業基礎(或學前基礎)如何?學生相互間水平差異很大還是比較接近等等。2、本期的基本任務要解決學生哪些問題?培養他哪些能力?或掌握哪些技術、技巧,掌握到何種程度等。3、要教授的具體內容以及預計會遇到的難點、問題的解決措施。
可以說,當老師通過認真的思考寫出了教學計劃,當他備課的時候,已經不那麼盲目了。
現在,一般很正規的學校除了計劃外,還要求老師寫出每周的教學方案,即人們通常說的教案,這就更具體、更細化了。當然,教案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兩周或更長一點時間寫一次。目的都是要求老師有備而來,克服教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提高教學水平。
三、備好第一堂課
這句話本來應當說成是「備好你的每一堂課」,但考慮到基本功教育的特點而改為「第一堂課」,因為你得試探性地進入。尤其面對新接手的班,你對學生不了解,就只能根據他的年級程度和「大綱」規定的內容,在動作的難度、節奏的難度上取個偏低或中等。通過1—2周的練習,看大多數學生能否按要求完成動作。大致有三種情況:不能完成;基本完成;輕易完成。你就可以在接下來的課中作出適當調整了。
即使是對自己教了數學期比較熟悉的學生或班級,在假期後剛開學時,內容也不宜太難,練習之間不宜接得太緊,要充分考慮學生基本軟、開度及肌肉能力、體力的恢復。
四、怎樣推課
「課」肯定是要往前推的。從形式上說,推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期末考試的公開展示課。那時,你需要向有關的人匯報你通過這一學期或學年的教學,學生們對「大綱」上規定的任務完成到了什麼程度?
有的老師喜歡用整堂課動作節奏全部改頭換面的辦法推課,這算辦法的一種。另一種辦法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時地加一點新東西進去。訓練中,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技術或技巧、或某個較難的組合,臨時想辦法加些輔助性的練習是常有的事,因此,課堂的內容呈動態是必然的。不管用哪種辦法,目標必須緊緊鎖定「大綱」上規定的任務。
一個好的老師就象一個好的廚師:他知道宴會上應當有些什麼菜,大部份的時間都花在原材料的准備上。客人入席後,他上灶合成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
好的老師知道自己期末考試時應當(或必須)有什麼樣的動作或組合,他一個學期的大部份時間必然花在為此准備「原材料」——能力的培養、毛病的糾正、組合的分解練習、單一技巧訓練、合練等等。這個基礎做扎實了,期末考試前4—5周組織考試課,時間足矣。
有些老師喜歡每天把一堂課全部內容都拖一遍,只能說明他不太會上課。
五、對舞蹈老師的基本要求
一個稱職的舞蹈老師,絕不能停留在「我學過舞蹈,就可以教人跳舞」,「我練過幾年功,就可以教人練功」這種低水平的自我滿足上,應當不斷地要求自己具備以下能力:
1、頭腦清楚
你教學生練習的內容規格是什麼?要領是什麼?方法是什麼?你要一清二楚。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比如:學過舞蹈的人幾乎都會知道「芭特芒. 唐久」(擦地)怎麼做,「他」也會要求學生開始動作前把一位(或五位)站好,人站直,不準倒腳(腳掌平鋪地面),內側肌肉貼緊,肩怎樣,後背怎樣,腹肌怎樣?都說到了。但動作腿開始往外擦出時,重心要從中心線,即兩個腳跟的正中往支撐(主力)腿上稍作移動,他卻沒有告訴學生。學生完成時,由於重心沒有完全用一條腿支撐,就只能用單手或雙手暗暗幫忙了。再比如:抬正腿、旁腿、後腿時,頭及肩頸部位要作相應的輕微調節,以保證重心的正確;腿環動時肩和胯不能跟著轉這類基本的要領,課堂上簡直數不勝數。有的老師,自己在舞蹈學校時基訓成績名列前茅,在劇團也是一位好演員,他自己給學生做示範時想都不用想就能到位,但面對學生的很多毛病倒象成了睜眼瞎,或者感覺到不對勁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去要求?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會做,不等於頭腦必然清楚。一定要對教學內容作經常性的拆解、分析,歸納出它的技術要素,你才看得准問題,提得出要求。
2、練這個動作究竟是什麼目的
我們基訓中練的所有動作,不論是出自古典舞教材或芭蕾教材,有很大一部份是很少直接在舞蹈中出現的。比如「芭特芒.唐久」(擦地),「芭特芒.日代」(小踢腿),「芭特芒.風九」(單腿蹲),還有「皮利耶」(蹲)等等。毫無疑問,我們練它是因為它的功能性,這類動作的功能性即練它的目的性。一個優秀的舞者,需要軟度、開度、力量、平衡、柔韌、敏捷、彈跳等多方面的良好素養——即人們通常說的「能自由支配自己肢體語言」的能力。
我們的舞蹈老師也應當經常動這個腦筋:「我」教的所有動作與一個優秀舞者必備的素養有什麼關系?
3、目光敏銳,鍥而不舍
有的老師,學生在他面前動作怎麼看怎麼不到位,不用太挑剔,從頭到腳毛病可以指出一大堆,他卻熟視無睹。這也許是他自己就不清楚完美的標准、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目光不敏銳,發現不了問題;或者是他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他要求過,但學生老不改,他已見怪不怪、麻木不仁。
誠然,學生有些毛病與其先天的某種不足有關:如聳肩、肋骨外突、軟開度極差、伸脖子、扣胯、腳背不好、腿不直等等。最好的老師盡最大的努力,加上學生的刻苦充其量也只能改善它而無法徹底解決,這姑且不論。但象蘭花手不好看,山膀手不好看,芭蕾手不好看,雲手不好看,風火輪不圓順(不用肩帶動),小跳腳跟不著地,大跳手在空中亂抓,翻身手不打開肩先跑,這類問題3—5年的練習都不能解決嗎?主教的老師無論如何恐怕都難以推卻責任。
我的老師林蓮蓉有一句話,多年了,我至今常想起:「你不照我的要求做,我讓你沒法活」。言簡意賅,多強的責任心。我們學校有位俄羅斯老師米拉在授課中經常一個練習讓學生做五、六遍,每遍做之前或後,她都要講。在她看來,沒達到她的要求,練十遍八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學生初上她的課,真是難以適應,很枯燥。但說來也怪,照這樣練半個月,最不改變的學生也開始改變了。這樣練法,看起來慢,實際上「快」,學生的基礎會打得很扎實。
4、課堂語言
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太重要了。多數舞蹈老師在課堂上話都比較多。當然,我也見過那種只說動作名字、叫聲「預備、起」,其它時間就象啞巴的老師。但課堂上常見的語言問題還是出在「多」上。多得不精練了,多得不生動了,多得缺乏針對性了。有的老師還養成個壞習慣,鋼琴一起,他的嘴就停不下來:一會在吆喝,一會在哼哈,一會數節奏,一會象是自言自語,再加敲打與跺腳,這就嚴重到對伴奏音樂起干擾,破壞作用了。
不要忘了,鋼琴伴奏承擔著學生樂感、節奏感培養的重要使命。老師除非不得已,沒有必要去干擾、破壞它在課堂上獨特的美。
有這種毛病的老師,學生的反應幾乎一樣:對你的話他似乎成了聾子,煩你了,根本不理你,千百句話等於白說。
我認為,老師的講解盡量放在動作前或動作後,而且話語要精煉,切中要點。學生練習時,盡量讓他聽音樂。帶普遍性的毛病可作簡短提示,個別的毛病,最好點名道姓提醒。不要瞎吆喝。低年級學生老實巴交,容易緊張,老師在語言中如果能帶點風趣或幽默,有助於調節課堂氣氛。
舞蹈老師可以話少,但不要像「啞巴」;可以話多,但不要成「話癆」。
六、怎麼樣組課
現在,教專業學生的舞蹈老師恐怕沒有不知道怎麼組課的。在學校時,他的老師就讓他從地面練到把桿,再到離把,由小跳到中跳、大跳、技巧……一直到畢業,這順序基本不變。就照著這樣教行了,錯不到哪裡去。
我認為,這還不能算會組課。
這就是前面說過的,每天喜歡把全部課拖一遍的老師算不上好老師。
上課必須有重點。也許是每天,也許是每周,也許是每月。
即或是把桿上的動作,有時為了糾正一些毛病,某個動作也應重點練多次,由於時間原因而暫時「扔掉」另外一些動作。
學生到了高年級,組合難度增大,技術技巧增多,常常必須花大量時間給予側重。希望我們的老師在執行教學計劃時都能學會抓准重點。
當然,期末的考試(展示)課與平時的訓練課組織上應當有所區別。平時的課要多注重實用性,解決實際問題,組合可以不必太復雜,花頭不要太多。考試課則要考慮它的觀賞性,在不降低「大綱」規定的技術難度前提下,把組合編得流暢些,調度上也多一點考慮。有的老師在組合間也用舞步或舞姿連接,一堂課既緊湊又清爽。
七、怎樣編組合
基本功的訓練,除了中專第一學期比較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單一練習,從第二學期開始,從把桿到離把,動作的組合(也叫「短句」)形式就已漸漸顯現了。越往後,動作、節奏、方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越豐富,組合化特點越突出。我們在教學中說的組合,一般是指離把以後的非單一性練習。
這里只談談我們課堂組合中最常見的毛病:
1、動作不順暢。它包括:硬生生改變動作的運動方向;不適合連接的動作強作連接;強度、幅度都較大的動作之間缺乏必要的轉換與過渡;動作間不能互相借力。
2、動作塞得太滿。一般的小跳組合就4個8拍(2/4)或者說16小節(3/4,3/8),中、大跳組合也差不多。有的老師不但把它塞得毫無空隙,甚至想把裝不進去的動作也裝進去。這種組合往往班上最好的學生做也吃力不討好。
3、訓練目的不明確。不長的訓練性組合最好集中練習1—2種技術內容。寧肯多練幾個組合而不要在一個組合里什麼都有。
高年級的課可以讓某些組合長一些,因為學生此時的能力、技術與表現力都與低年級不一樣了,但仍要考慮動作的起承轉合及強弱快慢的適度,讓人既能欣賞到組合展示的技術難度、技術美感,又不感到學生在做超出他的自身能力的事。
性格性組合不同於一般組合,具有明顯主觀色彩取向與語匯選擇,「編舞」的成分重一些,這適合畢業班或大專、高職的考試課。
八、談談教材問題
作為中國舞演員的基本功訓練,是用芭蕾教材好還是中國古典舞教材好?抑或是「結合課」好?這個問題在我國舞蹈界已爭論了幾十年,僅在專業刊物上發表的有水平、有深度的文章已不計其數。但文字的熱鬧終歸不如實際的選擇。簡單的事實明擺著:用芭蕾教材給學中國舞的低年級學生打基礎並無不可,它在解決重心、體態、規范、肌肉的線條、身體的柔韌等方面的確卓有成效。芭蕾教材既系統又成熟,既科學且現成,我們實在找不出用它不行的任何理由。但話又說回來,完成同樣的任務,現在的中國古典舞基訓教材也同樣做得到。什麼原因?它倆在很多方面本來就象兩兄弟。追根溯源,這涉及到中國古典舞基訓教材究竟如何誕生、發展而來的?這里不去羅嗦它。僅只指出一點,芭蕾處處強調「開、綳、直」,古典舞難道隨便可以「關、『鍋』、彎」嗎?但古典舞中包含的身韻、身法、舞姿、翻身類、技巧類及其它很多語匯又確實是芭蕾里沒有的,這一塊內容對從事中國舞表演的演員絕對不能缺。「結合課」就是這樣應「需」而生的:既要芭蕾的框架及訓練方法的科學性(包括直接要練它的很多動作),又要補上它原本沒有的「中國內容」。在各種討論中,「結合」課受的詬病最多。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都喜歡指責它不純粹。什麼叫「純粹」?是指那股地道的「洋味」嗎?既然是中國舞演員,練「你」內容中對「我」極有價值的部份,可不是為了將來去跳《天鵝湖》或《吉賽爾》,我要那麼「洋氣」干什麼?你能幫助「我」挺拔、規格、規范,掌握那些必需的技能就行了。
反之,人們在看一些以古典舞教材為主的課時,一旦出現了「絨德讓.阿太爾」(劃圈)或「西松.符爾美」(敞式分腿跳),「西松.哦爾特」(交叉式分腿跳)或「西松.風九」(雙起單落擦地跳)之類的動作,便頗不以為然:「這些一看就是芭蕾的」。是芭蕾的又怎麼樣?這些動作對訓練學生科學的彈跳方法如此有效,古典舞課堂里為什麼不能出現?
想想我們天天給學生練功的目的,可否用這樣一句話表述:把他培養成「能自由支配自己肢體語言」去完成各種作品的優秀舞者。學生畢業後到舞團,誰知道將來的編導會編些什麼東西給他跳?我們憑什麼要在課堂里按一種風格將其定型?
因此,我們的老師,只要你自己確實能駕馭兩種教材,根據你的教育對象,完全可以在不同階段里將兩種教材交替使用,或結合著用。
㈨ 中國舞1-10級,每一級都教些什麼基本功
1、一級(4-5歲):走步、音樂反映、擴指、手臂動作、彎腰、轉腰、前壓腿、雙吸腳、腳位、頭的動作、擺臂、蹦跳步、平踏步、游戲。
2、二級(5-6歲):走步和敬禮、音樂反映、手位、勾綳腳、含胸、展胸、提腰、松腰、旁開腿、推指、繞腕、頭的動作、半蹲、蛙跳步、雞走步、游戲、模仿與想像。
3、三級(6-7歲):吸跳步和敬禮、音樂反映、波浪、彎腰、勾綳腳、吸伸腿、後吸腿、手位、松肩、半蹲、踮腳走、鴨步走、蹦跳走、踏步走、模仿與想像。
4、四級(7-9歲):二拍舞步、三拍舞步、單手位、波浪、壓垮、勾綳腳、前抬腿、後抬腿、抱端腿、壓腿、前踢腿、後踢腿、腳位、碎步、掰膀子、小跳、節拍練習、藏族舞、東北秧歌、結束動作。
5、五級(8-10歲):二拍舞步、雙手位、手腳動作、勾綳腳、小彈腿、旁抬腿、後彎腰、壓腿、0前、旁大踢腿、後踢腿、前滾翻、腳位、半蹲、小跳(一)、推指、波浪、點步轉、小跳(二)、1節拍練習、藏族舞、東北秧歌、結束動作。
6、六級(9-11歲):提、沉、含、仰、移(盤坐、雙跪准備)、開胯練習(吸、雙腿開胯)、雙腿大環動、壓腿(前、旁、後)、搬腿(前、旁、後)、大踢腿(前、旁、後)、掰膀子、腰(站下腰強化練習,提高難度)。
7、七級(10-12歲):蹲(單把一位、二位、五位半蹲、全蹲)、擦地(單把前、旁、後)、五位擦地(雙把前、旁、後)、小踢腿(雙把前、旁、後)、單腿蹲(雙把分解)、立身射雁(雙把踏步蹲起)、涮腰(單把)、壓腿(前、旁、後)、搬腿、大踢腿(單把前、旁、雙把後腿)。
8、八級(11-13歲);九級(12-14歲);十級(13-15歲)這三級為專業曲目所設定的專業舞蹈動作,基本功在前面的考級過程中基本結束。
(9)中國舞怎麼教學生舞蹈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得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半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